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思考: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 情绪?
• 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 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 奈和惆怅情绪。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 相同点: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 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诗 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 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 不同点:前一首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 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诗歌的结尾略带 一点亮色;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 悲剧性场面,鲛人孤独地对月流珠,诗人又 何尝不是对月流泪呢?
静夜
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 诗的意境。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 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 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 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 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 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 宁静、美灯 明
闪 明星
光明
明星 现

点 街灯
自由
街市 美丽 物品 珍奇
幸福
象 天河
浅浅 不甚宽广 美好
牛郎织女 来往 闲游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 象的过程。
思考: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怎样的? 诗人做了那些改造?其用意何在?
达作用何在?
2、“那朵流星”,为什么不用 “颗”?
• “定然”肯定的语气,表达诗人坚定地 相信那么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定存在的; 表达对牛郎织女天上幸福生活的坚信不 疑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 比执着。同时,反衬出一种对现实世界 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 说明流星像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 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 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过着相望却不能 相聚的痛苦生活。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1、天上的街市一、导入你们喜欢在晚上看星星吗?看见星星你们会想起什么?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

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

牛郎就照样做了。

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

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

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喜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二、作家作品1、写作背景上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放弃希望。

他取材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奇特的天街景象,表达出要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
第一首: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第二首: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

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

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前言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以郭沫若的两首著名诗歌《七律·长征》和《浣溪沙·渡寒风山房》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诗歌背景《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杰出的长征主题诗。

这首诗歌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惊险历程,表达了革命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持。

通过这首诗歌,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和卓越。

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漫长而辛酸的道路。

《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浣溪沙·渡寒风山房》是郭沫若的爱情诗。

这首诗歌以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清幽幽的山水为背景,描述了诗人与他的爱人恋爱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眷恋之情。

听了这首诗歌,读者不禁被作者的浪漫情怀所打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殷切与真挚。

诗歌教学设计1. 诗歌欣赏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黑板等媒介,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两首诗歌,重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韵律等方面。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绘的事物、人物、环境等与自己生活的联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 诗歌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歌,教师可以介绍诗歌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等。

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3. 诗歌创作在诗歌欣赏和背景介绍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平面、描写、节日、爱情等题材,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材和思路完成一首诗歌创作。

在完成诗歌创作后,可以集体朗诵,并进行评价和点评,对于优秀的诗歌还可以进行精选展示。

4. 诗歌朗诵和评价在诗歌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评价活动。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朗诵和评价,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1、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专门像一篇漂亮的童话,宁静而幽雅。

诗人打开那幻想的仓库,用漂亮的彩笔,给我们描画出一幅奇异的天上街市图。

街市上,许多的通明灯火和橱窗里陈设着的无尽珍奇,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颇有一种眩晕的感受。

牛郎和织女,这对相亲恩爱的情侣,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遥遥摆摆地自由来往。

目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仰慕,也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因为在我国古代的神话里,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欢乐,只有悲伤,是一出使人同情,令人痛心的悲剧。

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动身,展开他浪漫主义的遐想,说天河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在喧闹繁华的天街上闲游。

在诗人的笔下,他们生活得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只有欢乐,没有悲伤,从而给予那个古老的神话以崭新的含义。

诗人之因此挥洒他的彩笔,推陈出新,乃是为了古为今用,反衬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污秽和丑恶,引导人们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微波荡漾的感情,低吟浅唱的调子,新巧秀丽的比喻,是这首诗的显著特色。

但使我们更加突出感到的是它具有的强烈的音乐性。

请听:“远远的/街灯/明了,看起来、闪着/许多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看起来、点着/许多的/街灯。

……”真是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这是由于诗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吸取旧格律诗中的押韵、句短、每句顿数相同这些有益的因素,加以灵活运用的结果。

全诗共4节。

第1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

这是由实到虚的联想,联想的交点是“街灯”与“明星”。

地上灯,天上星,差不多上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类似之处,成了诗人进行联想并发挥想像的基础。

这一节诗句工整,比喻专门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如此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制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精妙意境。

第2节,写天上的街市。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漂亮的街市/街市上陈设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04 两首诗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异同点分析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思 想。
不同点
《天上的街市》一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而《静夜》一诗则通过描绘静谧的月夜和鲛人泣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 家前途未卜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同时,他也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 影响,注重个性解放和诗歌形式的创 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紧 密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 苦难与斗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意识 。
诗歌主题及风格特点
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但贯穿其中的 是对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追求。
关注现实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天 上的街市》一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爱情生活,反映了 当时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而《静夜》一诗则 通过描绘静谧的月夜和鲛人泣珠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 时局动荡、国家前途未卜的忧虑。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 态度对于现代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求诗人 们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现实 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诗歌作品。
思想感情表达与内涵解读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天上街市的 繁华景象,诗人暗示了现实世界的荒凉 和寂寞,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
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 达了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牛 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 厚的象征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美好
爱情和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诗 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反 思。通过天上街市的描绘和牛郎织女的 故事,诗人传达了对自由、爱情和幸福

26课—郭沫若诗两首(作者郭沫若)

26课—郭沫若诗两首(作者郭沫若)

想象则是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景为基础的 (天河 流星)
思考:你觉得诗中哪些 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语言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 “星”“灯”。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用词准确。 例如“珍奇”“浅浅的” •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语气亲切。 例如“我想”“你看”。
本课小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 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 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 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 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 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3. 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
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
"天河何处"的发问。
5.作者看着天河,想到了一个什么神话传说?
答:“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6.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 种 什么感情呢?
充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参照下面句子的样式,仿写: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 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 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 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 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 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 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 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 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 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 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 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 又把读者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 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 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 言。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诗两首祝寿原文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革命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激情澎湃的情感而著称。

以下是郭沫若的两首祝寿诗原文:
1.《偶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题竹石》
风吹石竹动,飞絮卷空飘。

竹吐青嫩韵,飘香浮碧梢。

悠悠故园影,冥冥他乡潮。

桃李人间早,蓬莱天上遥。

这两首诗分别是郭沫若创作的祝寿诗之一,以其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寿星的祝愿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将自然的景象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这两首祝寿诗更显深远和内涵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 •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 佚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T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 •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5、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a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讨论时老师可①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女口,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 a •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定然”。

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6、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7、布置作业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静夜》、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

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2、探究学习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b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d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a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

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b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 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

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

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

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总结课文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

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4、布置作业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

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

请你发挥想像。

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5、信息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