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与饮食》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响》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学会分析不同地区民居、服饰、饮食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案例等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不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的主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服饰和饮食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讲解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对民居的造型、材料等方面的影响,举例说明。
-如南方的吊脚楼与气候潮湿的关系。
3.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分析气候、文化等对服饰的款式、色彩、材质的作用,如藏族的藏袍。
4.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探讨气候、物产对饮食的种类、口味等的影响,如北方喜面食,南方爱米饭。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具体地区的民居、服饰、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然后汇报交流。
6.课堂总结归纳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影响的主要方面。
7.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民居、服饰、饮食特点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
小组讨论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点评,以确保讨论的深度和质量。
对于一些复杂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讲解和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第5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中图七下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1. 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 分析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关系学生需收集至少三个不同地域的民居图片或文字资料,分析其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并总结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
2. 服饰文化的地理影响学生需探究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分析其设计、材质与当地气候、文化背景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联,并举例说明服饰如何反映地域特色。
3. 饮食文化的地理差异学生需调研至少两个地域的饮食习惯,分析其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与当地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的联系,并尝试从地理角度解释饮食差异的形成原因。
4. 小组合作报告准备学生需分组合作,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包括对以上三个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展示,要求每组能清晰表达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收集资料时,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尽量选择权威的地理、文化网站或书籍作为参考。
2. 学生在分析时,要结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如气候、地形、物产等自然因素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3. 报告准备时,每组学生需分工明确,合理分配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报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 小组合作的协调性和参与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课堂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建筑、服饰风格和饮食文化;3. 培养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干系的思考能力。
二、导学内容1. 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寒冷地区:建筑结构稳固,保温性能强,如北欧木屋;- 炎热潮湿地区:建筑通风透气,如东南亚竹楼;- 高海拔地区:建筑结构坚硬,适应气候变化,如喜马拉雅山脉的藏式建筑。
2. 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寒冷地区:服装厚重,保暖性能强,如俄罗斯的冬季皮草大衣;- 炎热地区:服装轻薄透气,吸汗快干,如非洲的传统长袍;- 沙漠地区:服装遮阳避沙,透气性好,如中东的长袍和头巾。
3. 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寒冷地区:食物热量丰富,多脂肪高热量食物,如北欧的肉类和奶制品;- 炎热地区:食物清淡易消化,多水果蔬菜和海鲜,如东南亚的泰国菜;- 干旱地区:食物储藏时间长,干货为主,如北非的羊肉和小麦面食。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服饰和饮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进修:介绍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特点,加深对干系的理解。
5. 作业:安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撰写一篇关于该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的文章。
四、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还培养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干系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对生活的影响,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活方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结词
探讨民居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
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主要利用黄土高原的厚实土层和 直立性好的特点建造,而江南的水乡民居则充分利用水资源,建造出与水相依的民居。通过本节课的 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以及民居如何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
实例分析
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 居,进行深入剖析,让学 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特色 和魅力。
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民居的 特色和优缺点,培养学生 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 力。
民居对比
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民居 的特点,加深对民居多样 性的认识。
民居设计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 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民居, 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 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地 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民居的特点和成因。
组织学生开展民居调查,收集相 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案例分析 法等方法,深入探究民居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的情感,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询问学生是否了解中国的传统民 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
图片导入
展示不同地区民居的图片,让学 生直观感受民居的多样性和特色 ,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01
02
03
知识讲解
详细介绍不同地区民居的 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 涵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 居的多样性。
互动问答
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 对民居知识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各民族的风俗》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交流,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民族图片、视频、手工作品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对不同民族的认识。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谈谈对各民族的了解,引导幼儿关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教师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讨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并用手工作品展示。
4.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手工作品,并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各民族的特点,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调查家族中的民族文化传统,并在班级分享。
2. 环境创设: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民族风情展示板,装饰班级环境。
3. 区域活动:设置“民族文化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体验各民族游戏、美食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关注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了解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避免歧视或误解。
2.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幼儿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参与。
3. 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简化语言和概念,用生动、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各民族的传统服饰、节日庆典、饮食习惯等图片。
2. 视频素材: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民族舞蹈、音乐等视频。
3. 手工作品: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等。
4. 教学课件:各民族风俗的详细介绍和互动游戏。
八、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资源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设计3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资源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教材依据】本教学设计来源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第二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的影响。
了解我国傣族、藏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了解我国的地方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2、方法与途径: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和饮食的特色。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情感与评价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情感。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视频、地理图册、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重难点】重点: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难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以地理位置特征为基础概括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大家作为关中地区的一员,听过“关中八大怪”没?生:第一怪房子半边盖第二怪手帕头上戴第三怪碗盆难分开第四怪面条像腰带第五怪锅盔赛锅盖第六怪油泼辣子一道菜第七怪唱戏吼起来第八怪板凳不坐蹲起来结论:民居、服饰和饮食是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文化则是在各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
二、展示图片、进入新课(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图片展示:传统的、较老的南方民居、传统的北方民居,比较南北方民居特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讨论来探讨出答案)2、图片展示:北京四合院提问:四合院这个“四”指的是?假如你是一家之主你该住哪个房屋?为什么假如房主有一妻一妾,妻子该住那一边?你去朋友家的四合院做客,朋友会安排你住哪里?古时说“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又该住哪里?3、蒙古包观察课本31页C图,学生自学教师总结:因为蒙古这个地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降水少,所以一般发展畜牧业,多为游牧民族,故人们澳不断地迁徙,房子要易搭易拆4、吊脚楼提问:有没有哪个同学住过吊脚楼?为什么一楼是空的?底下用多根木头支撑的意义何在?教师小结:该地降水多,高温,动物种类多样,防潮防动物5、竹楼提问:竹楼和吊脚楼有一些类似,但是全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为什么?学生:那里竹子多小结:当地为热带气候,竹子繁茂6、窑洞提问:有没有同学住过窑洞?感受是怎么样的?生:冬暖夏凉仔细观察课本F图窑洞周围的环境,教师讲解窑洞的原理7、东北火炕、窗子PPT出示双层玻璃窗子、火炕图片提问:为什么东北的床下要生火?窗户要这么厚?教师小结(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PPT出示当天东北人的着装,让学生对比身上的衣服,看看不同之处提问:差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出示各个地区的服装,请学生解释差别的原因(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出示各地不同的美食图片,请了解的同学介绍教师补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到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服饰和饮食文化。
热门-《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和文化活动习俗。
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亲友师长、同学交流共享等方式,从饮食、民居和文化活动习俗中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3.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愿意学习了解和探究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蕴。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了解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
难点:探究民风、民俗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纽带、规则等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补充、修改1、将教材中所涉及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制作成课件,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创建民风、民俗活动情境。
2、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民居特点、穿着习惯,以及相关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查找与“赶集”相关的资料。
课堂流程师生互动教师补充、修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教师:通过前两堂课,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参观民风、民俗大观的任务。
教师:我们知道,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民风民俗。
那么如果让我们分分类,这些称为“民风民俗”的“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到底有哪些类别呢?预期:节日、饮食、穿戴、活动……教师:是的。
民风民俗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体现在地方人们的穿着打扮中,饮食内容和礼仪中,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中,还有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探讨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赶集”。
1.导入话题、合作探究教师:为了更好地探究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首先来一起研究一个历史悠久,曾经非常兴旺,现在又开始兴旺起来的一种风俗活动,它的名字叫“赶集市”。
《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教案(七下)

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感悟四川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川西民居、桃坪羌寨、丹巴碉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四川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
二、川西民居典范——成都大邑安仁古镇1.川西民居的特点?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建材以木头、石灰、青砖、青瓦为主,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协调一致,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相互映衬的质感美和自然美。
2.安仁古镇的特点和构成位于成都平原以西,距成都市城区约40千米的大邑安仁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620)就建制安仁县。
民国时期修建的建筑群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安仁古镇著名景点有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民国公馆老街、巴蜀画派画院、老电影博物馆等。
安仁古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闹元宵烧龙灯、迎神会、川剧表演、讲评书、打金钱板、传统手工艺中的石缸和木家具制作、传统婚庆仪式、以物换物节等。
三、活动一:说说四川民居一般屋顶呈大坡度状,屋檐前倾面积大的特点?安仁建筑群为何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四、活动二:为安仁古镇的开发和保护提一条合理的建议?1.小组先收集对于特色民居的现有保护措施。
2.你小组探讨提出合理的开发保护建议。
(开展旅游接待、特色节日宣传活动、加强立法、专项资金的维护等)3.分享交流自己的开发保护建议。
五、活动五:小班合作------设计四川安仁古镇研学旅行方案六、观看纪录片:四川民居民俗的宣传片(各地文旅局的宣传片如:网红甘孜的局长)第七课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特色的民居和民俗;2.知道民居的特点和特别的用处,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学习并运用学到的民居民俗介绍给家人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居与饮食
(别具风味的饮食)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地方,饮食有不同的特点。
2、了解家乡饮食的主要特点。
3、初步认识饮食和当地环境、气候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地方的饮食有着不同的特点。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课前准备:
1、调查了解家乡的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2、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能够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各种地方特色小吃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品尝一下各地的特色美食。
板书课题:别具风味的饮食
首先,我想听听同学们都爱吃什么?
生:米饭、面条……
二、活动一
1、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一些家常便饭,那么同学
们还知道或者吃过哪些有特色的饮食呢?
生:回答。
师:总结。
东北———酸菜藏族人———糌粑、酥油茶
四川人———火锅、麻辣烫新疆———烤羊肉
兰州———牛肉面宁夏———馓子、盖碗茶……
同学们知道的特色饮食还真不少。
老师搜集了一些特色食品的图片,你们能认出它们是哪个地方的,叫什么名字吗?
2、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5页,阅读课文,并联系收集到的资料,完成26的表格。
生:集体填表
3、观察发现
4、我们从表格中发现南方、北方的主食,副食特色食物各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师生交流,明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物产不同,造就了食品和风味不同,
板书:物产不同,食品不同
三、活动二
1、根据各地饮食习惯及食品加工方法的不同,把我国的各地菜品分成了八个菜系,下面就跟着老师去领略八大菜系的独特魅
力吧。
板书:八大菜系
2、以川菜为例,说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食品做法的影响
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川菜为什么以麻辣为主要特色呢?
引导:麻味靠花椒,辣味靠辣椒。
四川地区气候温暖,潮湿。
这两样调料具有祛湿防潮的作用。
再次说明食品和风味受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候不同,习惯不同,风味不同。
四、活动三
1、看着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品,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不过,“最美不过家乡人,最馋不过家乡菜”,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小吃,你能报出它们的名字吗?
2、看来,家乡的美食,同学们确实知道的不少,下面我们一起对照图片,来详细的了解这些风味小吃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动动手,完成课本27页的表格。
写出一两种就可以。
边展示食品特色,边填表。
五、活动四
1、了解了这么多的家乡特色小吃,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将如何引导你的游客去品尝家乡的特色美食呢?
2、现在,我们一四个人为一组,挑一种你喜欢又最熟悉的特色美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给其他三位游客,看看谁会成为咱们班的金牌导游。
3、小组合作。
4、展示汇报。
六、回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为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而感到高兴)
2、了解了这么多的特色美食,同学们想不想做一种家乡的风味小吃,让你的家人尝尝你的手艺呢?老师把这个任务留给同学们到家里去完成。
3、各地美食尝了个遍,最美的还是家乡的菜,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将我们家乡的这些美食介绍给外地的朋友,让他们来做客,来品尝。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别具风味的饮食
风味小吃物产不同、食品不同
八大菜系气候不同、习惯不同、风味不同
家乡美食浆水面、臊子面、
甜麦子、酿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