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连近代_1898_1945_城市形态与建筑
近代东北及大连的历史变迁ppt课件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政治、军事、金融、外交机 构林立,(美、俄、朝、日、韩、法等六国总领事馆。) 市区人口500余万。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 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营造和使用的宫殿。
2008-10-9
192
(三)中东铁路与东北的主要城市
(一)近代大连城市的产生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11月8日,中日签订《交收辽南条约。
《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虽然夺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 权,但为了独占整个东北,进一步在远东和太平洋进行扩张,它 想在中国黄海之滨觅一军港。
1899年,沙俄宣布了大连市建设宣言,将青泥洼一带约5.4万余 亩土地划为城市用地,规划在寺儿沟沿海地带修建码头,在青泥 洼桥修建火车站。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
2008-10-8
42
一 、东北地区历史概述
2008-10-4
52
(一)东北地区简要概况
东北人口:东北全境人口2007年,1.203058亿(含内 蒙东部)
地理及气候: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长 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海域辽阔,具有建优良大港的天然条件。 大连地区有主要岛礁210多个,形成大陆近海屏障,地形险要。 大连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北宽南窄,
整个地势平均海拔约50米左右,山地与平地之比为4:1。 因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2008-10-9
232
长春的工业、农业、科技产业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 座东北核心城市。市区居住人口为250.5万。长春的市花是君子兰。
大连旧影(2)——城市建设篇

大连旧影(2)——城市建设篇2019-09-14 20:00一百年前,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
1894年,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实行军事统治。
1896年,清军重新接收金州和旅顺。
1898年,沙俄取代日本侵占大连。
1899年,在今大连地区设关东省,又称关东州。
同年7 月,沙俄将青泥洼改为达里尼特市。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9月,战败的俄军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
大连地区变为日本殖民地。
沙俄侵占旅大时期,关东州租借地(含违约扩展部分)面积3200平方公里,日本侵占大连地区后又扩展至总面积3426平方里。
城市建设篇1860年大连全景。
1903年大连的冬天。
沙俄统治时期的大连市街。
1903年的市区北郊。
日俄战争后的市区一瞥。
1911年的市区西南郊。
1916年的大连市区局部(今中山广场东北区域)。
大连街景。
大连街景。
大连税关及山县通(今中山区人民路)。
30年代的市区东南郊(今老虎滩一带)。
1934年大连市区(今昆明街一带)。
日本桥:位于长大铁路东端,市中心区域北部。
1899年兴建,初为木结构桥,俄国街木桥。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当局于1907年开始将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08年3月完工,称日本桥,大连解放后改称为胜利桥。
该桥长106米,宽22米。
该桥曾于20世纪80年代再次扩修,桥两旁各加一人行通道。
日本桥(今胜利桥)。
日本桥(今胜利桥)一隅。
港湾桥:位于大连港客运站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928年12月建成。
常盘通(今青泥洼桥)街景。
常盘通(今青泥洼桥)街景。
北沙河口。
达里尼行政街(今西岗区团结街)。
图中远景楼房为当时的达里尼市政厅办公楼(大连解放后曾被用作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舍)。
俄罗斯街,位于今胜利桥北,上海路北段。
1904年的俄罗斯街入口。
俄罗斯街一瞥。
1905年日本占领大连初期的浪速町(今中山区天津街)。
20世纪30年代的浪速町(今中山区天津街)。
大连建筑风格

大连近代建筑发展史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聚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的。
城市建设受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着各个时期的成就,是一个长期延续、动态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城市建设之于历史,是依附也是表象。
每一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原有的城市建设,都是在原有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补充和完善的,从而赋予城市以强烈的逻辑和深厚的内聚力。
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今天,在关注具有文物意义的高价值旧建筑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关注更广泛的旧建筑。
大连是一个近代新兴的城市。
一百多年以前,大连还是一个小渔村。
从1898年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租旅大直到1945年大连解放,历经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近半个世纪的殖民主义统治,殖民主义者在进行港口、码头、铁路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初期的城市建设。
在1898~1904年沙俄占领时期,俄国人曾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伦敦改建规划和十九世纪中叶巴黎改建计划中的某些先进思想和理论并带到大连,企图将大连规划成具有欧洲风格的花园城市。
于是在构筑蛛网状道路骨架、于交通枢纽处设置圆形或放射形广场的同时,建造了若干文化建筑,构成大连城市文化中心,也形成城市的早期标志。
1905~1945年日本占领大连。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沙俄的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欧式风格,对早期的广场也进行修建和完善,又增建银行、旅馆、办公楼、医院等建筑。
这些建筑有的是古典主义的,有的是折中主义的,有的是新古典主义的,大多采用对称和向心布局,使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广场形成和谐统一的欧式风格的外部空间环境。
近代建筑也为大连城市建筑风格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
数量繁多的近代建筑是大连城市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组成部分.在大连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我们对大连建筑史的整理就很有必要。
纵观这四十年的大连近代建筑史,可以将大连的近代建筑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l、具有俄罗斯风味的折衷主义。
中国romantic city大连(四)【古典建筑】

中国romantic city大连(四)【古典建筑】中国romantic city大连(四)【古典建筑】2013-01-05 13:42:31| 分类:浪漫之都|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romantic city【古典建筑】1945年大连结束了40年日伪殖民统治——回来了,回归祖国怀抱大连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直径168米。
广场呈圆形辐射状,有10条大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辐射。
四周装有高级音响,每天定时播放世界名曲。
广场周围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初,有罗马式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折衷主义等,欧味很浓。
玉石铺装的中心圆台典雅醒目,广场周围的建筑多是日俄殖民时期修建,广场对面是大连宾馆,它建成于日本人统治时期的1909年,是日伪时期最高级的宾馆——大和旅馆。
也许当您来到这座美丽而年轻城市的时候,也许您忽略了“中山广场”是大连最能欣赏到欧洲精美典雅建筑的广场。
它始建于1899年。
当时大连(俄称:达理尼)被俄国统治,任大连市市长的俄国人为了表示对沙皇的忠诚,将该广场取名为“尼古拉耶夫广场”(尼古拉耶夫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
中山广场的布局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方格式建筑布局,而完全是巴黎式的辐射式布局,大连整体的城市设计风格也都是如此。
由于中山广场当时是大连的市中心,因此能在广场四周设计建筑便成了的当时俄国设计师的无上荣誉,设计师中的精英纷纷在中山广场这块处女画板上留下了各自的浓墨重彩。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节节溃败,随着俄国市长的一把大火将自己的市政厅烧毁,宣布了俄国统治大连的结束,日本霸占大连40年的开始。
日本人向来主张和谐的建筑风格,当他们发现大连已被打上了欧洲建筑的风格的底色时,他们没有进行破坏重建,相反,他们对这种风格进行发扬和延续。
日本一批折中流派的设计师把大连作为试验田开始了他们的仿欧洲风格的设计之旅,中山广场上就又多了几部由日本设计师的作品。
现在的交通银行,过去是日本银行,他是由日本设计师设计的,整体上虽然是欧洲风格,但是细节处却很明显的流露出日本建筑的特色,是典型的和洋折中流派的作品。
大连市广场及周边的近代建筑

行政 市街的市 政厅广场 ,位于原 沙俄市政 厅 楼前(即 老自然博物馆 楼前),与季 莫夫街(今 烟台街) 、工程师大街 (今团结街) 相接。在当 时达里尼 市广场的周边 现存的建筑凝 聚了当时一 些伟大建 筑师的心血, 这些建筑汇聚 了众多的智 慧 , 是 世 界 关于 城 市 艺 术 的 伟 大 杰作 。
东 省 铁路 公 司 护 路 事 务所 东省 铁路公司护 路事务所 坐落在今 大连市西
岗区胜利街33 号,建于19 02 年。建筑面积216 9平 方 米。
这是 一座近代欧 式建筑, 看上去像 欧洲贵族 的私家庄 园,其实它是 沙俄为东省铁 路公司修建 的护路事务所。19 04年5月,日本侵占大连。翌年 便建南满 洲铁道株式会 社,长春至大 连铁路线为 该社 本线, 于1907年4月正 式营业 ,这里 就成 了 “满铁” 的大连护路事 务所。日本统 治时期,大 连地区铁 路是帝国主义 对我国东北进 行经济掠夺 的重要途径。 仅19 38 年,运往日本 、欧洲等地的 大豆、豆饼、玉米、高粱、煤炭等达4 44. 9万吨。 1 9 45 年 8月 ,该楼 为大 连铁路 分局 工务段 和车辆 段。现在 这座建筑已改 成一家酒店, 欧式的门廊 前 , 有 中 国式 的 大 红 灯 笼 高 高 悬 挂 , 别 有风 味 。
东 清 轮船 会 社 东清 轮船会社坐 落在今大 连市西岗 区胜利街
35号 (与 其 相 连的 广 场当 时 称北 广 场) , 建于 19 02 年,建筑面积1 40 0平方米,德国 人设计,由 俄国人出 资,可谓近代 欧式建筑的精 品。主楼地 面二层, 地下一层,砖 混结构,西欧 半木屋架式 建筑。副 楼地面二层, 风格为自由式 ,采用不对 称的设计 手法,建筑立 面参差不齐, 墙面高度与 坡度不一 ,并有陡尖顶 。因为它是用 清水红砖砌 筑 ,以 白 色条 饰 和 隅石 装 饰, 再 加上 山 尖 、边 框、花台 、阳台和各种 门窗作为点缀 ,共同构成 了 别 致 的 建筑 外 形 。
大连市区近代老建筑

日· 大连市役所旧址 它座落在中山广场 5 号,1915 年始建,1919 年竣工,建筑面积 9870 平方米, 是一座混血的、具有和风欧美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日本统治时期,它是大连 市役所(市政府)。1919 年迁入该楼办公。1947 年 12 月,关东公署自旅顺迁至 大连原关东州厅舍,大连市政府迁出,搬至该楼。1949 年 12 月 18 日,旅大行 政公署决定将大连市政府改称为大连市人民政府。1950 年 12月1日,旅的行政 公署改为旅大市人民政府后,大连市人民政府并入旅大市人民政府。这里是旅大 市政府各局办公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办公楼。
满铁大连埠头局旧址 它座落在港湾广场东北部的三角地带,建筑面积 2 万余平方米,在设计 上具有美国鲁尼桑斯式建筑风格。在日本统治时期,称大连埠头事务所。1945 年,苏军进驻大连,接管了日本满铁大连埠头局,新设大连中苏自由港。1950 年,中苏两国终于解决了大连港历史遗留问题。1951 年,中国正式收回大连港。 中国收回大连港,结束了自 1899 年以来由外人统治和管理的历史,大连港的历 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旧址 它座落在中山广场 9 号,建于 1909 年,建筑面积 2804 平方米。建筑立面为 五段划分,窗楣做成断裂山花。最特别之处在于中央及两端屋顶上的三个绿色圆 形穹窿,中间大,两边小,造型别致,娇嫩醒目,远远望去,像三支绿色的火炬, 点亮在半空中。在日本统治时期,它是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营业楼。今为中国 银行辽宁省分行行址。省级近代优秀建筑。
辽东饭庄旧址 它座落在中山区上海路 6 号,建 于 1930 年,建筑面积 10074 平 方米,欧式建筑。 在日本统治时期叫辽东饭庄,吃 惯了寿司大酱汤的日本人大概想 入乡随俗,让自己快一点学会吃 地方风味。于是,这座欧式大楼 里,便整日飘溢着黄海海鲜和东 北菜的香气。1947 年,改称关东 饭店。 1949 年,又改称大连饭店,一直 属于市政府涉外宾馆。
【辽宁老建筑-大連:中山广场建筑群】

【辽宁老建筑-大連:中山广场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大连中山广场近代建筑群,均围绕在一个直径213米、向外辐射10条道路的圆形大型城市中心广场周围。
建造时间多为1908年到1936年之间(日本关东州统治时期),绝大部分为当时日本关东州的重要政治、经济机构。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2001男6月25日,列入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为了在西伯利亚铁路太平洋一端寻找一个不冻港,沙俄于1898年强租辽东半岛,次年建立新城市“达里尼”,仿照巴黎进行城市规划,在市中心围绕圆形广场设计放射状道路,广场周边设政府、邮局、银行等机构。
然而,由于日俄战争,故只完成了广场以北的城市建设,其余地区未能动工。
最终沙俄战败,规划未能实现。
日本占领辽东后,在占领地设关东都督府,对已建成区域的道路建筑进行大规模改名行动,并继续扩建城市。
直至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国收复辽东,绝大部分广场及周边原有建筑保留至今,成为今日大连市的标志性景观。
图片翻拍大和宾馆旧址大连大和宾馆旧址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中山广场4楼,始建于1909年,竣工于1914年,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
由日本人太田毅、吉田宗太郎设计。
钢混结构的巴洛克式建筑,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建筑风格。
内部高大宽敞,门厅及大厅装饰风格华丽。
正面横竖分段,二、三层中部采用爱奥尼式扶壁柱。
中心入口有绿色的拱式雨棚,造型端庄、稳重、浪漫。
这座老建筑建成之初,叫大和旅馆,殖民色彩强烈,隶属于日本侵华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1914~1945年间,这里是日本殖民统治者休闲娱乐的天堂。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大连,将苏军驻大连警备司令部设在这里。
三个月后,司令部搬到了旅顺,这里改名叫作苏联国际旅行社。
1955年夏,这里改名叫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
1956年正式定名为大连宾馆。
大连宾馆接待过百余位名人,从末代皇帝溥仪到20多个国家的首脑,从国际巨头到文化名流,不一而足。
浅谈大连欧式古典建筑

浅议大连欧式古典建筑摘要:从大连近代建筑历史入手,分析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大连城市发展中古典欧式建筑的产生及发展,并举例分析大连近代遗留欧式建筑和现代新建仿欧式建筑,反思欧式建筑在大连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欧式古典建筑大连近代建筑大连现代欧式古典建筑1.大连欧式古典建筑历史起源首先应当了解的是大连近代历史,大连的城市建设历史没有中原那么悠久,大约有百余年的历史,从1898 年至1945 年,是大连城市建设的近代时期,建筑风格以殖民地时期的欧式风格为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逐渐蚕食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和日本借不平等条约强占旅大,为他们推进太平洋的计划打开一个通道口。
列强的入侵和掠夺,在把殖民地人民带进水深火热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城市建设和规划理念。
这个时期的俄国的建筑思潮主要为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
大连城市建设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大连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态开篇之作是1898 年8 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的,他指派有筑港经验的弗拉基米尔.萨哈罗夫工程师等负责大连商港城市的规划。
他们参照了欧洲文艺复兴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了以中心广场和放射型道路组成的格局,由广场向四外辐射的支路,一般并不宽,但都具有较好的对景。
典型例子是在市中心规划的以沙皇名字命名的尼古拉耶天斯卡娅广场(现中山广场)。
人们站在广场顺路向远处望去,或是优美的建筑;或是美丽的山林:或是壮观的海景。
充分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
俄国在数十年的统治中为大连欧式建筑风格奠定了基础。
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大连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日本殖民地统治时期。
日本将大连视为自己国家的城市,进行了许多建设活动,由于日本的建筑师多留洋归来,热衷于效仿欧美洋风,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欧式古典风格是主流,因此,大连这个时期的建筑,无论创作思想,还是建筑形态,大部分反映着西方古典复兴的思潮和防效欧美洋风的作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城市美,其原因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人类智慧的创造,过去是,现在更是。
1898年至1945年大连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是在沙俄、日本统治下进行的,建筑文化是外来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历史,人类文明属于全人类。
研究过去,更好地正视现在、发展未来。
一、城市初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的同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一块块地被蚕食着。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了辽东半岛给日本。
早有野心的沙俄帝国主义伙同德、法帝国主义采取“三国干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并派军舰强占旅顺口、大连湾。
1898年清政府被迫又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续约》。
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占旅大,攫取港口修筑权和经营权,还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从而实现了沙俄梦寐以求在黄海沿岸寻求不冻港,经欧亚大陆桥通向太平洋的野心。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一方面把殖民地人民推进苦难的深渊,另一方面又把先进的西方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果搬了过来。
1898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大连商港城市,指派有筑港经验的弗拉基米尔.萨哈罗夫工程师等负责大连商港城市的规划。
大连海港属于内湾形,它在天然地势掩护下,可防风浪,水深域阔,岸线曲折多变,是天然良港。
然而,城市建在何处,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始的方案,定在柳树屯,但是此地港口有淤积变浅的趋势,又有季节性较强的南风,不利于船舶的停靠。
况且腹地狭窄,发展市区的余地太小。
1899年根据中东铁路公司副理事长格尔别兹工程师的建议,将原选定的港区改在青泥洼一带实施。
于是,沙俄强行征用东、西青泥洼、黑咀子、西港子等荒僻小村庄的土地。
萨哈罗夫从德国聘请了布拉里诺夫斯基、叶亨德尔两位建筑专家,开始了港李金林中国大连近代(1898-1945) 城市形态与建筑口和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萨哈罗夫城市总体规划是大连城市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规划。
大连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态便由此始建。
总体规划范围以原青泥洼村一带50多个村庄约5400余亩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地,东起寺儿沟,西至西岗子,南起南山山麓,北至香炉礁海滨。
在寺儿沟修建码头,在青泥洼桥修建火车站。
第一期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大连湾香炉礁海岸以南,中东铁路火车站以北地区规划为行政市区。
削平山头,填海筑区。
铁路行径路堑上面规划54米宽的大桥与市中心相通。
桥两端各有半圆形广场,行政区的内街由此辐射与环形支路围成扇形,中心部位留有小广场,轴线上的支路两侧多是办公用房,其余便是铁路与海港职工家属住宅。
小路将家属住宅分割成均匀的地块,建有西式的花园住宅。
市区东侧为北公园。
市区西北面临海,规划为海水浴场。
这一地区环境优美,建筑别致,处处流露着俄罗斯和欧洲的风味。
东临大连湾,南至南山麓,北隔铁路与行政市区相接为欧罗巴区;它处于整个市区的中心地带,地域开阔。
其中背靠铁路的是商业区,市民区和商业区交错布置。
远离市中心的南山麓是士绅住宅区,那里依山望海,向东便是海水浴场。
西青泥洼村及西港子一带规划为中国人市区。
这里环境脏乱、设施简陋,是普通中国市民的居住与生活区。
与上述市区相比,仅占欧罗巴区四分之一左右,此时当地华人10倍于欧俄人口,这充分反映出民族差别和阶级的对立。
这正是殖民地城市的固有特点。
侵略者以征服者的姿态,占去了城市最好的地区,用自己国家的人名、地名命名殖民地城市、广场和街道,表现了侵略者的傲慢。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殖民者的要求,在殖民地城市建设中也移植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形成以外来建筑文化为基调的城市规划格局。
总体规划是街道体系、广场构成、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和依据。
在近代城市发展中,1853年开始的法国巴黎改建是著名于世的。
当时,在巴黎市中心采用了大型的圆广场——明星广场,由它向外放射出12条宽阔的林荫路。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大火后改建规划中曾有这样的规划。
这种以中心广场和放射街道组成的格局,犹如美丽的星光,光芒四射。
1898年萨哈罗夫就是吸取了这种放射线形态的方式,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建成广场。
在市中心规划设置了直径213米的大型圆形广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为尼古拉耶天斯卡娅广场。
如此宽大的城市广场大大超过“文雅广场(175米)”的尺度,应列入“宏伟广场”。
广场向外放射出10条街道。
广场中间设有绿地、花园,周围的大小树木又将空间分割,人们在这里漫步、休憩,并无空旷的感觉,可见尺度也是宜人的。
总体规划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广场10多处,并规划了广场环形路侧各种建筑。
广场与广场通过干道互相连接,构成城市形态的格局。
由广场向四外辐射的支路,一般并不宽,但都具有较好的对景。
人们站在广场顺路向远处望去,或是优美的建筑;或是美丽的山林:或是壮观的海景;……。
充分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
在海港的入口处,因地制宜,面迎大海设计了一个半径为30米的半圆形广场,如同泰吾士河畔的桥尖广场那样,使人心旷神怡。
市区的主干道是自港湾广场通向尼古拉中心广场,直达西公园的宽阔的莫斯科大街。
莫斯科大街是市区的主轴线。
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火车站、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
莫斯科大街宽25.6米,中央建有8.5米的车道和人行道,两侧余宽为绿地。
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
规划设置了独具匠心的林荫道,其中萨姆逊斯基林荫路最有特点。
萨姆逊斯基林荫路宽85.3米,中心设有长方形绿化带。
这条林荫道自中心广场向东北伸去,顺路远眺,隔海的群山、大和尚山也映入眼帘。
俄国人住宅的小路,具有4.3米的车道和12.8米的红线,显得格外幽静,往往被伸到院墙外的树木所掩盖。
在小路的转弯处又往往有欧式建筑的坡顶探出,漫步此间,倍感亲切宜人。
至于依山望海的南山坡上那士绅住宅区的小路,沿着地形迂回弯转,衬着山光林色,更是十分和谐美观。
总体规划综合地利用了地形:削平山头填海岸修筑码头;利用不同地势高度修筑铁路路堑;铁路与道路作立交;街区道路随地形弯转延伸;把不可建筑的冲沟或是拦堤修建贮水池,或是作绿地,既可防洪,又可绿化。
贮水池附近再植上花木,又可成为美丽的水木风景。
总体规划的郊区,将南部海滨规划为别墅区、疗养区;马拦河盐滩附近规划为跑马场;建筑材料生产的工厂则规划在离市区较远,但在铁路支线附近的地区,既避免对市区的污染,又方便向城市运送产品。
萨哈罗天的总体规划把路、港、市区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吸引到东方。
沙俄对大连规划的目标是,把大连建成一流的东方自由港城市,长期霸占旅大地区,争霸于世界。
因此,总体规划比较完整,城市功能的设置比较齐全,建设的速度比较急迫,但是由于中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只完成了近期规划和部分建设项目。
沙俄统治旅大地区的七年中,根据总体规划,除铺筑铁路和修建港口外,还进行了部分市区建设。
主要建筑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教堂以及住宅等160多栋,建成面积约94670平方米。
具有俄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常见的古典建筑大连市政府,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建筑。
它造型平稳,比例严谨,中心突出,拐角处用隅石包角,具有文艺复兴的风格。
建筑立面中心和转角上面突起带老虎窗的四坡屋顶,具有俄国传统的帐篷顶和西欧古典建筑的混杂影响。
中央入口的小门斗上有一个半圆形的断裂山花,流露巴洛克的手法。
这幢近代建筑,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
然而,沙俄在大连建造的一些小型民用建筑和一般官员住宅的风格与此迥然不同,大多是些小巧活泼形式的建筑。
突出的代表是东清铁路轮船部。
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味的建筑,外墙用红砖砌筑,间以白色条饰,上部外露着棕色构架,墙体形状多变,其屋面高突起尖顶,上面挑起檐头小窗。
建筑显得活泼亲切。
具有高坡屋顶的小住宅,在行政区和南山麓是很常见的。
它们的别致造型和舒适的空间环境为大连近代建筑增添了风采。
1898年沙俄在规划大连市区的同时,规划建设了旅顺口,建立了新市区,把旧市区延伸到太阳沟。
市区内由建筑围绕成长形中心广场。
广场南面是1916年竣工的旅顺俄国陆军将校军官会馆。
它始建于沙俄统治时期,后由日本人改建落成。
建筑立面上下左右划分几段,突出中央,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模式。
立面采用扶壁柱,上层采用半圆形,中央由花屋顶上面还起一个塔楼。
入口处的处理是常见的巴洛克手法。
建筑还多采用突起的雕饰,这是文艺复兴盛期大师米开朗基罗常用的装饰手法。
整个建筑可以说是一个折衷主义的作品。
广场东面是沙俄统治旅大时期的最高执政机关——关东都督府。
这个建筑为两层砖混结构,底层为高基座的露台,中央入口突出两层门楼,上面冠以褐色的四坡尖顶,并突出火焰式山花,整个建筑显得庄重华贵。
红十字医院建于1900年,建筑形象粗犷,中心入口部分高出两翼,下座高台阶上冠矮穹顶,两翼檐部穿跳着半圆形券,形象热烈而奔放。
它具有传统的俄罗斯建筑和拜占廷建筑的风味。
建于1900年的旅顺火车站是俄罗斯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面积虽小,但颇具特点。
它简为一字形,立面入口处加设门斗。
建筑物中间冠盖着拜占廷式的、绿色的塔楼,和长长的水平站台形成简洁的对比。
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的建筑思潮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倾向,同时仍不失稳固的俄罗斯的传统影响。
在大连的近代城市建设中也反映出来:集中式构图,建筑轮廓丰富,形成美丽的天际线;采用古典复兴建筑形式语言,立面多为古典构图;建筑比例粗大,立面分割坚实敦厚;高坡屋顶的小住宅具有德国独特风味的居住空间环境……从1898年大连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大连市区已建成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已达4万,近代港口城市已初步形成。
大连这个辽东半岛上新生的近代城市闪烁着美丽的星光。
(未完待续)■作者单位:海口市城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