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服从,其次再也没有什么比严厉的法令更好了。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高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07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01
02
03
04
05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01
单音换双音:每年、每月
02
主要是针对倒装句 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这些既是命题设置的关键点,也是得分点,如本题中“但”“以”“异”“以是”“德”等词,“持以白王”的介短后置句式等就是。另外,掌握古代官职、地理、军事、称呼、礼仪、节气、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快速地读懂理顺文言文,为正确,流畅,自然美观地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
审清采分点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
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调序法) 齐晋相与战。平阿①之余子②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 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①戟亦兵也, 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 高唐③之孤④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 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 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 死。②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 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 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注] ①平阿:地名。②余子:官名。③高唐:地名。④ 孤:官名。
①关键词语: 去、可以、归 调整句式: 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 济、患、离、从、反 调整句式: 君子济人于患(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防范之(二)
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 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 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 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何用识此僧!”一行 从而谢之,终不顾。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录、删、增、换、调、变
1、"录",就是保留。

凡是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可都可以照原文抄录,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仅有语法作用而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3、"增",就是增加。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翻译出来的内容更加通顺明确。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例如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的一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以更好的符合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有关文字。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解析:①重点是把“是”“岁”“雨”“阳”“有”等词 解 释 为 “ 这 ”“ 年 ”“ 下 雨 ”“ 南 面 ”“ 丰 ” 。 ② 重 点 是 把 “以”“适”“名”解释为“因而”“刚好”“命名”。
答案:①这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随雨落下了麦子,经 过占卜,那卦辞说是丰年。
②愁闷的人因而喜悦,患病的人因而痊愈,我的亭子也刚 好在这个时候落成,我就用它(喜雨)命名我的亭子。
二、运用 字诀,确保译文字字落实、文通句顺 通过从 3 处着眼,找到了命题点后,接下来就是动手翻 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 时,注意运用“6 字诀”,防范“6 失误”。
6 字诀之(一)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 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 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 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人不是能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6 字诀之(二)

“换”:①将文言词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 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 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替换法)
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
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运用调序法) 齐晋相与战。平阿①之余子②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 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①戟亦兵也, 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 高唐③之孤④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 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 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 死。②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 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 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 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Biblioteka (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 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方法点拨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 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 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 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 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 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 妻儿 来到 与世隔绝 乡邻们 这个 的地方。
留 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 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照录不翻译。
例: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东晋 太元 武陵 以捕鱼为生。 年间, 有个人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不需再译。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非常惊讶,问他是从 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 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酒杀鸡做饭, 殷勤款待渔人。
调 对文言文中愚公移山》)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此为一谓语前置句,“甚矣”是谓 语,“汝之不惠”为主语。
----再见!
删 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 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 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是靠勇气的。 发语词“夫”, 没有实在意义, 翻译时删掉。
补 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 当地补充出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三、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对 、换 、留、删 ..............字字落实 补、调 .............................句句通顺
对 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土地 平坦宽广,房屋 整整齐齐。
换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的词换成今义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一、文言文翻译三原则:“信”“达”“雅”
“信”: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通顺畅达,字通句顺。 “雅”:典雅优美,自然得体。

六字诀文言文翻译

六字诀文言文翻译

六字诀者,乃道家修炼内丹、修身养性之秘法也。

此法以“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调和气血,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

一、嘘:嘘字诀,发音为“xū”。

嘘者,嘘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清气,呼气时意想排出浊气。

嘘字诀有清热解毒、舒肝理气之功。

二、呵:呵字诀,发音为“hē”。

呵者,呵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真气,呼气时意想排出邪气。

呵字诀有清热降火、润肺养阴之效。

三、呼:呼字诀,发音为“hū”。

呼者,呼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丹田之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外。

呼字诀有健脾和胃、强腰固肾之效。

四、呬:呬字诀,发音为“sì”。

呬者,呷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天地之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内废气。

呬字诀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之效。

五、吹:吹字诀,发音为“chuī”。

吹者,吹气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元气,呼气时意想排出体内杂质。

吹字诀有调和脾胃、清热解毒之效。

六、嘻:嘻字诀,发音为“xī”。

嘻者,嘻笑也。

修炼时,吸气时意想吸入和气,呼气时意想排出病气。

嘻字诀有调和阴阳、强心益肺之效。

六字诀修炼之法,需遵循以下原则:1. 意守丹田:修炼时,意念集中在丹田(位于腹部),以调和气血。

2. 吐故纳新:修炼时,注意呼吸吐纳,吸入清气,排出浊气。

3. 意守六字:修炼时,依次默念“嘘、呵、呼、呬、吹、嘻”六字,以调和气血。

4. 持之以恒:修炼六字诀需长期坚持,方能收到显著效果。

六字诀修炼之功效,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调和气血:通过呼吸吐纳,调和人体气血,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2. 清热解毒:六字诀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可消除体内热毒。

3. 润肺养阴:六字诀可滋润肺脏,养阴生津。

4. 健脾和胃:六字诀有助于调和脾胃,增进食欲。

5. 强腰固肾:六字诀可强化腰部肌肉,固肾强身。

6. 延年益寿:长期修炼六字诀,可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六字诀作为我国道家修炼内丹、修身养性之秘法,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课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课文

【原文】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增、删、调、换、补、移。

【翻译】翻译文言文,有六字诀要记牢:增、删、调、换、补、移。

【增】增,即增加。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增加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这里将“子”字译为“孔子”,因为现代汉语中直接称呼孔子。

【删】删,即删除。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意义,翻译时可以省略。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这里将“焉”字省略,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无实际意义。

【调】调,即调整。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

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为:“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这里将“吾日三省吾身”调整为“我每天反省自己”,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换】换,即替换。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现代汉语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翻译时可以替换。

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为:“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里将“故”字替换为“旧”,使句子更易于理解。

【补】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因为省略而不够完整,翻译时需要补充省略的部分。

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这里将省略的“之”字补充,使句子完整。

【移】移,即移动。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可以将某些成分移动位置,使句子更通顺。

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为:“孔子说:‘看到贤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一
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详解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
在意义,应不译。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二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
“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
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
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

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
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
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

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

“调”,即调整
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