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参考范文
幼儿园传染病安全教育培训(3篇)

第1篇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对传染病的认识,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特开展本次传染病安全教育培训。
二、培训对象幼儿园全体教职工三、培训内容1. 传染病概述(1)传染病的定义及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
(2)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长疱疹。
防控措施: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每日对玩具、餐具、毛巾等进行清洁消毒。
3. 发现有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
防控措施:1.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鼓励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接种流感疫苗。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瘙痒等。
防控措施: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每日对玩具、餐具、毛巾等进行清洁消毒。
3. 发现有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4)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腮腺肿痛、咽痛等。
防控措施:1.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每日对玩具、餐具、毛巾等进行清洁消毒。
3. 发现有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3. 传染病防控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 定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2. 加强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
3. 定期检查幼儿的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
(2)加强健康教育1. 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防控意识。
2. 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形式,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方正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2024鲜版(1)

方正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contents•传染病基础知识•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策略目录•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措施•家长参与和合作机制建立•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01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或吸血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性病等。
食物传播病原体存在于食物中,易感者食用后受到感染,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空气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尘埃中,易感者吸入后受到感染,如流感、麻疹等。
水源传播病原体污染水源后,可引起易感者感染,如霍乱、伤寒等。
传染病传播途径麻疹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炎、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
识别要点为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
流感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
识别要点为突发高热、咳嗽和喉咙痛。
手足口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等。
识别要点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
甲型肝炎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识别要点为黄疸以及肝功能异常。
细菌性痢疾发热、腹痛、腹泻等。
识别要点为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
常见传染病症状及识别02幼儿园传染病防控策略为每位幼儿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检情况、疫苗接种等信息。
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幼儿健康监测和档案管理。
定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建立健康档案与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清洁和消毒计划,确保幼儿园内环境清洁卫生。
对幼儿经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定期消毒。
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加强日常消毒与清洁工作提高师生个人卫生意识开展卫生知识教育,让师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鼓励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物品。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推荐五篇)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推荐五篇)第一篇: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xx年x月xx日 xx:00培训人员:全体教师培训地点:小一班课室培训人:xxx培训主题:春季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一、手、足、口病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临床表现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二、风疹1、病因: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
患者口、鼻、咽部份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
出疹前后的病人传染性最强。
风疹流行起,人群中的人多为轻型或隐性感染,同样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4、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5、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清咳和流涕。
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病情轻。
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预防传染病

幼儿园安全培训记录预防传染病为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和健康环境,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进行了一次安全培训,内容如下:1. 介绍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幼儿园中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流感、水痘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2. 识别传染病早期症状及早发现传染病的症状可以有效阻止传播。
常见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疼痛、流鼻涕、呕吐、腹泻等。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向园长和家长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加强幼儿园的卫生管理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卫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保持场地的清洁和通风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教室、餐厅、卫生间等场所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废弃物需要妥善处理。
另外,要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定期检测水质并进行消毒处理。
4.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幼儿应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特别是在接触食物、接触宠物后,以及上厕所后都要及时洗手。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老师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洗手指导。
另外,幼儿园要鼓励孩子们在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5. 家长的配合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预防传染病的工作。
幼儿园要定期向家长传达有关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并鼓励家长定期带孩子体检,及时报告孩子的身体状况。
此外,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传染病症状时,应尽快通知幼儿园,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
通过这次安全培训,我们更加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个人卫生和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幼儿园将持续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随着天气的转暖,各种传染病性疾病进入了高峰期,为了幼儿的健康,幼儿园加强防范春季传染病的意识,提高了传染病的疫情的能力,有效的防止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本园提前召开了防控春季传染病的会议,制定了传染病防控教育宣扬方案,开展了一系列传染病防控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幼儿园组织了全园教职工春季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进一步增添了教职工防范春季传染病的意识。
二、幼儿园面向全园幼儿开展防控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了传染病基本的防控学问,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幼儿园全面的彻底大扫除。
四、幼儿园对幼儿及家长开展了传染病防控为主题的.宣扬,提高了防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五、幼儿园向家长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知道了传染病的防控学问,以主动地看法赢得家长对幼儿园防控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协作。
通过本次传染病防控教育宣扬活动,幼儿、家长以及全体教职工得到了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传染病防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尤其是幼儿都知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好处。
我们幼儿园会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争取让传染病不再园内发生、扩散,让每一位幼儿健健康康、快欢乐乐的成长。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幼儿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幼儿是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掌握工作,有效预防与掌握传染病在园的发生和扩散,确保幼儿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保育秩序,特制订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一、预防措施:1、加强宣扬教育工作。
宣扬栏、告家长书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扬教育活动,使教职工和家长了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爱护意识。
重点宣扬煮熟煮透;饮用开水;食前便后洗净手;避开参与群体聚餐活动。
2、进一步做好园内环境卫生。
为了避开春季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我园仔细搞好内园环境为生,准时清理死角;切实防止病从口入,严把晨检和卫生消毒关;加强每日观餐制,食具每餐消毒。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记录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记录
一、培训背景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秋季传染病也开始逐渐增多。
为了保障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安全,提高幼儿园师生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和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防控培训。
二、培训内容
1. 传染病基础知识介绍
通过介绍常见的传染病种类、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基础知识,使幼儿园师生对传染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2.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
介绍幼儿园日常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防控措施。
并重点强调手部卫生和通风换气的重要性。
3. 幼儿园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培训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应急预案,并且模拟了应急情况下的处置流程。
4. 家长参与传染病防控
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安全不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
进来。
本次培训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加强家校沟通、如何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生病等方面的内容。
三、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幼儿园师生对传染病的认识更加深入,防控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家长也加强了对幼儿健康安全的关注和参与。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贯彻落实本次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幼儿园教师防疫知识培训记录

幼儿园教师防疫知识培训记录幼儿园教职工防疫知识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20年3月5日主持人:张丽凤培训地点:幼儿园出席人:幼儿园全体教师培训内容:了解1.疾病名称: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感染导致的肺炎。
该病起源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华南海鲜市场,现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病。
2.发病特征: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重症病例多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3.传播途径: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1)直接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2)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3)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培训时间:2020年3月20日主持人:张丽凤培训地点:幼儿园出席人:幼儿园全体教师培训内容:知识宣传1.冠状病毒能否在人际传播?人们通常是在住家、工作场所或医疗机构等地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后受到感染。
2.人感染冠状病毒后,症状会因病毒而异。
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近期,感染的患者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和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而有些患者起病症状轻微,没有发热。
严重患者则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目前,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

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5篇(第一篇)时间:2022年5月20日地点:xx幼儿园培训对象:全体教师培训主题: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内容: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让大家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例如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让大家了解这些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预防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日常卫生保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教师的宣传教育、定期体检等。
应急措施: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在发现幼儿出现传染病症状时的应急措施,包括隔离患病幼儿、通知家长、消毒场地、加强卫生监测等。
儿童疫苗接种:教师向参训人员介绍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剂次。
问答环节:教师与参训人员进行互动,解答大家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疑问和困惑。
培训总结:教师们普遍认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和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增强了卫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们掌握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和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幼儿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教师们在儿童疫苗接种方面的知识和意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家长进行疫苗接种,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问答环节,教师们的疑惑和困惑得到解决,提高了他们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本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儿童的健康素养和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为幼儿园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支持和帮助。
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培训教材:教师应选择权威、系统的教材,可以从官方网站或相关卫生机构获取最新的传染病防控指南和信息,为教师的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幼儿园传染病培训记录参考范文培训时间:20xx年x月xx日 xx:00
培训人员: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小一班课室
培训人:xxx
培训主题:春季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
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二、风疹
1、病因: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
患者口、鼻、咽部份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
出疹前后的病人传染性最强。
风疹流行起,人群中的人多为轻型或隐性感染,同样具有传染性。
3、传播途径: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
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4、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
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5、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清咳和流涕。
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病情轻。
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
6、临床诊断:风疹常因临床症状轻微而难以诊断,仅在本病有流行时交易做出临床诊断,皮疹特征是细小色淡、出现较早,全身症状轻微,可与麻疹相鉴别。
根据皮疹的特点和突出的咽部症状,易于猩红热区分。
终身免疫。
三、水痘
1、病因:水痘是婴幼儿或较大一点的儿童易患的一种轻症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传染源:一般为急性期病人,可通过飞沫、唾液、咳嗽传染给健康儿童,另外也通过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传播。
(但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软弱,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机会不大)。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多发于2—6岁的幼儿,除夏季少见外,其它季节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
病后获得终身免疫。
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患带状疱疹。
3、传播途径:水痘被感染后2—3周发病,起病时,一般症状较轻,可有低热及不适感,体温在39℃以下,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
发热1—2天出现皮诊,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多,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跖更少。
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
大小不一,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有痒感。
疱疹液开始清亮而后变混浊。
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若无继发感染,脱落后不留疤痕。
皮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
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
在同一时间可见斑疹、疱疹、干痂。
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疹。
如无并发症,整个病程约为2周。
4、预防措施:1.接种疫苗:1周岁以上未得过“水痘”的易感人群,均可接种水痘疫苗,疫苗可提供至少14年的长期保护。
四、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4.并发症
肺炎、脑炎、脑膜炎、循环功能障碍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五、麻疹
1、病因: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
2、临床表现: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
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3、预防措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
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
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孕妇得后易使胎儿畸形。
)
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病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
2、流行病学
本病特点为潜伏期很短,起病急骤、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本病每于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成人。
3、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
最长不超过3天。
实验室误接种眼内,可于18~36小时内从该眼分离出病毒。
4、预防措施
养成勤洗手,不揉眼,注意个人卫生,不去人多人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