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斯特林及其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第3届普利兹克奖:詹姆斯·斯特林

第3届普利兹克奖:詹姆斯·斯特林

普利兹克奖作品_斯图加特美术馆
➢结构:覆面石 ➢时间:1977—1983 ➢风格:后现代(实 际斯特林先生极力反 对) ➢手法:采用简单的 立体主义外形,低矮 的整体,使新建筑在 视觉上超越旧建筑, 在细节上在门口以标 准的古典主义的轮廓 开口,造成一个负形 的古典三角门楣。是 利用古典符号达到后 现代主义形式主张的 典型例子。
詹姆斯·斯特林
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一、年代背景以及社会家庭环境 二、设计主张及特色 三、主要作品及分析
一、年代背景及家庭社会环境
中文名 : 詹姆斯·斯特林 国籍 : 英国 出生地 : 格拉斯哥 出生日期: 1926年 逝世日期: 1992年
获得荣誉 : 阿尔瓦·阿尔托奖、英国皇家建 筑师学会金奖、普利茨克奖、 托马斯·杰弗逊金奖
2、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建筑在全球迅猛发展, 现代建筑的弊端逐渐显现,规矩的柱网,将不同功能的 房间硬塞进方形的平面,简洁的形体让世界各地的城市 毫无特色可言,1959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宣告解散—— 构成主义。
3、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建筑的权威地位受到 越来越多的质疑 ,各种建筑思潮纷纷涌现,与现代建筑 全球化相反,新的建筑思潮中城市与环境,建筑与历史 等受到重视。
三、重要作品简介
Poultry路1号,伦 敦莱斯特大学
所在国家:英国 所在地区:伦敦
剑桥大学图书馆学
术厅 所在国家:英国 所在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伦敦
书店
➢ 双年展园 地是位于阿森 纳附近的一个 大的公共花园. 在这里 ,代表 各国建筑风格 的亭台楼阁随 意分散在树林 里 ,其中最大 的建筑就是这 座意大利风格 的书店.
总结
他大多的作品都以石头等坚硬的材质为建 筑表面的修饰而且作品大都是棱角分明,十分 硬朗。把古典的石器和自己的个性完美契合在 了一起,既有古典风格,又不乏现代建筑的新 颖。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馆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馆

德国斯图加特新国立美术馆的设计实践是在后现代主义在 美国甚嚣尘上的90年代之前,詹姆斯· 斯特林通过不断建筑 实践探索和个人审美取向的选择,使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已 经在他的观念和手法中突显无疑。 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的落成,使得该建筑成为后现代 建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新 馆由詹姆斯· 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1926年 - 1992年) 著名英国建筑师设计。 斯特林是1981年第 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生于格拉斯哥,毕业 于利物浦大学(一所 拥有世界上最悠久建 筑学办学历史的学 校),开业于伦敦。 他死后英国皇家建筑 学会设立了以他命名 的斯特林奖。术馆新馆(Neue Staatsgalerie)于1984年落成, 是对建于“U”形布局的老美术 馆的扩建,新馆包括报告厅,咖 啡厅剧场音乐学院等内容。为解 决场地两侧巨大的城市高差,斯 特林(Stirling)的设计巧妙地把 场地的斜坡融合成为建筑的室外 休步行区,这条动人的步行道贯 穿了新旧美术馆,把城市两侧的 人群吸引到美术馆内,让人们自 然地参与到其中,也把古典艺术 的老馆与现代艺术的新馆通过建 筑间回应无缝衔接起来。
虽然斯特林为我们留下的建筑作品并不算多, 而且我们也只能从他现存 的作品中去探究他在设计中构思和灵感的蛛丝马迹,但他在设计中对空 间、形体客体以及感知,反馈主体之间的把握是十分恰当得体的,不少 参观过斯图加特美术馆的人都会由衷的感叹,在其中参观漫步,就像是 是欣赏由建筑师为你撰写的建筑诗篇,而这样的诗篇所叙述的每一页轻 重缓急正是我们想要听到的一样。这,也许就是对“建筑师凝固的音乐” 最好的解释吧
总的来说斯特林 (Stirling)的斯图加特 州美术馆新馆(Neue Staatsgalerie)尊重了 历史环境,把抽象的建 筑布局原则与形象的传 统建筑的历史片段相结 合,将纪念性与非纪念 性,严肃与活泼,传统 与高科技等一些列矛盾 统一在一起,将城市与 建筑融合到一起,开辟 了德国博物馆建筑史上 的一片新天地。

当代建筑发展趋势与潮流——近十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作品思想分析

当代建筑发展趋势与潮流——近十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作品思想分析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不盲从潮流,独立思考,他的建筑作品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白色。他曾 说:“白色是我作品的特色之一,我用白色来澄清建筑概念,提高视觉形式的力量。白色实际是能够强化对自然界所有 其他色彩感觉的颜色,对着白色表面能够最好地欣赏光影虚实的表演。在意识的大海和客观现实的大地之间,是这种 不断变化的白色的线” 。从理查德·迈耶设计的格蒂中心(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设计的白色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图底 关系,在光线的作用下,白色墙面映衬着自然,这种对比并不是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大自然既对立又融洽。
程序 提名程序每年从年头到年尾,截至于第二年的1月。截至期后收到的提名 自动被视作下一年度的提名。每年有4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候选人被提名。虽 然建筑学并不包括在诺贝尔奖范围以内,Pritzker建筑奖的国际评委会还是参 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由全球著名的权威建筑设计师、作家、艺术家、学者、 批评家以及象前IBM主席这样的国际工商名流等组成的评委会经过了深思熟虑, 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最终评选结果。
评委 普利兹克建筑奖独立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委人数为五至九人。评委会的成 员被委任评选出每年的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桂冠的人,他们均任职若干年以确 保委员会的新成员和老成员的数量的平衡。普利兹克家族的成员和外界的观察 家均不出席,通常于每年最初几个月举行的委员会评审。评委会的成员均是各 自所在领域公认的专业人士,这些领域包括建筑,商业,教育,出版业和文化。
建筑设计思想和原则:
强调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创新
随着对自然认识的口益加深,建筑师在设计中越来越尊重自然,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以 奥斯卡·尼迈耶、安藤忠雄、格伦·默科特和诺曼·福斯特等为代表,一些普利茨凯奖获奖建筑师对待自然,不是狭义的花 草树木,而是以广义的自然观点来看待和处理建筑的问题。这里的自然,在宏观上指的是自然界或是大自然形成的整体 的自然环境,包括绿化、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有形要素和风、光、气候等无形要素,在微观上指的是自然物生长和发 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奥斯卡·尼迈耶等的呼应自然理念

詹姆斯·斯特林及其作品分析

詹姆斯·斯特林及其作品分析

a
15
a
16
一层平面图
1入口平台 2主门厅 3临时展室 4圆形庭院 5报告厅 6餐厅 7剧场门厅 12图书馆 15音乐教室
a
17
二层平面图
8常设展室 9连通旧馆 10陈列平台 11公共步道 13剧场 14彩排厅 15音乐教室
a
18
剖面图
a
19
入 口 平 台
a
20
门厅
a
21
地下车库入口
• 细部处理
35
• 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大理石 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 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井。 但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 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 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手, 莫名其妙的结构细节等。现 代主义,波谱风格和古典主 义被塞在一起,造成古怪的 效果,戏谑,冷嘲热讽的手 段处处可见。
a
36
总结
• 注重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 • 非功能的城市分区及对人情化的追求 • 自然主义的倾向 • 强调建筑的高质量与高技术
斯图加特 国立美术馆
后现代主义建筑 大师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erling)
a
1
James Stirling 生平简介
• (1926年 - 1992年)
• 著名英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生于格拉斯哥,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开业于伦敦。
斯特林本人是这样描述1945年所发生的变化的:
a
22
a
23
圆形雕塑庭院
a
24
a
25
• 下沉式中庭使德国政府设置一条公 共走廊的设想得以实现
• 沿中庭可直达美术馆主入口
• 新馆在空间组织上的枢纽
a
26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形式与意义:建筑符号学及其应用

形式与意义:建筑符号学及其应用

形式与意义:建筑符号学及其应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摘要】建筑符号学是将人文学科视角应用于建筑学的一种手段,它提供了一种从全新角度认识和诠释建筑存在的意义。

本文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能指;所指;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一、符号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符号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

符号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ssure,1857-1913)提出,后经过皮尔斯、卡西尔、苏珊·朗格和莫里斯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组成要素分为两种:能指(the signifier)与所指(the signified)。

其中能指可以理解成符号的形象,即它的物质实在;而所指可以理解成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它的精神所在。

美国学者皮尔斯也提出自己关于符号学的理论,他认为:第一,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在于人具有符号化能力;第二,要真正理解一个符号系统,就必须同其他符号系统进行比较。

美国学者莫里斯则将符号学归纳为符构学(符号的构成)、符义学(符号的意义)和符用学(符号的起源、应用和效应)。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二、建筑符号学的来源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美学》中提到:建筑是一种用建筑材料造成的象征性符号。

建筑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也有着其本身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建筑的能指为它的物质实体,如形式、空间等内容,也是建筑的表层结构;所指则可视为建筑通过这些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即建筑的深层结构。

后者是主要的部分,它支配着建筑的存在。

三、建筑符号的组成建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是有着自己的意义的。

建筑的物质层面是由诸如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构成,这些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建筑意义。

只有设计者的工作之后,建筑才能真正被赋予含义。

同样,在语言学的范畴内,组成语言的词、句和短语只有经过有机的组合才能产生并传达相应的意义。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剑桥大学历史学图书馆 詹姆斯·斯特林

剑桥大学历史学图书馆  詹姆斯·斯特林

如瀑布般的玻璃幕墙,压倒了砖的 控制枢纽,在红砖的背景下给人一 种向上勃发的韵味。
北立
西立面
对光线的利用
充分地利用到自然光,玻璃幕墙的透明也给建筑 内的人们获得了视觉上的完整感。
不足的地方:冬季容易透风,夏季过晒。
谢谢观赏!
地面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流线分析
上部各层的走廊设计成跑马廊环绕大厅,直接敞向阅览室顶部采光天窗。当你沿着 环廊走动,有时可透过屋顶看到天空,过一会儿,沿房间周围向内眺望,又可以看 见建筑的构成。 当你在这栋建筑活动时,视线始终被引向这个系馆“存在的根据”——阅览室。
建筑立面分析
立面采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增加了室内 的采光效果,柔和的红色砖瓦墙给人舒 适平静富有内涵的感觉,增加大学历史 系图书馆的人文气息,营造了一个安静 的公共场所。
建筑立面分析西立面立面采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增加了室内的采光效果柔和的红色砖瓦墙给人舒适平静富有内涵的感觉增加大学历史系图书馆的人文气息营造了一个安静的公共场所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詹姆斯·斯特 林
时间:1964—1967 地点:英国剑桥
生平简介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
系 馆,为了与穿梭校园的多条不同道路想通 就要有4个入口,其中两个设在底层,建 筑前面还要设一坡道通上空间越来越小 的阅览空间,独特的体型使各个空间的部位,尺 寸从外部即可加以判断。
轴测图
平面分析
历史系馆要求有一个约占总面积一半的300座的阅览室,还有其他职员用房,讲堂 和 一些公共用房。在剑桥,建设单位意在使阅览室与其他教学用房紧紧相连。斯 特林推理地做出了一个L形体量,高七层,阅览室夹在内角中,而其他的一些设计 方案则都将阅览室作为一个独立部分与其他部分分开。结果,斯特林做出了一个总 成一体的建筑方案得到业主的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经历
• • • • • •
• • • • • • •
1942 利物浦艺术学院学习 1943~1945 二战期间在“十进制日海军陆战队”服役 1945~1950 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建筑学学位证书 1950~1952 伦敦的城镇规划和区域研究协会学习 1953~1956 从事建筑设计,其间参加过ICA的独立小组 1956 独立开业(1963年前合伙人为J·高恩,1971年后为M·威尔福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 · 地段狭小,政府首 次允许大学建造高层
• · 一个占据了大部分 用地的单层厂房和一个 高起的塔楼
• · 塔楼采用两种形体 连接的方式
剑 桥 大 学 历 史 系 馆
女王学院
奥利维梯职业学校
双 年 展 园 地 书 店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是 当地名气最大的建筑物,坐落在市 中心边缘的一个坡地上。建于1838 年建的老馆旁边,1983年建成。
二层平面图
8常设展室 9连通旧馆 10陈列平台 11公共步道 13剧场 14彩排厅 15音乐教室
剖面图
入 口 平 台
门厅
地下车库入口
• 细部处理
圆形雕塑庭院

下沉式中庭使德国政府设置一条公 共走廊的设想得以实现
• 沿中庭可直美术馆主入口

新馆在空间组织上的枢纽
剧场、展 厅及报告厅
由美术馆、剧场、音乐教学楼、 图书馆及办公楼组成,不仅功 能复杂,而且在建筑形式与装 饰上也采用了多种手法加以组 合,既有古典的平面布局,也 有现代元素的构成韵味,给人 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层平面图
1入口平台 2主门厅 3临时展室 4圆形庭院 5报告厅 6餐厅 7剧场门厅 12图书馆 15音乐教室
总结
• 注重保持城市的历史风貌
• 非功能的城市分区及对人情化的追求
• 自然主义的倾向 • 强调建筑的高质量与高技术
谢谢观看 ~
• 1979 • • • • •
1980 1981 1982 1983 1985
• 1986 • 1990
• 1991
荣获美国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布鲁诺奖 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赫尔辛基) 伦敦大学任班尼斯特·弗莱彻荣誉教授 杜塞尔多夫建筑科学院任教授 伦敦大学任班尼斯特·弗莱彻荣誉教授 杜塞尔多夫建筑科学院任教授 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史学会金奖 荣获美国普利兹克奖 罗马美国科学院院外建筑师 德意志建筑联盟荣誉成员 伦敦皇家科学院准院士 荣获芝加哥建筑奖 荣获美国托马斯·杰弗逊金奖 美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1988 荣获雨果·哈林奖 荣获普雷米厄姆帝国奖(日本) 荣获法米意阿·巴西尔奖(墨西拿,意大利)
主要作品
• 1958/1963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Leicester Univers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 1964/1967 剑桥大学历史系馆 (Cambridge University History Faculty Building) • 1968/1961 凯伯威尔学校讲堂,南伦敦 (School Assembly Hall,Camberwell South London) • 1966/1971 女王学院,牛津,圣克里门茨 (Queen’s College St.Clements Oxford)
• 1969/1972 奥利维梯职业学校,英国,萨里郡,哈斯洛莫
(Olivetti Training School Haslemere Surrey)

1977/1984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馆,德国 (Staatsgalerie New Building and Workshop Theatre Stuttgart)
• 室内设计空间流畅 • 色彩清新明快 • 格调高雅
• 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大理石 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 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井。 但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 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 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手, 莫名其妙的结构细节等。现 代主义,波谱风格和古典主 义被塞在一起,造成古怪的 效果,戏谑,冷嘲热讽的手 段处处可见。
德)
1957 伦敦建筑协会客座教师 剑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 1960、1962 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客座评论家 1966 与玛丽·珊德(M·Shand)女士结婚,婚后有一子二女 1969 任柏林建筑科学院名誉院士 1973 成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 1976 荣获美国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布鲁诺奖
• 1976 • 1977
• 1979/1984 萨克洛博物馆,哈佛大学
(Sackler Museum,Harvard University,New York) • 1980/1986 克洛美术馆,伦敦
(Clore Gallery,London)
• 1989/1991 双年展园地书店,威尼斯 (Biennale Bookshop Venice)
斯图加特 国立美术馆
后现代主义建筑 大师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erling)
James Stirling 生平简介
• (1926年 - 1992年) • 著名英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 生于格拉斯哥,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开业于伦敦。 斯特林本人是这样描述1945年所发生的变化的: “当时,现代建筑革命才通过第二手的影响,姗姗来迟 地冲击到建筑学校。对于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在校内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气氛热烈,讨论十分紧张。一些教师辞职了, 部分同学转入其他学校,但无论如何,我却对〝新建筑〞 在道义上的正确性深信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