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

中医眼科期末总结范文大全眼睛是人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非常依赖的一个感官。

保护和维护眼睛健康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中医眼科是一门研究和治疗眼部疾病的学科,通过对中医原理的运用,可以提供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对于中医眼科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在中医眼科的理论方面,我学习了中医的眼部诊断学和眼科病因病机学。

中医眼科强调以整体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断。

眼睛是五脏六腑之海,任何一个脏腑的疾病都可能通过眼睛来表现。

通过观察眼睛的外部表现,包括色泽、形态、分泌物等,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

眼科病因病机学进一步解释了眼科疾病的成因和发生机制,指导了我们在治疗中的选择方法和药物配伍。

其次,实践是学习的最好方式。

在本学期的实训中,我亲自观察了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并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医针灸疗法和中药熏蒸疗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眼部气血运行,改善眼部病变。

而中药熏蒸疗法则是通过熏蒸中药的疗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起到消炎、舒筋活络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亲自采用这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也增加了对中医眼科的信心。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也有一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药物的眼滴剂和中医营养调理。

中医药物的眼滴剂是将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滴剂,通过滴入眼睛来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既简单方便,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疗效显著。

而中医营养调理则是通过调整膳食和食疗来改善眼部疾病。

例如,多吃一些胡萝卜、菠菜、花生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改善夜盲症和干眼症等问题。

这些现代化的中医眼科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备受患者的喜爱。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于中医眼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医眼科不仅可以通过中药治疗眼部疾病,还可以通过针灸、熏蒸等治疗方法来改善眼部病变。

【精品】中医眼科学重点

【精品】中医眼科学重点

【关键字】精品中医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 眼球壁:→ 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从状层,内核层,内从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 眼内容物: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附属器:眼眶(7块骨头)一只眼球两套血管眼睑(分五层)三层球壁四含球内泪器(泪腺、泪道)五层眼脸六条肌肉结膜(分三部分)七块眶骨八对神经眼外肌(6条)九种数据十层网膜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二、五脏与五轮相关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大惑论》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从外而遮1、胞睑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加减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1)痰湿阻结证——化痰散结——化坚二陈汤加减(2)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清胃汤加减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1)脾经风热证——除风清脾——除风清脾饮加减(2)风火上攻证——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加减(3)风湿热毒证——祛风除湿,泻火解毒——除湿汤加减(4)肝脾毒火证——清热除湿,散邪退翳——龙胆泻肝汤加减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风热偏盛证——祛风止痒,清热凉血——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清心泻火——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上胞下垂(上睑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总结

1眼为视觉器官,右眼球、视路、和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外层:角膜、巩膜(纤维膜)中层:红魔、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部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叶黄素3屈光间质:防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4眼的附属器:1眼眶2眼睑3结膜4泪器,眼外肌5五轮学说:血轮(两眦)属心;气轮(白睛)属肺;肉轮(胞睑)属脾;水轮(瞳神)属肾;风轮(黑睛)属肝6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的大小,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的总和当眼球平行向前注视一固定点是,其所察觉到的全部空间范围,主要检查周边视网膜的功能7生理忙点:是视盘在视野屏上的投影8视功能的检查:1视力检查2视野3色觉4对比敏感度5立体感觉9外障: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外眼病;内障:指发生在瞳神晶珠视衣目系的眼内组织(狭义内障指晶珠混浊,下归档与西医的白内障;广义的包括发生在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内眼病)10白睛红赤:指位于白睛浅层起于周边,颜色鲜红呈树枝状推之可动,点用0.1%肾上腺素喉红赤小时—结膜充血11抱轮红赤:位于白睛深层环绕黑睛周围发红,颜色紫暗呈毛刷状推之不动,经上处理红赤不消失—睫状充血12白睛红赤:白睛红赤与抱轮红赤同时存在相当于西医学之混合充血13翳:狭义的翳专指黑晶浑浊,广义的翳则指黑晶和晶珠混浊14新翳:黑睛混浊表面粗糙境界模糊,有发展趋势,伴目赤疼痛流泪,相当于西医之角膜炎症性病变15宿翳:黑睛混浊,表面光滑境界清楚无发展趋势,无目赤疼痛无流泪症状---角膜瘢痕16退翳明目法: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角膜混浊的眼科独特方法,仅适用于黑睛生翳者17滴眼剂使用方法:给药时座位卧位均可,令患者双目上视,拉开下睑将药水滴入穹窿,放松下睑,闭眼1-3分钟18热疗法:温热能促使部分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抗体和免疫力,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温热还可在细胞水平上提高组织的代谢能力特别是代谢的活力,有利于炎症的康复19冷疗法:冷敷具有散热凉血,止血定痛之功,适用于眼睑外伤,24H内的皮下出血肿胀。

中医眼科重点

中医眼科重点

1北宋元丰年间,中医眼科发展成独立的学科2眼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眶蜂窝组织炎引起头疼,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3眼球内容物从前向后是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4当光线直接照射一眼瞳孔时,引起两眼瞳孔均缩小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眼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对侧眼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

眼近视时瞳孔缩小,并发生调节和集合的作用,称为瞳孔近反射。

5五脏化生五液,肝化液为泪。

6视力:视力即视锐度,主要反应黄斑的视功能,分远视力与近视力。

7眼科常用的传统外治法:劆洗法,钩割法,熨烙法,角巩膜割烙法,针法。

8睑弦赤烂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

临床上将其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9漏睛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泪囊炎。

10脓漏眼:脓漏眼是以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壅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11脓漏眼的预防和调护:(1)宣传性病防治知识,严格控制性病传播,淋病性尿道炎,阴道炎的病人患病期间禁止到公共游泳池游泳,饭前便后要洗手。

(2)对患有淋病性尿道及阴道炎的病人要隔离,彻底治疗,与患眼接触的医疗器械须严格消毒,若单眼患病,应用透明眼罩保护健眼。

(3)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滴用1%硝酸银溶液或抗生素眼液以作预防。

12天行赤眼多发于夏秋季,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

本病多因猝感疫疠之气,疫热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13瞳神紧小临床表现:(1).自觉症状:突发眼珠疼痛或胀痛,眉棱骨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等症;或伴关节酸楚疼痛等。

(2).眼部检查: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眼睑红肿或重或轻,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后壁可见粉尘状或小点状、羊脂状物沉着,神水浑浊或黄液上冲,或血灌瞳神,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缩小,展缩不灵。

14绿风内障是以头眼胀痛,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中医眼科 个人总结

中医眼科 个人总结

中医眼科个人总结引言作为一名从事中医眼科的医生,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睛,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眼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眼科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本文就我个人对中医眼科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总结。

中医眼科的独特之处相比于西医眼科,中医眼科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关注眼部疾病与人体内环境的关系。

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认为眼病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表现,并通过调整整体健康来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这与西医的症状治疗有着本质差异。

中医眼科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1. 近视:中医认为近视主要与肾虚有关,因此治疗近视的重点是滋养肾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蒸、中药熏洗等,可以缓解近视的进展和改善视力。

2. 干眼症:中医将干眼症归结为目湿不足,可以通过调整肝肾阴阳平衡,滋润眼睛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滴眼液、中药熏蒸、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眼睛干涩、疲劳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3. 白内障:中医认为白内障主要与肝肾阴虚有关,因此治疗白内障的重点是滋养肝肾,清除眼部淤积物。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中药熏洗、穴位按摩等,可以缓解视力下降和眼球混浊等问题。

4. 翼状胬肉:中医认为翼状胬肉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滴眼液、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可以减轻眼睛肿胀和不适。

中医眼科的优势中医眼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观察:中医眼科通过综合观察患者的眼部情况、舌苔、脉象等,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

2. 相对安全: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健康,避免了西药常见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3. 疗效持久:中医治疗的目的是调整整体健康,可以治本,使得疗效更为持久。

4.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治疗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增加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眼科的展望尽管中医眼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但是由于现代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接受度有限,中医眼科的应用仍较为有限。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二:基础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2. 眼部经络与穴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并介绍各个穴位的功能特点。

三: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注释: 常见法律名词)- 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近视 (Myopia) :指人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指人看远处物体较为清楚而近距离需要调节才能观察到;- 白内障(Cataract):指由于老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减弱其对外界事物感知力。

四:治则治法(附件:治疗案例)1. 中药调理与针灸疗法- 草药配方及功效:a) 柴胡黄芩汤:清肝火,解毒消肿。

b) 玳珠丹参散:活血化淤,明目降压。

- 针灸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a)太阳、攒竹等眼部经络上的主要穴位;b)刺激方法包括捻转、按揉和温针等。

2. 外科手术干预(注释: 法律名词-外科手术)五:康复护理措施康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休息并遵医嘱进行用眼保健;- 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视力恢复;六: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眼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包括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白内障(Cataract),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案例作为参考,并对康复护理给出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医眼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1、本文档涉及附件。

2、法律名词及注释:近视(Myopia);远视(Hypermetropia);白内障(Cataract);。

中医眼科医生工作总结

中医眼科医生工作总结

中医眼科医生工作总结
我作为一名中医眼科医生,从事这个领域已经多年。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

在工作中,我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努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眼科医疗服务。

首先,我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便了解患者的眼部情况和全身状况。

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我会综合患者的症状、舌诊、脉诊等信息,对病情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治疗过程中,我注重综合运用中医内、外治疗方法。

对于内治疗,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体内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

对于外治疗,我会针对不同的眼部疾病采用中药涂抹、针灸、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我还会向患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眼睛健康。

比如,告诉患者要合理安排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提醒患者注意饮食,摄入一些对眼部有益的食物;建议患者经常进行适量的眼部保健运动等等。

总之,作为一名中医眼科医生,我不仅要善于运用中医诊疗技术,也要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

通过综合的治疗和指导,帮助患者缓解眼部症状,改善眼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萌芽时期:①《史记》中有“项羽亦重瞳子”之说,是世界上对于瞳孔异常最早的描记。

(南北朝前)②《春秋》中有“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是世界上有关色盲的最早概念。

③公元前 4 世纪的扁鹊已成为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奠基时期:①唐代武德年间设立了太医署,太医署设九科,眼病、耳病与口齿病一并从内外(隋唐)科分出,组成耳目口齿科。

②《龙眼树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③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④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

⑤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首载金针拔内障的方法,另有150 余首眼病处方。

⑥唐朝已能配制义眼独立发展时期:①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宋元)②宋代眼科领域出现五轮、八廓、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反映了中医眼科独特理论的形成。

③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兴盛时期:大量著作: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明代王(明清)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 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3、眼球壁分为 3 层:外层纤维膜(前1/ 6 为透明的角膜,后5/6 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 - 12mm,垂直径为10.5 - 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 5 层:①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极强,炎症时多无分泌物)、②前弹力层(抵抗力弱,极易损伤,不能再生,由结缔组织代替)、③基质层(最厚,占90%,不再生,由不透明瘢痕组织代替,分为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④后弹力层(可再生,富于弹性,抵抗力强)、⑤内皮细胞层(角膜- 房水屏障功能,不再生)。

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7、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感觉极其灵敏。

角膜透明、无血管,营养代谢主要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

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总屈光力为+43D.8、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质地坚韧,有弹性,且坚固。

表面组织富有血管、神经,发炎时疼痛较明显;深层组织血管、神经少,代谢缓慢,病变时反应不剧烈,病程少较长。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10、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瞳孔,其直径为 2.5 —4mm左右。

虹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经纤维网,感觉特敏锐。

炎症时,虹膜肿胀。

纹理消失,伴剧烈的眼痛和大量渗出、甚至出血。

12、睫状体有丰富神经,富含血管,炎症时,眼痛和渗出明显。

13、脉络膜分为:脉络膜上腔、大血管层(血管网状条纹明显,豹纹眼底由来)、中血管层、毛细血管层、玻璃膜。

脉络膜血液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血管几多,血容量也大,有眼球血库之称,占眼球血总量 65%,营养视网膜外层和玻璃体。

毛落寞含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使眼球成暗箱,确保成像清晰。

不含感觉神经纤维、发炎时无疼痛感。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 层:①色素上皮层(血 - 视网膜外屏障)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视觉冲动由光感受器-- →双极细胞 -- →神经节细胞三个神经元传递。

视网膜上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视盘等。

黄斑位于视盘颞侧约3mm处,呈横椭圆形凹陷区。

正中为中心凹。

视网膜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分颞上、下支,鼻上、下支。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主要成分为水15、房水流出的途径:睫状突上皮细胞——→后房—经瞳孔—→前房——经前房角小梁网——→房水 V ——睫状前V→血循环16、晶状体 19D: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

无血管,营养来自房水,若其受损或房水代谢发生变化,可出现浑浊,临床称为白内障。

17、玻璃体为透明胶质体,99%为水;无血管,营养来自脉络膜和房水。

第二节视路1、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通路。

即从视神经开始经过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大脑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2、视神经是从视盘起至视交叉的这段神经,总长度为42—50mm,分为眼内段、眶内段(当发生球后视神经炎,眼球传动可产生球后牵引疼痛)、管内段、颅内段。

一侧视神经损害可引起一眼单侧偏盲。

3、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在此交叉到对侧,颞侧的不交叉。

邻近组织炎症影响或被肿块压迫时,可见两眼单侧偏盲。

4、一侧视束发生病变时,可见两眼同侧偏盲。

第三节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1.视网膜中央动脉:营养视网膜内五层组织,黄斑部中心凹无血管分布,而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供应营养。

2.睫状动脉:营养除视网膜内五层与部分视神经以外的整个眼球. ( 1)睫状后短动脉:营养脉络膜与视网膜的外五层组织。

( 2)睫状后长动脉:营养虹膜与睫状体、脉络膜的前部。

(3)睫状前动脉:角膜缘血管网 <角膜、角巩膜缘>;结膜前动脉 <前部球结膜 >;虹膜 A 大环 <虹膜、睫状体 >3.视网膜中央静脉:收集视网膜内层的静脉血液4.涡静脉:,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血液5.睫状前静脉:收集虹膜、睫状体和巩膜的血液6.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和外直肌之间,距眶尖约 1 厘米,内眼手术时施行球后麻醉,阻断该神经节,对眼球组织有镇痛作用。

第四节眼附属器的解剖与生理1、眼附属器包括眼眶(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

2、眼睑:于眼眶外面及眼球前面,组织学上眼睑从外到内分为 5 层:①眼睑皮肤②皮下组织③肌肉层(眼轮匝肌: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动眼神经支配,司眼睑开合)④睑板⑤睑结膜。

作用:保护眼球,通过瞬目使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保持结膜、角膜光泽,清除眼球表面灰尘和细菌。

2、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充血以靠穹窿部显著,称结膜充血;以角巩膜缘为甚,称睫状充血。

同时出现为结膜混合充血。

3、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泪腺位于眼眶前外上方的泪腺窝内,由结缔组织固定在眶骨膜上。

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4、眼外肌眼球的运动依赖 6 条眼外肌。

直肌是上、下、内、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外展神经支配:外直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眼外肌主要动作次要动作内直肌内转下直肌下转内转、外旋外直肌外转上直肌上转内转、内旋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外旋上转、外转第五节中医对眼解剖与生理的认识1、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神水 - 房水和泪液,神膏 - 玻璃体,目系 - 视神经及包裹视神经周围的组织和血管,产生视觉功能的视路;眼带 - 眼外肌;视衣 - 脉络膜和视网膜第三章第一节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1、眼与肝的生理关系: ①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②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③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④肝主泪液,润泽目珠2、眼与心:①心主血液,血养目珠②心合血脉,诸脉属目③心舍神明,目为心使3、眼与脾:①脾主运化,输精于目②脾升清阳,通至目窍③脾气统血,循行目络4、眼与肺的生理关系:①肺为气本,气和目明②肺主宣降,眼络通畅5、眼与肾:①肾主藏精,精充目明②肾生脑髓,目系属脑③肾主津液,润养目珠④肾寓阴阳,涵养瞳神五轮学说:是根据眼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理论,将眼局部由外到内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部分,分属于五脏,分布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辨证的一种学说。

起源于《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眼与十二经脉:精明(膀胱经起于此,胃经经过,小肠经止于此,大肠经与胃相连)瞳子髎(胆经起于此,小肠经经过,三焦经止于此)目系(肝经连目系,心经系目系,膀胱经入脑直属目本的,称眼系)眼与奇经八脉:①与督脉:和膀胱经交会于目内眦,分支至目下中央②任脉:至承泣穴③阳、阴硚脉:交会于目内眦;④阳维脉:经阳白穴而与眼有关第五章病因和病机(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一、六淫1)风: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②风性善行数变③易与他邪结合2)火:①火性炎上②火热生眵③易伤津液④灼伤脉络火或迫血妄行3)湿:①湿邪重浊粘滞②内外湿邪,相互影响③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4)寒:①为阴邪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5)暑:①为阳邪②暑多夹湿,相合为患第六章眼科诊法第一节眼科四诊1、视力 =(被检查者与视力表举例/5m) *0.12、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

距注视点 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3、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56°,下方 74° , 鼻侧 65°,颞侧 91°。

4、生理盲点中心在注视点颞侧15.5 °,水平中线下 1.5 °,垂直径为 7.5 °,横径 5.5 °。

大小位置因人而异。

在其上下缘均可见狭窄弱视区,为视盘附近大血管投影。

5、丁道尔现象:用直接焦点照射法可见前房出现一条灰白色光带,如在虹膜睫状体炎时,有蛋白质和炎性细胞渗入前房,房水浑浊时可出现。

6、屈光介质检查:转盘拨到+8~+10 屈光度。

判断浑浊部位:被检者转动眼球,黑影移动方向与转动方向一致,则在角膜上;转动时黑影不动,则在晶状体上;黑影移动方向相反,甚至停止转动后还有飘动则在玻璃体内。

7、眼底检查:检眼镜尽量靠近被检眼,转盘拨到0 处。

8、眼球突出度检查: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 14mm,两眼差不超过2mm,眶距约为98mm。

9、正常眼压为10— 21mmHg。

双眼压差 =< 4mmHg.第二节眼科常用的辩证法1、辨内障与外障:外障、内障是中医眼科对眼病的一种分类方法,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障和外障两大类。

外障内障病位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病因六淫之邪、外伤所致内伤七情、脏腑内损、气血两亏、阴虚火炎、气滞血瘀以及外邪、眼外伤特点外显证候较明显,如红赤肿胀、湿一般眼外观端好,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烂、生眵、流泪、痂皮、结节、上形、视物易色、视灯光有如彩虹及夜盲等症;也可见抱胞下垂、胬肉、翳膜等,多有眼痛、轮火赤或白睛混赤、瞳神散大或缩小、变形或变色、眼痒涩、羞明、眼睑难睁等自觉症状底出血、渗出、水肿等改变2、五轮辨证:就是应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