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珍藏十大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

1/28南京博物院前身是一九三三年由蔡元培先生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
一九五〇年三月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二〇〇九年,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竣工后形成如今“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中精品众多。
二〇〇七年,从四十余万件馆藏文物中选出十八件“镇院之宝”,加上乾隆年间蓝釉粉彩转心瓶和嘉庆帝册封旻宁(道光帝)的金册金印,共二十件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E-mail 文化传播网南京博物院大殿。
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2/28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作为博物院主楼3/28金兽(西汉):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通高10.2厘米,身长164/28厘米,身宽17.8厘米,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5/28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6/28错金银重络铜壶(战国):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技术的完美作品。
7/28广陵王玺金印(东汉):黄金制成,重122.87克。
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高2.121厘米、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日本“汉委奴国王”金8/28印9/28金蝉玉叶(明): 金蝉玉叶是南京博物院四十二万件藏品中的一件工艺极品,一九五四年苏州墓葬发掘出土,为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10/28银缕玉衣(东汉): 一九六九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中,全长一百七十厘米,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坤舆万国全图(明): 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
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宫廷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据刻本摹绘徐渭《杂花图》卷(明)竹林七贤砖画(南北朝): 一九六〇年,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砖画。
南京博物院关于唐朝的文物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许多关于唐朝的文物,其中一件晚唐时期的唐三彩双鱼瓶非常引人注目。
这件陶器文物于1975年出土于扬州扫垢山,腹部相对的双鱼形,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两鱼中间各有上下两个小翅,鱼鳞、鱼鳍也一应俱全。
鱼口即瓶口,双脊即为双系,尾部制成瓶底,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
做工精湛,栩栩如生,寓意连年有余,吉祥合欢,是晚唐、五代三彩器的优秀之作。
此外,还有一件高131厘米的唐彩绘天王俑,于1944年出土于甘肃敦煌老爷庙,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除了唐三彩双鱼瓶和高彩绘天王俑,南京博物院还有其他关于唐朝的珍贵文物。
其中一件是唐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佛像高19.2厘米,重1.375千克,制作于公元8世纪,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
佛像头饰螺发,脸庞圆润,双目下垂,眉宇修长,嘴角含笑,端庄慈祥。
上身着敷搭双肩袈裟,衣纹流畅,下身着贴体长裙,衣褶垂顺自然。
佛像通体鎏金,表面留有金水亮丽的光泽,保存状况良好。
另外一件是唐代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这尊罐子高19.5厘米,口径11.7厘米,底径12.3厘米,重1.14千克。
罐子直口,短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竖系,内施釉至颈部。
釉色青中闪黄,釉面有褐蓝色彩绘。
从造型和工艺上看,这尊罐子具有唐代长沙窑的特征。
这些文物都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研究唐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这些文物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

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南京博物馆那可真是个宝藏之地啊,里面的镇馆之宝个个都像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
就说那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吧。
这拱门一亮相,就好像把你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古代。
它色彩斑斓得像雨后彩虹落在了人间,每一块琉璃都像是被岁月精心雕琢的宝石。
你看那琉璃的色泽,温润又透亮,就好比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还带着灵动的美。
这么个拱门,它可不是简单的建筑部件,它是古代工匠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啊。
那些精心设计的图案,复杂又精美,就像一部史书里最华丽的篇章,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你能想象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是怎样一点点把它打造出来的吗?那得是多少个日夜,多少心血的倾注啊。
这拱门摆在那,就像一个无声的讲述者,讲述着大报恩寺曾经的宏伟壮丽,也讲述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
再瞧瞧那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这个瓶子啊,那可真是个稀世珍宝。
它就像一位从古代走来的优雅佳人,静静地站在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釉里红这种颜色就很特别,它红得深沉又热烈,就像冬日里的一把火,在白色的瓶身上跳跃着。
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图案,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这松枝就在风中轻轻摇曳,这竹子就在细雨中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梅花就在寒冬中散发出阵阵暗香。
这瓶子不仅是个容器,它更像是一幅会流动的画卷。
这么珍贵的瓶子,它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朝代的更迭,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简直就是个奇迹。
这就好比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却依然保持着年轻时候的活力和风采,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那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可是一件非常有故事的宝贝。
画面上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一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就像是一部老电影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
这些人物的线条简洁流畅,却能把人物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得是多高的绘画水平啊。
你看那嵇康,昂首挺胸,一副洒脱不羁的样子,就像一只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
阮籍那忧郁的眼神,仿佛藏着无数的心事,像一片乌云遮住了明亮的天空。
南京博物院一座珍藏历史文物的宝库

南京博物院一座珍藏历史文物的宝库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其丰富的珍贵文物收藏使其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宝库。
本文将以南京博物院为主题,探讨其收藏的历史文物及其珍贵之处。
一、南京博物院概述南京博物院创建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座落于南京市中山陵附近,占地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现代与传统的特色,犹如一座艺术殿堂。
博物院展出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藏品,其中包括陶瓷、织锦、书画、金银器、青铜器等多个领域。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物收藏1. 陶瓷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陶瓷文物收藏可谓举世无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官窑瓷器,如明万历官釉绿地四季花卉瓷盘、明永乐官窑白釉葫芦瓶等。
这些瓷器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图案独特,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珍品。
2. 织锦文物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织锦文物,包括明代的著名文物“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杰作。
在南京博物院,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南京云锦的作品,如明朱扇腰带、明万历袍、明朱扇帷幕等。
3. 书画文物南京博物院的书画文物收藏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文震亨四尺横幅”和清代的“朱耷画卷”。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国宝级的珍品。
4. 金银器文物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金银器文物,既有古代的器皿,也有珍贵的首饰。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宣德青花金彩云龙纹银壶”和清代的“乾隆款金银丝彩玉壶”。
这些金银器不仅材质高贵,制作精良,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卓越成就。
5. 青铜器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青铜器收藏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器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春秋双耳方簋、春秋鬲、战国大鬲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古代工艺与艺术的结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南京博物院的珍贵之处南京博物院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收藏,还在于其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重视。
南京博物院中的十八件镇馆之宝

南京博物院中的十八件镇馆之宝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占地十三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其中文物保护研究所被称为“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十八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
!一、镇护之宝——金兽西汉金兽,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它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
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钮,空腹、厚壁,浇铸成形。
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西汉金兽西汉金兽是青铜铸造工艺与金器捶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两种技法结合在一起。
其全身布满的斑纹大小一致,呈不规则的圆形,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
经过专家团的鉴定和评估,这个西汉金兽是迄今为止全国考古发现的最重的金器,而且彰显了西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及金器锤击工艺两种技法的完美结合,极其珍贵,对考古意义深远。
不过也留下了疑团:这只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是谁铸造的?他当初的主人是谁?又是谁将它埋藏此地?这些疑问没有人能给出答案,至今依然是历史之迷?二、御窑之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1957年3月,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被当地农民叫作“娘娘坟”的土包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四十七件文物,这件岁寒三友纹梅瓶即是其中的一件。
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沈寿珍贵绣品《世界救主耶稣像》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沈寿珍贵绣品《世界救主耶稣像》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南京博物院十八件“镇馆之宝”之一,沈寿珍贵绣品《世界救主耶稣像》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共评出18件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其中之一就有沈寿珍贵绣品《世界救主耶稣像》。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沈寿珍贵绣品《世界救主耶稣像》一,南京博物院,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当时为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40余万件,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
有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在2007年,南京博物院携手《扬子晚报》,请广大公众和专家一道,共同评选“镇院之宝”。
首先从院藏文物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轮研讨,从中选出18件作为“镇院之宝”。
其中就*有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仿真秀”代表作品《耶稣像》。
二,近代刺绣大师沈寿,清时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沈寿初名云芝,民国时期的刺绣天才,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的儒商家庭,从小随父亲识字。
苏州一带自古就有刺绣的传承,沈寿心灵手巧,对刺绣悟性极高,耳睹目染加上天赋异禀,使她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
在慈禧七十寿辰时候,朝廷征集为慈溪太后贺礼,沈寿绣品获赞赏,慈禧亲赐“福”、“寿”二字,故更名为沈寿。
清廷同时任命沈寿丈夫余觉为工农商部绣工科总理,沈寿为总教习。
沈寿名声远扬。
但是沈寿并不满足,精益求精且勇于创新,把西洋美术中的透视明暗的特点,揉入中国传统刺绣中,使刺绣的肖像表现有了仿真的新意,开创了自己独立风格,使自己的绣品独树一帜。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介绍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介绍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明代宣德瓷器南京博物院收藏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明代宣德瓷器。
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明代宣德瓷器的特点是色彩丰富多样、器型优雅精致。
其釉色鲜艳,纹饰繁复精细,融合了汉唐、宋、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宣德瓷器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宣德瓷器堪称举世无双。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宣德瓷盘、宣德瓷碗、宣德瓷壶等多种器型。
这些瓷器细腻光滑,釉色晶莹剔透,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展示了宣德瓷器的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代表了明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经济状况。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宣德瓷碗。
这只碗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备受瞩目。
碗的造型简洁大方,圆润光滑,手感极为舒适。
碗的内壁以青花为底色,绘有精致的花卉纹饰,纹饰错落有致,仿佛花园中的美丽景色。
碗的外壁则以青花和海藻纹饰相间,使整个碗更显华丽。
这只宣德瓷碗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明代宣德瓷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敬仰和传承。
这些宝贵的文物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明代宣德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博物院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
它们的珍贵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性上,更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这些瓷器让我们在当代感受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博物院金兽详细介绍

南京博物院金兽详细介绍南京博物院里头,有个宝贝,那可是真真正正的“镇馆之宝”——金兽。
这金兽啊,一看就让人眼前一亮,心里头那个激动,简直比吃了蜂蜜还要甜,还要美!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位金光闪闪的“大佬”。
走进博物院,那氛围,庄严又神秘,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似的。
一路走走停停,看了不少好东西,但要说哪个最抓眼球,还得是这金兽。
它就这么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可那股子霸气侧漏的劲儿,简直要冲破玻璃,扑面而来。
这金兽啊,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它可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距今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
你瞅瞅它,全身都是金子做的,闪闪发亮,就像刚从金矿里捞出来的一样。
那金子纯度,杠杠的,一看就不是凡品。
这金兽啊,长得那叫一个威猛,身材魁梧,四肢健壮,就像是山林里的霸主,老虎狮子见了都得绕道走。
它的头,圆滚滚的,两只大眼睛瞪得圆圆的,就像是两颗黑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那眼神,犀利得很,仿佛能洞察人心。
嘴巴呢,微微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好像随时准备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
耳朵竖得直直的,就像是在聆听四周的动静,生怕错过一丝风吹草动。
金兽的背上,还有个小巧的疙瘩,那其实是个环钮,估摸着是古代人用来拴绳子的。
想想看,要是把它牵出去遛遛,那场面,得多拉风啊!可惜啊,咱现在只能隔着玻璃看看,过过瘾了。
这金兽啊,不仅长得好看,制作工艺那也是一绝。
你仔细观察,它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就像是真的一样。
那纹路,细腻得很,就像是大师亲手绘制的。
这手艺,简直了,比现在的高科技还要厉害,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说到这金兽的来历,那可就有意思了。
传说啊,它是古代某个大富豪的宝贝,用来镇宅辟邪的。
后来不知道咋的就流落到了南京,被博物院给收了起来。
这金兽啊,就像是个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每次看到它,我心里头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想想看,这金兽啊,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保存到今天。
它就像是我们的老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博物院珍藏十大镇
馆之宝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南京博物院珍藏十大镇馆之宝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全国现存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带盖明洪武釉里红梅瓶。
岁
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公分,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
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
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
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
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
这种
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
为主要纹饰。
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
佳,但瑕不掩玉,它于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定
为国宝级文物。
清乾隆斗彩八吉祥纹大盘高6厘米口径50. 7厘米底径31厘米纹饰繁密,色彩艳丽,盘心由内向外分
别绘有双凤穿花、缠枝牡丹、祥云托八宝、海水杂宝纹
等。
西汉金兽西汉江苏盱眙南窑庄西汉窖藏出土。
呈豹
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
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这种制造办法至仍为孤
例。
毫无疑问,这个金兽是中国古代金银器中的重中之
重。
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金属铸造和捶
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真罕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
宋徽
宗赵佶氍鸽图轴图绘古松一株,自右向画面伸出,一栖息
枝杆喳喳和鸣,似闻于耳,下两鹤鸽停半空展翅搏斗神态
生动逼真,笔力道幼。
画幅上方作者签押于朱文“御书”
方印上“天下一人”。
画幅中上方铃有“乾隆御览之宝”、“古希天子”、“三希堂精鉴垒”“宜子孙”等印赵佶:(公元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第八个皇帝,杰出书画家,擅画花鸟、山水、人物、以精致工细着称,书画别具一格,称为“瘦金体”,在书画艺术上有牙良高的造诣。
曾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书。
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代雕漆山水人物纹盒盖面上方有'大清乾隆年制'印款。
这件漆盒漆层极厚,雕工精细,立体感极强,是漆器工艺中雕漆的代表作之一。
其制作方法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每髹一层,就放入特制的窖室,令漆凝结,髹到一定厚度才开始雕刻花纹。
此盒盖面髹漆多达一、二百屋。
一件盒子制成需花二、三年时间,其费工、费时,珍贵程度可以想见。
新石器时代人形玉觽人形玉觽(xi)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早期高6厘米最宽1.2厘米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15出土透闪石软玉,淡绿色带褐班。
器作轮扁平角状,整体造型如弓背人形。
器身镂雕三处,系在对钻圆孔内向三侧切割深槽而成,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镂雕玉器之一。
清代缂丝金龙夹袍此夹袍为箭衣、圆领、右衽、马蹄袖,前后开衩,袖口装饰有箭袖,面料为织金缂丝,主体图案为龙纹,底纹为万字纹,其间装饰有云纹和暗八仙等吉祥图案,显得豪华富丽。
明时大彬款提梁壶紫泥调砂。
此壶器形较大,造型简
练朴茂,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是传世大彬壶中最完美的一件杰作。
款署于器盖子口外侧,为阴刻楷书“大彬”二字,另铃篆书阴文“天香阁”小方印,当为藏壶者之铭记。
清代-青花十二月花神杯十二只,分别绘有十二月花卉纹: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背面各题诗一首,并钤“赏”字方印。
秦汉云纹铜油灯由牛身、灯座、灯盖三部分组成。
牛造型浑圆,背负灯座,可任意转向,灯罩顶部有云纹穹隆形盖,内有圆管状烟道连于牛身,导烟炱于牛腹。
与长信宫登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环保理念领先西方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