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合集下载

幼儿园苗族体育游戏教案中班

幼儿园苗族体育游戏教案中班

幼儿园苗族体育游戏教案中班活动目标:1. 了解苗族的基本文化和传统体育游戏。

2. 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和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活动准备:1. 苗族服饰若干套。

2. 传统体育游戏道具(如陀螺、毽子、跳绳等)。

3. 音乐设备,播放苗族音乐。

4. 安全垫若干。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穿着苗族服饰,向幼儿介绍苗族的传统文化和体育游戏。

2. 展示苗族服饰和道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学习苗族体育游戏(15分钟)1. 陀螺游戏:教师示范如何旋转陀螺,并讲解规则。

幼儿尝试旋转陀螺,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毽子游戏:教师示范如何踢毽子,并讲解规则。

幼儿尝试踢毽子,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跳绳游戏:教师示范如何跳绳,并讲解规则。

幼儿尝试跳绳,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合作游戏(15分钟)1. 苗族接力赛: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依次完成陀螺、毽子、跳绳项目。

教师计时,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组。

2. 苗族集体舞:教师带领幼儿跳苗族集体舞,体验苗族舞蹈的乐趣。

四、总结与放松(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内容,表扬幼儿的表现。

2. 幼儿进行简单的放松活动,如深呼吸、伸展等。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苗族的文化和体育游戏,还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教师在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并享受游戏的过程。

贵州民族体育项目

贵州民族体育项目

贵州民族体育项目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也反映在了贵州的体育项目中。

民族体育项目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的体育运动项目。

贵州的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贵州省民族体育运动会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省性一次性综合性大型民间体育赛事,是全省民间体育活动的盛会。

每届民运会都会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技艺过硬的民间选手和俱乐部,展示了贵州的民间体育活力和地方特色。

在这个赛事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贵州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参赛,他们不仅仅是运动员,更是代表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1. 苗族板凳球苗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便是板凳球。

苗族板凳球起源于苗族的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流传已久的娱乐、活动方式。

板凳球的场地、器具、规则都与传统足球有所不同。

板凳球的场地是一个长方形,两端各立一个固定的门柱,而门柱之间则安装一块网网,工具方面则需用板凳代替球。

板凳的大小比足球略小一点,满足了运动的特殊要求,也更符合苗族人的生活实际和审美观念。

苗族板凳球有“五人合力用两个板凳彼此球传,互相带球上门得分”的规则,有着较高的观赏性。

现在已经成为了苗族地区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侗族芦笙球侗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就是芦笙球。

芦笙球起源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一种古老的球类运动。

它的场地、工具、规则都有所不同于传统足球。

芦笙球的场地为长方形,两端各设一个出球门和进球门,进球门外耸立着一根高杆 - 社子。

场地上没有样式固定的球门,需要两位主裁执笙说话示意。

芦笙球的工具为芦笙和皮球,皮球与足球类似,芦笙的长短、厂家有所不同,但笙孔的位置比较固定且产音量大。

规则方面,芦笙球的每边上场队员数为11人,有女子组、男子组等不同组别。

该运动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因此深受侗族人民的热爱。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①、跳鼓广泛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的一种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

早在明清以前就已经十分盛行。

在《保靖概要》有记载说:“集男女于庭,代鼓鸣锣,通宵达旦,名‘打猴儿鼓’”。

历史上跳鼓多随敬祖祭神的公祀活动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跳鼓已演变为两种形式,一为古代歌舞;一为民间体育形式。

跳鼓作为歌舞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作为民间体育形式则多在传统节日、隆重集会的群众活动中进行。

如: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大型节日期间。

跳鼓形式多样,有花鼓、四人鼓、团员鼓、筒子鼓、跳年鼓、单人鼓、双人鼓、猴儿鼓等。

跳鼓的打法也多捉多样,有男女单打、对打、混合双打和多人打数种。

作为娱乐活动,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本地人和外地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人都可以参加。

在比赛时,各村寨则都要推选高手,分批参加演赛。

现场群众和评委共同打分,分数高者为胜。

跳鼓作为一捉体育运动形式,侧重点是在表演,增进友谊,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跳鼓中的“猴儿鼓”历史悠远,来历神奇,盛行于长江三峡的建始、宣恩、巴东等地。

相传古时苗寨深山有一古庙,山中猴子猴孙常来偷食,爬上庙中牛皮大鼓,咚咚作响,将其惊呆,疑是有人作怪,四处张望,悄然无声,遂又跳上鼓面,跳跃不断、响声不绝,回味无穷。

灵性极高的猴王悟出原系脚踩鼓响,反复足击为乐,好不动听悦耳。

此情此景被一苗家后生窥视,甚感有趣,乃效仿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盛行苗族山寨。

故命名曰“猴儿鼓”。

②、“八人秋”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

每年“立秋”在当地“赶秋节”这天举行,源于民间的一个爱情传说。

所谓“八人秋”就是在一架仿造水车的架子上,依次安装八个坐位,上面坐有四男、四女人八名赛手,故得名。

这种竖秋千转到时谁坐在最上面就唱歌。

以在高处坐得最长、唱得最好为胜。

是一种深受当地苗族欢迎的自娱性体育活动。

③、“赛龙舟”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交界地区苗族民间竞技性体育活动,每年当地龙舟节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由于各情况不同举行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历时三天。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体育项目。

在贵州苗族社区,传统体育项目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传承了几百年。

本文将结合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以及传承策略进行介绍。

另外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射禽。

射禽也是苗族男子们的日常娱乐项目之一。

苗家男子通常会携带自制的弩弓或弓箭,寻找山林中的鸟兽,进行射杀活动。

这项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锻炼身体,同时也是苗家男子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展示他们狩猎技术的重要方式之一。

斗牛、摔跤、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贵州苗族中也很常见。

斗牛是苗族男子之间的一种比较狂野的竞技项目,通常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集市上举行。

比赛双方的牛会相互奔跑,撞击,直至一方的牛被撞跑为止。

摔跤和踢毽子则是一种体育娱乐项目,男女老少都能参与,象征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正能量的追求。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贵州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中,具有浓厚的民间传统特色,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

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发展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

应该加强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应该加强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通过举办各种赛事、节庆、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应该加强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挖掘。

加强研究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支撑。

应该加强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和传承。

通过举办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班、讲座等活动,传授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和文化内涵,培养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使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

布依族及其苗族的体育项目1、踩架功(也称为踩架子)踩架功是布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布依族欢庆节日、婚礼等节庆活动中非常普遍。

踩架子是在几十平方米的大约1米高的方架子上,用脚在踏板上踩出节奏,并在平时蹦跳中完成一些难度大的动作。

因为需要在一个固定的高度上进行比赛,所以需要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柔韧性较高。

2、金盆舞金盆舞是布依族的除了电影《九儿》中的刺绣舞蹈意外,最知名的传统文化表演。

选手须穿上华丽的服饰,女选手必须戴上洁白纱百褶裙,男选手必须穿着鲜艳的长袍和绣着精美的草鞋,以及佩戴上灿烂的陈齐花,做出翻身、跳跃、高抬腿等动作来展示自己的体育水平。

3、梯追这是一项需要在梯子上进行的竞争项目。

比赛者要在梯子上快速攀登,同时还要完成桥爬、枕头搬运、队伍默契等动作。

这项比赛需要运动员协调性、技巧性、配合性及体能的考验。

1、射五弓(又称射伯虎)射五弓是苗族传统的弓箭射击比赛项目,也是苗族的国粹之一。

比赛者手持弓箭,将箭射入距离30—50米的标靶中心,竞技威严,这也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的大事。

这项运动需要精准的射准技巧和较好的体能,为了练就这项技艺,苗族的男子儿童从小就开始训练,其精湛的技巧甚至曾经盛传于明代。

2、马球马球是一种古老的运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苗族传统次中,马球被视为尊贵的娱乐活动。

比赛时两队选手骑着马,离子击打的毬球越过对方的球门,取得胜利。

这项运动需要选手具有驾驭马匹、控制毬球的技能和技巧,比赛过程中十分精彩。

3、竹竿爬苗族的竹竿爬,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许多苗族居民还时常在阳台上悬挂竹竿来进行体育训练。

竹竿爬就是要选手跳起后从下面抓住一根大小相等、高约10米的竹竿,然后稳定下来,并用手夹住竹竿,再移动从起点到终点。

竹竿爬极为考验赛跑选手的力量、技巧、速度、上肢力量以及耐力和静态杆爬高技巧,比较适合体格强壮、肌肉发达和敏捷的人进行。

总结布依族和苗族拥有着吸引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体现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苗族与侗族的传统体育

苗族与侗族的传统体育

苗族与侗族的传统体育苗族的传统体育苗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如在著名的武术之乡镇远县和凯里县,苗族同胞不仅男的练,少的练,连妇女们个个都怀有一身勾、搬、冲的真本领,每逢家闲打谷场上或庭院里常聚集着一群人,翻杆子,练石锁,使枪绲、舞刀剑,各种武艺般般齐全。

春节前后,村寨之间相互比赛,以武会友,无论胜负,不伤和气。

并且在传授过程中十分重视武德教育,有“三教不三不教”和“三打三不打”的教规,形成以健身健身娱乐为主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苗族赛龙舟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

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

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长米为子般。

龙头、龙颈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木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彩奕奕,栩栩如生。

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手手组成。

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

一个十来风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骠悍青年担任。

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约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

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

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

是苗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的表睐。

从该项活动的观赏价值来看,它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朴的信仰,同时,追叙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

再现了当时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勇敢意识和团结历进的精神。

打鸡毛毽打鸡毛毽苗族称作“NDOUK NDID”,是苗族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体育项目。

分为竹筒制成和包谷壳制成的鸡毛毽两种,这两种鸡毛毽打法也不一样。

竹筒制鸡毛毽苗族叫NDID DRANGX,它有易做、程序简单的特点。

首先要选好鸡翟毛,鸡翟毛长短要一致,顺时或逆时方向也要相同;其次要选好粗细均匀直径约为1.5厘米,长约4-6厘米的竹筒,竹筒底部要选择在竹节处,这样,在打的过程中不易击碎;再次将4至6支鸡翟毛根依次插入竹筒中,最后插入一个别契固定鸡翟毛根使之与竹筒形成一体。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与传承策略【摘要】贵州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体育项目融合了苗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为了传承和发扬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传承策略。

首先是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挖掘和整理传统技艺。

其次是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增加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和认同。

另外需要积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的结合,创新传统项目的形式和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工作,确保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代代相传。

通过这些传承策略,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苗族文化。

【关键词】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传承策略、背景介绍、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西部地区。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体育项目是其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社区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样、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

这些体育项目包括跳竹竿、跳花篮、踢毽子等,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更是传承和弘扬了苗族民俗文化。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可以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制定有效的传承策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传承策略,以帮助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包括木球、射箭、跳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

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

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

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

”“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

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

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民间传统体育①、跳鼓广泛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的一种文体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

早在明清以前就已经十分盛行。

在《保靖概要》有记载说:“集男女于庭,代鼓鸣锣,通宵达旦,名‘打猴儿鼓’”。

历史上跳鼓多随敬祖祭神的公祀活动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跳鼓已演变为两种形式,一为古代歌舞;一为民间体育形式。

跳鼓作为歌舞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作为民间体育形式则多在传统节日、隆重集会的群众活动中进行。

如: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大型节日期间。

跳鼓形式多样,有花鼓、四人鼓、团员鼓、筒子鼓、跳年鼓、单人鼓、双人鼓、猴儿鼓等。

跳鼓的打法也多捉多样,有男女单打、对打、混合双打和多人打数种。

作为娱乐活动,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本地人和外地人,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人人都可以参加。

在比赛时,各村寨则都要推选高手,分批参加演赛。

现场群众和评委共同打分,分数高者为胜。

跳鼓作为一捉体育运动形式,侧重点是在表演,增进友谊,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跳鼓中的“猴儿鼓”历史悠远,来历神奇,盛行于长江三峡的建始、宣恩、巴东等地。

相传古时苗寨深山有一古庙,山中猴子猴孙常来偷食,爬上庙中牛皮大鼓,咚咚作响,将其惊呆,疑是有人作怪,四处张望,悄然无声,遂又跳上鼓面,跳跃不断、响声不绝,回味无穷。

灵性极高的猴王悟出原系脚踩鼓响,反复足击为乐,好不动听悦耳。

此情此景被一苗家后生窥视,甚感有趣,乃效仿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便盛行苗族山寨。

故命名曰“猴儿鼓”。

②、“八人秋” 流传于湘西苗族民间。

每年“立秋”在当地“赶秋节”这天举行,源于民间的一个爱情传说。

所谓“八人秋”就是在一架仿造水车的架子上,依次安装八个坐位,上面坐有四男、四女人八名赛手,故得名。

这种竖秋千转到时谁坐在最上面就唱歌。

以在高处坐得最长、唱得最好为胜。

是一种深受当地苗族欢迎的自娱性体育活动。

③、“赛龙舟” 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台江施秉交界地区苗族民间竞技性体育活动,每年当地龙舟节农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由于各情况不同举行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历时三天。

苗族参赛的龙舟长约20米左右,宽1米幅三根完整直形杉树杆,挖成槽形捆绑而成。

中间一根,长约23米为母船,两侧为子船。

另有龙头、龙颈和龙尾,上面涂有金、银、红、绿、白各色,显得富丽堂皇,气氛炽烈。

苗族赛龙舟为每个龙舟上有40名水手,参赛的水手分工明确,一名鼓头是龙舟的指挥坐在龙颈处,称为鼓头,另一名是十几岁的孩子配合鼓头,专门击打挂在龙颈与龙舟相接处的那面锣,造成一种“咚咚多”的节奏,其余32名水手分别站在两侧的子船上划桨,剩下五名一名担任撑篙,五名站在船尾,操舵,调解和校正龙舟的方向。

比赛时铳炮三声,数十龙舟如离弦之箭,飞驰向前,气势磅礴,场面美观,配合两岸观众的欢呼声、加油声,令人振奋,让人鼓舞。

划龙舟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讲促团结的竞技活动,以在一定距离内以最先到终点为胜。

④、“赶坡”又称“爬坡杆” 流传于广西隆林、融水等地。

此项活动源于当地苗族纪念古代英雄的传说,每年农历正月上旬举行。

比赛时是在地面上立起一个十分光滑的木杆,杆顶上面挂着葫芦酒、腊肉和奖品,甚至是现金。

要求参赛者往上爬的时候头朝上,爬上杆顶,取下杆顶的酒肉、现金,技艺高超者,甚至能用脚夹住现金;下杆时要头朝下蛇行而下,一次成功者杆顶上的酒、内和奖品,即为优胜者所有。

⑤、“打手毽”又称“麻姑” 流传于贵州都匀、丹寨等地民间的一种社交性体育运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苗族青年男女聚到有定规的活动场地——“毽塘”进行。

打手毽均姑娘做东道主,邀请外赛的男青年参赛,并不准本寨小伙子入内。

活动开始时一般由持毽的姑娘首先向小抛出手毽,小伙子则用手将毽子打回姑娘一方,一来一往尽量不使毽子落地为准。

姑娘和小伙子二人之间既无隔网,也无场线标志,在二人对打中可以边打边对话,甚至可以互相对歌。

据说开展这种活动的初衷是希望给姑娘和小伙子创造出更多远缘结亲的机会。

⑥、走竹杆:流传于云南、贵州苗族民间的一项带有杂技表演性的体育活动,多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欢度客家年时举行。

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先在场地中央摆动放两个方桌,桌间相距5—6米,桌上加一根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杆,表演者在竹杆上吹芦笙,一边作一些跳跃性的动作,参赛者以芦笙不断、曲调优美,动作不停,技巧高超的程度评分,分数高者为胜。

⑦、赛马:深受苗族青年喜爱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流传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民间。

多在六月六“新禾节”期间举行。

苗族赛马与其他民族赛马略有不同,而是在赛马的时候,先把赛马放飞,参赛的选手则在指定的地点等候,当赛马飞奔而来的时候,先手立即跳上马背,按照预定的路线,穿过山林,跨越山岗,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终点奔跑,以达到目的的先后决定名次。

1982年贵州省首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11岁的苗族小学生侯永贵获得了2000米赛马冠军,。

⑧、苗族武术:苗语称“武吉保” 广泛流传于苗族民间,以贵州凯里、松桃等地。

明清时期称为“九股苗”。

多在农闲时期,打谷场或庭院里等空地进行训练,在春节前后开始以武会友,进行友谊比赛。

苗族民间“武吉保”分徒手和器械两项。

徒手粘功、点穴、花拳、策手和示礼五个方面;器械有棍术、锏与棒棒烟、钩钩刀、剑、矛、刀等,手法上以防为主,防中有攻,讲究出奇制胜,多用于健身和为节日助兴。

⑨、搓麻线:苗族妇女比赛项目,流行于贵州苗族民间。

比赛要求参赛者在跑步进计中将五根麻丝搓成一能纳鞋底的麻线。

比赛前参加者都要事先准备好搓线的麻丝放在起跑的起点,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时,参赛者立即拿起麻丝,一边跑一边不停的搓线,直到终点时参赛者才把搓好的篥线交给裁判,裁判则根据参加者的速度、麻线的质量判定参赛者的名次。

⑩、斗水牛:流传于贵州和广西交界地区的苗族民间。

多在农闲季节举行。

所参加斗牛的水牛都是经过专门训养的水牛,在比赛时,将参赛的水牛牵入场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对斗。

一般没有时间了限制,直到其中一只水牛服输,掉头而逃,训养人拉住获胜的水牛尾巴胜出。

当两只水牛久久僵持不下,为防止水牛受伤致残,需要数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分别拉着两牛的的牛尾巴,将暴怒的水牛拉开。

所以斗水牛时,也是考验养水牛者体力的活动。

除了斗水牛之外苗族民间还有斗马活动,其形式和方法也和斗水牛相同。

吹枪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苗族青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起源于生产劳动,原是一种用来保护庄稼不受侵害的工具,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吹枪,已发展成为深受苗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吹枪一般分竹、木两种,枪管长一米,孔径为一厘米。

弹丸用泥制成,弹丸安放在枪管内用嘴迅速吹气,弹丸飞出击打目标。

苗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①、苗族飞歌广泛流传于贵州黔东南,曲调悠长、优美,独具一格。

②、龙船歌流传地区同上,专门用赛龙舟。

③、高山腔流传于贵州兴仁一带,歌词七言四句为一段。

④、韶萨流传于湖南湘西,属叙事歌曲。

⑤、谢酒曲芦笙曲属吹歌类,流传于贵州雷山、丹寨。

5、苗族舞蹈:①、茶盘舞②、调年鼓舞③、踩芦笙④、采桑织锦舞流传于湖南湘西苗族民间。

6、苗族祝福吉祥物:(苗族居住属大分散小集中,民间工艺品虽然很多,尚不统一。

)①、花带多用于赛芦笙时,姑娘为意中人拴在芦笙上的定情之物。

②、苗锦苗族编织工艺,多用于女子围腰。

③、苗绣大多数苗族认为蝴蝶是本民族的吉祥物在民间衣食住的装饰都以美丽的蝴蝶为图案。

④、工艺芦笙近代专为观赏、收藏用的工艺礼品。

⑤、苗族知接待客人时,有唱拦路歌、敬拦路酒的习惯,而且在这种场合敬酒的酒杯多是用水牛角做成的,所以有的认为牛制作的酒杯是他们的吉祥物。

在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的习惯,认为:牛角也是驱邪的吉祥物。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龙舟节为专门赛龙舟而设的盛大节日,故得名。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民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届时,清水江畔歌如潮,人如海,江面上参赛的龙舟披红挂彩,在起跑线上呈一字摆开,每只船上的三、四十名水手头戴斗笠,穿对襟短衣,腰系花带,立于舟上待命上,只要一声令发,所有的船只如离弦之箭,竞相前进,岸边观众崔跃欢呼,呐喊声、助威声芦笙声响成一片。

其他诸如:跑马、斗牛、踩鼓等民俗活动相伴进行,是当地一年之中最为壮观、最为盛大的节日。

龙舟节期间,出嫁的姑娘要满载鸡鸭、粽粑等食品回娘家探亲。

苗年贵州省黔东南、广西胜水苗族自治县等地苗族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是在收获季节之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日或丑日举行。

其重视程度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期间除家家备好美酒隹肴、在火塘边祭祖,而且还要在牛鼻子上摸些酒,以示对其一年来的辛苦表示酬劳。

所有的一切进行完毕之后,男女青年便开始歌舞活动,给未婚男女青年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

苗年要与民间传统节日“吃鼓藏”年相遇的时候(若干年举行的一次大家族集会,气氛更为热烈,有时要过上十来天,那时还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其中苗族斗牛必不可少。

芦笙节流传于贵州凯里、麻江、丹寨、周溪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

节期各地不一,多在春秋两季举行。

是一种容歌舞和各种才艺展活动的节日。

节日头三天为比赛是、交流、会友的活动,最后一天便进入被称为“闹春”的程序,届时姑娘可向自己为芦笙表演者献过花带的选手索要爱情信物。

如果二人有情有意,便可继续交往,直到结成连理。

跳花场流传于川南、滇东、黔西北铁盔一带。

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二月十四至十六,七月十六至十八举行的大型活动,现时伴有各种歌舞和竞技活动。

鲁酿黔东南苗族苗年。

为农历九月至十一月的卯或丑日举行。

届时有斗牛、跳芦笙等活动。

固西亦称“串月”流行于贵州毕节、纳雍、章等地,多在农历二、八、冬进行。

是青年男、女交友的节日。

在节日活动中伴有各种文体活动。

四月八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节日源于一个古代的传说。

传说当地苗族居住在一个非常美丽富饶的办格桑(贵阳附近),官兵经常派人掠夺搔扰,足智多谋亚努挺身而出,率领众人抵乱扣帽子御官兵,给予官兵很大的打击,而亚努自己也不幸于四月八日战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四月初八都要集会纪念他。

纪念活动多在夜晚举行,届时人潮如涌,吹笙唱歌,热闹非凡。

同时伴有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等体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