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1、“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90年代的小说-(二王现象)解析

是的,亵渎神圣是他们常用的一招。所以要讲什么玩文学, 正是要捅破文学的时时绷得紧紧的外皮。我们必须公正地说, 首先是生活亵渎了神圣,比如江青和林彪摆出了多么神圣的 样子演出了多么拙劣和倒胃口的闹剧。我们的政治运动一次 又一次地与多么神圣的东西主义、忠诚、党籍、称号直到生 命开了玩笑是他们先残酷地玩¡¯了起来的!其次才有王朔。
王小波认为让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 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 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 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 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的艺术标准。
我自己以为自己的本义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 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的说教。我的写作态 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 良的青年。
欲望想象
(一)性想象
从1993年东征的陕军开始,到布老虎丛书,再到90 年代的《上海宝贝》,对文学中性描写的争论从没 停过。
《废都》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偷版、盗版约有 1000多万册。《废都》最让人非议的是口口口口口 (作者删去×××字)。贾平凹既是作者又是删者, 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双重权威身份,他在文本中设置 了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一个任何读者都可以参与 进去的关于性的想象空间。
90年代的性文学热点,所利用的正是道德失范时期, 人们对欲望的盲目沉溺与无限追逐。其对性的粗鄙 展示,完全失去了释放生命原欲的意义。
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作家 1993年深圳文稿拍卖会。 1993年9月28日,中国青年出版社与周洪签定了中
国大陆第一份购买作家的合同。 许多作家开始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职业,甚至自称
是码字师傅。
读者
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用于工作和家务的时间不断 减少,特别是双休日的实行,为人们拥有较多闲暇时间提供 了保障。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两歧单世联“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这一概念的普及极大地利益于1990年代中期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
这是“文革”结束后思想文化论争的重要一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命题的锋芒所向主要是曾给中国人带来深重灾难的种种“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倡导者王若水1986年就指出:过去我们“把人看成抽象的…政治‟而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这些年纠正了这种篇向,强调了物质鼓励,“但也出现一种偏向,以为物质鼓励是万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钱来解决。
这又把人看成片面的…经济人‟,以为他们的行为只受物质的需要考虑支配。
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是…社会人‟,他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在社会历史中变化发展的。
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是简单地用物质报酬来满足的,也不是可以用宣传…自我牺牲‟、…毫无怨言‟而加以忽视的。
” 此论实际上已正视到人为物役的现代情境。
随后而来的“文化热”在中/西、古/今的对比语式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提出了人性解放、个性实现等文化/政治理想。
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丰富社会物质资源、满足世俗欲望方面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使计划体制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功利目的、交换原则、消费逻辑开始向精神、文化领域的移殖,由此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市场化导向,直接催生了“人文精神”的议题。
1、当年论争:“精神”与“人文”“人文精神”的讨论于1993-1995年之间展开。
这是市场经济初潮涌动、社会转型开始呈现的年代,也是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文化艺术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年代。
1980年代新启蒙的乐观声调已经远去,1992年踏上的新路前景诱人而又难以捉摸。
沉默了3年的人文知识界正寻找新的发言时机。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90年代文学转型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经济方式,而且还作为一种生活方 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韦伯、哈 贝马斯等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世俗社会,90年代的中国最 大的社会思潮是世俗化思潮。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欲 望化相联系,波德里亚、福柯以及西方的文化研究者和女性主 义者都在致力于这种问题的研究。金钱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快乐、刺激、另类 的事情印证着金钱的价值,痛苦的精神思索、神圣的理想失去 了存在的意义。 二、文学的人文价值被淡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的体 制也发生了变化,作家从体制中脱离出来,变得边缘化,其结 果是作家的写作自由增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正常化,作
家的存在受到市场的影响,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的关系不清白 了,媚俗的情况愈来愈明显,文学放弃了超越性的精了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 形态机器”的控制,题材、样式、手法空前的多元化:题材杂 多、价值分化、日常生活浮出、世俗化增强。大众文化、文学, 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构成冲击。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是对这种社会的一种社会 学概括。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关系:1、 都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2、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二、基本特征:反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对确定性和终极价 值持怀疑态度;强调多元化,对社会进行调侃和反讽。文学表 现是:消解宏大叙事,反精英意识,价值立场向大众转移,手 法常用的是反讽、戏拟、拼贴等。 三、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特征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一、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2、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介绍。
3、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先锋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本, 新写实主义、新状态、新历史主义、王小波与王朔小说 等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变体。
二、私人化女性写作
1、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我的情人们》等的讨论。 2、对私人化女性写作内涵的理解。
三、女性主义写作的困惑与出路
1、狭隘边缘与孤芳自赏。 2、超性别意识。
八、思考题:
1、谈谈9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 2、谈谈90年代文学思潮的概况。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一、定义:见教材。
2、王晓明等参与。《读书》杂志刊发一组讨论文章。
3、张承志和张炜提倡道德理想主义:呼唤古典人文情
怀;思考现代道德人格;坚持理想信仰;呵护灵魂 与宗教情感。如《心灵史》《柏慧》等。
二、文化保守主义
1、现代化与本化结合阐扬中华本土文化。 2、儒学在20世纪的创造性的转化。
3、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白鹿原》《曾国藩》《雍
二、90年代文学的全方位转型
1、题材杂多,载体多样; 2、价值立场、审美意识深刻分化,文学观念进一步开放;
3、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性叙事,注重文体实验和形式探
索,文学具有了独立话语权; 4、世俗化倾向,对现实、生活进行个人化体验和挖掘;
三、90年代文学转型潜藏的危机
1、商业化语境的负面影响;
2、发达的大众传媒的冲击;
四、“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1、在对“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比较研究中,有论 者认为:“新写实”在渊源上与以往的现实主义 一脉相承,应该把它归入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之 中。 2、关于“新写实”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更多的评论者则 着 重分析比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特征。
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 “重写文学史”专栏。王晓明、陈 思和在《主持人的话》强调了“重 写文学史”意义在于要改变这门学 科原有的性质,使它从屈从于整个 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王晓明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一时之间,集中出现了一批对文学 史上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重新评价 与反思的论著,对文学创作和文学 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韩少功
郑万隆
这一思潮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是一批新时期的新 锐作家,包括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 郑万隆、阿城、李杭育等人。
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 统的文化土坡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文学 的“根”》 )
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 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 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
.
1976年10月,中共一举粉碎四人帮,随后也宣告文 化大革命的终结,一个文学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文 学界一般把自此以后的文学时代,称之为新时期。
1976年以后至今的文学应该可以这样粗略划分:
以1989年为界,前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即 1980年代文学(笼统可视为现代性文学);
后一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后新时期,亦即1990年代文 学(亦可笼统视之为后现代性文学);
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是“‘人的研究’的一 种形式。”
对“主体性”问题,他分别从一般主体性 构成,文学主体性内涵和文学主体性的实 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三,陈涌的反驳与批评
陈涌在1986年4期《红旗》杂志上 发表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 刘再复的观点提出了反驳与批评。
他认为,刘文把人“作为一种客观 存在”和“作为行动者的人”分割 开,把人的“受动性”归属前者, 而把人的“能动性”归属于后者是 错误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超越时间空间,超越社会历史条件 的‘行动着人’的主体性。
90年代小说

新现实主义小说
2、作家作品 谈歌:《大厂》《年底车间》《天下书生》 《大忙年》《雪崩》 关仁山:《破产》《大雪无乡》《太极地》 《裸岸》 何申:《穷县》《县委宣传部》《良辰吉 日》 《乡镇干部》 刘醒龙:《菩提醉了》《伤心苹果》
新现实主义小说
3、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内容 (1)社会意识,现实关注,人文关怀 (2)问题意识,现实批判,民生关怀 (3)历史意识,改革反思,底层关怀
韩少功《马桥词典》 李佩甫《羊的门》 阎真《沧浪之水》 阿来《尘埃落定》 铁凝《大浴女》
90年代的重要小说现象
(一)新历史小说 (二)新市民小说 (三)新现实主义小说 (四)新生代小说 (五)女性作家创作
新历史主义小说
一、概念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西方现代历史哲 学观念。历史学家克罗齐提出了“一切 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历史本 身不再成为作家们感兴趣的主体,而最 多成为演绎人的故事的背景。由此,一 些作家开始了对历史的重新书写。
新历史主义小说
二、代表作品 莫言《红高粱》 乔良《灵旗》 苏童《妻妾成群》、《米》、《我的帝王生涯》 格非《大年》、《敌人》、《边缘》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1937年的爱情》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 《故乡面和花朵》 陈忠实《白鹿原》
新市民小说
1、背景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新生代作家登上文坛 (3)市民文学与影视同步 (4)市民文学依然薄弱
新市民小说
2、代表作品 (1)邱华栋:《手上的星光》 (2)何顿:《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3)张欣:《爱又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
199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挟势而来,消费主义大潮兴起,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对九十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学因此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面貌。
面对文坛新状态,一些知识分子颇感忧虑,并将内心的忧虑之情,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症结是作品中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即人文精神,这些知识分子们提倡作家应在作品创作中浸润“人文精神”。
但是,由于知识分子们对于现实状况的不同看法以及知识背景与立场的不同,大家并未就“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出现了分歧的声音。
这便是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第一章主要探寻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以及人文精神论者借人文精神出场所表达的意图。
从王晓明等人对1985年以后的小说的否定中,挖掘出人文精神提倡者的价值立场以及思想依托是启蒙主义。
人文精神的出场直面90年代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内涵上它一方面承接了80年代前期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由80年代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过渡到90年代反物化的启蒙思想。
人文精神的出场是知识分子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走出沉默,寻求介入现实的话语凭借,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此时的身份焦虑。
第二章主要展示在人文精神出场时,一些异质声音的存在。
在质疑声音中,王蒙是最为“醒目”的一位。
王蒙担忧对于“精神”的强调隐含的表达出对于“物质”的排斥,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否定。
王蒙基于强烈的历史情节,对这种“反物化”的思想充满警惕与恐惧。
可以说,王蒙的驳难基于经验主义,针对“人文精神”可能导致的某种政治性后果而发
言的。
在反对者的阵营中,还有当时的后学代表人物张颐武与陈晓明,他们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人文精神”话语进行质疑,通过“知识就是权力”的命题,动摇了人文精神提倡者真理卫士的形象。
在对讨论中双方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对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进行解读。
本文认为,这场论争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一元/多元的问题。
人文精神以一个普遍性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种概念本身具有一元化倾向,这是人文精神话语本身内置的一个理论困境。
反对者们对人文精神的质疑便是对这种一元化倾向的质疑。
如何把握当下文化建构中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四章对“人文精神讨论”进行了评价。
客观而言,这场论争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牵引出众多话题,可以说是一个场域性的存在。
但是,这些极具价值与意义的话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被讨论者们搁置起来,比如对90年代现实语境的评价问题。
论争的双方都囿于自己的思想框架,缺少心平气和的对话,最终没能就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讨论下去,这制约了论争的深刻性。
虽然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话题在深度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这场论争在90年代的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功能性的存在:它是文坛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分水岭,90年代以来,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论调不断得到强调,但具体是哪几元,这几元各自的价值趋向是什么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1993年,借助人文精神的论争,曾经模糊的描述得以明朗化。
人文精神论争形成了一个多元论争的话语场域,我们已听不到八十年代那种“共名”的、宏大的时代之声,文学似乎也早已丧失了“共同语言”,萦绕我们耳边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众声喧哗”和“南腔北调”。
这展示出了知识分子们立场的分化,同时也是价值多元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