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列传 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史记信陵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信陵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信陵侯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其中的信陵侯列传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信陵君的传奇故事。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信陵君,原名吴起,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名将。

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了齐国的一位重要将领。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然而,由于他的过于出色,引起了齐王的嫉妒,最终被陷害流放。

在流放的岁月里,他依然不忘国家,不忘初心,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终,他在秦国得到了重用,成为了一名重要的官员,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完信陵侯列传,我深深被信陵君的坚韧不拔所感动。

他在逆境中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寻求机会,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另外,信陵君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

他在流放的岁月里,依然不忘初心,一直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信陵君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信陵侯列传是一篇充满正能量和感人故事的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信陵君的坚韧不拔和爱国精神深感敬佩。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信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信陵君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陵君列传

信陵君列传
“能以富贵下贫贱”
——《史记· 信陵君列传》
信陵君
· 仁而下士 、谦而礼交 · 见义勇为、救人急难
·
侯嬴 〃地位低贱、品行高洁
〃远见卓识、足智多谋 〃忠于知己、死而无怨
信陵君列传艺术特色
“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真,其事核,不虚 美,不隐恶。” ——《汉书〃司马迁传》
信陵君列传艺术特色 〃在典型事件发展中塑造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
正因为《信陵君列传》成功 地塑造了信陵君、侯嬴这样 不朽的历史人物典型,鲜明 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 貌,深刻地表现了司马迁的 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所以 才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 力,累世而不衰。
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
制 作 人 : 张双

信陵君列传主要内容

信陵君列传主要内容

信陵君列传主要内容《信陵君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录了春秋时期魏国的大臣信陵君魏无知的一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被他的智慧和才能所左右。

以下是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信陵君的成长经历。

信陵君原是楚国人,他父亲在一次楚魏战争中被魏国所杀,他和母亲失散,后来被另一位大臣收养,成为了魏国子。

信陵君聪慧过人,十分勤奋,很快就成为了魏国的一名贵族。

第二部分,信陵君担任官职的历程。

信陵君担任了魏国的官职,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并得到了皇帝的信赖。

他不仅擅长军事策略,还善于制定政策,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而且,他对政治和外交也很有眼光,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第三部分,信陵君的功绩和贡献。

信陵君在位期间,魏国强盛起来,国力大增,并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大大改善。

他的治国功绩被人们称为“魏文侯无可比拟的三十年”。

同时,他还帮助魏国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参与了魏国的一些重要战争。

第四部分,信陵君的悲剧结局。

尽管信陵君为魏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最后却被皇帝所废,遭到了免职和流放。

在流亡中,他的妻子死于非命,自己也终身流浪。

最后,在一次修建工程中,信陵君因为误解而被杀害。

《信陵君列传》是一篇传记,时期跨度较大,内容较为丰富。

通过这篇传记,人们可以看到,信陵君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最终却因为误解而遭受了悲惨结局,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智慧和才能虽然重要,但还应该注意做人的原则和处世的方式。

信陵君列传读后感

信陵君列传读后感

信陵君列传读后感
《史记·列传·信陵君列传》记载了楚国春申君的故事。

这篇列传通过信陵君(春申君)的一生,展现了他对楚国的忠诚、智慧和政治手腕。

读完这篇列传,我深受启发。

信陵君在整个故事中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没有放弃对楚国的信念。

他以智慧和谋略扭转了困境,使楚国重获繁荣。

在信陵君的故事中,我也看到了他的政治手腕和智慧。

他能够巧妙运用外交手段,利用各种资源,为国家争取利益。

同时,他也展现了高明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善于运筹帷幄,使楚国在外交和军事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篇列传让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忠诚、智慧和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

信陵君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决心。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信陵君是个怎样的人_对信陵君的评价

信陵君是个怎样的人_对信陵君的评价

信陵君是个怎样的人_对信陵君的评价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嫠王异母的弟弟。

古往今来,他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闻名于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信陵君是个怎样的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信陵君一位礼贤下士,不求虚荣,仁厚从容,胆识过人,深谋远虑的谦谦君子!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嫠王异母的弟弟。

古往今来,他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闻名于世。

当然,他救赵成功是与他的门客侯嬴、朱亥分不开的,但他之所以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是因为他的礼贤下士和谦逊作风使他得以结交贤士。

为了结交隐士侯嬴,信陵君能够不顾自己尊为魏国公子的身份,更不因侯嬴仅为大梁夷门的守门人,而亲自往请。

也许从某种角度看,他的“置酒大会宾客”而得侯嬴比不上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但在我看来,他的“执愈恭”、“颜色愈和”都足以体现他交结贤士的诚意和谦逊。

正是如此,他才得以致食客三千,且不乏侯嬴、朱亥这样一些能够为他以后的事业出谋划策、生死相报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诸侯皆不敢加兵谋魏数十余年”。

历史上,信陵君是和“窃符救赵”相连的。

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救之与危难之中,急人之困的义勇。

魏王畏秦而不敢出兵救赵,信陵君则“欲以客往赴秦军”,就算是自不量力,他的精神也不能不令人赞赏,况且他还有那些真正愿意也能够帮助他的贤士们。

所以在我看来,信陵君救找成功是必然的。

没有平时的谦逊,何来食客三千,又何来成功呢?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对魏无忌推崇备至。

列传中147处称公子,这在另外战国三公子中是没有的。

评价也极高:“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甚至说公子在,秦不敢入边十余年。

历史上对信陵君的评价赵孝成王:“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荀子:“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

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归纳总结

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归纳总结

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归纳总结信陵君,又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楚国的将领,也是刘邦的对手,是一位为了自己的雄心而不择手段的统治者。

本文将从信陵君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信陵君的形象可以用“雄伟、勇猛、霸气”来概括。

他是一位身材高大,面目峻伟的将领,有着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在战场上,他百战百胜,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勇猛精神,堪称古代战神。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是野心勃勃、果决果断、心狠手辣。

他有着超凡的才智,善于策划阴谋,将各种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

对于达到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割席断交,甚至不惜牺牲忠诚的部下。

信陵君性格中的冷酷无情,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可畏的对手。

然而,信陵君的形象也存在一些缺点。

他过于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地位,忽略了民生百姓的疾苦。

他采用遍地苍生的作战战术,导致大量的无辜百姓遭受到严重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种残忍的行为和冷漠无情的态度,让他备受争议和非议。

在历史上,信陵君的作用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与刘邦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决,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和汉朝的建立。

虽然最终他未能实现自己的统一天下的野心,但他的存在和对峙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信陵君的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权力和野心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整个形象归纳总结中,信陵君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的英勇和决绝令人敬佩,但他残酷无情和追求个人权力的一面也让人深感忧虑。

信陵君的形象对于后人的影响不仅限于他那个时代,更是对于统治者和领导者的一个鲜明警示。

信陵君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腐化,也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个人欲望的膨胀和自私自利的心态。

只有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真正为民众谋福祉,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归纳总结到此结束。

通过对他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总结,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这位古代将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对于信陵君的评价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人物。

历史趣谈:步步为营的信陵君 品德只是一种智慧

历史趣谈:步步为营的信陵君 品德只是一种智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步步为营的信陵君品德只是一种智慧
导语:公元前259年,秦王派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而赵国刚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实力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的秦军,随时都有覆灭
公元前259年,秦王派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而赵国刚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实力大不如前,面对强大的秦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赵国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教,魏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

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我灭亡赵国是迟早的事,谁要是敢帮助赵国,等我灭赵后接着就灭了他"。

魏王对秦国非常恐惧,便命晋鄙停止救援,驻扎在赵魏两国边境观望。

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发兵救赵,但魏王始终不肯。

无奈之下,信陵君请求如姬盗取了魏王的兵符,杀了晋鄙,夺其兵权,挑选八万精兵,奔赴邯郸,与赵国内外夹击,大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让魏军回了魏国,自己因惧怕魏王怪罪,便带着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王感激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举,打算封赏五座城池给信陵君。

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

正在信陵君得意的时候,有一个门客劝说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些事情却不能不忘记。

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以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立了大功,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

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

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

”信陵君听了,连连自责,仿佛无地自容。

生活常识分享。

人物小传-信陵君

人物小传-信陵君

人物小传-信陵君
信陵君(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9年),名章,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是楚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也是楚国国战争中的重要将领和谋略家。

他有“楚国第一谋士”的美誉,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策士之一。

信陵君出生在楚国春申君家族中,从小就展现出智慧和才华。

他在成年后进入楚国的政治和军事圈子,成为楚国王室和士族们的重要参谋,也常常代表楚国出使其他国家进行交涉。

信陵君在军事领域表现出色。

他奉命攻打秦国,率领楚国军队深入敌后,利用游击战的战术,不断打击秦军的有利形势,并最终获得了楚国军事胜利。

他也多次参与与齐国的战争,凭借聪明的头脑和缜密的计划,帮助楚国多次占据战略优势。

信陵君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政治领域的才华。

他擅长分析情势和策略,善于运用权术和谎言,使对手难以揣测其真实用意。

他曾经向秦国出使,指使担任俘虏的贤士“托孤于秦”,成功地威慑了秦国的追击,企图让秦国将军在行动中犯错。

在楚国内部,信陵君利用自己的权势和智慧,进行政治斗争,削弱了接班人的势力,最终成为楚国权势之首。

然而,信陵君在政治上的权力也成为了一些人心中的顽
疾,引来了不少政治上的争议。

在他的晚年,一些敌对势力先后上报他涉嫌叛变和谋反的罪名,最后,他被迫自杀或被杀。

尽管如此,信陵君的名气和形象依然流传至今,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丰厚而又令人痛惜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陵君列传》人物试析[日期:2006-11-2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窃符救赵”这一典型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和斗争风云的画卷,并且逆造了“魏国公子”信陵君和“夷门监者”侯嬴这两个社会地位极为悬殊的历史人物,从而表现了作者礼贤下士、从谏如流;慈爱谦和、知人善任的政治理想和忠于知己、见义勇为;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道德观念。

《信陵君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呢?信陵君,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之一,也是司马迁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他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史记·太史公自序》)(一)仁而下士,谦而礼交。

作品首先用简洁、洗炼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魏昭王少子”、“魏安■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

从而对信陵君作了必要的、初步的交待。

然后,突出强调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仁而下士”、“谦而礼交”。

正因为他能够“士无贤不肖,皆能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所以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这些是对信陵君概括的介绍和评价。

其次通过“公子与魏王傅”的典型事件(课文删去此节),首先写出“士”在国家安危中的重要作用。

在“公子与魏王博”的轻松气氛中,突然传来“赵寇至”的紧迫消息。

魏王的反映是:“释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映却是:“止王”、“复博如故”。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发表现了信陵君胸有成竹、遇乱不慌的镇静态度。

但这并不因为他聪颖过人、料敌如神,而是由于“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

这样,便用确切的事实,强调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重要意义。

然后,再通过“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写出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具体情况。

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侯嬴后,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又老又穷的“夷门监者”而厌恶和嫌弃,恰恰相反,他立即“往请,欲厚遗之”,并且“置酒”以待;然后“从车骑”、“虚左”、“自迎”、“执辔愈恭”;入市之后,则“颜色愈和”、“色终不变”;至家之后,马上“引侯生坐上坐”、“为寿侯生前”。

一个魏国的贵公子,居然能够去拜访、亲迎一位看守城门的小人物,并表现出如此异常尊敬和谦恭,实在难能可贵。

它强烈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美德,闪烁出深邃的思想光彩。

(二)见义勇为,救人急难。

在秦国“进兵围邯郸”的严重时刻,作品形象地描绘了平原君、魏王、信陵君的不同反映:平原君是“数遣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现了他的焦急和无能;魏王则是“恐”和“畏”,表现了他的自私和懦弱;只有信陵君,“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舍生相救的高贵品格。

在情节上,为他求教侯嬴做了铺垫。

在救赵途中,他不忘战友,求教寒士:“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他明察自省,引咎自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他谦恭谨慎,不耻下问:“公子再拜,因问”;他虚怀若谷,采纳善言:“公子从其计”。

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信陵君从谏如流,纳入善言的性格特征。

在信陵君救赵的刀光剑影中,虽然记叙较为简练,但却突出了他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高尚品德,形象地写出了他是个有勇有谋的治国人才:他“矫魏王令”,他“将晋鄙军”,他“勒兵,下令军中”,他“进兵击秦军”,终于胜利完成“救邯郸,存赵”的历史使命。

这样,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见义勇为,救人急难的品德,所以才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大任。

侯嬴,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重要人物。

他虽然有着和信陵君绝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但是作者仍把他的理想,倾注在这位“夷门抱关者”身上,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寒士”形象。

(一)地位低贱,品行高洁。

作品首先介绍了侯嬴低下的社会地位:“年七士,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老又穷的“夷门抱关者”,却有着贫贱不能移的铮铮硬骨,对公子的“厚遗”“不肯受”,他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这掷地有声的豪迈语言,突出表现了这位老“寒士”品行的高洁。

出于阶级的本能,在贵族公子的热情礼遇下,他不得不对其真伪做一番认真的考察,于是他“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于是他“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表现了他的沉稳老练。

但当地发现信陵君不仅态度谦恭,而且心地真诚之后,他便也以诚相待,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才有意识地让“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他才为其推荐了另一位贤士──屠者朱亥,使其在伐秦救赵的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

作品采用对比的手法,在表现社会地位高贵的信陵君不居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可贵精神同时,突出表现了社会地位极为低贱的侯嬴,“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的高尚品德。

(二)远见卓识,足智多谋。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成功,主要依仗于侯嬴,否则,“欲赴秦军”的信陵君必将落得“肉投馁虎”的结果。

作家怀着满腔热情,形象地写出了侯嬴过人的智慧和才能。

在信陵君“辞决而行”后,侯嬴准确地判断他还会回来,理由是:“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在信陵君向他求教时,他依据军事常识提出:欲夺晋鄙军,必先窃得兵符,并只有如姬能做此事。

在信陵君将行之时,他精明地预见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因而再次推荐朱亥,以备晋鄙“不听,可使击之。

”果然,信陵君在伐秦救赵中,他的预言在客观实践中诸一得到了应验。

这样,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侯嬴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寒士”典型。

(三)忠于知己,死而无怨。

由于侯嬴亲身受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精神感召,所以在国家、知己有难之时,他便挺身而出,真诚举谏,并决心以死相报。

他对信陵君说:“臣宜从,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果真,当魏公子至晋鄙军时,“侯生果北乡自刭”。

通过侯嬴感人的语言,悲壮的行动,作家完成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拼力死命的有功之士”的形象塑造,由衷地赞美了他为国捐躯,为知己而死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司马迁“忠于知己”、“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信陵君列传》,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方面,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汉代史家班固评价《史记》时说:“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真,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汉书·司马迁传》)(一)在典型事件发展中塑造人物。

司马迁善于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代表其历史功过与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加以描写和渲染,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鲜明、生动地突出出来。

《信陵君列传》就选取了“窃符救赵”这一典型事件,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迎侯生”──表现仁而下士,谦而礼交;“别侯生”──表现从谏如流,纳入善言;“战秦军”──表现舍生忘死,救人急难。

对侯嬴的刻画亦是如此:“观公子”──表现地位低贱,品德高洁;“谏公子”──表现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北乡自刭”──表现忠于知己,死而无怨。

这样,人物性格便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愈显鲜明,收到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

(二)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信陵君列传》塑造人物形象,固然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但是作家对表现人物性格无关的具体过程,如:如姬盗兵符,魏公子战败秦军,则一笔带过,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能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描写上。

他用那支传神之笔,将人物描绘得须眉毕露,栩栩如生。

在信陵君自迎侯生时,他的神态是:“执辔愈恭”;表情是:“颜色愈和”;态度是:“色终不变”;举动是:“为寿侯生前”。

如此,一位身份高贵,但却“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公子形象,便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侯嬴考察公子时,他的举动是:“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他的神情是:“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一位不卑,不亢,不轻信,重实际的孤老、贫困的寒士形象,生动逼真地跃然纸上,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

作家在运用语言、行动描写人物时,依据情节和性格特征的需要而有所侧重。

在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行动的描绘,绝少使用语言描写,在“迎侯生”的重要情节中,信陵君没有讲一句话,全部通过动作来表现:“往请”、“置酒”、“自迎”、“执辔”、“起为寿”。

因为礼贤下士绝不是夸夸其谈、花言巧语可以奏效的,关键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的行动。

正是信陵君那默默不语,谦恭诚挚的态度,博得了侯嬴那颗忠诚的心。

对侯嬴,除去以行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外,主要地运用语言描写,如他关于“窃符救赵”的主张;关于“夺晋鄙军”的计谋,突出表现了他“忠于知己”的性格特征。

因为侯嬴本来是深得信陵君器重的贤士,在国家、知己处于危难之时,出主意、想办法,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语言的描绘是不可少的。

正是这种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动作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做为贵族公子和贫寒之士的典型,信陵君和侯嬴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信陵君,做为贵族公子,他的政治远见,思想品德,远远高于同时代其他贵族公子之上。

其时,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曾以“好客”、“养士”闻名,但他们和信陵君却有极大差异:平原君是不识人、假爱士;孟尝君是任侠奸人,不问品德。

信陵君却是慈爱谦和、知人善任,尤其重视有才德而不愿为官的隐居者,绝不以结交地位低贱的人为耻。

因此,他才得到了侯嬴、朱亥这样贤德之士的舍生相助,完成了伐秦救赵,实际上也是自救的历史壮举。

明人王世贞说:“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之好士也,以存魏也。

”(《委宛余篇》)这正是信陵君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所在。

侯嬴,他也是司马迁心目中敬佩的人物。

战国时期的“食客”不少,诸如程婴、公孙忤臼、专诸、豫让、聂政等,但他们多是出于个人的恩怨,为主子的私利而去拼死舍命的,“君”与“士”之间多是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因而没有多大社会意义。

侯嬴则与他们不同,他与信陵君的关系是以义相扶,共同为保卫国家效力,因而他的“士为知己者死”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

正因为《信陵君列传》成功地塑造了信陵君、侯嬴这样不朽的历史人物典型,鲜明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深刻地表现了司马迁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所以才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累世而不衰。

(《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