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胃镜下各种诊断的描述

本帖最后由leio 于2009-12-15 16:22 编辑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伴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1-0.2cm不等,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镜镜下诊断

1.慢性浅表性胃炎
食管、贲门:粘膜淡红色,表面光滑,齿状线清,贲门开闭正常。
胃底、胃体:粘膜桔红色,充血水肿,表面光滑,皱襞形态及分布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角:弧形,软。
胃窦:粘膜不均匀桔红色,充血水肿明显,散在数处疣状增生灶,蠕动正常。
幽门:圆形,未见反流。
十二指肠球及降部:球部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2.食管裂孔疝
食管、贲门:距门齿30cm-齿状线见片状糜烂,齿状线上移,距门齿35cm,向下见较大胃腔,贲门开闭差。
胃底、胃体:粘膜淡红色,充血水肿,表面光滑,皱襞形态及分布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角:弧形,软。
胃窦:粘膜不均匀淡红色,充血水肿,表面光滑,蠕动正常。
幽门:圆形,未见反流。
十二指肠球及降部:粘膜未见异常。
3.胆汁反流性
食管、贲门:粘膜淡红色,表面光滑,齿状线清,贲门开闭正常。
胃底、胃体:粘膜桔红色,明显充血水肿,表面光滑,皱襞形态及分布正常,散在陈旧出血点,粘液湖黄绿色,量中等。
食管、贲门:距门齿
30cm-齿状线见片状糜烂,齿状线上移,距门齿35cm,向下见较大胃腔,贲门开闭差。
胃底、胃体:粘膜淡红色,充血水肿,表面光滑,皱襞形态及分布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角:弧形,软。
胃窦:粘膜不均匀淡红色,充血水肿,表面光滑,蠕动正常。
幽门:圆形,未见反流。
十二指肠球及降部:粘膜未见异常。
教你看懂胃镜报告

教你看懂胃镜报告
胃镜是一种用于内窥检查胃部疾病的检查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
的情况,并且进行组织的取样以便进一步检验。
胃镜检查后会有一份胃镜报告,报告中会
详细描述胃黏膜的情况,并给出医生的诊断结果。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胃镜报告内容的解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胃镜报告。
1. 胃黏膜的外观特征:胃黏膜的外观可以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
正常的胃黏膜
外观应该是粉红色,光滑无糜烂、溃疡或肿块。
异常的胃黏膜外观可能有糜烂、溃疡、出血、充血等情况。
2. 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报告中会详细描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糜烂、溃疡、红斑、肿块等。
糜烂是指胃黏膜的表面有一定程度的破损,溃疡是指糜烂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
或多个较大的溃疡。
红斑是指胃黏膜的某些区域呈现红色,肿块可能是息肉、肿瘤等。
3. 活检结果:在胃镜检查中,医生可能会进行活检,即取一小块组织进行检验。
报
告中会给出活检结果,描述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如炎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等。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
报
告中会说明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5. 医生的结论和建议:医生根据胃镜检查的结果,给出最终的诊断和建议。
如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的诊断,以及针对具体病变的治疗建议等。
需要注意的是,胃镜报告是专业医学报告,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如果你在阅读报告时遇到难以理解的词汇或专业术语,建议咨询医生或请教专业人士,以
便更准确地理解胃镜报告的内容。
胃镜诊断

�
溃疡
恶性溃疡: 深,大而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底部深而不 平,触之硬脆,易出血,活检可鉴别.
肿瘤 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
1)良性肿瘤
肿瘤
2)早期胃癌: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病变 2—3cm.形态上分为: 突起型(Ⅰ):高出粘膜5mm.
肿瘤
表浅型( 表浅型(Ⅱ): 1) 表浅隆起(Ⅱa), 表浅隆起( 2) 表浅平坦(Ⅱb), 表浅平坦( 3) 表浅凹陷(Ⅱc) 表浅凹陷(
方法
2.
检查方法: 循腔进镜 动作轻柔 避免暴力 仔细观察 不留盲区 必要时活检.
对疾病的诊断:
炎症70—80%,溃疡10—20%,肿瘤3—5%, 息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畸形,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憩室,异物,寄 生虫等.
炎症
1) 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以红为主, 可有点或小片状糜烂萎缩性胃炎:粘膜发白,变薄,皱襞变浅,
见粘膜下血管网,部分有粘膜粗糙或颗粒 状增生(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粘膜活检 有助于诊断.
炎症
3) 肥厚性炎症:粘膜肥厚,水肿,皱襞粗大,
充气不能展平,颜色深红(似牛肉色), 常伴糜烂,亦有呈结节状或铺路石样.
溃疡
良性溃疡: 圆形,椭圆形或线形,浅表或凹陷,底有苔(白,黄, 黑),周边整齐,肿胀.分期有:活动期(A),愈合 期(H),疤痕期(S).
胃镜分析报告

胃镜分析报告简介胃镜是一种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观察胃部内腔结构和粘膜病变情况。
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
本文档将对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检查结果1. 胃黏膜颜色和光泽正常胃黏膜呈淡红色,并具有光滑的光泽。
若胃黏膜颜色明显变淡、粗糙或失去光泽,可能说明存在胃黏膜病变。
2. 胃黏膜纹理正常胃黏膜纹理应清晰且均匀。
若胃黏膜呈现细小皱褶或胃炎表现,可能存在胃炎症状。
3. 胃黏膜病变根据观察到的胃黏膜病变形态和分布,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以下疾病:•胃溃疡: 观察到溃疡病变,常常为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凹陷处常有深红色或黑色坏死物质。
•胃息肉: 观察到突出的肉芽组织,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
•胃炎: 观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肿、粘膜破损、黏液分泌增多等炎症表现。
•胃糜烂: 观察到面积较大的浅表性溃疡,表面有细小出血点或渗出物。
•胃出血: 观察到胃黏膜有明显的出血现象,可能为溃疡、糜烂等引起。
4. 活检结果对可疑的胃部病变区域进行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病因。
常见的活检结果包括:•胃黏膜炎症: 活检结果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可以进一步分析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癌前病变: 活检结果显示细胞异常增生、异型增生等,可能预示着胃癌的发展。
•癌细胞: 活检结果显示恶性细胞的存在,进一步确定是否有胃癌。
5. 结论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和活检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可能的结论:•正常胃镜检查: 未发现明显的胃部疾病或异常。
•胃炎: 胃黏膜有炎症病变,可能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溃疡: 胃黏膜出现溃疡病变,常伴有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息肉: 胃黏膜出现息肉病变,通常为良性增生,但需注意有无恶变的风险。
•胃癌: 活检结果显示存在癌细胞,将转诊至肿瘤科进一步治疗。
结束语胃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观察胃黏膜病变和进行组织活检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
胃镜描述(全面、详细、精确)

内镜描述描述内容及顺序: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质地,依次描述一、部位:1、食管:距门齿cm食管或贲门(左右侧壁、前后壁、四壁)2、胃:胃底(前、后壁,大弯侧)胃体(上、中、下段前壁、后壁、小弯侧、大弯侧)胃角:(小弯切迹、大弯侧、前后壁)胃窦(小弯侧、大弯侧、前后壁)幽门及幽门管(几点钟位置)3、十二指肠:球部(大小弯、前后壁)、球后及降段(前后壁、内、外侧壁)二、大小以内镜肉眼目测病变的大小、大约估计。
静脉曲张估计其静脉的直径粗细。
溃疡、癌肿、息肉、憩室、孤立性静脉瘤等直接描述大小。
三、形态1、反流性食管炎:粘膜散在斑片状或纵行条状充血、红斑糜烂、条状溃疡或溃疡融合成片或胃及食管四壁附白苔,有无渗出,有无假息肉、狭窄等。
2、食管静脉曲张:(1)直径或大小(2)形态:直形或者直线型、蛇形、迂曲形、串珠形、结节状;(3)基本色调:静脉为灰白色、青蓝色或蓝灰色;(4)红色征;静脉表面粘膜有:红色蚯蚓样、樱桃红斑、血疱状及弥漫性发红、表面有糜烂等及有出血;3、急性胃炎:全胃及胃体或者窦广泛弥漫充血水肿,皱壁粗大、糜烂、溃疡。
急性胃粘膜病变:粘膜弥漫出血以及粘稠炎性渗出或附着血迹、血痂。
4、CSG:粘膜水肿,局限性或散在点状、片状、条状充血红斑、陈旧性出血点,出血点多为粘膜内出血,粘膜外出血常附血痂(无论是否肉眼见糜烂,糜烂必然已经形成)。
局限性散在疣状隆起、顶端有糜烂、粘液湖有无黄绿色胆汁,胆汁反流(+,++,+++),粘膜有无苍白呈贫血呈贫血貌。
5、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粘膜颜色改变呈苍白、灰白、灰黄色、呈斑状或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或呈颗粒状、散在米粒样改变或鱼鳞状、花斑样改变。
2)粘膜变薄或血管网显露(排除注气过多);3)同时伴有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红斑、出血点。
6、残胃炎描述:胃大部切除,残胃十二指肠(毕I式)吻合术后或残胃空肠(毕II式)吻合术后或残胃空肠Y型吻合术后。
残胃粘膜光滑、充血、红斑…吻合口光滑、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输入、输出袢有无出血、糜烂、溃疡,鞍部有无溃疡。
胃镜检查诊断模板

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
胃底未见异常。
弥漫性胃粘膜水肿、充血及多发性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形成。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花斑状,充血,水肿,渗出,粘膜脆性增加,颗粒状增生。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糜烂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多发隆起性糜烂,直径0.5-1.0cm,隆起顶端呈脐样凹陷。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粘膜呈灰白色,粘膜变薄,血管网显露。
部分称颗粒状/结节状增生。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肥厚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粘膜皱襞巨大扭曲如脑回状,胃小凹延长扭曲,胃窦正常。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粘膜正常。
胃粘液湖呈黄绿色,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幽门较松弛,可见胆汁返流。
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可见胆汁附着。
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下端可见静脉曲张,呈蚯蚓状。
胃粘膜充血明显,多发性点状糜烂和出血点,呈“蛇皮样”外观。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球部散在点状糜烂和溃疡。
胃窦血管扩张症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窦部粘膜毛细血管扩张,粘膜下静脉扭曲扩张。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胃溃疡(A1期)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厚白苔,污秽。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A2期)食管粘膜正常。
胃体蠕动正常,粘液湖清,量中等。
胃底未见异常。
胃体/窦部小弯/大弯侧/胃角可见一直径**cm溃疡,边缘水肿,底覆白苔,清洁。
幽门开合良好。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
胃溃疡(H1期)食管粘膜正常。
解读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解读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作者:大连市六院病理科王志东、孙萍、周莲许多患者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而对于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一些患者,轻者不把它当回事,想都不去想它,以为它不重要;重者过度紧张,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如何正确解读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现就其中的一些常见诊断术语进行简要描述。
1.浅表性胃炎:是指胃粘膜浅层内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则有急性炎症。
2.萎缩性胃炎:是指除了粘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
根据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萎缩性胃炎必须积极治疗,因为萎缩性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
3.淋巴滤泡:是指胃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出现的一种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正常情况下,胃粘膜内没有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反复增生,可以发展为淋巴瘤,所以胃粘膜活检中遇有淋巴滤泡,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4.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胃粘膜在慢性炎症和各种有害因素的长期反复刺激下,使胃粘膜上皮转化为肠粘膜上皮的一种病理变化,肠上皮化生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常伴有肠化,目前研究认为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因此,对于胃镜活检出现肠化的患者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5.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即异型增生,是较肠化更为严重的一个病理变化,它可以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直接发展而来,也可以经肠化发展而来,现已明确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故对其应该高度重视。
新的WHO分类将不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轻度不典型增生应每3-4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2-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
6.癌:如果报告中直接报癌,那就是肯定性诊断。
有的患者或其家属取报告时会问这癌到底是早期、中期、晚期?胃镜活检只能确定病变性质,肿瘤分期要等手术切除大体标本进行充分取材、制片和显微镜下观察后,通过判断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帖最后由leio 于2009-12-15 16:22 编辑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伴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2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为0.6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球降交界处可见一大小约为0.9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H1-S1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前壁靠小弯侧可见一皱壁牵扯,基底部粘膜红,周边可见多个大小约为-0.3cm的浅溃疡,稍覆白苔,部分呈霜斑样,前壁靠小弯侧可见假憩室形成。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溃疡(A2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球降交界大弯侧靠前壁可见一大小约为1.5cm的深溃疡,内覆顾黄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角多发溃疡(A2期)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变形粘膜充血水肿,靠前壁可见两个大小约为0.5cm、0.6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肿胀,稍粗糙,于溃疡边缘活检2块;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胃窦胃角Ca累及胃体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可见部分食物潴留,所见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变形、僵硬,胃窦蠕动基体消失,胃角、胃窦可见一环胃壁腔肿块,占据胃壁腔2/3,胃腔缩小,狭窄,电镜通过有阻力,肿块表面糜烂、中央可见深溃疡,大量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2004年03月29日胃镜病检示胃角Ca,累及胃体。
周边粘膜充血水肿。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胃体Ca?2.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A2期)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多,呈咖啡色。
胃体粘膜充血水肿,后壁靠大弯侧可见大小约为6.0cm的肿块,中央可见一巨大溃疡面,表面覆大量坏死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呈围堤样隆起,可见部分结节样增生,于结节样增生处活检7块;周边粘膜充血肿胀,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粘膜充血水肿,前壁及大弯侧可分别见一大小约为0.5cm、0.4cm的深溃疡,内覆厚白苔,未见活动性出血,周边粘膜充血肿胀,未见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道Ca?(上段)食管上段距门齿28~32cm前壁及左右侧可见一肿物,占据管腔4/5,表面糜烂,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样隆起,质地硬脆,部分覆污秽苔,有自发性及接触性出血,取活检6块,其余食管粘膜未见异常。
贲门形态及粘膜未见异常。
胃底及胃体粘膜未见异常。
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自如。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上部粘膜未见异常。
贲门Ca?累及胃底食管下段粘膜充血水肿,距门齿35-40cm可见多个结节样增生,表面粗糙,有自发及碰触性出血,食管上段及中段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模糊,可见一环管腔肿块,占据管腔1/3,表面糜烂、溃疡,部分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有自发及碰触性出血,内镜通过稍有阻力;反转胃底、贲门内口可见一环贲门内口肿块,占据贲门内口4/5,表面糜烂,部分溃疡面形成,大量坏死苔覆盖,结节样增生,累及胃底;于贲门口结节样增生处活检7块。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幽门前区粘膜粗糙面性质待定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幽门前区前壁靠小弯侧可见一大小约为0.5cm的粘膜粗糙面,表面未见糜烂、溃疡,未见肿物。
</P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十二指肠炎症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块。
所见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食道浅溃疡性质待定:以感染可能性大(霉菌性食道炎?)2.浅表性胃窦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距门齿19-35cm前壁,下壁均可见多个浅溃疡形成,大小约为-4.0cm不等,部分融合,表面覆白苔,较粗糙,活检3块,周边粘膜稍肿胀,末见肿块及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未见异常;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异常。
1.胆道蛔虫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块;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未见糜烂、溃疡及肿物。
幽门圆形,开闭好。
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
降段可见多条蛔虫成虫,可见一条一端嵌入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肿胀,可见糜烂,异物钳取出三条蛔虫成虫,余充气逼入空肠。
会厌部未见异常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光滑,未见充血及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佳,表面光滑。
慢性声带炎、声带息肉进镜到会厌部。
镜下见:咽粘膜光滑,未见充血及新生物;会厌抬举好,无充血、水肿及新生物;双侧披裂活动好,未见新生物;双侧室带无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双侧声带活动好,声门闭合欠佳,双侧声带前中1/3处可见一对称性白色结节状隆起,大小约为0.3cm,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
1.胃底息肉电凝电切术2.浅表性全胃炎(充血/渗出型伴胃窦糜烂)食管形态及粘膜色泽正常,未见溃疡、糜烂,未见静脉曲张。
贲门齿状线清晰,内镜能通过。
胃底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靠前壁可见一大小约为0.6cm的亚蒂息肉,表面光滑,未见糜烂、溃疡,取圈套器圈套息肉基底部,依次电凝电切,摘取息肉,见基底部粘膜苍白,未见出血,摘取息肉送病检;粘液湖液量中等,澄清。
胃角弧形、光滑,胃窦蠕动良好,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改变,红白相间,可见散在糜烂点,大小约为-0.2cm不等,未见溃疡及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