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资源植物——蕨麻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资源植物——蕨麻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余青兰;李军乔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6(22)10
【摘要】采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研究了蕨麻(PotentillaanserinaL)形态结构及
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蕨麻为多年生草本,茎匍匐莲座状,奇数羽状复叶,具绒毛,块根
呈棒状、球状或纺锤状;解剖结构发现,叶片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较高,匍匐茎的横切面具有较发达的髓部及皮层厚角组织,维管组织排列紧密形成一圈“圆筒状”结构,维管组织与基本组织的比率较小;块根在发育的初期具有类似“年轮纹路”的多层同心圆结构,当年产生,当年充实。
其形态和解剖特征属典型的旱生结构。
【总页数】3页(P101-103)
【关键词】资源植物;蕨麻;形态学;解剖学;特征
【作者】余青兰;李军乔
【作者单位】青海省农业科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26
【相关文献】
1.铁角蕨属与鸟巢蕨属8种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研究 [J], 梁晓华;肖敏丹;李学美;
徐成东
2.山东产蹄盖蕨科2属植物形态解剖学的研究 [J], 周凤琴;郭庆梅;汤淑彧;李建秀
3.蕨麻试管苗根、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J], 韦梅琴;李军乔;沈宁东;李宁;汤青川;马国良
4.瘤足蕨属(Plagiogyria)植物叶柄和羽片横切面解剖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 [J], 张云;蓝疏钰;王任翔;邓晰朝
5.黔产瘤足蕨科、膜蕨科、裸子蕨科、书带蕨科药用植物的资源研究 [J], 云雪林;赵能武;赵俊华;潘炉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形态解剖

绪论一、植物的多样性包括植物种类多样性,整个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物、地衣、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超过55万种;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1.植物体结构:单细胞体群体多细胞体:丝状体、片状体、茎叶体2.营养方式:自养植物:光自养植物、化学自养植物异养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3.按形态和生活周期: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草质藤本、木质藤本植物4.按植物的生态环境:陆生、水生、附生、甚至气生植物5.按植物对水分的要求:旱生、中生、湿生植物6.按植物对光照的要求:阳生、阴生、耐荫植物7.按植物的系统演化,可划分为:藻类植物——3万种;菌物植物——10万种;地衣植物——2500种;苔藓植物——2.3万种;蕨类植物——1.2万种;种子植物——23.5万种。
二、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1.植物是生物圈第一性的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中;2.植物是地球环境的卫道士:通过光合作用,植物源源不断制造氧气;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使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保持平衡,维持了地球的生命系统;3.植物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可以再生的能源。
三、分类等级1.主要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不同的学者对界的范畴有不同的看法,五界系统是比流行的系统,它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我国学者陈世骧认为病毒应单独成为一界,加上五界生物,便是六界系统。
本教材采用的是由林奈提出的两界系统:即把生物划分成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具有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具坚硬的细胞壁,行固着生活的自养生物;动物界:不具叶绿体,自己不能制造养分,而是利用植物的贮藏物质作为食物,缺乏坚硬的细胞壁,具有运动性,能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的异养生物。
2.植物的分门:植物大体上可以以生殖细胞是否具有由不育细胞组成的保护套,生活史中是否产生胚分成两类群。
六个洛阳牡丹品种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研究

基 金项 目: N S F C - 河 南人 才 培养 联合 基金 资助项 目( U1 2 O 4 3 0 7 ) 。 收稿 日期 : 2 O l 2 一O 8 —2 2
我 国牡丹种植始于隋 , 盛 于唐 , 有 1 5 0 0多年 的栽 、 投入 大 、 历 史久 而 闻
1 . 2 . 3 导管离析
将茎外层韧皮部剥去 , 截成长约 1 c m
火柴棒粗细 的小段 , 将 切好 的材料 置于小 烧杯 中, 加入
名天下n ] 。关 于牡丹 的形态解剖 学研究 , 以往 多集 中于 外部特征及开 花 习性 、 花 型分 类等 方 面_ 2 ] , 但从 解 剖学
方面探讨牡丹 对 干旱 的适应 性还鲜 见报 道 。洛 阳属大
适量 的浓硝酸 和氯化 钾 , 加热 煮沸 1 ~2 m i n , 至材料 离 散为止 。移入 5 0 酒 精溶液 中保存备 用 。观察 时将材 料从 5 0 的酒精 溶液 中取 出 , 用蒸馏 水充 分水 洗 2 ~3 次, 每次 3 ~5 mi n , 最后制作 临时装 片 , 用 1 %番 红染色 剂染色 , 显微 照相 。导 管直径 、 端壁倾斜度 均为 2 O个导 管测量值的平均值。1 O 倍光镜下 , 统 计环纹导管和螺纹 导管 的比例 , 取1 O 个视野下的平均值 。
细胞 组成 , 侧 壁 凹凸镶嵌 , 排 列整 齐而 紧密 , 不含 叶绿 体 。细胞 外壁 较厚 , 角 质化并 覆 盖有 角质膜 。上 表皮 没有气 孑 L , 仅 由表 皮 细胞 组 成 。气 孔 器 分 布 于 下 表
取成熟 叶片中部 、 叶柄和植株茎顶 5 ~1 O c m部分 。
四种阔叶树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及其耐旱性比较研究

的环境 . 如 , 缺水 环境 下植 物能 产生较 粗 的 叶脉 、 多 的表 皮 毛 以及 较 厚 的角质层 等 ; 肉组 织排 列 例 在 较 叶
比较 紧密 , 栏组 织发 达 , 栅 海绵 薄壁组 织相 对 不发达 ; 孔通 常 只分布在 叶的下表 面 , 气 并且 多形成 下 陷气
孑等 . L 这些结 构 都有利 于控 制水 分 的消耗 , 而植 物 叶片对 于干 旱环 境 的胁迫 可 以通过 某种 或多种 方式 来
每树 种 随机观察 3张切 片 , 所有数 据均 为每个 切片 上 6个 视野 的平均 值 , 复 6次 . 重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叶片解 剖 结构特 征 的比较 . 各树 种 叶片解 剖结构 各项 指标测 定值见 表 1 .
表 1 四种 阔叶 树 叶 片 形 态 解 剖 结 构 的 比 较
1 材 料 与方 法
于 20 0 8年 8月 在泰 山学 院校 园 内选 取 生境相 似 、 长 正 常 的五 角枫 、 荚 、 生 皂 黄栌 、 槿 4种 阔 叶树 木 各 3株 . 取植株 向阳面 中部小 叶并 在 主脉 中部取 样 , 品 为 1~ c 若 为 复 叶则从 植 株 向阳 面 中部 复 样 2m . 叶的第 三对d l 从 基部 起 的主 脉 中部 取样 , 品 为 1~ c 采 样 后 立 即用 F A 固定 液 保 存 , 规 石 ,f, 样 2m . A 常 蜡 切片 法制 片㈧ . 片厚 度 为 8~1 t 番红 一固绿对 染 , 拿 大树胶 封 片. 切 2x m, 加
[ 收稿 日期 ] 00— 9一l 21 0 0 [ 作者简介 ] 军 (9 7一) 女 , 肖 16 , 江苏丰县人 , 泰山学院生物科学 与技术 系副教授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旱生植物:茎干上的叶子变小或丧失以后,幼枝或幼茎就替代了叶子的作用,在它们的皮层细胞或其他组织中可具有丰富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叶子具有旱性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叶表面积和它的体积的比例减小。
很多工作者还指出叶子外表面的减少,往往伴有某些内部结构的改变,例如叶子细胞变小,细胞壁增厚,维管系统密度的增大,栅栏组织的发育增加,海绵组织相应减少,因此光合作用的能力也随之增加。
扩展资料旱生植物的适应:一般在严重缺水和强烈光照下生长的植物,植株往往变得粗壮矮化。
地上气生部分发育出种种防止过分失水的结构,而地下根系则深入土层,或者形成了储水的地下器官。
另一方面,茎干上的叶子变小或丧失以后,幼枝或幼茎就替代了叶子的作用,在它们的皮层细胞或其他组织中可具有丰富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沙漠地区的很多木本植物,由于长期适应干旱的结果,多成灌木丛,这在沙漠上生长有很多优越性。
至于许多生长在盐碱地的所谓盐生植物,或旱-盐生植物,由于生理上缺水,也同样显出一般旱旱生植物:为适应干旱的环境,其叶片主要是朝着降低蒸腾和贮藏水分两个方面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一类是叶片小而硬,叶表皮外壁细胞增厚,角质层发达或密生表皮毛,气孔下陷或具有多层表皮细胞(即复表皮),栅栏组织层数较多,海绵组织和胞间隙不发达,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有发达的复表皮,如夹竹桃的叶;另一类是叶肥厚多汁,富含贮水组织,细胞液浓度较高,保水力强,如仙人掌、景天、马齿苋等肉质植物。
中生植物:形态结构和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只能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生活。
陆地上绝大部分植物皆属此类。
叶片上通常有角质层,栅栏组织排列较整齐,根系和输导组织都比湿生植物的发达,能抗御短期的干旱。
叶片中有细胞间隙,没有完整的通气系统,不能长期在水涝环境中生活。
有的种类生活在接近湿生的环境中,称湿生中生植物,如椰子、水榕、杨树、柳树等。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
植物叶片是自然界中植物根系、地上部、叶片等构成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它部位的生长都是以叶片为基础。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和普通植物有些许
不同,这是为了在旱季利用有限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旱生植物叶片主要由气孔、脉络、叶肉、叶脉、叶缘等构成,其结构相
对一般植物叶较为复杂,存在着叶型、叶肉构造、气孔结构等多种形态特征
和生理功能。
叶型一般呈精巧卷曲状,叶面则较小,使叶片具有自身抗水分
流失的能力。
叶肉结构则较薄,叶面表层细胞非常紧密,阻碍了水分的流失。
此外,旱生植物叶片的气孔数量也相对少一些,以减少气体的损失。
旱季的水分不足,植物难以维持叶片常规光合作用,会在叶片中形成高
分子物质沉积,以有效的阻断水分的流失,降低水分对植物的影响。
叶片表
皮中累积的叶蜡在旱季可以遮盖植物,及时将叶片表皮水份落入叶片表皮角落,以保护叶片表皮及光合作用组织免受破坏。
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有效地维持了叶片的功能,为植物在恶劣的旱
季生存环境中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旱生植物的结构及特对的特点促使其系
统发展,使旱季植物群落更丰富。
植物解剖学研究植物的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

植物解剖学研究植物的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植物解剖学是植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植物的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
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文将从植物解剖学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植物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解剖学的意义植物解剖学的研究对于揭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物质运输和水分吸收等。
同时,植物解剖学还有助于了解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特点,如栖息在干旱地区的植物具有较长的根系和特殊的导管结构,这些特征都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植物解剖学的研究方法植物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技术。
显微解剖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结构。
研究者可以使用染色剂染色或者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特征,如细胞壁的厚度、导管的形态等。
组织切片技术是将植物样本切成薄片,然后通过染色或者显微技术观察其内部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更细致地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组织构造,获得更为精确的解剖学信息。
三、植物的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植物的内部构造和组织特征是植物解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植物体主要由根、茎、叶三个器官构成,而每个器官又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
根部主要由表皮细胞、根毛、皮层、木质部等组织构成。
表皮细胞常常具有根毛,它们能够增加表面积,方便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部主要由叶绿体丰富的叶基、导管和皮层等组织构成。
茎部的主要功能是承担着植物的机械支撑和水分传输。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地方,其构造特点主要包括上下表皮细胞、气孔和叶肉组织等。
叶片上下表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使得植物可以在尽可能少的水分丧失下进行光合作用。
除了根、茎、叶外,植物的内部构造还包括了细胞壁、导管及维管束等组织和结构。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外部壳,它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等多糖组成,不同的细胞壁厚度和结构反映了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旱生植物研究

旱生植物叶片
夹竹桃叶切片
2
叶片的表面积/体积比小于中生植物 叶片的表面积 体积比小于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在长期适应水分胁迫的过程中, 旱生植物在长期适应水分胁迫的过程中,叶片形态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 ,少浆汁类植物叶片较厚 ,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叶片表面积减小,有的叶甚至退化成鳞片状、 膜质状 , 叶片表面积减小,有的叶甚至退化成鳞片状、 植物的同化作用部分或全部由同化枝替代。 植物的同化作用部分或全部由同化枝替代。多浆汁类 植物, 储存大量的水分, 植物,通过增加叶片的体积 ,储存大量的水分,以抵 御干旱的环境。 御干旱的环境。极度干旱时 ,叶片或同化枝卷曲或萎 降低表面积,减少水分的丧失。赵翠仙(1981) 焉 ,降低表面积,减少水分的丧失。赵翠仙 在研究沙生植物解剖结构时,认为沙生植物表面积/ 在研究沙生植物解剖结构时,认为沙生植物表面积 体积比普遍小于中生植物, 体积比普遍小于中生植物,这是沙生植物对干旱缺水 的环境的适应,将蒸腾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的环境的适应,将蒸腾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关于这 一观点 。
气孔是表皮上的开口 ,由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 组成。 组成。旱生植物的气孔在其表皮细胞水平下面 ,或 者只在叶表面的沟缝和腔室里。 者只在叶表面的沟缝和腔室里。气孔的频率变化很 大 ,同一叶的不同部位和同一植物的不同叶上都有 很大的差别 ,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李正理 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1981)在研究旱生植物同化枝的解剖结构时 ,指 在研究旱生植物同化枝的解剖结构时 出:旱生植物同化枝每平方毫米上气孔数目与中生植 旱生植物同化枝每平方毫米上气孔数目与中生植 物叶子上的大致相近 ,这可能说明同化枝具有较高 的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是一 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我国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干旱是世界农业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据统计 ,世界干旱、半干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的 1∕3。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50 % ,特别是我国北方农业区干旱尤其严重。
即使在湿润地区 ,也时常受到旱灾的侵袭。
干旱对世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胁迫中居首位 ,其危害相当于其它自然灾害之和〔 1〕。
因此 ,植物抗旱性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它的研究涉及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等诸多学科。
关于植物抗旱性的形态解剖学研究已有不少,本文对其研究历史和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力争使人们对植物抗旱性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有一全面和规律性的认识。
1 旱生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概况Schow 早在 1822 年提出了”旱生植物 ( xerophyte)”的概念 ,对旱生植物上的一些结构特征展开解剖研究。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 ,人们未能把植物的解剖特征与环境关系及植物生态生理分析结合起来 ,使得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植物抗旱性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纯粹的形态解剖上〔 2 ,3 ,4〕。
19世纪末叶 ,随着新的植物学科 - 植物生态学的诞生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得以发展 ,人们开始把植物的抗旱性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
植物生态学的两位奠基人 Warming和 Schimper强调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外界环境对植物有机体的直接影响 ,把水分作为植物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Warming 依据水分状况的特征 ,首先把陆生植物划分成三大类 ,即:旱生植物、中生植物(mes ophytes)和湿生植物(hy2grophyte) 。
Schimper (1898) 在对旱生植物进行研究时 ,把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与植物生理分析结合 ,试图从荒漠植物的水分平衡方面说明旱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
荒漠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如:角质层、加厚的表皮细胞外壁、深陷的气孔、蜡质层、表皮毛等 ,使旱生植物具有较低的蒸腾作用 ,使旱生植物节约地使用极其困难地获得的水分。
这一原理在当时获得大家的公认 ,成为人们划分旱生植物的标准。
但是 ,论断并不是完美的 ,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学者 ,如 K ammerling (1914)等 ,发现有些旱生植物的构造和蒸腾作用特征不符合这个原理 ,并把这些植物命名为”假旱生植物”。
其后 ,许多植物学家 , Huber (1924) 、查连斯基(1901)等通过形态解剖和生理实验 ,证明许多旱生植物的旱性特征使旱生植物具有较高的蒸腾强度。
这一思想的出现动摇了Warming和 Schimper 的理论 ,使之最终为人们所摈弃〔 5〕。
由于 Warming 和 Schimper 在植物学界的地位 , 使很多学者坚信他们的理论 ,最终导致在植物学界爆发了关于旱生植物结构与植物蒸腾作用的论战。
以H.A.马克西莫夫(1916 ,1926) 、 Huber (1924) 、 H.Walter (1926) 、 Seybold (1929) 为代表的学派 ,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和其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联系紧密的生理试验。
认为由于对不同环境适应方式的不同 ,旱生植物的构造和生理特征多种多样。
只有在相同的干旱条件下 ,才表现出相同的旱性结构 ,即:细胞体积减小 ,单位面积的气孔数目增加 ,叶脉网更加密集 ,绒毛更加厚密 ,角质层和蜡质层更加厚 ,栅栏组织更加发达 ,海绵组织较不发达。
这些结构使得叶通气更加强烈 ,同化作用和蒸腾强度比中生植物、湿生植物强。
同时指出 ,Schimper (1898)学派存在明显的缺陷 ,它的拥护者没有进行正确的生理试验 ,想当然地仅仅依靠荒漠植物的形态解剖的资料来确定植物水分状况性质 ,认为旱生植物的特征是把荒漠植物的蒸腾强度减小到极小值〔 5〕。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现代植物生理学家证明旱生植物的蒸腾作用与中生植物相比 ,没有绝对的高或低 ,而是随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环境而变化〔 6~28〕。
尽管如此 ,现代生态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H. A. 马克西莫夫的植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即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机能以及其生存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正确的生理试验 ,仍然是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理论依据。
我国关于植物抗旱性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 ,虽然起步较晚 ,但研究处于学科的前例。
1961年陈庆诚研究了宿勒河荒漠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开创了我国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之先河。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 ,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进入80年代以来 ,我国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迎来了大发展。
大批的学者投身于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2~28〕。
植物抗旱性的形态解剖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是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逐渐融合的过程 ,是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与植物的生理生态机能以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过程。
2 我国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旱生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荒漠植物叶或同化枝的形态解剖上 ,主要研究旱生植物的旱性结构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能 ,以及旱生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演化和分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 1 表皮结构的旱性特征叶是植物对逆境胁迫最敏感的部位,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形成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 ,植物逆境生理学家常把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旱生植物的叶或同化枝往往具有发达的角质层、大量表皮毛、加厚的表皮细胞外壁、深陷的气孔、蜡质层等。
表皮毛由表皮细胞突起形成。
旱生植物常具无腺的表皮毛。
旱生植物无腺表皮毛的作用 ,现在尚不清楚 ,仍处在争论中。
人们常常认为它们是保护和防止下面水分的丧失〔 25〕。
毛状体加厚的细胞壁很难被穿透 ,从而表明旱生植物的表皮具有良好的隔水保水功能〔 11〕。
但是 ,也有一些人认为 ,毛状体是水分丧失的征兆 ,而不是减少水分蒸发作用的结构〔 2〕。
毛状体可能有绝热作用 ,避免叶肉组织过热〔 24〕。
旱生植物表皮细胞具加厚的细胞外壁 ,上面有厚的角质层 ,由脂肪性壁物质组成 ,它的发育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角质表面具有棒状或丝状的蜡质 ,可以减少水分的丧失 ,蜡质与增加表皮层表面的散失水分的能力有关系〔 24〕。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具有坚硬的角质层和蜡质 ,可以提供机械支持作用 ,对旱生植物抗旱防风沙具有重要意义。
Lyshede (1978)研究旱生叶表皮细胞外壁后发现 ,旱生叶的角化层具纤维素及果胶质通道 ,不但能抑制水分散失 ,而且可以吸收和粘住水分而膨胀 ,植物只有在蒸发的拉力大于粘着力时才释放水分〔 9〕。
角质层表面双折射的蜡质小片 ,阻断各向同性物质 ,减少水分和物质的丧失〔 24〕。
气孔是表皮上的开口 ,由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组成。
旱生植物的气孔在其表皮细胞水平下面 ,或者只在叶表面的沟缝和腔室里〔 25〕。
气孔的频率变化很大 ,同一叶的不同部位和同一植物的不同叶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4〕。
李正理(1981)在研究旱生植物同化枝的解剖结构时 ,指出:旱生植物同化枝每平方毫米上气孔数目与中生植物叶子上的大致相近 ,这可能说明同化枝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是一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13〕。
这一现象在荒漠植物中十分普遍 ,许多旱生植物通过提高光合作用和植物蒸腾抵御干旱的环境。
旱生植物中少浆汁植物气孔小而数目众多;多浆汁植物气孔大而数目少。
孔隙小而数目众多的气孔在控制蒸腾作用方面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水分充足时气孔大开 ,促进蒸腾作用。
水分紧张时气孔关闭 ,抑制蒸腾作用〔 14〕。
旱生植物经常具有较大的孔下室 ,可造成较湿润的小环境 ,从而减少叶肉蒸腾水分〔 15 ,17 ,26〕。
2. 2 叶片的表面积Π体积比小于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在长期适应水分胁迫的过程中,叶片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 ,少浆汁类植物叶片较厚 ,叶片表面积减小 ,有的叶甚至退化成鳞片状、膜质状 ,植物的同化作用部分或全部由同化枝替代。
多浆汁类植物 ,通过增加叶片的体积 ,储存大量的水分 ,以抵御干旱的环境。
极度干旱时 ,叶片或同化枝卷曲或萎焉 ,降低表面积 ,减少水分的丧失。
赵翠仙(1981)在研究沙生植物解剖结构时 ,认为沙生植物表面积Π体积比普遍小于中生植物 ,这是沙生植物对干旱缺水的环境的适应 ,将蒸腾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14〕。
关于这一观点 ,笔者有不同看法。
旱生植物蒸腾作用随时间变化 ,生长旺季常具有高的蒸腾 ,在遇到不利环境时 ,植物通过增加蒸腾作用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水力。
部分植物叶片表皮细胞肥大 ,肥大的表皮细胞可能有储水作用。
有些植物有泡状细胞 ,能使叶片在水分不足时卷缩成筒 ,减少蒸腾〔 26〕。
2. 3 叶肉形成各种类型的形态结构植物由于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结构来适应所生长的环境〔 12〕。
旱生植物叶子往往非常退化 ,或只有基生叶 ,光合作用已部分或全部为幼小的绿色同化枝条所替代〔 13〕。
Ly2shede (1979)曾指出 ,同化枝的形成是干旱条件下进化的顶峰〔 9〕。
王勋陵(1989) 、黄振英(1997) 依据旱生植物叶片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 ,将旱生植物分为肉茎(包括常态和变态两亚类) 、多浆、薄叶、卷叶和硬叶植物。
其中 ,薄叶植物叶片薄 ,含水相对少 ,耐旱力强 ,在丧失 50 %水分时仍能存活;多浆植物的茎叶肥厚多浆 ,属于不的生理代谢类型;肉茎植物茎肉质多浆 ,叶片极度退化成鳞片状;卷叶植物遇到干旱时叶片卷曲成筒 ,它们是抗旱性较强的旱生禾草〔 26 ,28〕。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是把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和抵御干旱的能力作为分类依据 ,它为人们认识旱生植物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靠据。
外界环境对植物的塑造不仅仅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 ,而且改造了植物的内部结构。
王耀芝等(1983) 认为 ,环境对叶内部结构的影响不亚于外部结构〔 16〕。
叶肉组织常常有较大的分化 ,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结构。
旱生植物的叶是等面叶 ,叶的两面都有排列紧密的栅栏组织 ,叶肉有较好的分化 ,常常具有几层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不发达 ,或只有栅栏组织。
旱生植物普遍具有高度发育的栅栏组织 ,这是区别于中生植物的重要的旱性结构特征之一〔 14〕。
中生植物的栅栏组织通常只分布于背腹两面 ,为等面叶型。
栅栏组织为具有大细胞的储水组织 ,其细胞中有大的液泡〔 13〕,这种结构对植物的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王耀芝、王勋陵等(1989)根据旱生植物的叶肉组成和细胞排列 ,把旱生植物的叶片分为正常型、全栅型、环栅型、不规则型、禾草型和退化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