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合集下载

扑热息痛的鉴定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的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扑热息痛的鉴定方法。

2.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扑热息痛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3. 提高对有机药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化学名为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乙酰氨基。

本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对扑热息痛进行鉴定:1.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测定扑热息痛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可以判断其分子结构。

2. 红外光谱法:通过测定扑热息痛的红外光谱,可以鉴定其官能团。

3. 氢核磁共振波谱法:通过测定扑热息痛的核磁共振波谱,可以确定其分子结构。

4. 薄层色谱法:通过薄层色谱分析,可以鉴定扑热息痛的纯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扑热息痛样品2. 乙醇3. 硫酸4. 硝酸5. 碘化铋钾试剂6. 氯化钡试剂7. 氢氧化钠溶液8. 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仪器: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 红外光谱仪3. 核磁共振波谱仪4. 薄层色谱仪5. 恒温水浴锅6. 移液管7. 滴定管8. 烧杯9. 试管四、实验步骤1. 紫外-可见光谱法(1)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样品,用乙醇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将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在200-400 nm范围内进行扫描,记录吸收光谱。

(3)根据吸收光谱,确定扑热息痛的特征吸收峰。

2. 红外光谱法(1)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样品,用KBr压片法制成红外光谱样品。

(2)将样品置于红外光谱仪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3)根据红外光谱,鉴定扑热息痛的官能团。

3. 氢核磁共振波谱法(1)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样品,用CDCl3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将溶液置于核磁共振波谱仪中,进行氢核磁共振波谱扫描。

(3)根据氢核磁共振波谱,确定扑热息痛的分子结构。

4. 薄层色谱法(1)取一定量的扑热息痛样品,用乙醇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将溶液点于薄层板上,用正己烷-醋酸乙酯(V/V=8:2)为展开剂,进行薄层色谱分析。

扑热息痛 原理

扑热息痛 原理

扑热息痛原理
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其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

它具有镇痛、退热、消炎作用,被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烧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首先,它可以通过抑制脑内的疼痛传导途径来提供镇痛效果。

对乙酰氨基酚抑制了一种名为Cyclooxygenase(COX)的酶的活性,这种酶参与合成体内的前列腺素,其中一种特别引起疼痛和发烧。

因此,对乙酰氨基酚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和退热。

其次,对乙酰氨基酚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调节中心来降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心位于大脑下丘脑,对乙酰氨基酚作用于该中心,调节体温回归到生理正常范围内。

扑热息痛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可以口服325到650毫克,每
4到6小时服用一次。

不过,建议在服用之前请先咨询医生或
药剂师的建议,并遵循药物包装上的说明。

尽管扑热息痛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但仍需注意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滥用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因此应遵循建议剂量并避免与其他含有酰氨基酚类药物(如其他感冒药)共同使用。

此外,扑热息痛也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应寻求医生的建议。

总之,扑热息痛是一种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的非处方药,通过
抑制疼痛传导途径和调节体温中枢来发挥其效果。

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正确的剂量和频率,并注意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安全使用指南

对乙酰氨基酚安全使用指南

对乙酰氨基酚安全使用指南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

作为一种退热镇痛药,它常被用于缓解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轻度身体不适等症状。

然而,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物。

本文将向您介绍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使用指南。

一、适用人群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成人和儿童,但对于特定人群需要注意。

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和患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不适用于对该药物过敏的人。

二、用药剂量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准确掌握合适的用药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成人每次口服剂量通常为500-1000毫克,每4-6小时重复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

儿童的用药剂量则应根据其体重和年龄来确定,应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

三、服用注意事项1.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常以片剂或颗粒剂的形式口服。

应根据说明书指导服用,并用足够的水将药物吞下。

如镇痛缓解不明显,不宜随意增加剂量。

2. 避免空腹:最好在饭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 防止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之前,请告知医生或药剂师您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可能的相互作用。

4. 避免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如出现剂量过大或过量服药后的不适反应,应立即就医。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症1. 对乙酰氨基酚过敏者禁用,如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应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建议。

2.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您患有肝脏疾病或饮酒,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对乙酰氨基酚不适用于正在服用其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的患者。

4. 对乙酰氨基酚不适用于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除非经医生指导。

五、副作用对乙酰氨基酚一般是安全的,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皮疹等。

如果出现副作用,请暂停使用并咨询医生。

扑热息痛_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扑热息痛的制备原理和方法;2. 掌握对氨基酚的氨基选择性乙酰化方法;3. 熟悉易被氧化产品的重结晶精制方法;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思维。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化学名称为对乙酰氨基酚。

在制备扑热息痛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对氨基酚进行乙酰化反应,然后通过重结晶精制得到纯度较高的扑热息痛。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试管、滴定管、玻璃棒、电热套、抽滤装置、烘箱等;2. 试剂:对氨基酚、乙酰酐、冰醋酸、无水碳酸钠、活性炭、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对氨基酚的制备:将一定量的对氨基酚溶解于冰醋酸中,加入适量的乙酰酐,在电热套上加热回流。

反应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使反应充分进行。

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活性炭脱色,过滤,得到黄色的粗品。

2. 重结晶精制:将粗品溶解于适量的蒸馏水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调节pH值至8-9。

将溶液煮沸,继续搅拌,冷却至室温。

待溶液结晶后,抽滤,得到白色固体,即为扑热息痛。

3. 干燥与称量:将得到的扑热息痛放入烘箱中,在60℃下干燥2小时,取出称量,计算产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制备扑热息痛的产率为78.5%。

2. 分析:(1)对氨基酚的乙酰化反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对氨基酚的氨基选择性乙酰化,得到纯度较高的扑热息痛。

(2)重结晶精制:通过重结晶精制,可以有效去除扑热息痛中的杂质,提高其纯度。

(3)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扑热息痛,产率为78.5%。

通过对氨基酚的乙酰化反应和重结晶精制,得到了纯度较高的扑热息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扑热息痛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实验思维。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扑热息痛说明书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

扑热息痛说明书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

扑热息痛说明书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扑热息痛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详细了解,请看下文的扑热息痛说明书:【通用名称】对乙酰氨基酚片【商品名称】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片)【是否处方】非处方药【是否医保】是【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作用】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功能主治】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用法用量】口服。

6~12岁儿童,一次0.5片;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1片,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

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

3.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4.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6.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相互作用】1.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

2.本品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

3.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孕妇及哺乳期用药】本品可透过胎盘和在乳汁中分泌,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推荐使用。

【儿童用药】3岁以下儿童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老人用药】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生减退,本品半衰期有所延长,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慎用或适当减量使用。

制备扑热息痛的原理

制备扑热息痛的原理

制备扑热息痛的原理扑热息痛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轻度疼痛等症状。

它的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也叫扑热息痛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其制备原理主要涉及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和制剂的制备两个方面。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对苯酚(Phenol)和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进行酯化反应得到对乙酰氨基酚。

合成步骤如下:1. 将苯酚与乙酸酐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苯酚乙酸酐(Phenyl Acetate)。

2. 将苯酚乙酸酐与水反应,生成对乙酰氨基酚和醋酸。

通过这个合成方法,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在实验室或工业上大规模合成。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虽然相对简单,但在制药工业上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精制步骤,以确保药品的纯度和质量。

这些步骤包括晶体化、洗涤、干燥、粉碎等,最终得到符合标准的对乙酰氨基酚原料。

在制剂的制备中,对乙酰氨基酚会与其他药物或辅料进行配伍,以制成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形式供患者使用。

这些制剂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对乙酰氨基酚的溶解性和药效。

例如,扑热息痛片剂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将对乙酰氨基酚与填料、分散剂等其他成分混合。

2. 加入适量的溶剂,将混合物制备成糊状物。

3. 利用干燥或挤压等方法将糊状物制成片剂。

4. 对片剂进行包衣加工,以改善服药的口感和稳定性。

制剂的制备过程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释放和稳定性。

制剂中的辅料和配方的选择以及制备方法的优化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以确保扑热息痛的药效和安全性。

总之,扑热息痛的制备原理主要涉及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和制剂的制备两个方面。

通过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反应,可以合成出对乙酰氨基酚原料,并通过制剂的配伍、加工等步骤制备成片剂、颗粒剂等药物形式,以供患者使用。

制备过程中需考虑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药效等因素,通过精细工艺和优化配方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扑热息痛吸收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扑热息痛的吸收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扑热息痛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扑热息痛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口服后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研究影响其吸收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扑热息痛片- 药用淀粉- 胃肠道模拟液- 混合液- 离心机- 移液管- 温度计- 烧杯- 电子天平2. 实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器-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配制胃肠道模拟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的混合液。

2. 制备扑热息痛溶液:将扑热息痛片粉碎,用适量溶剂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扑热息痛溶液。

3. 吸收实验:(1)将扑热息痛溶液加入胃肠道模拟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将混合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保持恒温。

(3)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混合液,离心分离。

(4)测定上清液中扑热息痛的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速率:在不同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有所不同。

在温度较高、pH值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较快。

2. 吸收程度: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扑热息痛的吸收程度逐渐增加。

在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程度较高。

3. 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对扑热息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

温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2)pH值:pH值对扑热息痛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

在适宜的pH值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较高。

(3)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扑热息痛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依次降低。

六、实验结论1. 扑热息痛的吸收受温度、pH值和药物剂型等因素的影响。

2. 在适宜的条件下,扑热息痛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较高。

扑热息痛鉴别实验报告

扑热息痛鉴别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扑热息痛的化学性质和鉴别方法。

2. 熟悉使用化学试剂和仪器进行药物鉴别的操作技能。

3. 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化学名称为4-羟基乙酰苯胺。

本实验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对扑热息痛进行鉴别:1. 颜色反应:扑热息痛的酚羟基可以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生成蓝紫色络合物。

2. 沉淀反应:扑热息痛的羧基可以与碱性-萘酚试液发生沉淀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3. 红外光谱法:通过红外光谱法分析扑热息痛的特征吸收峰,以确认其化学结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扑热息痛样品2. 三氯化铁试液3. 碱性-萘酚试液4. 氢氧化钠溶液5. 乙醇6. 蒸馏水7. 红外光谱仪仪器:1. 烧杯2. 试管3. 烧瓶4. 滴管5. 红外光谱仪四、实验步骤1. 颜色反应:1. 取少量扑热息痛样品置于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三氯化铁试液。

3.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2. 沉淀反应:1. 取少量扑热息痛样品置于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

3. 加入碱性-萘酚试液,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记录结果。

3. 红外光谱法:1. 将扑热息痛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2. 分析红外光谱图,记录特征吸收峰,并与标准图谱进行比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颜色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扑热息痛样品与三氯化铁试液混合后,溶液颜色变为蓝紫色,证明扑热息痛中含有酚羟基。

2. 沉淀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扑热息痛样品与碱性-萘酚试液混合后,产生红色沉淀,证明扑热息痛中含有羧基。

3. 红外光谱法:实验结果显示,扑热息痛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图谱一致,证明扑热息痛的化学结构正确。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对扑热息痛进行了鉴别,证实了其化学结构为4-羟基乙酰苯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使用化学试剂和仪器进行药物鉴别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扑热息痛那个伤你最深的药?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称有百服宁、必理通、泰诺、醋氨酚等。

该品国际非专有药名为Paracetamol。

它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是乙酰苯胺类药物中最好的品种。

特别适合于不能应用羧酸类药物的病人。

用于感冒、牙痛等症。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有机合成中间体,过氧化氢的稳定剂,照相化学药品。

扑热息痛,使用最广泛也最让人感到亲切的解热镇痛药,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头痛关节痛,都可以请它来帮忙缓解。

它躺在每个药店的非处方货架上,获取十分方便,效果和安全性也广受信任。

但正是这种广受信任的药物,也暗藏杀机。

如果使用不当,很有可能严重损害我们的健康。

扑热息痛一直是药源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一项在美国家医院进行的研究显示,在调查期间记录的662个急性肝损伤病例中,有42%都与对扑热息痛有关,其中,有将近一半都是由不小心用药过量导致的。

在体内是经肝脏代谢,代谢的中间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具有毒性。

在正常剂量下,肝脏内的解毒物质谷胱甘肽可以对付这种有毒的代谢产物。

而如果剂量过大,产生的有毒物质太多,体内的解毒物质就不够用了,这时肝脏就会受到损伤。

扑热息痛短期服用过量即可以造成急性肝损伤。

虽然有解毒药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但损伤严重时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扑热息痛并不是对肝脏毒性最大的药物,在正确使用时安全性也很好,为什么总会引起肝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太容易接触到这种药物,却又对它的潜在风险没有足够的警惕。

因为我们常见的药物大多是非处方药,很容易买到,而且又冠有不同的商品名,容易让人忽略它们含有相同的成分这一事实。

如果一个人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例如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吃退烧药的同时又吃了止痛药,就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

扑热息痛的作用是缓解症状,因此大家一般会按需要使用。

比如,发烧或疼痛时会用上一次,如果没有好转就再用一次,却容易忽略服药间隔和每日最大用药次数的限制。

根据说明书,该药两次服用之间至少要间隔4-6小时,一天最多只能用4次。

如果对此不加注意,症状又一直没有好转,一来二去就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吃下超过安全用量的药物。

除此之外,儿童可承受的剂量比成人小,如果给孩子吃成人的感冒药、退烧药,可能导致用药过量。

即使是儿童专用的剂型,也有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例如用滴管给药的滴剂,说明书上只写出了12岁以下的剂量计算方法,如果把这种药剂给12岁以上的儿童服用,并且只凭感觉增加剂量,也有可能导致剂量过大。

白加黑、帕尔克、泰诺感冒片、感冒灵、去痛片等均含扑热息痛,剂量约120—500毫克不等。

但临床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些毒副反应,因此必须引起大家的警惕。

1、肝脏的毒副反应: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

扑热息痛引起肝细胞坏死是其直接对肝细胞的作用,可能是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致使体内生成一种毒性代谢产物,当积存达到一定量时,造成肝脏谷胱甘肽耗竭,使肝脏解毒能力大大下降,毒性代谢产物破坏肝细胞,产生细胞变性和坏死。

由于过量扑热息痛所致急性肝小叶中心性坏死,进展迅速者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并引起死亡。

2、肾脏的毒副反应:过量扑热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同样可损害肾脏,造成肾细胞坏死,特别是合用水杨酸钠或咖啡因时,更易损伤肾脏。

3、血液系统的毒副反应:长期过量扑热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构成破坏,还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白血病。

文章由中国油脂网提供
4、神经系统的毒副反应:如果小儿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主要出现大脑损害、神经功能减退、陷入昏迷等。

油脂健康专家小贴士: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远离扑热息痛过量的危险:
1.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成分”一项,确保最多只使用一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

2.留意中成药。

不少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都含有西药成分(包括扑热息痛),从药品名称中往往难以辨别,但说明书的“成分”项中会有标明。

3.感冒药只需用一种,且不应与退烧药同用。

4.两次用药间至少要间隔4小时,一天最多只能服用4次。

如果症状不好转要及时求助于医生。

5.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儿童剂型,并严格按说明书选择剂量。

如果孩子的年龄超过了说明书中的剂量计算公式中的年龄范围,则不能按该公式计算剂量。

6.用药期间不要饮酒,酒精会增加药物伤肝的可能。

7.感冒药、退烧药、镇痛药不要同时使用。

小知识:
含有扑热息痛的感冒药包括: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感康、快克、泰诺、感冒灵、帕尔克常用感冒药等均含扑热息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