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第6章清热药第45节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本成分之一、能被透明质酸酶破
坏--导致结缔组织疏松--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蔓 延。 多数致病葡萄球菌能产生一种酶,在血浆和组织中形成血 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并使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 就纤维蛋白,附着于细菌表面,使其不易被呑噬,或在呑 噬细胞中不易被破坏。
2)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中毒性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病死率甚高
解热
(1)扩张血管,促进皮肤散热; (2)减少致热源; (3)抑制发热介质的合成、分泌: (4)改变Na+/Ca2+比值:,体温;,体 温。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 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明显发汗。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体外研究发现
用有效抗生素处理培养基时,在细菌计 数降低的同时,伴有内毒素水平的增高, 有的可达100多倍。
抗过氧化损伤 异病同治
外源性毒素—内毒素 内源性毒素—氧自由基
清热解毒治法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 “解毒”—抗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 异病同治的机制之一。
扶正与祛邪并举
“扶正以祛邪”,“正足邪自去”
细菌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
外类素--革兰氏阳性菌
许多清热药虽然抗菌力不强,但却能有十分理想的 临床疗效,期中一个原因是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与细菌致病力强弱有关的因素
侵袭力 1)粘附和侵入力 2) 繁殖与扩散能力 (1) 透明质酸酶 (2) 链激酶 毒素 1) 外毒素
毒性作用强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五味消毒饮---热毒清注射液(简称热毒
清,原名抗炎6号注射液)。
急性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胰腺炎等200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痰热伤肺 上扰心神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饮食不洁 脾胃 湿蕴而化热 湿热
熏蒸肝胆 阻滞中焦 蕴结大肠 下注膀胱
清热药的分类:根据里热证的不同,将清热药分
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使用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气分热 清热泻火
实热证
气血两燔
营血分热
气血两清
清营凉血
里热证
阴虚发热(邪热伤阴力强
滋肾阴而除骨蒸 滋阴润燥通便
天 花 粉
[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或双边 栝楼T.rosthornii的干燥根。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
湿热证 适应证 脏腑火热证
湿 热(湿温)
基本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 腕腹胀满、呕吐 大肠 泄泻、痢疾、痔疮 肌肤 湿疹、湿疮
肝胆 黄疸、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关节 红肿热痛
散结消肿 润肠通便 疏散风热 养肝


[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04 · 2H20)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服)
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外用)
[应用]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实热消渴

第6章 清热药ppt课件

第6章 清热药ppt课件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① 促进非特异性免疫 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白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② 促进特异性免疫 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淋巴 细胞转化率,促进抗体形成细胞的功能。 (3)保肝 • 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 3.2 其他药理作用 抗白血病、降血脂。
• • • • • 4.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 扁桃体炎、咽炎 急性传染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脊椎膜炎
金银花
1.功效 清热解毒、凉散风寒。 2.化学成分 氯原酸类:氯原酸、异氯原酸 黄酮类:木犀草素、忍冬甙。 其他:肌醇、挥发油、皂甙。
• 3.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菌谱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 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其中对绿脓杆菌感染小鼠有明显对抗作用。 真菌 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许兰黄癣菌 等。 病毒 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等。 有效成分 氯原酸、异氯原酸、木犀草素等。 • (2)抗内毒素作用 可直接破坏内毒素。 •
• 4.
解热作用 解热特点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发汗。
• 石膏、知母、水牛角、羚羊角、黄芩、黄连、银花、 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青蒿、地骨皮、 紫草以及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均有解热作用。退热 时一般不伴有明显发汗。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2)影响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 • (3)抑制变态反应 •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抗病原体
黄连及小檗碱具有光谱抗菌作用。 敏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 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作用机理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总结词: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证。常 见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等。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清热药课件ppt

清热药课件ppt
开始,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应根据 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调整用药
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外用药的用法与用量
外用药主要用于清热止痛、消肿等,使用时需注意清洁创面或患处,避免感染。
用量方面,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一般建议每天使用2-3次,每次适 量涂抹。
外用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 医。
清热药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未明 确,应慎用。
监测肝肾功能
长期使用清热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06
清热药的研发与展望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了清热药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机
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清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力,增强抵抗力。
清热药的适用症状
01
02
03
04
温热病
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由病毒 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
等症状。
热毒证
如疮痈、丹毒、淋巴结炎等由 热毒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内热证
如口渴、烦躁、失眠、便秘等 由体内热邪引起的症状。
其他
如风热感冒、湿热黄疸、肝火 上炎等由热邪引起的其他症状

02
配伍与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中病即止
清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 ,故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
配伍禁忌
如石膏、知母不宜与藜芦 同用;黄柏、黄连不宜与 四环素类药物同用。
个体差异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体质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配 伍用药。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丹皮、知母、黄连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形成。
2、对抗透明质酸酶:
(射干)使细菌不易浸入组织。
3、增加肝细胞色素P450功能:苦参
4、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解毒能力
伤寒杆菌内毒素→死亡 大肠杆菌内毒素→腹泻
金银花、黄芩、黄连、 穿心莲
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广泛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各个方面
许多清热药-- 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青黛、山慈菇有抗肿
瘤作用此作用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三、解热、镇静作用
1、犀角、石膏、知母、金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 均有明显退热作用。 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 解表药通过发汗而解热; 清热药退热多伴有不明显出汗。
2、石膏、知母、栀子、犀角、牛黄 镇静作用, 动物自主活动减少 与中枢抑制药协同
清热燥湿药: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 代表方有:香连丸、栀子柏皮汤。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 常用药物:银花、大青叶、 连翘、板兰根; 代 表 方:五味消毒饮。
清虚热药: 虚热,通常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 常用药物:地骨皮、银柴胡; 代表方: 青蒿鳖甲汤。
清热明目药: 能清肝热、散风热,用于肝热、风热目疾; 常用药: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 代表方: 清箱汤。
[成分]
含氯原酸、异氯原酸、黄酮类(木樨草素)、忍冬甙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抗菌范围广
① 抗菌: 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G-杆菌: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杆菌 此外,结核、霍乱弧菌。
与青霉素合用,能显著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与广谱 抗菌素合用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2
24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五节 清虚热药
概述
含义: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阴虚内热证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又称退虚热药。
适应证:主要适用虚热证。 肝肾阴虚,虚热内扰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
虚 烦不眠、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伤阴劫液,出现的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绛、脉细数。 也可用于实热证。
31
地骨皮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
2020/12/12
25
概述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或甘寒之品,主要归肝、 肾二经。
使用本类药物,常与滋阴药配伍,以求标本 兼治。若治热病后期的阴虚内热证,配清热 凉血、解毒之品,以清除余邪。
2020/12/12
26
青蒿 苦辛寒 肝胆肾 地上部分
2020/12/12
27
青蒿
【功效】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应用】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概述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热凉血为主,主要 适用于营分、血分实热证。
温热病热在营分常见身热夜甚、心烦不 寐、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等症;热在 血分常见神昏谵语、吐衄便血、身发斑疹、 躁扰不宁、甚或昏狂等症。亦适用于内科杂 病中的各种血热证。
2020/12/12
29
地骨皮甘微苦寒 肺肝肾 根皮
2020/12/12
30
地骨皮
【功效】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应用】 1.阴虚发热,骨蒸盗汗 善清肝肾虚热,除有
汗之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佳品。 2.血热出血证 能清泄实热,有清热凉血之
效。 3.肺热咳嗽 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
2020/12/12
3.目赤肿痛 苦寒入肝经而泻肝火。
2020/12/12
17
赤芍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g。 [使用注意] 反藜芦。
2020/12/12
18
水牛角《名医别录》
2020/12/12
[来源]为牛科 动物水牛
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
19
水牛角
2020/12/12
20
水牛角
2020/12/12
15
赤芍 苦微寒 肝心 根
2020/12/12
16
赤芍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泻肝火
【应用】
1.温热病热入血分,血热吐衄证 味苦微寒,
专入肝经,善走血分,其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与牡 丹皮相似,常相须为用。
2.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疮痈肿 痛 长于散瘀止痛,凡血瘀所致诸证,均可使用。
22
紫草 甘咸寒 心肝 根
2020/12/12
23
紫草《本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应用】
1.温热病血热毒盛,麻疹不透 治热毒 血滞之斑疹、麻疹的要药。
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外用适量,熬膏或
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性寒滑利,脾虚便溏者——忌用。
2020/12/12
6
地黄 甘苦寒 心肝胃肾 根
2020/12/12
7
生地黄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应用】
1.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为清热凉血要药。 2.血热出血证 3.阴虚证 甘寒质润,有养阴清热,生 津止渴之功,尤常于养胃阴。可用于各脏腑 的阴虚津亏证。
2020/12/12
8
生地黄
2020/12/12
5
概述
配伍:应注意根据治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
如温热病热在营分证+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
治热在血分证+止血、活血、养阴之品;
根据所涉及的脏腑,配伍相应的清热药和凉血止 血药。
注意:兼有养阴作用的药物性偏滋腻,湿滞便溏、纳差者 慎用;兼有活血作用的药物,妇女月经期及孕妇慎用。
【性能】苦、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定惊
2020/12/12
21
水牛角
【应用】 1.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衄证 3.疮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先煎3小时。水 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忌用
2020/12/12
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本
品能滋阴降火,生津润燥。
2020/12/12
11
玄参
[用法用量]入煎剂,10-15g。 [使用注意]
①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②反藜芦。
2020/12/12
12
牡丹皮 苦辛微寒 心肝肾 根皮
2020/12/12
13
牡丹皮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应用】 1.温热病热入血分,血热吐衄证 既能清热凉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2020/12/12
1
概述
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为主要功效,常用 于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 血药。
药性特点:本类药性多苦寒或咸寒,入 血分,多归肝经、心经,具有清解营分、血 分热邪的作用。治疗营分、血分实热证。
2020/12/1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用法用量]入煎剂,10-30g。鲜品加倍,或 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用。
2020/12/12
9
玄参 甘苦咸寒 心肺胃肾 根
2020/12/12
10
玄参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应用】
1.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性味苦咸而寒,善
清热凉血,并可泄热解毒。
2.咽喉肿痛,瘰疬,疮痈 本品有清热解 毒,养阴生津,利咽散结之效。
血,又善活血散瘀,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妄 行之特点,为治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药。
2.瘀血证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 3.虚热证 清中有透,能入阴分而清虚热。
2020/12/12
14
牡丹皮
[用法用量] 入煎剂,6-12g。生用——清热凉血;
酒炙——活血祛瘀。 [使用注意] 月经过多、孕妇——不宜。
1.虚热证 清虚热,透骨蒸,为治肝肾阴虚, 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 症的常用品。亦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邪 伏阴分。
2.暑热外感
3.疟疾寒热 为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2020/12/12
28
青蒿
[用法用量]入煎剂,6~12g,不宜久煎;或 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者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