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冲刺练习(一)小说散文阅读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训练卷第9单元《散文阅读类》一附答案详析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训练卷第九单元《散文阅读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渐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
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
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
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
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
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
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
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
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
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
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
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
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
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
夜,在渐渐中流转。
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
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
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
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
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
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
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高考备考资料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文学文本。散文阅读(之一)(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抓住形神,品味情思董卿无疑是央视“春晚”的台柱子,其大方、端庄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白璧微瑕,她偶尔也会出点小差错。
在杂技《空山竹语》前,董卿有这样一段串联词:“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不对。
“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童子寺竹”条——卫公李德裕说:北都(唐代并州,在今山西境内)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才数尺高。
相传主管寺院事务的和尚,每日都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有没有枯萎,是否平安。
后以“竹报平安”指写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竹子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还有以竹为题材的吉祥图画,亦称“竹报平安”。
总之,“竹报平安”并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
(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3届北京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专练(散文类)(word版 有答案)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札记京剧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它那俚俗的词句,有的唱词甚至文理不通。
但必须注意,京剧唱词大都是老艺人根据表演经验的积累,以音调韵味为标的去寻找适当的字眼来调整,只要对运腔使调有用,词句是文是俚,通或不通则在其次,因为京剧讲究的是“挂味儿”,可以说京剧虽在遣词用语上显得十分粗糙,但在音调韵味上是极为精致的,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用俚俗不雅,甚至文理不通的词句,竟能唱出感人肺腑的优美腔调,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
记得外国一位戏剧家说过,好演员读菜单也令人下泪。
这就是说,把词句当作激发情感或情绪的一种媒介或诱因,使音调韵味成为感人的主要力量。
在京剧中,音调与词句俱佳,自然最好,倘不能至,我认为正如作文不能以词害意,京剧也同样不能为了追求唱词的完美而任意伤害音调韵味。
凡懂得并喜欢京剧的人都会同意京剧最吸引人的是在唱腔方面。
我小时在北京,观众到剧院,不说看戏而说听戏。
据说早先时候,一些老观众,只是闭目聆听,用手拍板,而眼睛并不看台上。
可见唱功在京剧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也许这和我国艺术传统素重音乐有关。
早在先秦时期音乐理论就已十分发达。
连对艺术十分轻视的法家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如韩非就记有音乐的理论:“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外储说右上》)。
至于有关音乐的传说与美谈,如“广陵散”、“伯牙琴”等等,更是不胜枚举....。
这种艺术传统的基因也渗透在京剧中。
京剧老生从同光十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到谭鑫培、汪桂芬、余叔岩,再到言菊朋、孟小冬、周信芳、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在唱腔上经过不断的变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流派。
他们都使京剧唱腔能表现最丰富、最复杂的情绪,或凄怆、或悲愤、或沉郁、或高吭、或雄伟、或委婉……慑人心魄,使人陶醉。
我青少年时代听到一位国外音乐家去听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的情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同步训练:散文阅读(含新题详解)

第1节散文阅读第1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一、(2014·衡南五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林清玄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冲刺练习(一)小说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
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桃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
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督,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
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
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地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
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
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
”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
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
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
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
”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
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
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
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 “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
产妇等小孩一落地,就躺在床上,不要她动一动了,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风险也就在这些事上,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打电话请医生来!”“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打电话嘛!”“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洗手当然在脸盆里洗。
”回答以后,她又辨了辨这问话的味道,心里又是一个不快。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
”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对!”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
“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
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
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交代了产院的工作人员谭婶婶精力很好,工作热情高,也写出了谭婶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B.医生夸奖谭婶婶,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于是,她很期待在电灯下亲自动些小手术。
C.谭婶婶给荷妹介绍产院共顺顺当当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时,提到担风险,认为在产院工作是一副风火担子。
D.小说虽然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以小见大,作者没有一味歌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而是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普通人物的思想性格。
B.小说开头描绘了一片静谧的晚景,晚霞,竹篱,野花,组成一幅淡墨画,紧扣标题的"静静",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C."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荷妹莽撞的性格。
D.有些医生把谭婶婶工作的这个农村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对此谭婶婶觉得好笑,体现了谭婶婶思想有保守的一面。
3).荷妹让谭婶婶介绍产院情况,谭婶婶在跟荷妹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上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现代作家、翻译家冰心在评价《静静的产院》时说:这个短篇小说,结构是谨严的,没有一点废笔。
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探讨。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问题。
街灯不语周建新离开老家没过多久、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
我握着手机。
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询倦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咋说没就没了呢?我立在窗前。
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
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
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别透。
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大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
三爷的家门前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
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
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
理出三爷的死因三爷是在大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
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
伶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
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大阳.意思是说犬阳生了俩孩患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构楼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吸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
三爷觉得,他的生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
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时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
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街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
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尿,他干干净净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
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
人们掀开冥床。
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
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
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
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
白灯笼熄了。
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
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横批:沉默是金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
送三爷去祖坟。
雪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娜地走向我的家。
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燎亮,那样有力。
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
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旬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检回家去.当了柴烧。
我忽然觉得。
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
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
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一碰就散架,说明街灯确实老旧,也暗示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三爷发现挂灯旗杆不见时的"'呆若木鸡",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存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之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氰然炸裂,暗示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角虫情绪。
D.本是春天,"'我"却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写我知道三爷去世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三爷在"'我"心中的地位。
B.小说中所引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而且巧用象征。
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小说中插叙三爷的死因,既表现三爷对他日日挂起的街灯的特殊感情。
也能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刻画猫头鹰.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