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馆简介精编WORD版
南京博物院场馆介绍

南京博物院场馆介绍
南京博物院,又称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龙蟠中路南侧、新街口附近,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它是在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旧址上建立的,1953年1月1日建成开馆。
南京博物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藏品总量达23万余件(套)。
现开放有“明清皇家用品”、“青铜兵器”、“陶瓷”、“玉器”、“书画”等六大类藏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收藏有历代陶瓷精品1700余件。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多为全国各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很多是国家一级文物。
由于南京地处中国南方,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这里还位于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长江下游地区,因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南京地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所用的玉佛。
该佛头高约1.15米,长约1.70米,厚约0.23米;整尊佛像通体磨光,呈紫黑色。
在它的脸部、手上和脚上,均雕有精美的花纹。
经专家考证,这是一件世界上仅有的带脸的大型玉佛。
—— 1 —1 —。
南京博物院一座珍藏历史文物的宝库

南京博物院一座珍藏历史文物的宝库南京博物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其丰富的珍贵文物收藏使其成为了一座真正的宝库。
本文将以南京博物院为主题,探讨其收藏的历史文物及其珍贵之处。
一、南京博物院概述南京博物院创建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建筑座落于南京市中山陵附近,占地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现代与传统的特色,犹如一座艺术殿堂。
博物院展出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藏品,其中包括陶瓷、织锦、书画、金银器、青铜器等多个领域。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物收藏1. 陶瓷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陶瓷文物收藏可谓举世无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官窑瓷器,如明万历官釉绿地四季花卉瓷盘、明永乐官窑白釉葫芦瓶等。
这些瓷器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图案独特,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珍品。
2. 织锦文物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丰富的织锦文物,包括明代的著名文物“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杰作。
在南京博物院,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南京云锦的作品,如明朱扇腰带、明万历袍、明朱扇帷幕等。
3. 书画文物南京博物院的书画文物收藏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的“文震亨四尺横幅”和清代的“朱耷画卷”。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国宝级的珍品。
4. 金银器文物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金银器文物,既有古代的器皿,也有珍贵的首饰。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宣德青花金彩云龙纹银壶”和清代的“乾隆款金银丝彩玉壶”。
这些金银器不仅材质高贵,制作精良,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卓越成就。
5. 青铜器文物南京博物院的青铜器收藏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器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春秋双耳方簋、春秋鬲、战国大鬲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古代工艺与艺术的结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南京博物院的珍贵之处南京博物院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收藏,还在于其对文物保护与研究的重视。
南京博物院六个馆介绍

南京博物院六个馆介绍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它由六个馆组成,分别是:
1.中国古代陶瓷馆:展示中国历代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2.中国古代青铜器馆: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古代书画馆:陈列了中国古代的书画作品,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江南文化馆:主要展示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是了解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场所。
5.中国文物纪录片馆:展示了中国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保护现状,是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
6.南京博物院研究馆:是南京博物院的专业研究机构,不对外开放。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研究成果。
南京博物院各个馆介绍

南京博物院各个馆介绍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附近。
建于1933年,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馆内设有多个展馆,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展馆的特点和展品。
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陶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陶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展馆,你可以欣赏到大量来自不同朝代的陶瓷作品,如商代的彩陶、汉代的绿釉陶、唐代的三彩陶等。
这些陶瓷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明清陶瓷•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
这个展区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瓷器,包括明代的青花瓷、景德镇瓷、官窑瓷等,以及清代的粉彩瓷、釉里红瓷等。
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民国陶瓷•民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创新时期。
这个展区展示了民国时期的陶瓷作品,包括民国官窑瓷、民间窑口瓷等。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展现出了民国时期的独特风貌。
书画馆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展区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包括秦汉的篆书、魏晋的隶书、唐宋的楷书、元明清的行书等。
这些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墨香。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个展区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这些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书画•中国现代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展现了中国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这个展区展示了中国现代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包括近现代的名家作品,以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介绍南京博物院

介绍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鼓楼广场东侧,是中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
它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称为“四大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866年清政府设立的江南制造局,1898年更名为金陵制造局,1929年更名为中央博物院。
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
一进门就是一尊大钟,上面刻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大字,它高12.4米、重24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铸造钟。
走出钟亭,就来到了第一个展厅,主要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南京地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山顶洞人”、“元谋人”、“蓝田人”……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比如:石斧、石刀、石犁……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了。
它们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黑色的。
我最喜欢红色和绿色的那个。
那一个红色的上面有一条鱼,那个绿色的上面有两只鸟……
接着往前走就是第二个展厅了:主要讲了商周时期南京地区的青铜器,以及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文物等。
—— 1 —1 —。
南京博物馆解说总介绍

(南京博物院志愿者培训材料)南京博物院总讲欢迎大家参观南京博物院。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南京博物院的总体概况。
大家走进南京博物院,可以看到院内坐落着两座仿古代宫殿式建筑,分别是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和艺术馆。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她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兴建的大型历史艺术性的综合博物馆。
它的前身是由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当时计划筹建三个馆:人文馆、自然馆和艺术馆,后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只建成了人文馆,直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原来的人文馆重新修建,并正式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即现在的历史馆。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建筑是一座仿辽代宫殿式的建筑,它是以河北蓟县独乐寺为原形,由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导,根据著名建筑设计师徐敬直先生的设计建造而成。
70多年来,南京博物院藏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共藏有精美文物42万件,是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今天,同学们将参观的是1999年9月26日对外开放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艺术陈列馆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有7600平方米,一共设有十一个专题展厅,主要有珍宝馆、漆器馆、玉器馆、云锦馆、书画馆、瓷器馆、陶器馆、青铜器、民俗馆,现代艺术馆等,共展出了文物精品5000余件。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漆器馆。
古代制作漆器的“漆”是漆树中分泌的天然漆,也叫“生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漆的国家之一,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原始的漆器。
商周时期,漆器成为贵族的奢华用品;到了汉代漆器已成为主要的生活用品,用途已经非常广泛;唐宋时期漆器的装饰更为华丽;明清两代将中国古代漆器工艺推向了高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百宝嵌等。
漆器馆展出了100多件精美漆器,都是各个时期风格鲜明,制作精美的代表作品。
有距今千年依旧光亮如新的汉代、宋代的出土漆器,大多为生活用品,也有明清两代的宫廷御用漆器,工艺精湛,品种繁多。
南京博物院详细介绍

南京博物院详细介绍说起南京博物院,嘿,那可真是咱们中华文化宝库里头的一颗璀璨明珠,亮堂得让人一眼就挪不开眼。
你走进那大门,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一脚踏进了历史的长河,感觉特别带劲儿。
首先啊,你得逛逛那艺术馆,里面藏着的老画儿、瓷器、玉器,每一件都是艺术品中的战斗机,美得让人心肝儿颤。
就说那瓷器吧,白的像雪,青的像玉,上面画的图案,跟活的一样,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还有那玉器,温润如玉,摸着就让人心里头那个舒坦,感觉整个人都跟着高雅了起来。
再往里面走,就是历史馆了。
这地儿,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民国风云,全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你看着那些出土的文物,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听他们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特别是那些青铜器,造型奇特,花纹繁复,让人不禁感叹咱们老祖宗的手艺真是太绝了!哦对了,还有数字馆,这可是个高科技的地儿。
你一进去,就像是被吸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各种虚拟现实、互动体验,让你在玩乐中就能学到知识。
我跟你说啊,这数字馆里头的展览,简直就是为咱们这些爱新鲜、爱探索的年轻人量身定制的。
当然啦,南京博物院里头还有好多好玩的地方,比如特展馆、民国馆等等。
特展馆嘛,就是不定期地展出一些特别的文物或者艺术品,每次去都能有新发现。
而民国馆呢,则是一个复原了民国时期的街区,你可以穿上民国时期的衣服,在里面拍照留念,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情。
说到这儿啊,我就得提提南京博物院的氛围了。
那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既庄重又亲切,既严肃又活泼。
你走在里面,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每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而且啊,南京博物院的服务也是一流的。
工作人员都特别热情,有什么问题都会耐心地给你解答。
而且啊,他们还经常会举办一些讲座、活动什么的,让你在参观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知识。
所以啊,如果你有机会来南京的话,一定要来南京博物院逛逛。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
南京博物院6个展馆的介绍

南京博物院6个展馆的介绍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丰富而珍贵的
文物和艺术品,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南京博物院共有6个展馆,分别是:
1.总展厅:总展厅是南京博物院的主题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
的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文物和历史文化,展品包括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
主要展品有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其中尤以西汉王侯墓出土的“吴钟”青铜器、唐代“太白
行吟图”、明代文渊阁四库全书为馆内珍品。
2.东周青铜器展厅:东周青铜器展厅展出了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如长
鸣方鼎、无食不充大彝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工艺品,还承载了悠久的历
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3.中国陶瓷展厅:中国陶瓷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器,包括青、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瓷精品。
其中以明
代官窑、清代官窑以及宋代汝窑为馆内珍品。
4.明清宫廷器物展厅:明清宫廷器物展厅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宫廷器物,如御窑瓷器、宫廷家具、宫廷钟表、文房四宝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5.艺术品展厅:南京博物院的艺术品展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
的书画、玉器、金银器等艺术品。
其中以清代御用画家郎世宁的《春山图》为馆内珍品。
6.古代文献展厅:古代文献展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碑刻等,如《汉川草书》、唐代玄奘法师所书写的《心经》、宋代《洪范图》等。
这些文献珍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博物馆简介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南博简介来源:发布日期:2013-10-26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被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建制沿革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由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初属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后隶属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部;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仍名南京博物院。
建院至今,历任院长为徐平羽、曾昭燏、姚迁、梁白泉、徐湖平、龚良。
二、馆舍建筑筹备处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馆,1936年动工,由当时着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
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
大殿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在大殿西侧新建的艺术馆则延续了原有建筑形式。
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
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
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
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三、主要藏品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2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
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
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四、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南京博物院为副厅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设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办公室(下设财务管理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人事组织部、典藏部、社会服务部、文物征集部、《东南文化》编辑部、图书信息部、文化创意部、安全保卫部、物业后勤部等部门,另附设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江苏省文物总店。
截至2013年底,全院有在编人员221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43人(研究生29人、本科55人),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有81人(正高23人、副高30人)。
另有300余名合同用工。
五、基本陈列及专题展览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早在抗战时暂迁四川李庄期间就举办了“史前石器展览”等展览,1948年还与故宫博物院举办联合展览,观众达10万余人次。
新中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中国历代陶瓷展”“社会发展史”“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史前彩陶展览”“南唐二陵出土文物展览”“南京博物院的十年”等专题展览。
1960年起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系统展示了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标志着陈列展览由临时展览转型为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新模式。
1989年该展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通史陈列改为专题陈列。
1999年兴建的艺术馆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现如今“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
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
六、学术活动及科研成果1、早期民族民俗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着名文化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先后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历史遗迹、民族服饰、手工业、语言和文字、动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征集了大量文物,陆续出版了《远东石器浅说》、《麽些标音文字字典》、《麽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华民间工艺图说》等学术专着,为中国民族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2、考古调查与发掘抗战期间,南京博物院专家或主持或参与发掘了四川彭山崖墓、河南安阳殷墟、山东龙山文化城址、甘肃宁定阳洼湾齐家墓地,考察了云南苍洱地区文化环境。
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颇具影响。
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
主持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2005)、张家港东山村遗址(2009)、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2011)、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2012)等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藤花落遗址、三星村遗址、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等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三等奖。
整理出版的《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无锡鸿山越墓》、《邳州梁王城遗址》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都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2013年建成江南考古工作站,其科研硬件水平和实验功能对及时提供文物保护参数、制定科学保护计划、提高文保工作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和后勤保障。
3、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及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
近10年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各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
“一种纸质文物多功能保护设备”、“古代建筑彩绘膜层隔离保护修复方法”等5项前沿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实施的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入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
2014年成功申报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金属文物保护实验室也初见规模。
4、学术活动与期刊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吴文化学会挂靠南京博物院,并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文化研究”等活动。
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演变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目前已是文博、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的学术核心期刊,入列“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江苏10种优秀社科杂志。
近年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陈列艺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强化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借鉴。
此外,还在古建筑研究、大遗址保护、古代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和项目。
5、宣传出版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
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着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
近年来,每年公开发表的专着和论文多达150余种(篇),“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南京博物院学人文集”、“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丛书”等按计划陆续出版,基本形成了考古发掘报告、文保工程报告、学术专着、文物图录(册页)、研究性杂志以及部门年鉴在内的宣传出版体系。
七、文化交流及馆际互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就参与国家组织的文物展览前往苏联、德国等国家展出。
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芬兰、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院藏文物展,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
与国外学术单位之间的科研合作也日益增多,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泗阳汉墓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等都取得了瞩目成绩。
近年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台北故宫、日本国立九州博物馆、韩国古宫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并开展了大量学术和文化活动。
八、社会服务及教育活动自2008年起,南京博物院全面免费开放。
馆内提供咨询、引导、寄存以及轮椅、童车、雨伞、语音导览、定时讲解、WIFI、就餐、购物等全方位贴心服务。
观众既可以欣赏精品展览,也可以参加文化活动,更能够享受休闲服务,真正达到汲取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目的。
南京博物院也是众多学校、驻宁部队的素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
“我们的节日”、“南博元素,我的灵感”等主题活动每年举办近百场;儿童趣味体验室、国内首家残疾人数字体验馆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参观需求;定期邀请金陵剪纸、扬州雕版印刷、宜兴紫砂、秦淮灯彩、南京金箔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魅力;小剧场和老茶馆安排有木偶剧、杂技、南京白局、苏州评弹等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