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二、第一章:先秦哲学1.1 教学目标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三、第二章:汉唐哲学2.1 教学目标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2.2 教学内容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四、第三章:宋明理学3.1 教学目标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朱熹的格致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五、第四章:清代哲学4.1 教学目标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4.2 教学内容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5.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谭嗣同、章太炎的民主革命思想陈独秀、鲁迅的新文化运动胡适、陈寅恪的新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七、第六章:当代哲学6.1 教学目标掌握当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当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当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当代哲学的特点与影响八、第七章: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中外哲学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九、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精神9.1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理解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应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互动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决策中的作用10.1 教学目标加深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兴趣与研究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展望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先秦哲学难点解析: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多元性以及各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回答犁壁、耧车、水排对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产工具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书中《东汉牛耕图》、《耧车》,分析两种工具的功能,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意识到历史文物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战国秦汉经济发展简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了解“两汉农业和手工业有哪些新的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教案示例1、教学重点:农业的新成就、手工业的兴盛。

2、教学难点:农具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思想:充分利用书上的内容和补充的资料吸引学生的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汉朝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新”在哪里。

四、教学手段:讲解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2、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比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4、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传承与发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2)两汉经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经典阐释。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演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评价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仁”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礼”则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要求人们遵守各种礼仪和制度。

孔子还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他在教育方面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2、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

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孟子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保持和发扬这种本性。

3、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规范来改造。

他强调“礼法并重”,既重视道德的教化,也重视法律的约束。

荀子还对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秦朝的短暂统一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加强思想统治成为当务之急,儒家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经学由此兴起。

2、发展历程(1)西汉经学西汉时期,经学主要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今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与政治结合紧密,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古文经学则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整理,在民间流传较广。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一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 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
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 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 想的私学。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 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 同时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焚书”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

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人”,去
当“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 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 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2-113页)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 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 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

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 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 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 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


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以及两汉经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探讨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2)两汉经学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特点。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转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评价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历史价值。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主张以“礼”规范人的行为。

(2)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用道德感化百姓。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注重因材施教。

2、孟子(1)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通过后天的修养可以保持和扩充善性。

3、荀子(1)主张“礼法并施”,强调用礼义规范人的行为,同时也重视法治的作用。

(2)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1)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

(2)儒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今文经学(1)特点: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强调微言大义,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2)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推动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3、古文经学(1)特点: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恢复经典的原貌。

(2)代表人物:刘歆,主张将古文经立于学官,与今文经学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继承(1)两汉经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礼”等核心思想。

(2)在政治理念上,都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以民为本。

2、发展(1)两汉经学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使其更加神秘化和神学化。

中国哲学史12-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12-两汉经学
前中国思想状态
夏商周三代,到春秋诸子以前,中国基本 是一个宗教时代或者巫史时代。那时候的 意识形态文化系统,是混合了朴素的科学 经验、归纳性的概念、历史的记述、前人 的经验教训以及关于图腾、祖先、天地崇 拜许多内容所形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 并不是孔子所认为那样美好幸福,但是她 却孕育着中国思想发展的一切基因。
人性论(2) 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 还不能成为善,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 谓善也。” (《实性》)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
“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sāo )而为丝,性待教而 为善。”
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一. 元气
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 是和云烟 相似的物质,是没有意志的。” “天地,含气之自然 也。”
“谓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澹无欲无为 无事者也。”(
没有意志,没有偏见的东西)
“天复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 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万物是因天气
与地气上下相互交感而产生)
经学之含义
广义经学:是指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儒家 经典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可 追溯于孔子修订六经的学术活动,至战国 初具规模,到两汉而大兴,两汉经学成为 汉代学术文化的重心, 狭义经学:指经典注疏之学的发展变化。 大致有三个阶段:汉学、宋学、新汉学。
大转变
从先秦到两汉,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所发生 的巨大变化,就是子学到经学的更替。在 学术环境方面,由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统一的学 术文化专制主义的转变。在思想方式上, 由崇尚个人理性到崇拜经典、权威,也就 是尚失了思想和理性的自由。 先秦子学的生动活泼荡然无存,代之以僵 化的教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1、天人感应说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3、“善发米,性如禾”的人性论 四、谶纬神学的流行及其批判者桓谭
1、谶纬之学 2、桓谭对谶纬之学的批判 (1)反对谶纬 (2)形神关系 五、王充的哲学思想
1、“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观 2、强调“效验”的认识论 3、“相裁割”“相奉成”的辩证法思想 4、遇与不遇的自然命定论 5、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6、无神论思想
教学难点:儒学由子学向经学的形态转变对儒学自身的影响;经 学内部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原因;董仲舒对天人关系 的论说,即天人感应论的理解,及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 王充对东汉“虚妄”之说的批判。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汉武帝时的儒学 独尊对比,由此挖掘儒道思想运用于政治产生的不同效果;对比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
设问:民之性”出发探讨人性论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看待王充提出的命定论?
王充“疾虚妄”之说的含义。
王充无鬼论思想及意义。
讲解要点:
一、汉初的哲学思想
1、汉初的黄老思想 (1)黄老道家的渊源与理论实质 (2)黄老思想的盛行及其影响 二、两汉经学略论
1、两汉经学的形成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三、董仲舒的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