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0)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5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元丰六年了,已经四年,唉!”苏轼寂寞地在屋中想道。
他被贬黄州已四年了。
四年,不过还好,要不然就是杀头之罪。
该睡了。
东坡起身,脱去衣服,似有所想。
是想家人,想旧友,想国事,亦或是官场失意的麻木?十月了,冷。
打了个哆嗦,赶快躺在床上。
木板床,薄被,又硬又冷。
“还好有床睡。
”东坡自嘲地想。
顺手拿过衣服披在被子上,不经意间,瞥了屋子一眼,空无一物的地板上洒满了月光,落在灰上。
灰扑扑的地板上倒有几条“小路”,都是东坡走出来的。
别说门可罗雀了,人影也无半个,祸不单行,寂寞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啊,你又进来干吗?你既不可和东坡说话,慰藉他的心灵,他也无法再与你对酒。
东坡又大大的讥讽了自己一番,这屋子空的月光可肆意进入了。
故乡?亡故之地即故乡,思它干甚?东坡忽然起来,披上了衣服。
“这么好的月景,为何不看?往日倒没这清闲~”立在屋中,又愣住,喏大江山,哪里找人与之同乐?“承天寺好像来了个张怀民,也是被贬至此,对,找他去~”苏轼想着,快步急出,直奔城南而去。
清冷的月色,风吹再脸上,凉飕飕的。
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路边房子倒有点电光亮,传来争酒夺魁之声。
“乡夜之人!”苏轼藐视地想,不由开怀大笑。
承天寺到了,拍拍房门,不一会,门开了。
来者长发,想来死怀民了也没睡啊。
相视无语,步于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发出声响。
脸上一阵阵凉意,心中更是凄凉。
“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啦”苏轼发出了自嘲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1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汇编5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

初中阶段苏轼的作品1.《记承天寺夜游》1.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注释:1.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者:…… 的人。
6.遂:于是,就。
7.寝:睡,卧。
8.相与:共同,一同。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
11.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2.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3.但:只,只是。
14.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3.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
3.达旦:到天亮。
4.把酒:端起酒杯。
5.宫阙: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经受不住。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篇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通用1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1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此后数日,吾每每忆起那如水之月色,如纱之竹柏影,便觉心境悠然。
一日,吾又独步于庭院之中,夜已深,万籁俱寂。
抬首望月,那月似也忆起了那夜之约,依旧洒下银辉,温柔地笼罩着大地。
吾不禁想起怀民,不知他此时是否也在仰望这同一轮明月。
吾缓缓踱步至书房,燃一盏灯,执一卷书,欲借此排遣心中思念。
然书中文字,此刻却似失了魔力,吾之思绪总被那夜之景牵走。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之上,仿佛在提醒吾那夜之美好不应被遗忘。
正沉思间,忽闻叩门之声。
吾心下诧异,这般深夜,何人来访?开门视之,竟是怀民。
他身着一袭素袍,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惊喜。
“吾正思念兄台,不想兄台竟也念着吾。
”怀民笑道。
吾亦喜不自禁,忙将怀民迎入屋内。
“方才吾望月之时,便想起了你,不想你竟也来了。
”二人相对而坐,无需多言,那夜之景已在心中浮现。
月光依旧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屋内,仿佛将二人带回到了承天寺中。
“此夜月色依旧,实乃天赐之美景。
”怀民感慨道。
吾点头称是:“那夜之景,如诗如画,令人难以忘怀。
今日重逢,定要再次好好欣赏这月色。
”于是,吾与怀民再次步出庭院。
月光下,竹柏影依旧摇曳生姿,似在诉说着那夜的故事。
吾与怀民并肩而立,静静地感受着这夜的宁静与美好。
夜渐深,吾与怀民却毫无睡意。
这月色,这竹柏影,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让吾们沉醉其中。
吾深知,这般美景,这般情谊,定将成为吾心中永恒之记忆。
此后,吾与怀民时常相约于月夜,共赏这世间之美好。
那夜之月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吾们的心灵之路,让吾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方宁静的港湾。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2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பைடு நூலகம்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体会情感:
•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 的人? •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 “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 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理解内容:
•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 (用文中词语) •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 中庭→绘景→抒怀。 •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步(中庭)
•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 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 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 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
• 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 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 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 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 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 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 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 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 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 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 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 两层意思:
• 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 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 月的仙境。
写作背景
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 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 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 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 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 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 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 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 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 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 能可贵。
写作训练
•看图写景抒情
碧水之月
赏月。
品味语言
• 1、苏轼对自己的文章有这样的评 价:“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 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 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 是而已。”读第一段,体会苏轼散 文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的特点。
• 本文中最传神的语句是哪几 句?抄下来,说说你的理解。
教学目标:
• 体会作者在短文中含蓄表达的特殊 心境,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 掌握文言常见实词、虚词。 • 了解全文的内容。疏通文意,学习 凝练含蓄、流畅自如的语言风格。
苏
•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 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 《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 美。
•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 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 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 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 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
横,盖竹柏影也。”
•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 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 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
朗读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正音
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 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