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文精神的讨论
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

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思考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应具备的品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文精神是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美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人文精神是对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人文精神是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发他们为社会大局做出贡献的愿望。
人文精神既是人类文明的特质,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其内涵具有广泛的涵义,是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感、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内容的单一,主要以语文知识技能和应试训练为主,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很多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其次是学生思想的浮躁和价值观的淡薄,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缺乏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培养。
再次是教师的角色困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教学内容的单一和教师角色的困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是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宣传和普及,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明确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80d63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0.png)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
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
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
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必须消灭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一切关系来实现一个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
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人类解放问题,始终将此作为其哲学的最终目标,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终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社会力量。
人文精神的论争 名词解释

人文精神的论争名词解释人文精神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常常引发人们的讨论和争论。
人文精神涉及了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化的内在精神。
不同的人对于人文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导致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一方面,人文精神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价值观和尊重人的尊严的尊崇。
它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重。
在这种理解下,人文精神注重培养个体的人格和思想独立性,倡导对他人的关爱和友善。
这种观念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和谐、快乐和进步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这种观念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它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传承,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人文精神在这种解释下,被视为保护和弘扬人类文明遗产的力量。
然而,人文精神的定义和范围是模糊的,这导致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有人认为,人文精神过于抽象和理想化,不切实际。
他们认为,人文精神忽视了现实问题和利益冲突,只在理论上存在。
这一观点认为,人文精神需要与现实相结合,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
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他们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的源泉。
这一观点认为,人文精神应该在教育和思想引导中被重视,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公民。
在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的争议不断。
一方面,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一些人认为人文精神逐渐被忽视和边缘化。
在这个观点下,人们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另一方面,也有人坚信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的论争是对于人类价值观和文化内核的争论。
不同的解释和观点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多元和复杂性。
人文精神既涵盖了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又涉及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继承。
尽管存在争议,但人文精神作为社会和个人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基石,是促进和谐和进步的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研究引言语文教学是高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道主义、仁爱、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1. 人文精神的本质人文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共性和特定性的精神现象,它蕴含着人类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内核。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体验和思考中,通过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道德启发、审美体验等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2.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要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爱心、感悟,通过课内外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思考人生命运的培养情感、品德和审美情趣,形成丰富的人文情怀。
3.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而人文精神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传承、精神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1. 化繁为简,注重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解读和思考,深入体验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2.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根基,教师要通过讲解古文、名篇佳作等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内容中。
通过讲解和解读传统文化作品,使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精髓和人文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
3.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社会、感受人情冷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中追求人类尊严、智慧、恩慈和宽容的精神追求。
对于学生来说,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讨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第一,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它强调对于人类内在的尊严和价值的认同,并要求人们追求智慧和爱的境界。
对学生而言,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是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指导。
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伟大和深刻之处,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第二,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对人文精神的感悟,这些体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比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感受到作家对于人性、情感和价值观的思考,进而对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进行反思。
此外,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亲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进而培养出同情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还有,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时,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阶段。
在课堂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人文素养课程,教授学生人文科学、人文经典和人文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人文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文艺演出、讲座和展览,创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组织等方式,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第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应用。
学生不仅需要感悟人文精神,还应该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反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能够保持理性和正义的立场。
同时,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发扬人文关怀和宽容包容的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文精神大讨论名词解释

人文精神大讨论名词解释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文化、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领域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旨在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大讨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涉及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
在哲学领域,人文精神指的是人们对真理、美、善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认为是人文精神的最早体现之一,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善”的概念。
在宗教领域,人文精神则体现在人们对上帝、神灵、信仰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
例如,基督教中的上帝概念、佛教中的慈悲观念等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艺术和审美领域,人文精神指的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创造了许多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
在道德领域,人文精神则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例如,康德的道德准则强调人应该“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合乎理性的行为”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大讨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涉及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们对真理、美、善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涉及到了人们对自我修养、道德准则、自然和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人文精神中的辩论辩题

人文精神中的辩论辩题正方,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人文特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类的关怀、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对人类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为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人文精神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类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
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类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正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激发社会的进步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人文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类的关怀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这种关怀和尊重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名人名句方面,孔子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反方,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阻碍。
人文精神虽然强调人类的关怀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文精神往往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人文精神使人们过分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人文精神使人们过分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这种追求使人们过分沉浸在自我感受中,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人文精神使人们忽视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虽然强调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
这种追求使人们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名人名句方面,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这句话表明了物质生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思考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意义人文精神,即人类灵魂深处的价值观、理念与思考方式的总称。
它包含了对人类尊严、自由、平等、多样性的关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智慧、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中生活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只有具备了人文精神,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品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次,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而是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使他们对文学艺术有更高的欣赏和鉴赏水平。
最后,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具体方式1.线下探索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亲身感受、体验并学习。
学生可以参观历史遗迹和纪念馆,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展开社区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
2.文本教学与人文思考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解读等方式去理解文本内的人文精神。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关注作品中的价值观、道德观,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白烨等人认为自从文学走向多元化以来,文学本身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选择的机会越 来越多,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目前小说创作的艺术 水平、文字水平,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个人的 水准和整体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女作家的创作,恐 怕更是高于其他时期的……包括当前的散文创作,也都高 于过去的水平”。至于“调侃也不等于媚俗”,批评者 “没有看到王朔创作在文学和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 张艺谋等的作品对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谁也 不能否认他们的作品里没有人文精神。 • 王蒙、刘心武、邵燕祥等作家也不赞同对王朔的批评, 更反对把“王朔现象”视为“文学危机”的表征,他们认 为“王朔对伪崇高、伪理想、‘德育教授’们的解构,恰 恰是他作品中的进步意义”。(参见王蒙:《躲避崇高》, 《读书》1993年第1期;《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 1994年第5期;邵燕祥、钱竞、何西来、刘心武、杜书瀛、 白烨:《历史转型与知识分子定位——“北戴河对话录” 之一》,《钟山》1996年第1期。)
•
①一些论者提倡的人文精神是泛指精神文化或精神文 明,要用以抵制物欲横流的倾向。 • ②另一些论者则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 人文精神的标识。在后一种意义上,有的主要是在伦理道 德范围内主张关心人、尊重人;有的侧重宣传以抽象的人 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以它代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 消解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的则把市 场经济的消极面加以肯定,把人的兽性、原始情欲、自私 自利、市侩哲学、痞子精神、见利忘义、精神产品完全商 品化等等统统当作新的人文精神,甚至推崇宗教教义的所 谓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又公然批判大公无私、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否定革命传统,调侃生活中的美好和崇高,嘲 笑正确的理想和信仰。 • ③还有些论者强调人文精神应当包括我国传统文化的 精华或有价值的合理内容;但也有论者笼统地主张以儒学、 国学作为当今的精神支柱,在具体阐释上还宣传一些封建 性的糟粕、包括董仲舒的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观念等 等。
• •
①否定人文精神“失落”或“危机” 在王朔等人看来,“失落”、“危机”之类都是耸人听 闻之词,他们认为:“有些人大谈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是 自己不像过去那样为社会所关注,那是关注他们的视线的失 落,崇拜他们的目光的失落,哪是什么人文精神的失 落。”“需要重视的不是人文精神失落不失落的问题,而是 要不要尊重别人的选择的问题。”(白烨、王朔、吴滨、杨 争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上海文学》1994年第 4期。) • 王蒙也对所谓“人文精神失落”说法“颇感困惑”,在 他看来,中国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什么 “失落”,倒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终于使人文精神有了 一点点回归”,“反而大喊失落”。(王蒙:《沪上思絮 录》,《上海文学》1995年第1期。)他认为“失落”的也 许只是一部分人所认准的那一种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 似乎并不具备单一的与排它的价值标准,”“把人文精神神 圣化与绝对化,正与把任何抽象概念与教条绝对化一样,只 能是作茧自缚。”(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 1994年第5期。)
•
• •
1. 讨论的第一个阶段是围绕着对于当前文学 的状况和人文精神的估价而展开的:即当前文学 和人文精神是否出现危机。
⑴、文学是否出现危机。 如何看待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自然成为争鸣的一个 焦点。 • ①白烨、王朔、吴滨、杨争光等在《上海文学》上发 表的对话录中表明不同意当前文学和人文精神出现危机。 (白烨、王朔、吴滨、杨争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 势》,《上海文学》1994年第4期。)
• •
持这种意见的张宏、徐麟还认为,这种文学的危机具 体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中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媚俗” (主要是以取悦公众为能事),另一种是“自误”(以 “玩文学”的方式自娱自乐)。两位论者在谈到“媚俗” 文艺现象时,特别例举了王朔的小说作品和张艺谋的电影 作品,认为前者以“调侃一切”迎合大众的看客心理,后 者以价值取向上的陈腐性博取外国的欣赏者,两者在“游 戏”的根本点上殊途同归。 • 正是这样的商业主义的冲击使古老中国的文学意识形 态主导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那些以艺术尤其是文学 作为心灵归宿的知识分子心态失衡,从而爆发了文学危机 和人文精神危机。
• •
⑶、人文精神就是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文学研 究所于1995年7月26日联合召开“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文 化”研讨会,试图从文化的更大范畴来研讨人文精神问题。 与会的20多位社会科学学者,分别就什么是人文精神,我 国历史上有无人文精神和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发表了意见。 • ①在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人 文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它应该体现人的价值、 人的追求、人的理想。有的学者则认为人文精神等同于人 文主义,或者等同于人文科学精神。 • ②在关于中国历史上有无人文精神的问题上,多数与 会学者倾向于认为: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人文精神,其代 表就是孔子及其学说。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 人文精神,充斥封建社会的主要是皇权,“十七年”到 “文革”主要是斗争,改革开放以来“人欲”不断膨胀, 也谈不上什么人文精神。
• •Leabharlann ②肯定人文精神“失落”或“危机” 这派认为否定人文精神的“失落”或“危机”,不免 低估了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负面影响,因为“危机”之 类的说法“它所指涉的是90年代的中国现实,是对于伴随 着市场经济和经商大潮所兴起的负面现象:拜金主义,见 利忘义,理想沦丧,道德解体,用一种经典性表述,就是 对于金钱的关怀远远大于对精神的关怀。”(张志忠: 《人文精神二辩》,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第176 页,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二、人文精神的讨论爆发
• 这场讨论最初是由王晓明、张宏、徐麟、张柠、崔宜明 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的 (载《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在对话录的开篇,论 者就明确地提出:“今天,文学的危机已经非常明显,文学 杂志纷纷转向,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 益减少,作家和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了行当,于是踊跃 ‘下海’的人,倒越来越多。”对话者证明文学存在危机的 根据还包括:王朔以“调侃的姿态,迎合了大众的看客心 理”,嘲笑了“被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的价值指向”;张艺 谋的电影“使用了在中国人看来最具现代性的技巧,所表现 的却是中国文化最陈腐的东西”,“这正是人文精神的全面 丧失”;1987年以来被称为“先锋”或“前卫”的作品, “暗合了知识界从追究生存价值的理想主义目标后撤的思想 潮流”;新写实主义“也同样反映出作者精神信仰的破碎” 等等。
• •
•
• •
②另外一些作家、批评家则对文学的现状表现出深切的 忧虑。 张炜尖锐地指出:“文学已经进入了普遍的操作和制作 状态,一会儿筐满仓盈,就是不包含一滴血泪心计。完全地 专业化了,匠人成了榜样,连血气方刚的少年也有滋有味地 咀嚼起酸腐。在这种状态下精神必然枯萎,它的制品——垃 圾——包装得再好也仍然只是垃圾。”(张炜:《抵抗的习 惯》,《小说界》1993年第2期。) 张承志更是愤激地说,“几乎让人信以为真的大热闹突 兀地收场了。八年前或者更早就被同道们欢呼的新时期不仅 旧了且已进了古董铺了,肉麻地欢呼黄金时代的人,庄严地 总结新时期的人,‘东施’抹上魔幻口红,正和‘西施’一 起以色售文。”他宣称自己要“以笔为旗”,反抗“文化的 低潮和堕落”。(张承志:《以笔为旗》,《十月》1993 年第3期。) ⑵、人文精神是否“失落”或“面临危机”。 由于对市场化、商品化条件下的文学和文化现状的评价 不同,因此,引伸出来的问题,就是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或“面临危机”。
•
因此,对于人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无论其“旧” 与“新”,都应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而 决定其弃取。 • ④与会人士还认为,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大政方针 是正确的,关键在于落实,不宜用抽象、含混的术语、口号 来加以冲淡或代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伦理观应当以集体 主义为核心”,对于那些打着新口号的招牌来宣传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抵制。当然, 我们并不一般地拒绝人文精神的宣传,如果它是在伦理道德 内要求关心人、要求反封建、要求社会进步,如果它是张扬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就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是我们要加以欢 迎的(意见详见《文艺报》1995年5月6日报道)。
洪子诚也指出:“在九十年代初,我们猝不及防地目 睹了作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又一次的‘转向’和精神 ‘溃败’。这种转向和溃败,以前或由于政治力量的压力, 而现在,则是物质、金钱等的诱惑和挤迫。”(洪子诚: 《文学“转向”和精神“溃败”》,《中华读书报》1995 年5月3日。)
• •
•
王晓明则以“危机”来泛指“当代文化人的精神状态 普遍不良,人格的萎缩,趣味的粗劣,想象力的匮乏和思 想、学术的‘失语’”等现象。(王晓明:《编后记》, 《人文精神寻思录》第272页,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张承志、张炜、韩少功、李锐等也发表了诸多随笔杂 感,对于价值的迷失、理想的放弃、批判立场的回避等现 象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参见张承志:《以笔为旗》、 《无援的思想》,张炜:《诗人为什么不愤怒》、《怀疑 与信赖》,韩少功:《灵魂的声音》、《世界》,李锐: 《为了不再忘却的纪念》、《虚无之海,精神之塔》等文, 均载愚士选编:《以笔为旗——世纪末文化批判》,湖南 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第十章 人文精神的讨论
第一节
人文精神讨论概况
• •
人文精神讨论发生在90年代初期,这是90年代 波及面最广的一场大讨论,其触发点是在商品经济 的冲击下,文学是否存在危机的问题,其主题是社 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
一、人文精神讨论的起因
• 引起这次论争的一个首要原因是90年代的商业潮流对于 文学和知识分子传统道德价值理想的冲击,爆发了文学和人 文精神的危机。 • 在1993年,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进一步冲击着文化、 文学领域,使得严肃文学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一年引起 文坛内外注目的是长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陕军东征”现象; 王朔的“玩文学”的主张在文学界掀起波澜,通俗文学和休 闲文学流行。正像王晓明等所看到的:文学杂志纷纷转向, 新作品的质量普遍下降。有鉴赏力的读者日益减少,作家和 批评家当中发现自己选错了行当而纷纷“下海”的人越来越 多。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公众真正关注的并 非文学而是文学外衣里面的那些非文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