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的饮食禁忌

合集下载

鲜为人知的道教饮食文化(内附养生饮食方法)

鲜为人知的道教饮食文化(内附养生饮食方法)

鲜为人知的道教饮食文化(内附养生饮食方法)道教养生系列温馨提示:饮食清淡会使人神清气爽,过分的油腻则会使人萎靡不振,吃得清淡更能使人远离疾病。

道教认为,若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过重,会伤人脾胃,例如太酸会伤脾、太甜会伤肾、太咸会伤心等。

有人会好奇道士每天以什么为食?是否也像和尚一样吃素并且滴酒不沾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道教不为人们所知的饮食文化。

道教向来注重养生,历代流传下来的养生方法已经非常系统和完善了,其中自然包括了饮食养生方面。

道教饮食的搭配十分有讲究,虽有注重荤素搭配,但主要还是以清淡的素食为主,这样既营养又健康,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饮食清淡会使人神清气爽,过分的油腻则会使人萎靡不振,吃得清淡更能使人远离疾病。

道教认为,若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过重,会伤人脾胃,例如太酸会伤脾、太甜会伤肾、太咸会伤心等。

人们的身体如果长时间承受肥甘厚腻,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身体受损,还会使人心气混浊,甚至心烦气燥。

所以说,道教提倡经常吃素,注重素菜搭配和营养全面,则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长智慧、延年益寿。

道教这样的饮食主张不无道理,因为素食具有非常良好的营养价值。

长期的合理食素并不会使人体的各项机能下降,反而能够增强人的体力、脑力及有利于整体身心素质的恢复和提升。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七大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水、膳食纤维和无机盐。

这七种营养物质,都可以从素食中获得。

此外道士们重视服食辟谷,辟谷也称断谷或者绝谷。

但是,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粮食,服用药物或是饮水浆等。

辟谷者不吃五谷,可以吃大枣、芝麻、蜂蜜、灵芝等。

上面虽说了这么好处多,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补充下道教的饮食禁忌,毕竟清规戒律还是要受守持的,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头大、目眩,下面的文字大家可要仔细记住了。

三厌,在道教泛指三种腥味肉类食品;一般称大雁为天厌;犬为地厌;鲤、鳝、龟为水厌。

在全真教的道观传统讲究不食五荤三厌,归依道教初级五戒者不食酒肉。

中国道教文化的饮食禁忌(牛篇)

中国道教文化的饮食禁忌(牛篇)

中国道教文化的饮食禁忌(牛篇)前几天和大家说额古代的算命的原理,相必很多人感兴趣,看过文章后有些人会嗤之以鼻,有些人觉得受益匪浅,不过都没关系。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今天我们来聊下道教文化中哪些饮食的禁忌。

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道教饮食的中不可吃不可杀的生物之一牛。

在道教文化中不管是信众还是道长们,有个六不食。

分别是,牛,狗,乌鱼,鸿雁,蛇,龟。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道:“道士和和尚这些出家人不是都不能吃荤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东汉末年,道教成立之初,道士们是可以吃肉喝酒的。

最早以前道教又可以称作为五斗米教,为什么叫五斗米教呢相传那个年代食物是匮乏的,入教和现在一样是要交会费的,会费是什么呢?自然是粮食,你给了我粮食,我才能活。

我活了才能传教,所以入教人必须先交五斗米作为会费,这也是称作为五斗米教的原因。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道教因为需要生存且教义与天地自然为一体,所以并不会去禁止或者强迫信教的人去改变生活习惯,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是要求大家顺应自然规则而去更好的生存不是改变或者强迫别人去改变生存方式及法则,这一点是非常民主,按照现代的说法叫与时俱进,顺应自然规则的演变生活而适应这个规则生活。

所以在道教的理念里是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没有忌口。

但是,在成立初期却非常明确的规定牛是不可食用的。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去分析一下历史原因从道教的教义上讲,道家的祖师爷是谁?那当然是道德经版权所有者的老子。

老子作为道教的灵魂人物和崇拜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做为道教的圣典。

同时在道教的经义上讲老子是骑青牛过函谷关最后羽化成仙化为道家的领头羊。

那他座下的牛自然也是圣物。

作为圣物难道可以被吃吗?那当然是不行的,你吃圣物就是对道家的大头领最大的不敬。

所以吃了牛,你就犯了大忌讳了。

那事实如此吗?当然不是。

这个只是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和历史造就的。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在东汉末年至元、明前,牛都是做为中国社会上重要的劳动力之一,自古各个朝代就有非常严格的法律去规定,例如在宋代《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

道家~过五不食、过午不时。

道家~过五不食、过午不时。

道家~过五不食、过午不时。

人们常念“ 过午不时” ,经中有误,不知真经中是“ 过五不食”。

古时“ 食精” 正经为:引食、欠食、均食、足食、满食之说。

1、引食:
每餐食1至2分饱、为老者、弱者多餐少食。

2、欠食:
每餐食3至4分饱,为少者、孕妇多餐缺食。

3、均食:
每餐食5至6分饱,为强者、贤君正餐正食。

4、足食:
每餐食7至8分饱,为饥者、劳力餐多食多。

5、满食:
每餐食9至10分饱,为愚者、乱人尽餐尽食。

中国讲起“ 食经”,人人心中都在念的一句经“ 过午不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理念,原因是中国同音字之多,真正食经是“ 过五不食”。

人生在世、一日三餐,毎餐匀食、“ 过五不食”,吃个半饱、饥一点好,饿一点妙!留余后餐、康健百年。

道教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

道教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

道教饮食文化知识有哪些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主要目标,十分留意饮食养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道教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道教饮食文化知识1.道教饮食注重服食辟谷。

服食就是选择一些草木药物来吃。

道士服食的药物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芝、黄精、天门冬之类;一类属安神养心及丹砂之类。

特别是食丹之术,唯道教独有。

道教以为丹砂、黄金等金石类性质稳定的物质经炼制后能够炼成“金丹”(又称“还丹”),人服用后能够长生、成仙。

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金丹之为物,炼之愈妙。

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

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巩固。

”但许多迷信神仙的人,辛辛劳苦日夜炼丹,炼成之后,吃了金丹,不只不能中途夭折,反而中毒以至身亡。

所以古人诗中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后来食丹术渐不为人所信。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等。

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粮食,但能够服食药物,饮水浆等。

据传辟谷术源地赤构子,他是神家时的雨神,传说中的仙人。

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云:“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里,大都无肥者耳。

”《梁书·陶弘景传》中说,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辟谷者不吃五谷,但可食大枣、茯苓、巨胜(芝麻)、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

不过,辟谷会招致人体营养不平衡,是不宜倡导的。

2.道教饮食倡导素食道教主张人们应坚持身体内的清爽干净,以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存人存,而谷物、荤腥等都会毁坏人体内“气”的清爽干净。

因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少食荤腥多食气。

”道教把食物分为三、六、九等,以为最能败清净之气的是荤腥及“五辛”,所以忌食鱼肉荤腥与葱、韭、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上洞心丹经赢诀》卷中《修内丹法秘诀》云:“不可多食生菜鲜肥之物,令人气强,难以禁闭。

”《胎息秘要歌诀·饮食杂忌》中也讲:“禽兽爪头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荤茹既败缺气,饥饱也如斯,僵硬冷须慎,酸咸辛不宜。

道医学堂丨饮食当中所应注意的禁忌之应注意五脏所食之宜忌

道医学堂丨饮食当中所应注意的禁忌之应注意五脏所食之宜忌

道医学堂丨饮食当中所应注意的禁忌之应注意五脏所食之宜忌古人说:“人之可畏者,枉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这说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与否与饮食是有着太大的关系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五····脏的健康与否。

而对于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任何一个脏器,只要是不健康的都会起到一种连带的关键。

五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由于有这种影响,在道教的养生中认为对五味不能食之过多。

如果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天,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赛,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其指出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易食大豆、黄卷、豕肉、栗、藿。

前人还认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卖,急食威以真之,用甘泻之,禁温食厚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禁寒饮食寒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媵理,润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无犯淬焕,无热衣温食。

是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另外,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如果食之不节,必致亏损,若能食淡谨节之为愈也。

然此淡亦非奔绝五味,谈只对浓而言,若膏梁过度,则当多食素食。

有诀日:“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

三千功行从此始,天鉴行藏信有之。

”。

道家的饮食观念

道家的饮食观念

道家的饮食观念
道家的饮食观念是注重养生,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

道家饮食的搭配十分有讲究,虽有注重荤素搭配,但主要还是以清淡的素食为主,这样既营养又健康,还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饮食清淡会使人神清气爽,过分的油腻则会使人萎靡不振,吃得清淡更能使人远离疾病。

道家认为食物不仅是滋养身体的必需品,还是调和阴阳、协调五行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们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例如,他们提倡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天然食品,少吃肉类和油炸食品;强调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五味平衡;推崇食疗养生、药膳调理等方法。

道家还非常注重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他们认为过度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都会损害身体健康,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行为。

同时,他们还提倡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养生术源于《黄帝四经》,大约是在战国中期、战国末期、西汉初年或秦汉之际,之后流传至今,期间经历各种演变,但始终不离长生之术。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2、食不过饱。

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奢。

要随遇而安,居室干淨舒适,不必搞得富丽堂皇,那样极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富。

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

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

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8小时之外,要适当休息。

6、逸不过安。

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要多参加活动,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读书看报,勤于动脑,保持心情舒畅,以延年增寿。

7、喜不过欢。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喜不能过头,过喜则伤心。

古人范进中举后发疯,即为过喜所致。

8、怒不过暴。

心里有烦恼,千万不要生怒气,怒会伤肝。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

9、名不过求。

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是过眼烟云。

10、利不过贪。

“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耄耋无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的饮食禁忌
*导读: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为主,……
道家认为,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在日常饮食中,须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谷物等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

尤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

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在饮食上全真道士食素,正一派在非斋日可饮酒茹荤。

历史上张天师世家还有「四不吃」的规矩,即不吃牛肉、狗肉、乌鱼和鸿雁,盖因牛辛劳、狗忠诚、乌鱼孝、雁坚贞之故。

道教是个重养生的宗教,对饮食养生非常重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习惯。

这些饮食习俗,无论是对于保护动物,还是对于人们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道家在长期的生活修炼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些食物对人体有害,食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影响健康。

而且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个人体质及情况又有所不同,倘若摄取不正确造成过量和过味,都会扰乱体内的阴阳平衡。

同时,不同食物之间还会发生相生相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错了,
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反应。

饮食禁忌是保证食物或药物得到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一直为历代道教养生家所重视。

结合长期实践,有关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孙思邈认为,养性不但在言语上有禁忌,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节制。

食物变质后,尤其是霉变的豆类、米类、花生、玉米等容易致癌,应忌食;忌食烧、烤、煎后焦煳的肉、鱼、蛋等食物;不要食生菜、生米、小豆及陈臭的食物;不要饮不洁的酒;吃了热食咸物后忌饮用冷酢浆水,易失声;吃了热食后,忌用冷水漱口,否则会使口中充满臭气;忌食生肉,生肉伤胃;吃热食出汗后忌当风,易头痛生病,使人目涩嗜睡。

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与身体相宜的食物,与体质不符的食物吃了以后会对健康构成危害,应予以禁忌。

如凡属阳性,体质偏热者,忌吃温热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凡属阴性,体质虚寒者,忌食凉寒性食物。

五味与五脏各有所归,自然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肝忌辛,心忌咸,肺忌苦,肾忌甘,脾忌酸,因此不可贪图一时的口感满足而伤及健康。

孕期和产后妇女,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因而对饮食有着更多的禁忌。

妊娠期,母体脏腑经络之内的气血多注于冲任经脉,以养胎元,此期母体多为阴虚阳亢状态,因此应忌食辛辣、腥膻之物,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气元。

有妊娠恶阻症状的孕妇应忌食油腻。

到妊娠后期,胎儿逐渐长大,会影响到母体气机的升降,母体易产生气滞现象,故应少食胀气和涩肠类食物,如荞
麦、番薯、高粱、芋头等。

妊娠期还应忌食破血通经、催吐、剧毒及辛热、滑利之物。

产妇阴血亏虚、多瘀,还要负责婴儿的哺乳,因此产后的饮食应以滋阴养血为主,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凉生冷食物。

患病或服药期间的饮食也有很多禁忌。

如脾胃虚寒、腹泻者忌食冷饮、冷食、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脾虚、外感初起者忌食由糯米、大麦、小小麦等黏滑的米面食品;斑疹疮疡患者忌食海鱼、虾蟹、羊肉、鸡血、南瓜、芥菜等腥膻发物;胃脘胀满、呕吐、恶心之人,要少进甜食;发热的病人,要忌辛辣、油腻;咳喘痰多者应忌油腻、酸涩之物;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大病、产后之人,忌食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各种失血、痔疮患者忌食慈菇、胡椒等动血之物。

服药期间的禁忌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茯苓忌醋,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芫荽、青鱼,人参忌萝卜,土茯苓忌茶等。

病后之人忌食鱼腥、鹅、蛋等滞气发病的食物;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发风动气之物;痢疾病后忌饱食及质硬香甜滑利的食物(如肥肉、辣椒、油炸食物等)及生冷瓜果食物;咳嗽发热,水肿气喘满腹胀等病症初愈,应忌服食盐、辛辣之味;一切痛症病后忌食过于肥厚油腻煎炒以及辛辣燥烈的食物。

因食物属性相克而产生的配伍禁忌有:豆腐忌蜜糖,生葱忌
蜂蜜,香蕉忌地瓜,蜜忌葱,辣椒忌南瓜,胡萝卜忌生食、忌酒,并忌西红柿、辣椒、石榴、莴苣、木瓜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甘薯忌柿子、香蕉,茄子忌黑豆,菠菜、小白菜忌黑豆、花生、毛豆、苋菜、猪肉等,菠菜忌韭菜、豆腐,萝卜忌橘子,狗肉忌绿豆,鸭肉忌李子,兔肉忌芥、鸡蛋,鸡肉忌黄鳝,猪肝忌地黄、何首乌、黄豆、豆腐、荞麦、山鸡等。

在饮食的习惯方面,道教还有「三不起」的禁忌,即道教徒在静坐、诵经和吃斋的时候,他人不得打扰,道士本人也不得应声而起。

吃斋,即吃饭或用餐。

中国俗语有「吃饭大似官」、「雷公不打吃饭的人」的说法。

可见当人在用餐时,他人是不应该去打扰的。

如果别人在用餐,也不宜对别人发怒指责,这样会使人收到惊吓,夜梦太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