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请大家认真听讲。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我们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听到了这首诗的节奏感了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时,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而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则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独自夜晚的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使人联想到地上的霜,景象清新而寂静。

诗人举头仰望明月,再低下头来时,才发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此之深。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高楼望远时的景象,表达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豪情。

白天的阳光从山的尽头倾泻而下,黄河水流不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诗人欲求洞察更广阔的视野,就要再爬上更高的楼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一些古诗,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结束语:通过这堂古诗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让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中,增强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师: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读诗。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师: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生:(自由朗读)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生1: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二)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 8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1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1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绝句》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登高》(学生背诵)。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党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

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生:香读出来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

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生:读以上两句师: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读出来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读出来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

读出来喜欢这春色吗?读全诗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课本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色彩、味道、感觉、动作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美景。

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四、拓展师:杜甫也因为喜欢这春色,写了不少诗来赞美:1、略读两首诗: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牧童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

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

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

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

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山行》《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山行》《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秋言秋语,引入古诗师:孩子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认识吗?秋师:一起来读。

秋。

看到秋字。

你的脑海当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来说。

生:想到秋天师:想到了秋天,秋天里在你的脑海当中有怎样的景象?生:就想到秋天里面有枫树的果实。

师:这是一个丰收的秋,你来说。

生:我想到秋天里面菊花盛开。

师:看深秋,菊花盛开,多美的景色,你呢?生:我想到了银杏树叶变黄的时候。

师:金色的秋天是不是?关于秋的4字词语?你积累了哪些?你来说。

生:师:孩子们太棒了。

金秋时节,五彩缤纷,层林尽染,金秋还有刚才这名同学说别样的天气,秋高气爽,秋风习习,更有大家最喜欢的丰收的喜悦,你会读吗?秋收冬藏,硕果累累,很好,孩子们。

二、结合诗意,感悟情思师:那么当秋走进古诗当中,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境呢?这节课张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秋,去感受秋别样的意境。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首诗《山行》真好,读的时候再准一点就更好了。

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红色的字是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

师:看来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而且能够一起来读出来这种声音。

谁能来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老师来请一名同学,好,请你。

生:师:第一遍读古诗,不但读的字正腔圆,而且还读出了节奏。

太了不起了。

谁还能试一试?老师相信一山还有一山高。

好,请你来。

生:师:非常勇敢的孩子。

好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山行》,预备起。

生:师:孩子们,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但要把诗读通,读准,还要走进诗中,去感受诗人描绘的景色,去体会他们要表达的情感。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起来找一找,在《山行》这首诗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笔来圈画,开始。

好,看一下哪些同学,你找到的是?生:寒山。

师:寒山是《山行》当中的深秋景物,你找到的是二月花,二月花,是不是《山行》当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我们留着。

一会儿咱们再来解答。

你来。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惠崇春江晚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江边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的春江晚景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句意象相关的自然景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如春风、鸭戏、竹外桃花等景物的描绘;二是分析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对仗、平仄等;三是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四是对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惠崇春江晚景》的基本内容、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自然之美,体会古诗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理解,包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物、氛围、情感等要素的把握。例如,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竹、桃花、春江、鸭等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所构成的春日和煦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精彩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

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读正确读流利。

(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

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很丰富,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

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

(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

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

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

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寺院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

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寺院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

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

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

酒旗是什么意思。

(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

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

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
有酒喝,有酒店。

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

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

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

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

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

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

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有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

现在还有不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

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

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

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

(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

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那么大。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

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出了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

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年-853年),而南朝(420年-589年),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

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了,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它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大多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

(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

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难道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祖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
村山郭酒旗风。

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请大家下课后写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一首诗。

(生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