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人人都夸家乡好课件辽海版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精品课件全文可读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精品课件全文可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主要围绕第四单元《我们共同家》展开,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我们家乡》第一课时“家乡美丽”。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解家乡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家乡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情感。
3. 提高学生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家乡基本情况,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对家乡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
2. 新课内容(1)家乡自然风光a. 请同学们拿出地图,指出家乡位置。
b. 介绍家乡气候特点、资源优势。
c. 展示家乡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美。
(2)家乡人文景观a. 介绍家乡历史文化、名胜古迹。
b. 展示家乡人文景观图片,让学生解家乡文化底蕴。
(3)家乡发展变化a. 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到家乡发展变化。
b. 讨论家乡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影响。
3.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家乡题目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与家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家乡自然风光2. 家乡人文景观3. 家乡发展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一幅家乡美景画。
b. 写一篇关于家乡短文。
2. 答案:a.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和想象,创作一幅家乡美景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解家乡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反馈,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课件 辽海版

你知道南方与北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 哪些差异?
气候
饮食
景观
交通
民居
音乐
生活
语言
服饰
小麦
水稻
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 方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填写下表:
区 域 内容 1月均温 年降水量 干湿状况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民居特色 饮食习惯 秦岭—淮河以北 (北方) 秦岭—淮河以南 (南方)
0度以下 800毫米以下 干旱半干旱 旱地 小麦等旱作物 防寒保暖型 面食 以陆路交通为主
0度以上 800毫米以上 湿润 水田
交通工具
水稻 防雨通风型 米饭 陆路水路交通都好
衣
气温
生活 方式
食
气候
降水
生产 方式
住
行
南方以水 稻为主
北方以小麦 和玉米为主
温州属于南方,亚热带气候, 它对当地的的生活(衣食住 行)与生产(农业生产)等 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辽海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课件
这是一组景观图,请认真观察这些 图片,猜测它们分别是属于我国的南方 和还是北方?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秦岭 淮 河
南 方 地 区
问:1、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分界线
2、判断下列省市是位于北方还是位于南方? 哈尔滨、海南、北京、温州
你能说说形成南北方差异的 原因吗?
自然环境
气候
{
气Hale Waihona Puke 降水找一找哪条等温 线大致经过 秦岭 ——淮河一线?
找出气温最高 与最低的地方 并且计算温差 我国冬季气温 分布的特点
找出气温最高 与最低的地方 并且计算温差 看图请说出夏 季气温分布的 特点。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3.9.6《家乡人家乡情》教学设计

辽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3.9.6《家乡人家乡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人家乡情》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和风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特色和风情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态度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珍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家乡的特色和风情,提高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特色。
2.调查法: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特色和风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引导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情,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珍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调查表,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家乡的特色。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家乡的特色和风情。
10人人都夸家乡好

2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2)我在山水中成长 自己的家乡和家乡带给自己的乐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物 产?有什么独特的产业?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我们在田野上播种 家乡有哪些农作物?(粮食、蔬 菜和水果)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我们去林中寻宝 家乡林中有什么宝贝?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我们去水中探藏 家乡水中有什么宝藏?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我们从地下“掘金” 家乡地下有宝藏?
学完《可爱的家乡》前三部分,让我们游 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 自己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家 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亲、水亲、人更 亲。 如果我们开展“人人都夸家乡好”活动,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夸我们的家乡?
4
人人都夸家乡好
第1单元 可爱的家乡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1)家乡有多大 家乡全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 的什么位置?在首都北京的什么方 向?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2)在地图上找家乡 家乡轮廓像什么?
2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1)家乡别有一番美 家乡的地形特点?
1、制作导游册 2、制作手抄报 3、举办模拟导游赛
4、家乡知多少大赛
2019-2020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人人都夸家乡好 2教案 辽海版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今非昔比教案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及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设计: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灿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2.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学生说)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
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
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2)自由选择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
(房屋、道路、小桥、家庭……)(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
(口头、照片、录像、图片……)5.补充材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己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
辽海版道德与法治三下1.1.3《家乡别有一番美》教学设计2

辽海版道德与法治三下1.1.3《家乡别有一番美》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家乡别有一番美》是辽海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1.3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产,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体验家乡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家乡特色和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家乡观念和情感体验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产,增强对家乡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体验家乡的特色。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制作、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活动材料:如画纸、彩笔、调查表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投影等设备齐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特产,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和美丽之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开展“家乡特色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制作、表演等形式展示家乡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家乡美的概念。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美,提出建议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家乡别有一番美》课件 辽海版

酒器:鸭形铜尊(zūn)
酒器:鱼尊
酒器:蟠(pán)虺(huǐ)纹铜盉(hé)
青铜兵器
青铜连柄戈
辽宁省博物馆欢迎您!
沈阳故宫
沈阳北陵
沈阳东陵
新乐遗址
张氏帅府
沈阳欢迎您!
沈阳欢迎您!
沈阳欢迎您!
沈阳欢迎您!
沈阳啊,沈阳
沈阳啊沈阳啊我的故乡 看昨天历史辉煌 新乐遗址先祖开创 故宫殿堂两代帝王 工业重镇东方鲁尔 撑起祖国钢铁的脊梁 我紧紧依偎在你的身旁 无限幸福无比荣光 浑河啊辉山啊我的爹娘 看今天春潮激荡 东北龙头一路翱翔 沈阳人民同谱华章 工业基地胸怀梦想
活动三:古代辽宁第二展厅——青铜器
鬲,一个煮饭的家伙。跟它的甲骨文字形一样,有三条腿,有的腿是空心大口袋和上 半部分相通,这样可以装下更多的饭。腿之间的空间可以烧柴,加热其中的饭食。
请大家这样记住我,拿我小鬲鬲来吃饭,吃饱了“lì”马打,嗝(gé)字的右边就是我 鬲。
甗是古人的蒸食用具,可分成两部分,这是一个组合型器物,上半部是 甑(读音zèng),也就是笼屉,下面有网眼,可放置食物,蒸汽可从下半部 分通往上面的“锅”,完美的组合型蒸锅。
活动二:古代辽宁第二展厅——饕(t āo)餮(t i è )纹大圆鼎
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形制花纹都十分标准的商代二里岗 时期的大铜鼎,是商代中期罕见的重器。这尊铜鼎高86厘米,口径61厘米, 重达50多公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
结论:饕餮纹大圆鼎又大又重!
圆鼎
方鼎
饕(t āo)餮(t i è )纹大圆鼎
定程度,才有剩余粮食可以用来酿酒。龙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文明统 一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标志。这件铜罍装饰精美华丽、庄重典 雅。古人们制造青铜器的精湛技术让我们叹为观止!
辽海版道德与法治三下1.1.3家乡别有一番美PPT课件共35页

感谢大家观看
最新学习可编辑资料 Latest learning materials
辽海出版社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
家乡别有一番美
葫芦岛
大连
朝阳
说一说
绿色表示: 平原、低地
黄色表示 : 山地、高原
蓝色表示 : 河流、海洋
海 岸
河谷
山地
丘 陵
高 原
平原
沙漠
我国的地形特征
海拔:
1000米以上
500米以上
200以下
200以下
我的家乡?
低山丘陵区
•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 严寒季节里,空气中国 语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 而成的,是非常难得的 自然奇观。
世
界
上
第
一
朵
花
盛
开
的
地
方
辽宁古果
世
中华龙鸟
界上第一来自只鸟起
飞
的
地
方
大 凌 河
凤凰山
梨树沟
劈山沟
槐树洞
清 风 岭
北票白石 湿地
小组合作学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天鹅会来 到我们这里呢?
请同学描述家乡朝阳,你所 了解的,印象最深刻的,大家熟 知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主要 特点),让大家猜一猜这是哪里?
• 风雨红山文化久,长城塞外史篇研。 • 玉猪龙首憨颜笑。远古女神安态然。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 义勇歼敌坚守固,东瀛战败溃山崩。 • 鲜花洒满英雄血,松柏争说烈士铭。
-------清风岭(中国地)
• 重鸣九凤披青绿,崛起三燕掀海蓝。 • 最喜凌霄云聚散,睡佛高枕听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