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贫血护理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内科护理学教案首页

内科护理学教案首页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专科学校教案首页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血液系统疾病知识要点一、概念: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主要包括各类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

其共同特点多表现为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出凝血功能紊乱。

二、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一)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和单核-巨细胞组织。

(二)血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包括多能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

多能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原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淋巴祖细胞在骨髓内分为T、B淋巴细胞。

三、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一)血液的组成: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容积的45%,血浆占55%。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红细胞运输O2和CO2,白细胞种类多,功能各异,具体见教材。

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的护理一、出血或出血倾向(一)出血表现:皮肤、鼻腔、龄龈和眼底出血多见,其次为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多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凝血因子缺乏引起出血多表现为内脏、肌肉、关节腔出血等。

(二)护理评估: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具体内容见教材。

(三)常见护理诊断护、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见教材。

二、继发感染(一)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白细胞数量减少和质量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等。

(二)表现:继发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身体不同部位的感染:常见感染部位为口腔粘膜、咽及扁桃体、肺部、泌尿道以及肛周皮肤,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

继发感染是白血病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三)护理评估: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四)常见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见教材。

三、骨关节疼痛: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内科护理学 贫血(概述、IDA、AA)汇编

内科护理学 贫血(概述、IDA、AA)汇编
缺铁时,Hb合成减少,红细胞胞浆不足, 细胞变小,颜色变淡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Company Logo
铁代谢与铁吸收
v 铁的分布 v 铁的来源和吸收 v 铁的转运 v 铁的贮存和排泄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Company Logo
铁的分布
• 铁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 •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g • 其中血红蛋白占67%,贮存铁占29%,其余
铁需要量增 加而摄入不 足
病因
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w血w液w.1及pp造t.c血om系统疾病护理
• 哪些群体对铁的需要量多?
妊 娠 妇 女

儿童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Company Logo
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含铁量少: •乳类、谷类、植物性食物含铁少 •肝脏、动物血、肉类、鱼类、蛋黄、豆类含铁多
Company Logo
贫血的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 • 骨髓增生性贫血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血容量下 降的程度
贫血 的病因、 程度、速度
血液携 带氧能 力的下降
血液、 呼吸、循环对 贫血的代偿
和耐受能力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皮肤粘膜苍白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护理
Company Logo
铁的排泄
• 铁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育龄妇女主 要经过月经、妊娠、哺乳而丢失
• 正常男性每日约丢失1mg • 正常女性每日约丢失1~1.5mg,一次月经丢
失40~80ml血液,大约失铁20~40mg

考研护理综合内科护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_真题-无答案

考研护理综合内科护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_真题-无答案

考研护理综合(内科护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总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多项选择题1. 1.护理贫血患者的观察要点有( )。

A. 注意贫血进展速度B. 熟悉各组织缺氧症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C. 观察出血倾向D. 注意有无发热E. 有无头晕的发生2.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措施有( )。

A. 治疗原发病B. 肝素抗凝C.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D.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E. 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3. 3.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目的与作用包括( )。

A. 去除口臭B. 擦除血痂C. 增进食欲D. 预防感染E.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4. 4.导致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 )。

A. 心力衰竭B. 颅内出血C. 全身衰竭D. 败血症E. 发热5. 5.下列疾病可因血小板数量的改变而诱发出血现象( )。

A. 白血病B. 肝硬化C. 再生障碍性贫血D. 尿毒症E. ITP6. 6.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

A. 全血减少B. 网织红细胞比重小于0.01C. 淋巴细胞增高D. 肝、脾肿大E. 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7. 7.白血病患者肢体疼痛与下列哪些原因无关的是( )。

A. 出血B. 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骼C. 感染D. 缺钙E. 缺维生素8. 8.DIC损伤后的出血,主要与下列哪些原因有关( )。

A.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B.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 凝血因子被消耗D. 维生素K缺乏E. FDP增多9. 9.血液病患者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每日限制水分的摄入B. 提供单人房间C.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D. 必要时对患者行保护性隔离E. 限制探视10. 10.典型内出血早期体征包括( )。

A. 患者烦躁不安B. 昏睡、皮肤温暖而干燥C. 苍白、无力D. 黑色柏油样便E. 酱油色尿简答题11. 11.简述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要点。

12. 12.请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口服铁剂进行用药指导。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病人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甲状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TH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

SLE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特异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

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晨僵】病变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有胶黏的感觉,适度活动逐渐减轻,尤以晨起最明显,称为晨僵。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内科护理学课件贫血护理(ppt)

内科护理学课件贫血护理(ppt)
根据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 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将贫 血分为四类:
①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贫 ②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④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恶性肿瘤
(二)临床表现
贫血——组织缺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贫血的速度、严重程度以及组织器官对
4、消化系统:消化功能降低、消化不良。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多尿、轻度蛋白尿,
溶贫可导致急性肾衰。长期贫血造成性功能下降。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对白血
病、骨髓纤维化等具有诊断价值。 3、贫血发病机制检查: 造血原料缺乏原发病检查,如叶酸、铁代谢水平
测定; 失血性贫血原发病检查: 造血细胞质异常有关的染色体、抗症治疗 目的:纠正贫血,改善组织器官缺氧,恢复功能。 方法:输血。 重度贫血或心肺功能不全,输红细胞; 急性大出血者,输全血; 贫血合并出血,采取针对性措施; 合并感染者,抗感染治疗。
二、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定义: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 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它是各类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生长发育期的儿 童和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较高。
【疾病概要】 (一)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人体内铁分两部分 ① 功能形态铁:血红蛋白铁(占67%)
贫血的耐受能力有关。 1、一般表现: 最早最常见症状是疲乏、困倦、活动耐力下降; 贫血最突出体征是皮肤黏膜苍白。
2、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记忆减 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贫血出现晕厥。

内科护理学-贫血PPT课件

内科护理学-贫血PPT课件
Hb、红细胞计数-诊断和程度 MCV、MCHC-形态学分类、病因 网织红细胞计数-鉴别诊断、疗效评价 外周血涂片-病因
骨髓检查-病因 其他病因相关检查
诊断要点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贫血 明确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和支持治疗:输注红细胞 其他:脾切,骨髓移植
红细胞-输氧 白细胞-抗感染 血小板-止血、凝血
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疾病 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疾病 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疾病 脾功能亢进
主要症状
贫血 出血 发热 疼痛
贫血
定义
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Hb, RBC, HCT低于 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的常见临 床症状
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各系统
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呼吸困难-中度贫血 呼吸困难加剧,咳嗽、咳痰(后期并发心力
衰竭)
临床表现-各系统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恶心、胀气 腹泻、便秘 粘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
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 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
临床表现-各系统
其他
低热 伤口愈合缓慢 感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入院方式 居住环境:理化因素接触史
护理评估要点-健康管理
入院经过:主诉+现病史 个人病史
血液系统疾病:恶性-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 出凝血-特法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肝脏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月经史、妊娠
分娩史 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脾功能亢进 手术史 外伤史
教学目标
掌握
贫血定义 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贫血的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贫血的严重并发症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06-2缺铁性贫血

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06-2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⑶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在出现贫血之前的阶段称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全球约有6-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一,亦有约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的发病率高达50%,而成年男性为10%o[铁的代谢]1 .铁的分布铁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组织。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g,其中血红蛋白铁约占67%,贮存铁29%,余下的4%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及细胞内某些酶类中。

正常男性的,贮存铁约为IOOOmg,女性仅为300-400mg o体内的铁大致可分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和辅因子、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和贮存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两大部分。

2 .铁的来源和吸收正常人制造新生红细胞每天需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体内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

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约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

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肉类、肝、蛋黄、豆类、海带、发莱、紫菜、木耳及香菇等,而乳类含铁量最低。

肉类食品中的肌红蛋白所含铁可完整地直接被吸收,吸收率约为20%o植物铁多为三价的胶状氢氧化铁,易与植物中的植酸、丹宁酸等结合为不溶性的铁复合物,影响其吸收;吸收率约为1%-7%。

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常有:①胃:酸和维生素C能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以便于吸收,同时可使铁稳定在溶解状态,防止再氧化为三价铁。

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酰胺及胺类也可促使铁成为溶解状态,促进铁的吸收;②肠粘膜能根据体内贮存铁的情况,调节其吸收。

当体内贮存铁丰富,铁的吸收就减少,相反则增多。

正常人铁的吸收率约为10%,当缺铁时吸收率可增至30%-40%o3 .铁的转运和利用经肠粘膜进入血浆的亚铁(Pe2+)大部分被铜蓝蛋白氧化为高铁(Fe3+)后,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每一分子的转铁蛋白可与两个Fe?+结合)成为转铁蛋白复合体即血清铁,将铁运送到需要的各组织中,主要是骨髓中幼红细胞,在细胞内铁与转铁蛋白分离,再次还原成Fe2+,然后在线粒体内与原吓琳相结合成为血红素,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
久居高原的居民Hb正常值高于海平面居民;
妊娠、低蛋白血症、心衰时血液被稀释, 易误诊为贫血;
脱水时血液浓缩,即使红细胞量低,但Hb 浓度不降低,贫血容易漏诊;
贫血不是独立的疾病,常常是许多疾病的 临床表现。

3
(一)贫血的分类
• 贫血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a
15
【疾病概要】 (一)铁的代谢
• 1、铁的分布:人体内铁分两部分
① 功能形态铁:血红蛋白铁(占67%)

肌红蛋白铁(占15%)

细胞内酶类中
② 储存铁(占29%,男1000mg,女300~
400mg)

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
黄素。
a
16
• 2、铁的来源和吸收 • 正常人体每天需要铁是20—25mg,衰老破
a
7
• 3、按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分类:
• 根据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
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量MCH,将贫血分为四类:
①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溶贫
②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④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恶
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
细胞性贫血。贫血的主要治疗是对症治疗
和病因治疗。
a
14
二、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 定义: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它是各类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生长发
育期的儿童和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较高。
血浆渗透压改变
• 红细胞丢失: • 各种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a
6
• 2、按血红蛋白的浓度分类:
• 轻度贫血-------------->90g/L • 中度贫血--------------60~90g/L • 重度贫血--------------30~59g/L • 极重度贫血-----------<30g/L
a
2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任何原因使体内铁乏, 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性肿瘤
a
8
(二)临床表现
• 贫血——组织缺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贫血的速度、严重程度以及组
织器官对贫血的耐受能力有关。
• 1、一般表现: • 最早最常见症状是疲乏、困倦、活动耐力
下降;
• 贫血最突出体征是皮肤黏膜苍白。
a
9
• 2、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失眠、
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贫血出现
复功能。
• 方法:输血。
重度贫血或心肺功能不全,输红细胞;
急性大出血者,输全血;
贫血合并出血,采取针对性措施;
合并感染者,抗感染治疗。
a
12
• 2、对因治疗 • 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是根治贫血的关键。
慢性失血,根治出血; 巨幼细胞贫血,补叶酸和维生素B12; 溶血性贫血,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坏的红细胞为主要来源。
• 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mg的铁即可维
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铁 的需要量为2~4mg)。
•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
低。
a
17
• 铁吸收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 Fe3+转化为Fe2+才能吸收。 • 促进铁吸收的因素:
• ①维生素C及一些还原物质使高价铁还原成
无机亚铁。
• ②胃酸能使铁游离化并促使其与铁络合物
结合,均可帮助铁被肠粘膜吸收。肠粘膜 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处于相对稳定 状态。
a
18
• 3、铁的运输和利用
• 进入血液的Fe2+ 经铜蓝蛋白氧化 Fe3+
与转铁蛋白结合或通过幼红细胞膜,与转 铁蛋白受体结合胞饮入细胞内,再与转铁 蛋白分离,在线粒体上还原成Fe2+,参与 合成 Hb。
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性贫血,采用干细胞移 植。
a
13
小结
• 按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可将贫血
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破坏
过多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三大类;按血红
蛋白的浓度分类,可将贫血的严重程度划
分为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极
重度贫血四个等级;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
类,可将贫血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贫血病人护理
a
1
一、概述
•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计数
(RBC)、血红蛋白(Hb)和/或血细胞比 容(HCT)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 临床症状。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为主。
• 成人贫血的标准(海平面):
男Hb低于---------------------------120g/L 女(非妊娠)Hb低于-------------110g/L 孕妇Hb低于-----------a--------------100g/L 2
a
19
• 4、铁的贮存和排泄
• 人体每天约有0.8%的红细胞老化而破坏,
破坏后的铁几乎全部被利用合成Hb。如此 周而复始维持体内铁的平衡。
• ①铁的贮存:体内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
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肠粘膜中。
• ②排泄:排泄量<1mg/d,主要是通过胆汁
或粪便排出。少数由尿中排泄、汗腺排出 的极少。育龄妇女可通过月经、哺乳排出。
• 2、骨髓检查:包括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
对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具有诊断价值。
• 3、贫血发病机制检查:
造血原料缺乏原发病检查,如叶酸、铁代 谢水平测定;
失血性贫血原发病检查:
造血细胞质异常有关的染色体、抗体、酶,
肿瘤病检查。
a
11
(四)治疗要点
• 1、 对症治疗
• 目的:纠正贫血,改善组织器官缺氧,恢
晕厥。
• 3、呼吸循环系统:中度以上贫血有心悸、
气促,甚至发生端坐呼吸。长期贫血可导
致贫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 功能不全)
• 4、消化系统:消化功能降低、消化不良。
• 5、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多尿、轻度蛋
白尿,溶贫可导致急性肾衰。长期贫血造
成性功能下降。
a
10
(三)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程度。
a
4
• 1、按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 RBC生成减少: ①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性贫血、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征、白血病
② 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纤维化、肾功能衰

③ 造血原料不足: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
贫血
a
5
• 红细胞破坏增多: ① 红细胞自身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②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免疫学溶血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