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7、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 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 于某种具体事物。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 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的忧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 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 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给人深刻印象。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5、借代 :借用相关事
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 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 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 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 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 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 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 切。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5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表达方式(抒情、
技 描写) 巧
3 、其他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 借古抒怀 、伤今怀古)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 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 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 思答对即可。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表达技巧之渲染、烘托、白描、工笔-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又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
氛,衬托了夜的深和夜的静。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 说,故“又开封”。
清代刘熙载《艺概》有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如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耕,锄者忘其锄。来 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 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烘托举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 是我们所说的烘托。(那颜色在外围勾勒)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及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构造:(五)材料取舍:。

二、可以推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方、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大。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比照,。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52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52张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蓦山溪·梅曹 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注也,试问花知否?注: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此处喻作者自己。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菩萨蛮[唐]李晔①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注: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帝居住的宫殿。
1.赏析某联的表达技巧。2.赏析某联的精妙之处。3.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什么的?4.请从虚实(动静)的角度赏析某联。5.本诗是如何抒情的?6.此诗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7.某联有何表达效果?……
明手法 + 析运用 + 说效果
认 识 理 解 表 达 技 巧
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D
[解析] 骆宾王抒发的是患难人之语,李商隐抒发的是牢骚人之语。
(2) 两首咏蝉诗尾联都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直抒胸臆。《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纯洁无瑕的报国诚心;《蝉》的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的自悲和归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答: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古台城上月色暗淡,江潮水与岸平,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

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