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例6的教学是应用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6及练习十三4~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反比例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有关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自评:学生对于指定方法的问题容易解决,不会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刚刚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自评: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归总应用题”,帮学生理清解决“利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你还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

学生自由大声说一说,指名学生来说。

【自评:帮助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2、那么,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所成的关系又叫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你能说说这两种关系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体交流,总结规律:乘积一定的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比值一定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3、请大家独立判断下面两组数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并能说出理由。(略)

交流。

【自评:巩固正反比例的特征,为进一步运用做好基础奠定。】

二、学习新知:

1、尝试解决:

师:相信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举行团体操比赛,每列25人,要24列。如果每列20人,要排多少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自评:相信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巡视的过程中也确实看到程度差异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

的孩子能够运用归总的一般方法解决,能够预习的孩子已经

在尝试用比例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用了两种方法,估计这些孩子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集体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谁想说说自己的方法呢?

生1(平时数学素质比较差的一个男生):用25×24=600,再用600÷20=30

师:大家有意见吗?那么你能解释一下你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吗?

生1:先算一共多少人,再用全部人数除以20人,算出要排多少列?

师:说得非常好,没想到你今天说的这么清楚,有条理。

【自评:说实话,今天张云波能够这么流利的解释自己所用的方法我还是非常意外的,尽管不是重点,但是看着他比较激动的讲解,生怕别人抢了机会似的样子,还是让我看到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师: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运用到哪些数量关系呢?生2(众):每列人数×列数=总人数,总人数÷每列人数=列数师:大家说的很好,关系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大家做到了。

师:这类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来解决,我先请两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请-----

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自己的解决过程。

生3:解:设要排X列

20X=25×24

X=30

生4:解:设要排X列

20:X=25:24

X=

【自评: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少数学生的错误,但也真实地看到孩子的困惑,因此采取大家议一议的办法,共同讨论,帮助学困生理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开始小声地议论)

师:开来大家确实有话要说,但是一个要求:你需要说清楚分析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依据。

生5:应该是利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决,第2个是错的

生6:每列人数和列数是反比例关系

......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比列关系。

【自评:和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习惯了听老师讲解,不愿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的课堂语言就愈来愈多。可见我的耐心明显的不如以前,不能很好地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去思考、去解释。】

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分析:

题中有哪几种量?哪两种量是变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什么一定?定量是谁?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自评:利用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关系的确定方法

和步骤】

师:大家把数量关系分析的非常清楚,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利用这种关系来解决问题呢?

生:总人数不变,那么等号的左右两边应该都表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人数。

师:请你再说的清楚一点。

生:总人数不变,在等式的左边、右边都是表示总人数的式子;题里面每列25人,排24列,25×24是总人数,每列20人,排X列,25X也是总人数,就能写在等式里。

师:那么第二种方法呢,问题在哪呢?

生:相关联的量是反比例关系,而他写的是正比例关系。

师:大家能够听明白吗?

(同桌两个人互相讲一讲,有不明白的可以帮忙解释一下。)

指名再讲一遍。

【自评:仅仅给学生一个提示、一个表白的机会,就有学生精彩的回答,只不过想表达、愿意表达的孩子还是不多。】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你发现解决这类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学生不发言)

师:你是否认为判断比例的关系是关键呢?

(学生表示认同)

【自评:我再三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的还挺好的,怎么在这里又不愿意说了那,难道还是思路不清吗?】

3、自主练习:

如果要排15列,每排能站多少人呢?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自评:通过条件的变换,再一次强化运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巡视的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孩子仍然因为没有能够很好判断比例关系而出错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是做了个别提示,没有再次强化判断方法。】

4、分析提高:

师: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生:条件一样

生:关系也一样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相关联的两种量都是反比例关系。

不同点呢?

生:一个是已知每排人数,一个是排数已知。

师:看来大家理解的还是不错的。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反比例

生:解决问题

师:对,是用比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4、5、6

【自评: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但是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其次,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

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

教学反思

我从知识地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结合“五字教学法”来分析我这节课。

知识地位: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如何解比例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习的,其中这两个知识点是用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某个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前提之间因果的关系。从而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与杜郎口教学模式相结合,老师尽可能少讲,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我主要使用了“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和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首先我出示教学目标,

(1)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2)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接着展开自学,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包括两个例题,并且书上的例子也很简单,并且有分析和解答过程,所以我采取自学的方法,带着两个问题去自学

(1)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

(2)阅读教材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找出题中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利用学生的知识基本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用算术法和解方程两种方法)。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然后通过学生汇报展示自学问题来检测自学效果。

最后当堂进行训练,巩固知识。

“引”谈话法引入。我通过学雷锋活动要求,做文明学生,在学校做名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提问学生在家做哪些家务来引入,很自然的谈到如何帮家人交水费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学生在展示的环节,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这样解决好了自学指导的三个问题,这节课的整个内容就基本解决了。自学指导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性,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需要努力。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

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

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我与杜郎口教学模式相结合,老师尽可能少说,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设问和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能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正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由于在引导方面不尽合理,导致时间上没有把握好,使得训练的过少,没有完成任务。这也是我的一次尝试,在小学阶段结合杜郎口教学模式,贯穿这样一个主线: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和展示,老师少讲,学生真正多参与课堂,学习快乐数学。

“理”第二个环节的小组谈论就是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解题过程,通过小组的交流解题步骤更加完善,最后加以整理,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默读就,加深印象,效果不错,因为是学生自己整理出来的。

“测”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我采取的是完成课本练习时基本要求,然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问题,采取竞赛的形式自己来出一些用正比例来解答的问题。

“评”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去努力,如不能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对做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我还有这样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不高,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很多学生给我反映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意见

听了田若飞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

题》。这节课让我们受益非浅。下面谈谈我们的粗浅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习旧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去体会数学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田老师设计了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也就是“通过操作分作业本”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

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田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

出示例题,

小组交流,

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

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1、练习设计,紧扣例题,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2、教师做到适时点拨,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

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

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

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们的感受是朴实无

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有一个疑惑:这种教学模式,

如果中差生不会怎么办?这节课

的课堂上优生练习机会较多。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例6的教学是应用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一种用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6及练习十三4~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反比例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有关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自评:学生对于指定方法的问题容易解决,不会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刚刚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要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提高理解能力、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自评:利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归总应用题”,帮学生理清解决“利用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比例的知识,你还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 学生自由大声说一说,指名学生来说。

【自评:帮助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2、那么,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所成的关系又叫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你能说说这两种关系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全体交流,总结规律:乘积一定的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比值一定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3、请大家独立判断下面两组数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并能说出理由。(略) 交流。 【自评:巩固正反比例的特征,为进一步运用做好基础奠定。】 二、学习新知: 1、尝试解决: 师:相信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学校举行团体操比赛,每列25人,要24列。如果每列20人,要排多少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自评:相信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巡视的过程中也确实看到程度差异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

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 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表 执教人:汤广明班级:三(3)学科:数学课题: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观察人:隗玉红时间:2012、2、28 今天听了汤广明老师以“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为研究主题的《周长》的研究课,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被汤老师大胆尝试的精神所感动。 课上,汤老师一共设计了听讲、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前边演示、组内交流、课堂练习、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几个环节,汤老师把这几个环节很好的融会贯通,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下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听讲环节一共出现5次,大约7分钟;独立解决1次,大约1分30秒;学生举手回答问题5次,大约7 分钟;学生讲台前演示2次,大约3分30秒;小组内发言1次,大约7分钟;课堂练习1次,大约14分钟。从时间分配上看,我们不难看出整节课老师讲课时间不足10分钟,这就充分体现了课标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从教学方式上看,汤老师课下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特别关注了孩子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以及学生质疑等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节课汤老师大胆的进行了尝试,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周长,在求周长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没有周长概念的情况下求做画框用多少木条,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求木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告诉学生木条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再求木条的长度也就是求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

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算理,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这样的教学就不会把求周长的方法只局限在公式上。 整节课来看,老师并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做数学”。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有益。 2、培养学生的学合作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

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研究,使学生既学会数学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这样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2 __情境创设与资源(课本资源)的利用是怎样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观察 顾名思义,“观”是“看”,“察”是“思考”,两者放到一起便成为“一边看一边想”这么一种活动。因此,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二、课堂观察的作用 1、可以看到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2、可以从日常课堂教学中发掘人们的实践理性,提出新的观点 3、可以辅助其他研究方法,比如在访谈时进行预备性观察可以使访谈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观察前应该如何作准备 (一)制定观察计划 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2、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我想观察什么(包括人、事情、内容的范围)?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内容我希望回答什么问题? 3、地点:我打算在什么地方进行观察?这个位置对我的观察有什么影响? 4、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我打算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一次观察多长时间?我准备对每一个人(群)或地点进行多少次观察?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长度和次数? 5、方式、手段:我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6、效度:观察中可能出现哪些影响效度的问题?我打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计划采取什么措施获得比较准确的观察资料? 7、伦理道德问题:观察中可能出现什么伦理道德问题?我打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我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尽量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教学?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难? (二)设计观察提纲 1、谁?(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角色、地位和身份是什么?) 2、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做了什么?他们说话/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和形体动作?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开始的?哪些行为是日常教学中的常规?哪些是特殊表现?不同参与者之间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他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3、何时?(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频率如何?) 4、何地?(有关行为或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点有什么特色?) 5、如何?(有关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事情的各个方面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规范和动作机制?) 6、这什么?(促使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关人员对此有什么看法?有关人员的目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

小学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

小学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 一、教师信息 - 姓名:________ - 学校:________ - 年级:________ - 学科:________ 二、课堂信息 - 课堂时间:________ - 课堂主题:________ - 教学目标:________ - 教学内容:________ 三、课堂观察记录 1. 教师教学设计 - [ ] 教师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 [ ] 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差异化教学的原则

2. 教学方法和手段 - [ ] 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合作研究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 [ ] 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黑板书写、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3. 教学过程 - [ ] 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准确,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 [ ]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积极回答,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 - [ ]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了学生的研究状态和情绪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 4. 学生参与情况 - [ ]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 - [ ]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研究,互相帮助、交流和分享 - [ ] 学生能够主动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课堂管理 - [ ] 教师能够确保课堂秩序稳定,学生居安思危

- [ ] 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学生能够专注于研究 - [ ] 教师能够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研究动力 6. 教学评价和反思 - [ ] 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反馈意见 - [ ] 教师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四、课堂观察总结 (请在此处填写对本节课的综合评价和建议) 五、签名 - 观察人:________ - 日期:________ 以上是小学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的内容。请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 观察者: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时间: 执教者课题班级与人数 研究主题 视 角 观察点结果统计教学评价及建议 环节本课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环节是否面对全体学生? 各环节时间怎么分配? 呈示怎么讲解?讲解是否有效?(语言、语速、音量、课堂节奏) 多媒体怎么呈现?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板书怎么呈现?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帮助? 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动作(走动、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 观察者: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时间: 执教者课题班级与人数研究主题

视 角 观察点结果统计教学评价及建议 对话提问的学生分布、问题难度如何?候答时间怎样? 教师是否沉下心倾听学生发言?如何评价学生发言?对话围绕哪些话题?话题与教学目标关系如何? 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否有效? 机智如何处理来自学生 或情境的突发事 件? 有哪些有特色的教 学行为?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 观察者:观察维度:学生学习时间: 执教者课题班级与人数 研究主题 视 角 观察点结果统计教学评价及建议

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倾听有多少学生能倾听 老师的讲课?能倾 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 同学的发言?对什 么问题较感兴趣? 倾听时,学生有哪 些辅助行为?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 观察者:观察维度:学生学习时间: 执教者课题班级与人数 研究主题 视 角 观察点结果统计教学评价

互动有哪些互动行为?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怎样?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学生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学生清楚这节课的 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 什么证据(观点/ 作业/表情/扮演/ 演示)? 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 目标?效果如何? 教师教学行为调整意见与建议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记录分析表观察者:观察维度:预设与生成时间:

数学课堂观察记录表单

但也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 九教材版本 华东 师大版 课题二次函数 : 董亮辉网络课程 观察记录 通过话题的导入,师生在互动中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预习环通过预习和小组讨论及合作环节中学生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启发式提问10次,无效提问的次数0次 教师高水平示范主要体现在:1、多媒体课件操作。2、给学 3、最后展示学生陌生的相关知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设计了完成表格填写、听力再现、 ;在师生互动中也有 在检测预习时、小组探究时、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上台汇平衡教学最大的亮点体现在:以学生为本的探究式学习是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又有效利用时间,

聆听心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聆听学生的发言,并及 1、课堂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 2、教师的赞扬方式和用语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 九教材版本 华东 师大版 课题二次函数 : 董亮辉网络课程 观察记录 前置自学设置学生预习新课并且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练习,有引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多种合作学习形式,能够做到有效组教师能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能灵活积极地回应。不失教师新授课都会先创设情境,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学生活动时间与次数能得到保证,活动目的能够基本完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学法,辅助学习。 可考虑改变课堂整个形式:以模拟实际生活例子来展示问题. .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 九教材版本 华东 师大版 课题二次函数 : 董亮辉网络课程 观察记录 通过当堂检测检查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当堂检测,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方面的提升。掌握了基础知识,并能正对于普遍问题,有代表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讲述。特殊情况可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小组内讨论交流,有效的解决了学习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