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酸雨

酸雨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形势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
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以上。
酸雨的危害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影响人类健康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危害,二是间接危害。
酸雨通过它的形成物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直接刺激皮肤,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会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它的微粒还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慢性咽炎和支气管哮喘,致使老人眼睛、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美国因酸雨而致病人数高达5.1万。
据调查,仅在1980年,英国和加拿大因酸雨污染而导致死亡的就有1500人。
其次,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酸雨使土壤中的有害金属被冲刷带入河流、湖泊,一方面使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另一方面,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如汞、铅、镉会在鱼类机体中沉积,人类因食用而受害,可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再次,酸雨使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因中毒而得病。
酸雨的地理分布 亚洲 欧洲和北美洲的重灾区

酸雨的地理分布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重灾区酸雨是一种由于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而形成的酸性降水现象。
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酸雨的地理分布,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这些重灾区。
1. 亚洲的酸雨问题亚洲是世界上污染排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也是酸雨的重灾区之一。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燃煤消费地,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其次,工业化进程迅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也加速了排放的增长。
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都面临着严重的酸雨问题。
在中国,酸雨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
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加上周边的燃煤电厂和工厂的影响,导致了酸雨问题的严重。
此外,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一些丘陵和高山地带也受到了酸雨的侵袭,对当地的森林、湖泊和土壤造成了损害。
2. 欧洲的酸雨问题欧洲也是世界上酸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欧洲国家不断加大环保力度,但酸雨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欧洲的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所致,而非由于国内排放量的增加。
欧洲的酸雨问题主要集中在中欧和东欧国家。
波兰、捷克、德国等地的燃煤电厂和工厂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风向传输到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英国。
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3. 北美洲的酸雨问题北美洲也是世界上酸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洲酸雨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
与欧洲一样,北美洲的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所致。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是酸雨的主要集中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的酸雨问题主要是由于燃煤电厂、工厂和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这些污染物会随着大气圈流动,跨越国家边界,造成跨国酸雨的问题。
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许多湖泊和河流水质下降,土壤受到酸化影响,造成了环境生态的破坏。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一、酸雨污染酸雨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5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越来越多。
现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在工业生产、交通、人类生活中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如煤一般含硫0.5%~5%,汽油一般含硫0.25%。
这些硫在燃烧过程中90%都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而排放到大气中。
据估计,现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1.5亿吨。
其中燃煤排放约占70%以上,燃油排放约占20%,还有少部分是由有色金属冶炼和硫酸制造排放的。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可以缓慢地转化成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水汽接触,就生成硫酸。
硫酸随雨雪降落,就形成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
一般正常大气降水含有碳酸,呈弱酸性,pH值小于7而大于5.6。
但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使雨雪中含有较多的硫酸,使降水的pH 值小于5.6,就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毁坏森林,使湖泊酸化。
如“千湖之国”的瑞典,已酸化的湖泊达到13000多个;另外加拿大也有10000多个湖泊由于酸雨的危害成为死湖,生物绝迹。
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雕塑。
例如北京的故宫、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雅典的卫城、印度的泰姬陵,都在酸雨的侵蚀下受到危害。
酸雨的危害也是跨国界的,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酸雨纠纷。
酸雨污染已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
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
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
降水的pH值常为3点多,有时甚至为2点多。
我国著名的雾都重庆,雾也变成了酸雾,对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的危害极大。
四川和贵州的公共汽车站牌,几乎全都是锈迹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
酸雨灾害

酸雨的概念
酸雨的酸度是由PH值衡量,是指pH值小 于5.6 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 降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 pH 值 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 略呈酸性,pH值为5.6。被大气中存在的 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的雨叫酸雨; pH值小于5.6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 (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 时叫酸雾。
加拿大的酸雨除来自美国“进口”外, 其本国也有不少可引起酸雨的污染源。 加拿大的安大略和大西洋沿岸50%的土 地、魁北克省80%以上的土地,对酸雨 特别敏感,而加拿大85%以上的人口和 大部分工业都在这些地区,因此酸雨对 加拿大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日本与欧美等国一样,也存在酸雨问题。 现在日本全国各地每年都有pH值低于4的 酸雨,个别降水的pH值可低于3,在群马 县前桥曾测得pH值为2.86的酸雨。
山东半岛是我国长江以北的, 一个独立的酸雨 区, 主要是在胶东半岛的青岛和潍坊市附近。 例如, 1999年山东省降水酸度 (年均降水pH值) 分布为: 聊城, 7.22; 莱芜, 7.11; 临沂, 7.09, 荷泽, 6.96; 泰安, 6.92; 枣庄, 6.76; 德州, 6.69; 滨州, 6.66; 淄博, 6.63; 济宁, 6.62; 威海, 6.48; 济南, 6.44; 日照, 6.30; 东营, 6.14; 烟台, 6.11; 潍坊, 5.48和青岛, 5.05。这种分布与当地的二氧化硫 排放量有关, 也于沿海地区的暖湿气候有关。
在吉林省最东部有一小块滨海地区, 夹在 俄罗斯和朝鲜之间。我国长江以北的另 一小块酸雨区就在图们江三角州那里。 例如, 珲春市, 1994年的年降水平均pH值 为4.87; 图门市为亦为4.87。其排放酸性 污染物源, 除了延边自治区本身外, 尚可 能来自其周边地区, 加之气候属海洋性气 候, 温暖湿润,形成了一小块酸雨区。
酸雨

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5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
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
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为7;酸性越大,pH越低;碱性越大,pH越高。
(pH 一般为0-14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为5.65。
pH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
检验水的酸碱度一般可以用几个工具:石蕊试剂\酚酞试液\pH试纸(精确率高,能检验pH)\pH 计(能测出更精确的pH值)。
我国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1、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降水污染严重区域。
2、华中酸雨区:目前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
3、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酸雨的发现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 ₂;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2023年酸雨分析报告

2023年酸雨分析报告引言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空气质量、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酸雨情况,说明其影响及应对措施。
酸雨的定义及形成原因酸雨是指大气中酸性物质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的酸性降水,其主要成因是工业、交通和农业活动排放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等物质反应产生。
这些排放物经过大气层的化学反应和降水过程后,形成了具有酸性的雨水。
全球酸雨情况分析酸雨的分布情况根据2023年的数据分析,全球范围内酸雨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北美洲:酸雨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南部等地区;2.欧洲:酸雨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波兰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3.亚洲:酸雨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印度、日本等地区;4.非洲:酸雨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等地区;5.大洋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酸雨的分布。
酸雨的影响酸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环境影响1.水源污染:酸雨会导致水体变酸,破坏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2.大气污染:酸雨会造成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积聚,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3.土壤退化:酸雨降到地面后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被产生损害,导致土壤退化。
生态系统影响1.森林破坏:酸雨导致森林土壤酸性增加,影响树木生长和养分吸收,导致森林衰退;2.水生生物受害:酸雨使水体酸化,生态链断裂,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威胁;3.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导致许多敏感物种减少或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
人类健康影响1.呼吸系统疾病:酸雨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伤害;2.皮肤疾病:接触到酸雨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等症状;3.水源安全问题:酸雨对水质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水源的不安全,进而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为了减轻酸雨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1.控制排放:加强工业、交通和农业活动的排放控制,采用绿色和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能源;2.技术升级:推动高效燃烧技术、脱硫和脱氮技术的应用,减少排放物的产生;3.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并落实减排目标,共同应对全球酸雨问题;4.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来减少酸雨对土壤的损害;5.科学研究:加强对酸雨形成机制和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持。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我国酸雨分布规律
酸雨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造成危害。
我国地大物博,酸雨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我国酸雨分布规律的简要介绍。
1. 北方地区酸雨严重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酸雨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也是酸雨比较严重的区域。
2. 华南地区酸雨相对较轻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的影响。
3. 中部地区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酸雨状况较为复杂。
在湖南、湖北等省份,有些地方的酸雨问题比较严重,但总体来说相对较轻;而在河南、安徽等省份,酸雨问题较为突出。
4. 西南地区局部地区酸雨较重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酸雨问题相对较轻,但是局部地区仍然存在酸雨问题,尤其是在某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
总体来说,我国的酸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
以解决。
根据酸雨分布规律,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世界三大酸雨地区都在哪儿

世界三大酸雨地区都在哪儿
酸雨形成主要不是雨滴在降落过程中溶进了大气污染物而变酸的。
那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酸雨地区都在哪儿吗?接下来请大家来寻找答案吧。
世界三大酸雨地区都在哪儿?世界三大酸雨区包括:
1、北美酸雨区
2、西欧酸雨区
3、中国西南四川盆地酸雨区
一般认为: 年均降水pH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 , 为非酸雨区; pH值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是30-60%, 为中度酸雨区; pH值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
为较重酸雨区; pH值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 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最早发现酸雨,并引起注意的地区。
在20世纪70年代,西北欧的降水pH值曾降至4.0,还向海洋和东欧方面不断扩展,北美的东部降水pH已降至4.5,中国、日本、亚非区国家降水pH值也在下降。
酸雨地区分布为复杂因素所制约。
从宏观来看,中国大陆的酸雨分布取决于中国各地酸、碱性物质的排放量,促成大气中酸碱物质转化的物质,如CO和O3的当地排放量;再加上当地的气象条件,如中国各地年均温度,中国各地年均雨量,中国各地年均大气湿度,中国各
地年日照时数和中国各地土壤的酸碱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