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 32例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100例

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100例背景乳腺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即使在治疗方面,乳腺癌仍然是高度侵入性和具有复发倾向的癌症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化疗方案逐渐成为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新辅助化疗作为治疗策略,正逐渐成为一个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案。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相应乳腺癌患者提供新辅助化疗的治疗建议。
方法对于100名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进行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存期、缓解疗效、早期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
最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
结果治疗反应经过新辅助化疗后,78名患者(78%)的肿瘤得到了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20名患者(20%)的肿瘤得到了进行性缩小。
仅2名患者(2%)的肿瘤没有改变。
生存期结果治疗后,12个月的生存率为92%,24个月为68%。
3年生存率为43%。
平均生存期为32个月。
不良反应14名患者(14%)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包括红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乏力、血小板减少等。
这些不良反应最终导致了化疗的停止,但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在治疗停止后都得到了控制。
结论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生存率,但不良反应仍然需要关注。
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建议个体化治疗方案。
然而,本文的研究不包括与手术相关的讨论,所以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Bonadonna G, Valagussa P, Moliterni A, et al. Adjuvantcyclophosphamide, methotrexate, and fluorouracil in node-positive breastcancer: the results of 20 years’ follow-up of the Breast Cancer Group of the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Trials I through V. J Clin Oncol.2005;23(28):5816-5826.2.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 et al. Effect of preoperative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 J Clin Oncol. 1997;15(7):2483-2493.3.Mamounas EP. Update on the NSABP and the。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新 辅助化 疗T E C 方案治疗 晚期 乳腺癌 的疗效分析
吴 昱 冶①
【 摘要 】 目的 : 探讨 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 T E C 方案治疗 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 医院 2 0 0 9 年3 月一 2 0 1 2 年5 月收治 的 6 0
6 5 . 0 0 %,治 疗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一 2 . 6 7 0 , P = 0 . 0 0 8 < 0 . 0 1 ) 。见表 2 。
表2 两组疗效 比较 例( % )
等 。方 中半夏 、党参健 脾除湿 为君药 ,黄连 、黄芩 、干姜 、大 枣温 中除热 为臣药 ,枳壳 、桔梗 、陈皮 、川 楝子行气 止痛 、调
治的 1 2 0例 晚期 乳腺癌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取得一定疗效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法
新 辅 助化 疗 联 合局 部 手术 或 者放 疗进 行 治疗 ,具 有 非 常好 的 效 果 …。在 临床 上 ,这 种 方案 目前是 对 晚期 乳 腺 癌 治疗 最有
2 . 2 两组 中医症候学评分 比较 治疗 后 ,两 组患者 中医症候 学评分 均较前 显著下 降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P < 0 . 0 1 、P < 0 . 0 5 ) ,治疗 组优 于 对 照组 ( P < 0 . 0 5 ) 。
见表 3 。
表3 两组 患者 中医症候 学评分 比较 分
该方通过 调节 胃肠道 的激素分 泌调节脾 胃升降 ,治疗 中气虚弱 、 寒热 错杂 、升 降失 常而致 肠 胃不和 。此外 ,笔者使 用党参 健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孙成厚;周泉;王卿【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新医学》【年(卷),期】2009(002)011【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行TEC新辅助化疗方案(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入d1,表阿霉素60 mg/m2静脉滴入d1,环磷酰胺500 mg/m2静脉注射d1),21 d为1周期,共2周期,并与未行任何术前治疗可手术的24例Ⅲa期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14%(23/28),有64.28%(18/28)的患者分期降低.新辅助化疗组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49.6个月,明显高于未行化疗组的40.2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0个月随访期无病生存率为32.14%,对照组为29.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期,为手术创造最佳机会,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转移,并可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总页数】4页(P1162-1165)【作者】孙成厚;周泉;王卿【作者单位】655400,云南,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655400,云南,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655400,云南,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晚期乳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 [J], 陈茂山2.参附注射液联合TE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绝经前局部晚期乳腺癌效果观察 [J], 邱阚;刘丽娜;种宝贵;杨书山;支振东;尹长恒3.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J], 蔡忠4.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J], 戴夕春5.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J], 吴昱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金花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2(006)014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多西他赛、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TEC)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例应用CAF和TEC化疗方案的Ⅱb~Ⅲc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多西他赛、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TEC)化疗方案,对照组应用5-氟尿嘧啶联合吡柔比星、环磷酰胺(CAF)化疗方案.3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化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高达8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和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金花
【作者单位】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40例 [J], 江国文
2.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FEC与TEC方案近期疗效观察 [J], 赵兴娟;高润芳;杨璇;张志玲;郝艳霞
3.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观察 [J], 黄冬凌
4.参附注射液联合TE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绝经前局部晚期乳腺癌效果观察 [J], 邱阚;刘丽娜;种宝贵;杨书山;支振东;尹长恒
5.术后采用不同周期TEC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J], 陈建生;龚江波;潘淑波;戎吉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8-12-05T12:58:28.31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8期作者:张亚楠廖文勇黄燕萍归奕飞[导读] 探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
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乳腺病区广西柳州 545001)【摘要】目的:探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
方法:摘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先行手术治疗,术后予TAC方案辅助化疗,分析观察组新辅助化疗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66.7%,疾病控制率94.4%。
观察组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局部复发率(0%)及远处转移率(16.7%)稍低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5.0%、远处转移率20.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C方案新辅助化疗能使大部分局部晚期乳腺癌肿块体积缩小,达到降期目的;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辅助化疗组相当;尽管术中出血量高于常规手术+辅助化疗组,但是其术后局部复发率与转移率稍低于常规手术+辅助化疗组,需进一步验证观察。
【关键词】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手术【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119-02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对妇女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2],因此,预防和治疗乳腺癌尤为重要。
TAC与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对比观察与评估

TAC与T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对比观察与评估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案被提出和应用。
本文将重点对TAC与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和评估。
TAC方案是指在乳腺癌手术前进行的新辅助化疗,其包括了多西他赛(Taxotere)、阿霉素(Adriamycin)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三种药物的组合应用。
这三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针对不同的乳腺癌亚型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TAC方案的辅助化疗时间一般为4-6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周,有助于在手术前控制肿瘤的生长,减小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TEC方案也是一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其包括了多西他赛(Taxotere)、表阿霉素(Epirubicin)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三种药物的组合应用。
与TAC方案相比,TEC方案将阿霉素替代为表阿霉素,而表阿霉素具有更低的心脏毒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副作用风险。
为了对比TAC与TEC方案的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对比观察与评估的研究。
研究选取了100名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其中50名接受了TAC方案的治疗,另外50名接受了TEC方案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相似,包括年龄、病程、肿瘤大小等因素。
观察和评估的结果显示,经过TAC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有40名(80%)患者的肿瘤缩小或消失,术前辅助治疗的效果明显。
而经过TEC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有35名(70%)患者的肿瘤缩小或消失。
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差距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察期间,TAC方案组的患者出现了更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而TEC方案组的患者在副作用上相对少一些。
这可能与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有关。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以及治疗的效果。
乳腺癌TEC化疗方案

乳腺癌TEC化疗方案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EC方案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化疗方案,由多种药物组成,可以有效消灭癌细胞。
下面将详细介绍TEC化疗方案。
TEC方案是由以下三种化疗药物组成的: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和环磷酰胺。
这些药物属于抗代谢药物,能够破坏癌细胞DNA并抑制其分裂和生长。
甲氨蝶呤是一种抗代谢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
它通过干扰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分裂。
异环磷酰胺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
它通过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及骨髓造血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环磷酰胺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和固体瘤。
它能够通过干扰DNA的合成和细胞周期,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TEC方案的具体剂量和疗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每隔三周给药一次,连续6-8个疗程。
剂量的调整会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因素进行。
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脱发等。
这些副作用多数是暂时性的,多数患者在化疗结束后逐渐恢复。
在化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以及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等的变化情况。
定期进行乳腺癌复查,监测疗效和病情进展。
总的来说,TEC化疗方案是一种常用的乳腺癌综合治疗方案,通过使用抗代谢药物消灭癌细胞,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然而,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遵守治疗规划并及时报告任何不适。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的效果。
方法采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进行治疗的3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设为治疗组;另选没有进行化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
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与对照组63.3%(19/30)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51.2±3.6)个月与对照组(39.6±2.8)个月相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TEC方案进行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能够有效地延缓和降低患者的复发几率。
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晚期乳腺癌目前,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手术或者放疗进行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患者的欢迎和青睐。
在临床上,这种方案目前是对晚期乳腺癌治疗最有效的方案。
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对收治的60例晚期乳腺癌住院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具体有关治疗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进行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的30例患者都是III、IV 期乳腺癌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9~65岁,平均年龄为(57.3±4.1)岁;其中IIIa 期患者有10例,IIIb期患者有9例,IV期患者有11例。
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确诊为晚期乳腺癌。
其中腺癌患者有9例,乳头状癌11例,单纯癌10例。
设为试验组。
另外在手术前没有进行化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患者为IIIa期患者,患者的年龄在51~66岁,平均年龄为(56.9±4.6)岁;其中腺癌患者有8例,乳头状癌10例,单纯癌1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32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方案(TEC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客观缓解率、手术切除率及毒副作用。
方法经空芯针活检组织学诊断证实的LABC 32例,Ⅲa期19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
行TEC方案术前化疗:多西紫杉醇 75 mg/m2,d1静脉输注,表柔比星60 mg/m2,d1静脉输注, 环磷酰胺 600 mg/m2,d1静脉输注,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
2个治疗周期后对病灶进行首次评估,以决定是否再给予1~2个周期的TEC化疗后再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
观察化疗效果及毒副作用。
结果 32例患者接受2~4个周期TEC方案化疗后,27例降低了临床分期,降期率为84.3% (27/32);临床完全缓解率及部分缓解率分别为21.8%(7/32)、56.2%(18/32);手术切除率为 100%。
常见毒副作用有:轻中度脱发、恶心呕吐、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对症处理均可缓解;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21.8%(7/32)和9.4%(3/32)。
结论 TEC方案治疗LABC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临床分期,为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乳腺癌;化学疗法,联合;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环磷酰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加术后化疗或放疗。
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原发病灶较大或区域淋巴结已广泛转移,治疗相当困难,而且预后差[1]。
新辅助化疗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灶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以便于手术切除,并可以减少亚临床微小转移灶,以提高综合治疗疗效。
我们对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加环磷酰胺(TEC方案)实施新辅助化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0年3月经组织学确诊的LABC 患者32例,均为女性,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64岁。
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未治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化疗前常规胸部X线检查、B超检查、脊柱X线检查排除远处转移。
肿瘤最大径为1.5~8.0 cm(中位值为5.2 cm)。
TNM分期:Ⅲa期19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
腋窝淋巴结临床分期:N0 9例,N1 16例,N2 7例。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2例,黏液腺癌1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签署化疗同意书,予TEC方案化疗:多西紫杉醇75 mg/ m2静脉输注d1,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输注d1,环磷酰胺600 mg/ m2静脉输注d1,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
化疗前1天以及化疗第1、2天预防性予以地塞米松8 mg,2次/d,防止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化疗前30 min常规应用托烷司琼和奥美拉唑以预防胃肠道反应;治疗过程中每隔3~5天监测血常规,若出现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疗。
通过肿瘤最大径测量法对肿瘤病灶大小及转移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测定,评价临床疗效。
根据疗效和化疗不良反应来决定是否接受下一周期的化疗。
1.3 疗效和毒副作用评估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开始及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肿瘤病灶及转移的腋窝淋巴结测量对比。
在每个疗程的化疗前1天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及心电图常规检查,化疗后每周体格检查及每周2次查血常规,评价全身状况及乳腺癌分期。
化疗疗效按WHO标准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对于化疗前未触及腋淋巴结肿大,而化疗后出现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定义为 PD。
毒副作用按WHO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价。
1.4 手术条件评价 2个治疗周期后若治疗有效,病灶缩小已能手术者予手术治疗,手术仍困难或肿块无明显缩小者则再给予1~2个周期的化疗,再次评价;若治疗无效,则根据患者意愿及全身情况决定是继续化疗还是直接行手术或放射治疗。
2 结果2.1 化疗效果 32例患者均接受了2~4个周期的TEC方案化疗,25例体格检查及B超测量肿瘤明显缩小,有7例病灶完全消失;临床CR为21.8%(7例),PR为56.2%(18例),SD 7例(21.8%),无 PD病例;总临床缓解率(CR+PR)为78.1%(25例),术后病理证实有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32例化疗后总体降期率为 84.3%(27/32),具体见表1。
表1 TEC化疗前后TNM分期变化(例)2.2 手术情况 30例 LABC患者化疗2个周期后2周行手术治疗,2例化疗3个周期后手术治疗;其中 4例行根治术(12.5%), 21例行改良根治术(65.6%),7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1.8%)。
2.3 毒副作用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 G-CSF后可以纠正至正常。
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21.8%(7/32)和 9.4%(3/32),其中2例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者需要住院治疗。
其他毒副作用为轻中度脱发(Ⅰ~Ⅱ度脱发为68.5%)、恶心呕吐(56.2%)、口腔黏膜炎(15.6%)、血小板减少(3.1%)。
部分患者出现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没有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3 讨论现代生物学观点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限性疾病,在早期就易发生血行播散,局部晚期乳腺癌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很大。
新辅助化疗在治疗早期即进行全身性化疗,可减少亚临床微小转移灶、缩小原发肿瘤灶、降低临床分期以便于手术切除,同时能减少术中转移机会,预测化疗敏感性,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2-5]。
新辅助化疗可以取得较高的反应率,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2,6-8]。
本组TEC方案的总有效率为78.1%,与文献报道相仿。
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可取得10%~20%的病理完全缓解[2,7],而本研究中只有1例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这可能与本组中患者术前化疗的周期较少有关。
适当延长新辅助化疗的周期,可能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标准化疗方案[2]。
临床研究显示紫杉醇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有很高的临床反应率。
TEC方案已被证实对LABC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5,9]。
本组资料显示TEC方案治疗LABC是安全的。
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 G-CSF后可以纠正至正常;其他毒副作用为轻中度脱发、恶心呕吐、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没有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应在控制全身亚临床转移病灶的前提下行手术治疗,TEC方案术前化疗效果较好。
本组患者随访至目前均存活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1]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M]//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1-272.[2]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J Clin Oncol,1997,15(7):2483-2493.[3] Ikeda T, Jinno H, Matsu A, et al.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J]. Breast Cancer, 2002, 29(1):8-14.[4] 唐利立,张超杰,刘少华,等.新辅助化疗对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293-1295.[5] 沈镇宙,柳光宇,苏逢锡,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126-128.[6] 张斌,蔡玉娥,张齐,等.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化疗的远期效果[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77-280.[7] Bear HD, Anderson S, Smith RE,et al. Sequential pre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docetaxel added to preoperative doxorubicin plus cyclophosphamide for operable breast cancer: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Protocol B-27[J]. J Clin Oncol,2006,24(13):2019-2027.[8] 刘科,王国斌,程波,等.GC方案与FE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J].癌症,2007,26(4):427-430.[9] Ramaswamy B, Povoski SP, Rhoades C, et al. Phase II trial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followed by epirubicin in stage II/III breast cancer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5, 93(1):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