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合集下载

青海农牧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

青海农牧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研究

活 动 。这 些 活 动 中 , 民族 传 统体 育充 分 体 现 了娱 乐 性 、 赏 性 、 身 性 和 竞 技 性 。 但 是 体 育 运 动 的广 泛 开 观 健
展 对 民族 民 间传 统 体 育 产 生 了 巨大 冲 击 , 定 程度 上 造成 了民族 传 统 体 育发 展 的现 实 困境 。 一 关键词 : 海; 牧 区; 青 农 民族 ; 育 体
省 , 面 积 7 .1 总 2 2万 平 方 公 里 , 均 海 拔 2 9 平 83
规 则 , 力推 广 , 其成 为我 国传统 体 育 文化 和 大 使
群 众体 育项 目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民族体 育丰 富的教 育 和活动 内容 , 体现 着 民 族 地 区的 民族 风格 和地 域特 色 , 利于传 播 民族 有 体 育 文化 , 扬 民族 精 神 , 弘 向世界 展 示 我 国少 数 民族体 育风 采 和 民族 精 神 。重 新认 识 民族 传 统 体 育项 目的功 能 与作 用 , 中华 民族传统 体 育项 对
V o . 2, O 1 3 N .3
Ma y 201 0
21 0 0年 5月
青 海农 牧 区 民族 民 间传 统 体 育研 究
都 世 庭
( 海 师 范 大学 教 学 资 源 管 理 中 心 , 海 西 宁 80 0 ) 青 青 10 8
摘 要 : 海是 一个 多 民 族地 区的 省份 , 民族 在 传 统 节 日 、 青 各 宗教 、 婚俗 丧 葬 等 活 动 中伴 随 着 各 种 民 间体 育

67 ・
青海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21 00年
第3 2卷
良好 的 群 众 基 础 。 青 海 农 牧 区 城 镇 中 汉 族 主 要 的 民族 民 间 传

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站在木板两端,彼此轮番跳起,借一方跳起后下落的重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摆手舞是土家儿女最普及的大型群众健身活动。摆手舞的动 作以摆跳为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全身性的活动。如“插秧” 秧歌步,弯腰插种,然后观看劳动景色,反复数次,整个动作 协调自然,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而且 对腰部肥胖者有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对肩周炎有一定的辅助 性疗效。摆手舞的伴奏,主要是一面大鼓和锣,根据不同的动 作,打着不同的锣鼓点子,在速度上有快有慢,情绪上有轻有 重。在土家族过的“社巴节”(摆手节)上,随着“扁咚扁” 锣鼓的节奏,千人万人频频摆手。时而万众弯腰两手交叉,时 而众人一齐转体蹬腿,时而跳跃前行,时而左右扭腰,……姑 娘们摆手,如柳絮飘荡;小伙子摆手,如蛟龙腾云;老人小孩 摆手似苍松摇枝、莲藕出水;游客来宾摆手,似醉汉蹒跚、手 忙脚乱。此情此景,可谓是全民健身的“土家族大众体操”, 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与实施。
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 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 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 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一条条的火龙走街串巷, 给各家各户带来好运气,然后聚集到镇中心,集中舞蹈。不少慕名而来 的看客,携带鞭炮等候火龙的到来。旁观者用鞭炮往赤膊的舞龙者身上 丢过去,鞭炮在年轻人的身上炸开。但是勇敢的舞龙者却不在意,而且 欢迎你这样。第二天的白天,你走过大路边镇与星子镇,可以看到一身 伤口的年轻人:用红药水涂在伤口上,他们的脸上,俨然一脸的自豪。
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 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普遍认为 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随后 传入吐蕃(现今的西藏)、中国中原、伊朗和印度 等一些亚洲国家。世界马球运动当今风靡一时, 不少国家把马球作为一项高尚的体育活动在全国 开展。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

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

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

游戏跳房子规则

游戏跳房子规则

跳房子游戏规则(1)站在起跳处,将小石块丢进数字1的格子里,丢进去就可以开始跳。

小石块一定丢进格子里才有资格起跳。

( 2)单脚(另一脚弯起)跳进数字2的格子,然后依格子数一直单脚跳到最后的「天堂」。

跳的过程中脚不可以落地,一落地就犯规,不能再跳,只能等下一轮。

但是途中如果经过并排的格子以及「天堂」时,可以双脚著地。

(3)以单脚跳方式由「天堂」,再依序往回跳。

(4)跳回到格子2时,弯身捡起格子1中的小石块,接著再依序跳回起点。

(5)接著再将小石块丢向数字2的格子里,丢进了就反覆第一次的动作,若没丢准或是犯规,就换下一个人玩。

(6)如果石块或是脚,不小心越界或压在线上,也算犯规,必须停跳,让给下一个人,等轮到自己时,再从犯规的格子处继续往下跳。

(7)等全部格子跳完之后,就有权利盖房子了。

方法是背向格子,把石块掷入任何一个空格内,该房子即属於你,写上自己的名字或代号之后,其他的人在跳跃时就须跳过此格,不可以落脚在你的房子内,但是家的主人可以两脚并立。

(8)全部房子都被盖完之后,拥有最多间房子的人就是大赢家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

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

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镶嵌地面上就曾经发现类似跳房子的图案。

在电影里,十八世纪的欧洲曾经有过。

在现实生活中,二十世纪的中国也曾经有过。

只要在家门口的空地,或是没车的路旁,找颗小石头,就能画个房子,玩上半天了。

单脚跳、双脚跳,孩子们的头发随之飞舞,心情更是飞扬着喜悦快乐!房子是古老的游戏,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镶嵌地面上就曾经发现类似跳房子的图案。

跳房子也是一种世界共同的儿童游戏,只是大家所画的房子形状和数量的组合各有不同罢了。

跳房子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

在电影里,十八世纪的欧洲曾经有过。

在现实生活中,二十世纪的中国也曾经有过。

跳房子也叫跳格,这是过去女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用一只沙包(或者一块瓦片)作为游戏的辅助物,先把沙包扔到指定的地点,然后蹦蹦跳跳、飞檐走壁、穿房越脊,把沙包拾回来便大功告成。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_特征与意蕴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_特征与意蕴
( 1) 丰富多 彩的青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青海世居的 各 少数民族, 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自比较 独 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以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 而 言, 藏族 主要 有赛 马、射箭、摔 跤、登山、赛 牦牛、抱 石头、射 击、骑马射箭、马术、赛跑、跳 跃、奔牛、跳锅 庄舞 等。回族 也 是青海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其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 武 术、掼 牛、木球、踢键、扳手腕、扭手指头、踏板、踩高跷等 。撒 拉族的传统体 育有 赛 马、摔跤、拔 腰 力、打哑 铃、挤 门、骆 驼 舞、赛皮筏、游泳等。土族传统体育主要有赛马、射箭、摔跤、 踢毽子、轮子秋和拉棍等活动。蒙古族是一个精骑善射的 民 族, 其传统体育具 有浓 郁的 草原 民 族特 色, 主 要有 赛马、射 箭、摔跤、赛骆驼、马术、驼球、投布鲁等。
它很好地发挥了净化、调节、健身、娱乐、交 流等多 种功 能作
用。同时, 青海民族传统 体育文 化同其 它地 区一样, 始 终服
务于政治、经济, 服务于人的生活生产, 经过本地区各 民族的 不断地吸收和扬弃, 把 多种有 益的、符合当 时当地 民族 体育
文化的营养成分容纳吸 收进来, 长期 积淀, 形成了 为本 地域 民族服务的工具, 成为 人们衡 量约束 自身的 道德规 范、行为 准则。青海民族传 统体 育文 化从 它 开始 形 成以 来, 不 断完
表达方法中却将体育形式融合其中, 能够充分地体现 青男女 在对待爱情问题上的执着和大胆, 表现出人性本能之 美和善
的愿望。
( 2) 具有崇高的审美理念
审美爱美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的组成部分, 也是 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青海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的审
美观不但十分明确, 而 且寓意 也很深 遽, 活 动中形 体和 心灵 的美和谐统一, 内在和 外展的 美亦受 人们喜 爱, 诸 如民 族舞 蹈, 赛 马、射箭、锅庄、安 昭舞、轮 子秋 等。藏民 族的 民 族舞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意蕴

文 化 尚处 于 萌 芽 阶段 . 与 当 时 的 生 产 生 活 教 育 方式 、 并 图腾 、 宗 教 信 仰 等 密 切 联 系 在 一 起 , 中体 现 出来 的 文 化 内 涵 , 从 既 有 抒 发 心 情 的 舞 蹈 , 有 意 识 保 持 人体 基本 活动 能力 而进 行 也 的 身 体 教 育 ( 青 海 大 通 出 土 的 上 孙 家 寨 舞 蹈纹 彩 陶 盆 和 青 如 海 宗 日舞 蹈 纹 彩 陶 盆 ) 还 有 对 命 运 认 知 和 挑 战 的 宗 教 祈 祷 ,
青 海 民族 体 育 文 化 得 到 了 空 前 的 重 视 。 2 0 0 5年 《 务 院 办 国 公 厅 关 于 加 强 我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 指 中 出 : 认 真 开展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普 查 工 作 ; 立 非 物 质 文 化遗 “ 建
体 育 文化 遗 产 、 扬 民族 文 化 与 民 族 精 神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弘
第 3 卷 3
第 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 u n l fQig a No ma ie st ( i s p y a d S ca ce c s o r a n h i r lUn v r iy Ph l o h n o i l in e ) o o S
育 和 爱 国 主义 教 育 的重 要 作 用 。青 海 民族 传 统 体 育 文 化 亦 ”
属 于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之 列 。 视 扎 根 于 青 藏 高 原 上 的 民 审 族 传 统体 育 文 化 的 内涵 、 展 现 状 与 特 征 等 , 于 保 护 传 统 发 对
地 方 各 级 政府作 议 程 , 将

青海高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研究

青海高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研究

高原 民族 传 统 体育 就 是 在这 种 文化 塑造 中孕育 出来 理 位 置和 众 多 的民族 成 分 , 自然 形 成 了各 民族独 特 的一 颗灿 烂 的明珠 .它包 含 了中华 民族 文 化 的特 性 的生 活 方 式 、 教 信 仰 、 化 艺 术 和 风 俗 习 惯 , 宗 文 同时 和青 海高 原 独 特 民粗 文化 的个 性 特 征 。汉 、 、 藏 回等 也孕育 出了青 海丰 富 多彩 的 民族传 统 体育 项 目。 构成 了现在 4 3个世 居 民族 ,其 特殊 的地理 环 境 、 生 随 着 社 会 发 展 和 人 们 物 质 文 化 生 活水 平 的 提 活方 式 和宗 教 信仰 , 产生 了各 类 体育 项 目 , 再现 了博 高 ,作 为 人类 民族 文化 重要 组 成 部 分 的 民族 传统 体 大精 深 的 民族 体育 文 化 和项 目。青 海高 原 民族 传 统 育 已 日益 成 为 现 代 文 明 生 活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内 体育 是 我省 各 民族 世 代 相传 、已发 展身 体 、增 进 健 容 。青 海 高 原 民族 的传 统体 育 项 目从不 同 角度反 映 康、 提高 身体 机 能为 目的 的人 类社 会 活 动 。 省各 族 了各 民族 的历 史 、 治 、 济 、 化 、 我 政 经 文 宗教 和 风俗 习惯 人 民在 长期 的生产 和 生 活实 践 中积 累起 来 的传 统 体 等 。其 中, 很 多项 目具 有很 强 的娱乐 性 、 有 健身性 、 实
育 的 发展 提 供 一 定 的 参 考 。
关 键 词 : 海 高原 青
民族 传 统
体育项 目
民族 传 统 体育 项 目的运 动形 式 是人 们 在 长期 的 4 3个 民族 , 数 民族 占全 省 总人 口的 4 .%。 区域 少 5 5 从 生产 劳 动 中不 断发 明创 造 出 的一 中独具 特 色 的体 育 分布 看 . 青海 可分 为 青南 高 原 区 、 西北 干 旱 区和东 部 是 东 活 动行 为 。 是 民族 传统 文 化 的衍生 , 它 渗透 着 各 民族 季风 区 。 中国三 大 自然 区交会 处 。 部季 风 区以农 历史 发 展 的痕 迹 ,反 映 了各 民族地 区 自身 的发展 与 业为 主 、 南 高原 区和 西北 干 旱 区 以牧 业 为主 。 业 青 农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遗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民间文学(42项)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年11月24日公布一、民间文学二、民间音乐三、民间舞蹈四、曲艺五、传统戏剧六、民间美术七、传统手工技艺八、杂技与竞技九、医药十、民俗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一、民间文学(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玛域《格萨尔》书传史诗果洛藏族自治州2Ⅰ-2 格萨尔赛马称王传说玛多县3Ⅰ-3 森姜·珠姆故里的传说玛多县二、传统音乐(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Ⅱ-1 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5Ⅱ-2青海花儿曲令省花儿研究会6Ⅱ-3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7Ⅱ-4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8Ⅱ-5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9Ⅱ-6同仁嘛呢调同仁县10Ⅱ-7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11Ⅱ-8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12Ⅱ-9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三、传统舞蹈(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3Ⅲ-1苯教法舞同仁县14Ⅲ-2热贡“羌姆”黄南藏族自治州15Ⅲ-3土族安召舞互助土族自治县16Ⅲ-4大头罗汉戏柳翠西宁市城北区四、传统戏剧(1项)17Ⅳ-1刚察寺院藏戏刚察县五、曲艺(暂无推荐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4项)18Ⅵ-1青海大有山民间传统武术湟中县19Ⅵ-2西宁八门拳西宁市城东区20Ⅵ-3青海蒙古达罗牌格尔木市21Ⅵ-4藏族夹棋海南藏族自治州七、民间美术(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Ⅶ-1青海坛城艺术省艺术研究所23Ⅶ-2湟中壁画湟中县24Ⅶ-3海西蒙古族木雕格尔木市25Ⅶ-4河湟刺绣省文化馆26Ⅶ-5河湟剪纸海晏县八、传统技艺(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7Ⅷ-1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同仁县28Ⅷ-2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湟中县29Ⅷ-3班玛藏家碉楼营造技艺班玛县30Ⅷ-4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互助土族自治县31Ⅷ-5海西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格尔木市32Ⅷ-6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湟中县33Ⅷ-7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湟中县34Ⅷ-8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天峻县九、传统医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5Ⅸ-1海西蒙医震动复位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6Ⅸ-2海西蒙医铜银烙疗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民俗(12项)37Ⅹ-1西海拉卜则祭刚察县38Ⅹ-2热贡“获康”祭祀活动同仁县39Ⅹ-3土族民间法舞互助土族自治县40Ⅹ-4阿柔招婿习俗祁连县41Ⅹ-5热贡年俗黄南藏族自治州42Ⅹ-6保安社火黄南藏族自治州43Ⅹ-7民和果花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4Ⅹ-8乐都洪水火龙舞乐都县45Ⅹ-9乐都北山跑马乐都县46Ⅹ-10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格尔木市47Ⅹ-11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海南藏族自治州48Ⅹ-12贵德六月庙会贵德县2013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一、民间文学(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布柔哟互助县文化馆2 Ⅰ-2 骆驼泉的传说循化县文化馆3 Ⅰ-3 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州群艺馆4 Ⅰ-4 岗格尔肖合力雪山传说天峻县文化馆5 Ⅰ-5 西王母石室传说天峻县文化馆6 Ⅰ-6 扎陵湖和鄂陵湖的传说玛多县文化馆7 Ⅰ-7 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8 Ⅱ-1 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9 Ⅱ-2 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 民和县文化馆10 Ⅱ-3 撒拉族民歌循化县文化馆11 Ⅱ-4 尕(噶)斯湖畔的芨芨草格尔木市文化馆三、传统舞蹈(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Ⅲ-1 竹马子平安县文化馆13 Ⅲ-2 新安狮子舞平安县文化馆14 Ⅲ-3 土族鼓舞民和县文化馆15 Ⅲ-4 藏族鹏鼓舞循化县文化馆16 Ⅲ-5 二十一度母金刚法舞兴海县文化馆17 Ⅲ-6 巴吾巴姆舞称多县文化馆18 Ⅲ-7 禅古寺宗教法舞玉树县文体广电局19 Ⅲ-8 锅哇(玉树武士舞) 玉树州群艺馆20 Ⅲ-9 北门“封神舞” 乐都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 Ⅳ-1 崖尔寺诺彦审喇嘛剧民和县文化馆22 Ⅳ-2 格吉斯日寺静锰生死轮回剧杂多县文化旅游广电局23 Ⅳ-3 青海民间小戏青海省文化馆五、曲艺(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 Ⅴ-1 青海道情青海省文化馆25 Ⅴ-2 青海搅儿西宁市群艺馆26 Ⅴ-3 折嘎玉树县文体广电局27 Ⅴ-4 青海官弦青海省文化馆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 Ⅵ-1 热贡马术同仁县文体广电局29 Ⅵ-2 德都蒙古布格围鹿棋格尔木市文化馆七、传统美术(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0 Ⅶ-1 海西蒙古族刺绣德令哈市文化馆31 Ⅶ-2 藏娘唐卡玉树州群艺馆八、传统技艺(1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Ⅷ-1 酸奶鞣牛羊皮技艺海晏县文化馆33 Ⅷ-2 湟源民居建筑石刻技艺湟源县文化馆34 Ⅷ-3 土族擀毡技艺互助县文化馆35 Ⅷ-4 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民和县文化馆36 Ⅷ-5 撒拉族口弦制作技艺循化县文化馆37 Ⅷ-6 蒙古包制作技艺格尔木市文化馆38 Ⅷ-7 石焖烤全羊贵南县文化馆39 Ⅷ-8 拉加藏靴制作技艺果洛州群艺馆40 Ⅷ-9 香达藏纸手工制作技艺囊谦县文化馆41 Ⅷ-10 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曲麻莱县文化馆42 Ⅷ-11 藏族鎏钴技艺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九、传统医药(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 Ⅸ-1 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海西州群艺馆44 Ⅸ-2 蒙医正骨疗法德令哈市文化馆45 Ⅸ-3 藏药“佐太”炮制技艺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46 Ⅸ-4 藏药“欧太”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7 Ⅸ-5 藏药“吉合协”炮制技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48 Ⅸ-6 西北郭氏正骨术青海省中医院十、民俗(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9 Ⅹ-1 朝青海湖习俗海晏县文化馆50 Ⅹ-2 回族婚俗门源县文化馆51 Ⅹ-3 尖扎达顿宴尖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52 Ⅹ-4 湟中加牙“四月八”庙会湟中县文化馆53 Ⅹ-5 “土族背口袋”饮食习俗互助县文化馆54 Ⅹ-6 仲家龙王庙会平安县文化馆55 Ⅹ-7 撒拉族饮食习俗循化县文化馆56 Ⅹ-8 汪什代海藏族婚俗海西州群艺馆57 Ⅹ-9 茶卡盐湖祭湖乌兰县文化馆58 Ⅹ-10 德都蒙古全席德令哈市德都蒙古文化风情园59 Ⅹ-11 东宗寺天文历算法久治县文化馆60 Ⅹ-12 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海南州群艺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与运用
青海省互助县巴扎乡中心学校张得昌
摘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课堂实践法,对“斗鸡”、“官兵捉贼”等青海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加工与创新搬进学校体育课堂后,解决了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局限,充实了单调的农村体育课堂,使农村体育课富有了民族气息,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关键词:斗鸡官兵捉贼斗乐全民健身
青海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而“斗鸡”和“官兵捉贼”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简单有趣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加工与创新搬进学校体育课堂后,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故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既学知识,又增强体质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解决场地器材的不足,使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更充实,更富有民族气息。

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理论课和黑板报,对广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讲解,并在实践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操作简单易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使其更具有可接受性,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健身欲。

一、将“斗鸡”创新改进为“斗乐”
“斗鸡”是青海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青海广大少年儿童深受喜爱并广泛开展的娱乐性体育活动。

具有开展活动方便易行,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小等优点,即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腿部支撑力量和灵活性,增强平衡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其活动方法: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先分成两队,选出队长,明确对手,然后一方选出一人挑战,而另一方选出一人迎战,随着公证人的口令出战双方各用一条腿支撑身体,另一条腿则盘到支撑腿的膝关节处,用双手拉着,并用支撑腿单腿跳动,同时用盘起腿的膝关节碰撞对方,这样在游戏过程中,被碰落盘起的腿或摔倒为输,三局两胜,输方另派人迎战胜方,依次进行下去一轮结束后,取胜的场次多的那个队为胜,输方要背取胜队员转悠一圈,或唱歌、跳舞等以示惩戒。

在斗鸡的过程中,由于有些队员的支撑能力,平衡水平及灵活性较差,加上“斗”者为取得胜利,碰撞用力过猛或部位不准确,往往有受
伤情况发生。

把“斗鸡”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有受伤的隐患,故将“斗鸡”中的碰撞改为“点击”,大大降低了运动损伤,使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游戏,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须把“斗鸡”这种传统体育项目加以创新改进为“斗乐”。

(一)“斗乐”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

(二)“斗乐”的方法:将学生分成7-8人的若干组,给每小组划分一块场地,各小组各自进行。

选出一名出斗者,小组成员都用一条腿支撑身体,另一条腿则盘到腹前,用双手拉住。

出战者单腿跳,追赶其他队员,以盘起腿的膝关节“点击”其他队员盘起腿的膝关节。

这样进行依次轮换,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一分钟内)“点击”到的次数最多者为胜,给予一定的表扬。

(三)改进“斗乐”的规则:
1、盘起的腿始终用双手拉到腹前。

2、出斗点击时要轻,部位准确。

3、不能跑出规定的场地。

二、将“官兵捉贼”改进为“全民健身”
“官兵捉贼”是青海民间娱乐体育活动项目之一,也是青海少年儿童更为喜爱的活动项目,所需要的场地不大,器材简单。

活动时先在4块小石片或木块上分别写上“官”“兵”“捉”“贼”四个字。

然后一人拿起写好字的木块,等其余四人准备就绪后,将手中木块扔在地上,四人抢拿;每人限拿一块,然后以字意各司职权,官指挥兵,兵督促捉拿“贼”,直到把“贼”捉拿归案,并受到惩戒以后可继续依次进行。

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规模及学生生理心理等的特点以及锻炼身体的需要,笔者在一堂身体体能练习的课堂中巧妙运用此方法,把“官兵捉贼”改为“全民健身”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支持帮助的高尚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全民健身”的目的:发展学生的上下肢量和协调性,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陶冶互相关心的美好品质,从而达到全民健身。

(二)“全民健身”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四个小并改为“全”“民”“健”“身”进行抛拾,各小组长枪拿后分别以字意活动。

“全”负责其他组同学练习,并为
他们的健身服务;“民”围绕大家单足跳一周;“健”俯卧撑15次,仰卧起坐20次;“身”原地纵跳20次,立卧撑10次。

(三)“全民健身”的规则:
1、每个组长只准拿一块,不准拿起一块后,改换拿另一块。

2、每位学生应自觉的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争取的健身项目。

青海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富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

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中使少年儿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

“斗鸡”能增强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增强腿部的支撑力量把它改为“斗乐”搬进体育课堂,即弥补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的缺陷,又使学校体育正常进行,即给学生快乐的“天堂”,又锻炼身体。

把“官兵捉贼”改为“全民健身”,使学生更富有积极的思想情感,给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机会和场所,给了他们活动的主权,从而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