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
【新】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6六年级(上册)全册电子课本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课件目录第一单元 (1)1草原 (2)2丁香结 (5)3古诗词三首 (8)宿建德江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9)4*花之歌 (10)◎习作:变形记 (12)◎语文园地 (13)第二单元 (15)5七律.长征 (16)6狼牙山五壮士 (18)7开国大典 (21)8*灯光 (26)◎口语交际:演讲 (29)◎习作:多彩的活动 (30)◎语文园地...........................31第三单元 (33)9竹节人 (34)10宇宙生命之谜 (38)11*故宫博物院 (42)◎习作:让生活更美好 (48)◎语文园地 (49)第四单元 (51)12桥 (52)13穷人 (55)14*在柏林 (60)◎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61)◎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62)◎语文园地 (63)◎快乐读书吧 (65)第五单元 (67)15夏天里的成长 (68)16盼 (70)◎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 (75)小站 (76)◎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78)第六单元 (79)17古诗三首 (80)浪淘沙 (80)江南春 (80)书湖阴先生壁 (81)18只有一个地球 (82)19*三黑和土地 (84)20*青山不老 (89)◎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91)◎习作:学写倡议书 (92)◎语文园地 (93)第七单元 (95)21文言文二则 (96)伯牙鼓琴 (96)书戴嵩画牛 (97)21*我不能失信........................8222月光曲 (99)23*京剧趣谈 (101)◎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03)◎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104)◎语文园地 (105)第八单元 (107)24少年闰土 (108)25好的故事 (112)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15)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119)◎习作:有你,真好 (121)◎语文园地 (122)写字表 (124)词语表 (126)标*的是略读课文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4课在柏林

教师备课资料14、在柏林教材解析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400字。
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了一节车厢里,一位后备役老兵的妻子神志不清地数着“一、二、三”,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被一个老头制止;第2、3自然段写了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取笑老妇人时,老兵开口陈述原因;第4自然段写了车厢里的人听了老兵的话后一片寂静。
小说从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数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看似平静的一句话,却让人读来无比沉重。
对战时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身份、年龄和举止的描写不由得让人心生好奇一—为什么老妇人要不停地数“一、二、三”呢?两位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却被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了。
到这里为止,故事表现的都是常规情节,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之后,当老妇人的奇怪言行再次引发两个小姑娘的嘲笑时,小说的情节冲突陡然从平静的叙述发生波折—“老兵”忍不住道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前面常规情节的蓄势和铺垫在这里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折磨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在继续。
老兵死了呢?再轮到什么人去?结尾处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跟上文的“平静”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小说中唯一直接流露作者情绪的描写,发人深省。
此刻,车厢里的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的死亡和恐惧谁都无法逃脱,每个人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课文有幅插图隐在文字之后,让学生透过文字隐隐约约地看到战争中柏林城市的风貌,正暗合着本文的艺术构思,没有正面的战争环境描写,但却处处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巨大阴影。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二单元第7课开国大典

第2单元教学内容7、开国大典教材解析《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xxxxx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xxx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xxx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印象深刻,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在记叙开国大典开始前的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从这些文字中已经感受到了典礼的盛大与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典礼临近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现得越发强烈。
当毛xxxxx出现在主席台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由此表现了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xxxxx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xxx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样的句子,表达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记叙阅兵式的部分则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自豪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这一场面。
先总体写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的情景,再按照入场顺序,具体描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空军各兵种方队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

第2单元教学内容单元说明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
《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xxx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
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
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如,《开国大典》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体会整个场面的恢宏气势和每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感受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狼牙山五壮士》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课后练习让学生关注这样的写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具体说明了其作用,并建议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这与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一脉相承。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练习过写活动,掌握了把活动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本单元又有所发展,强调要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个场景的同时,也要描写个体的表现。
《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的编排,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课文的场面描写既写出了宏大的场面,也写出了群体与个人的表现,对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导引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本单元选取了四篇革命题材的作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受革命志士不怕艰难困苦、勇敢乐观、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进而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铸就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品质。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五单元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教材阅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单元说明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
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色各异,作者在描述景色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草原》的课后题提示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丁香结》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者的感悟。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以《丁香结》《草原》为例,提示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基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本单元习作要求为“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重点部分写详细”。
这是让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在习作时要把重点内容写详细。
与第一、二学段的想象类作文相比,本次习作想象的角度有所变化,要求以别的事物的角度看世界、体验生活,体现“变形”后的生活世界和经历。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可通过举例或结合课后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如由《草原》一课描写“主客分别”部分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可以根据阅读经验想开去,如由《花之歌》联想到自己所阅读的其他关于花的文章、诗歌;也可以联系阅读的内容想到更多,如由《丁香结》联想到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一单元第4课花之歌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4、花之歌教材解析《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
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本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这部分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
第1自然段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意即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象征花开花落,“又说一遍”喻示来年花又开。
第2自然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菌中”,以“星”喻花,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
第3自然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四季,写出了花芬芳而短暂的一生。
第4自然段写“我”是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这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
全文无一“花”字,却句句在写花。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冕”“对死者的祭献”“与晨风群鸟一起迎送光明”“与万物各谐共处”,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此外,作者连续使用大量结构整齐的句式,很有特色。
如,第1~4自然段均以“我是……”开头,第3自然段中“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第5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6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施;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六单元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

第六单元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材解析“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感叹“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接着又写“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地球很小,两段话从整体上介绍了地球。
第二部分为第3、4自然段,围绕关键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写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却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损坏,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
第三部分为第5~7自然段,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部分为第8、9自然段,引用宇航员的感叹,以假设式的递进写了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课文语言准确、严谨,用词精当、贴切,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其中的“本来”强调了这些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因“随意破坏”后现在的不可再生性。
再如,“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其中的“40万亿千米”以列数字的方式,一方面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另一方面也说明“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同时,文中还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如,“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