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林庚提出的问题。

2、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3、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

难点: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鉴赏。

三、教学方法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2.采用感知、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

3.点拨法。

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思考导航。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看到大家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我忽然有个问题想问:眼睛还有哪些别称?(学生自由发言。

),一个简单概念为什么有这么多称呼?(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明白不同概念有不同意味。

)(二)文本阅读1、诗人林庚也和我们有相同的发现,齐读题目:《说“木叶”》,“木叶”其实就是(树叶),他发现了什么呢?大家诵读1-3段,找出每段的关键信息,简洁概括。

(学生自由发言,每段找一个学生概括,最后大家总结。

)提示: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古诗歌中常用“树”“叶”的概念,但很少用“树叶”的概念,到“木叶”就不肯轻易把他放过了,甚至创造出“落木”这个概念。

“木”字大有来历。

2、“木”的独特性在哪里?诵读4-6段,提炼要点回答。

(读后小组交流,展示,课件展示要点,生齐读。

)提示:(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此处要求学生回答每一要点的时候,都找到原文的林庚论述的依据。

好的,让我们在文中找一找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再读一读。

(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头找。

找到一句读一句,抢读。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 4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 4篇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设计6学习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说“木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木叶”的 象征意义
课堂反馈:收集学生的问题,进行 答疑解惑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独 立思考,按时提交
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及 时反馈,针对指导
作业评价:根据完成情况, 给予相应等级或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 评估教学效果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 况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评估 学生的学习效果
家长反馈:通过家长反馈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意见调查:定期进行学生意见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汇报人: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跳 跃性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意义和表达技巧
理解“木叶”的概念和含义
体会诗歌中“木叶”所表达 的深层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课文。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创设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才能,总结归纳的才能。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进步鉴赏古
典诗歌的才能。
3、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步对古典诗歌
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科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才能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展总结归纳。
些特征.
第三部(7)小结。
三,课文研读:
第一部分:引子——木叶即树叶,但树叶儿子在股市此种出现的
概率却非常低,并非为了洗练-—木叶一再被使用——落木已引
领略古诗词中鲜为人知的微妙吧!
二,整体感知:
1、题解:
A说的对象:木叶。
B引号的作用: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如何“说‘木叶‘"的?
第一部分:(1-—3)例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
字。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和为什么有这
2、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词中“木叶"的艺术特征,但本质是谈诗歌
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分析和归纳等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
教学步骤:
一,导入:在上一篇课文中,我们曾学过朱光潜先生的对待学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本来是个贬义色彩的词却被朱老贬词褒用,彰显了一个做学问的、大智慧的人治学的严谨和对学问研究的精细。在我国古诗词描写中,几乎涵
盖了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诗人们都对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灌注
了深切而细腻的感情。有写梅的、写菊的、写月的、写柳的、写酒的······简直是不胜枚举.在众多事物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古诗词中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的语言使用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精细而又具有深沉文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说“木叶”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说“木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

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板书课题)二交代预习情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节一、导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袅袅()陆厥()橘()徕()柳恽()沈佺()期寒砧()庾()信涔()阳万应锭()门栓()窸()窣()冉冉()2、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三、目标完成,整体感知:1、提取或概括文段主旨: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这一意象,有用“叶”的,而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

两者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11课 说木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11课 说木叶》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板书设

一、导入 新课
二、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三、课后小结
四、作业布置



思(本

课)
知识链接:
1古代诗歌中的“木叶”现象
2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知识的迁移
收获:
1.怎么品读诗歌;
2怎么去阅读与写作(咬文嚼字)
有待改进的地方:
1.
2.
授课时间
课时
第2课时总第24课时
课题
说“木叶”
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 特质,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重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前准备
电子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㈠、导入: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

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

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

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

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空阔黄色--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