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对比练习
对比阅读文本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阅读附答案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
(2分)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③便要还家()④欣然规往()1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翻译句子。
(6分)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1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9、陶渊明东晋10、代词,这交错相通通“邀”,邀请计划11、B1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已经出来,找到了般,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13、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1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二则》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礼记二则》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2019年中考题【一】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反:_______(3)诚能如是.是: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走:_______6.(4分)(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7.(3分)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分)(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2分)8.(5分)(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2分)(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字词书写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ìn) 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
(甲)。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实际上,陶渊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
从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的《桃花源记》。
他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lè)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ìn)___________泡勾(lè)_________(2)填入语段中(___________)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B.脍炙人口(3)填入语段中“(甲)”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二、选择题2.下列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语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中写道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客观的记叙方式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立足现实,切勿异想天开。
3.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D.《背影》——老舍——《朱自清散文集》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赏析与默写练习(附答案)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赏析与默写练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矜同:鳏)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恶: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赏析】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2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门 8.描写阐述 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篇课文描述的社会形式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相似,都表现了人民因得到社会关爱而生活安宁和乐美满幸福的景象。
生2:前者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后者的“盗窃乱贼而不作”相似,都写出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