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优选.)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梳理一、农业问题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出现了“文景之治”)(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8)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9)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考点备忘录1.春秋战国时经济的发展(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秦朝的经济(1)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

(2)影响: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治黄: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播种工具:耧车。

(3)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广泛种植桑麻。

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5.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6.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历史中考预测·中国古代经济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主要涉及我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有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大都以选择形式出现,又因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也有结合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东西部经济差距等方面的联系,可见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中考应知的文史常识总结 古代经济

中考应知的文史常识总结    古代经济
周朝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
西汉时期煤成为燃料、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瓷器
商朝
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东汉
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北邢窑南越窑
唐三彩、青花瓷;输出国外
宋朝
定窑——河北曲阳汝窑——河南宝丰官窑——河南开封均窑——河南禹州
哥窑——浙江泉州
(三)古代土地商业
隋唐时期
工具
筒车;江东曲辕犁
作物
菠菜
宋元时期
工具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著作
大司农司——《农桑辑要》
明清时期
工具
出现了风力水车。
作物
玉米、辣椒、番薯、马铃薯、花生、番茄
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
(二)古代手工业
行业
时期
主要成就
青铜器
发展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周时期繁荣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
铁器
(一)古代农业
时期
项目
主要成就
原始社会
农具
石制农具、木制农具。
商周时期
农具
青铜农具。
作物
稻、麦、稷、黍、菽
东周时期
农具
铁制农具、牛耕
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两汉时期
农具
西汉赵过发明播种耧车。
作物
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
著作
汜胜之书
魏晋南北朝
工具
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著作
贾思勰——《齐民要术》
时期
内容
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024年人教版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2024年人教版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

宋朝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实行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 均税法等,使北宋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时期
封建 社会
宋朝
概况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 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 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 优良品种。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 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 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 树,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 蜀一带
明朝
概况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 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 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 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 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 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时期
概况
封建 社会
商业城市中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经商时间不受限 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的商业区称为草 市。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诞生于北宋前期的 宋朝 四川地区。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 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 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时期
封建 社会
时期
封建 社会
清朝
概况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推行垦荒政策。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 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 大幅度提高。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 花卉、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丝织 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等手工业都有 很大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2--中国古代经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2--中国古代经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2--中国古代经济宋朝1、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占城稻。

2、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1、纺织业--南宋棉纺织业在东南沿海逐渐普及。

2、制瓷业--“瓷都”,冰裂纹瓷器。

3、造船业--广州、泉州,指南针。

1、商业都市-- 、,早市夜市(打破商业和限制)2、海外贸易-- ,加以管理。

广州、泉州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占重要地位。

3、商业货币--北宋地区,最早的纸币-- 。

先进的生产技术。

3、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元朝大运河:目的--南粮北运。

时间-- 时期。

地点--通惠河、会通河,截弯取直,杭州直达大都。

开辟空前的海运。

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世界的商业都市。

明朝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花生等农作物从美洲引进明朝宋应星写的《》,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作业练习】1、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

关于右图货币演变的说法比较恰当的是()A.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变B.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C.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 D.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2、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3、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据上表可知()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趋势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人口迁移促使回族形成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代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11224760 62.9% 6624296 37.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考点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中考历史考试中,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考点解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形式,而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封建社会开始,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使得农民成为地主的耕种工具。

尽管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剥削,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带动了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的兴起。

而到了宋代,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推动这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田水利的发展。

在宋代,中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这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改善了灌溉条件,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二、手工业与农业经济相比,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

在古代,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以丝绸生产而闻名于世。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丝绸的生产主要是由农民进行的,他们利用蚕丝将纺成丝绸。

在冶金业方面,中国古代以铁器制造而著称。

铁器制造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手工业之一,它不仅满足了农业、军事和城市工业的需要,还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商业的发展程度和商业活动的范围上。

在商业的发展程度方面,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闭塞,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

封建社会重视农业,对商人持怀疑和贬低态度,大商业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

而在商业活动的范围方面,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主要以沿海城市和丝绸之路为主。

沿海城市的兴起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的繁荣。

丝绸之路则连接中国和西亚、欧洲,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是中考历史必备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通过梳理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手工业与商业、科技进步、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业主要利用农耕工具进行,人们开发了多种耕种技术,如水利灌溉、耕牛耕作等,有效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古代社会还有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如铁器制造、陶瓷生产、织锦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业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商代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灌溉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度的实施使土地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土地私有化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大规模修建渠道、水坝等设施,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三、手工业与商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手工业,包括陶瓷、织锦、铁器等制造业。

这些手工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财富,也推动了工匠技术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兴起。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以市场集市为中心,商人和客商通过交换商品进行贸易,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网络。

四、科技进步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如水稻育种、农田治理等,不断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文化追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讲究人际关系的和睦。

这种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延续,促使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和谐共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初中历史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初中历史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

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3.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了,已没有法子把钱数清。

太仓里累年积存的粮溢露在仓外,烂的已不能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富厚情况下,西汉朝廷在武帝的时候走上了它的盛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概况:1、战国时期的秦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西汉初期: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4、汉武帝时: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下令治理黄河,发展农业生产。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6、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①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7、清朝:推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闭国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衡量经济发展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启示?衡量标准: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状况;人口增值的幅度;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程度等。

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科技、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1)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木棒和天然火。

(2)山顶洞开始采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骨器、木器、陶器。

(4)西周时,出现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5)春秋时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6)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7)唐朝时,制成了曲辕犁,并创造了筒车。

2、兴修水利(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2)战国(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

(3)秦朝:灵渠。

(4)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5)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6)隋朝:开凿大运河。

(7)唐朝:唐玄宗时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8)元朝: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刘家港出发);治理黄河。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1)原始社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2)商周时期:“五谷”齐备。

(3)西汉: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5)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4、经验积累(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2)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冶炼业(1)青铜制造业①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③商朝时,灿烂: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④西周时,种类更加丰富。

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2)治铁业:东汉杜诗发明“水排”2、纺织业(1)麻织业:半坡氏族纺麻织布。

(出现纺轮)(2)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种类多,使用提花机;②三国时期,蜀锦行销三国;③唐朝,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④北宋,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产量高,供应朝廷;⑤明代,苏州是丝织业中心;⑥清代,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3)棉织业①南宋时,从海南岛兴超的棉织业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②明代,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出现了“机户”。

3、陶瓷业(1)河姆渡居民学会制陶。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烧制彩陶。

山东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2国家。

(3)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4)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宋代是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5)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4、建筑业(1)河姆渡和半城原始居民已会建造房屋(干栏式、半地穴式);(2)隋唐建筑业兴盛,隋朝李春设计建行了赵州桥,唐朝的大明宫含元殿;(3)明朝,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5、造船业三国时,吴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宋朝,我国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多艘,最大的海般长44丈,宽18丈。

◆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什么?那时我国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吗?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古代货币的演变(1)秦朝: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2)西汉: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用)2、对内贸易(1)三国:蜀锦行销三国(2)西汉: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长安城内出现专门的商业区“市”(3)唐朝: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都是繁华的商业区。

(4)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

南宋都城临安不仅有早市、夜市,还有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茶花巷叫卖,市场上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外的商品。

(5)元朝:大都商业繁荣(即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开辟了南北海运航线。

(6)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3、对外贸易(1)汉代: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往西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形成。

(2)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州以至非洲、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3)宋朝: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非常频繁。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

(6)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汉朝:长安、洛阳(东西二京):北魏:洛阳城;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宋朝:东京、临安、泉州和广州;元朝:大都;明朝:北京和南京;清朝:北京、苏州和扬州◆古代经济重心转移(1)经济转移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从魏晋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末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影响(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

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危及其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统一台湾后四口通商;以后一口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作用(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概况:从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