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作业
军事理论作业题

军事理论作业题第一章中国国防1、什么是国防?有哪些基本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要素:国防的主体,目的,手段,对象2、国防分为哪几种类型?每个类型最典型的国家或集团是什么?扩张型(美国)联盟型(北约)中立型(瑞士)自卫型(中国)3、我国国防历史的启示是什么?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明是巩固国防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根据《国防法》的规定,公民有哪些方面的国防权利和国防义务?权利: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的权利3)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取得补偿的权利义务:1)兵役义务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5)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5、我国武装力量体制是什么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6、国防动员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国防教育第二章军事思想1、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以及进行战争的指导规律,阐明军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总体上反映研究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成果。
2、《武经七书》主要指哪几本书?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3、《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观点有哪些?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4)先胜而后求战5)不战而屈人之兵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战争观与方法论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2)人民军队思想 5)国防建设思想3)人民战争思想5、邓小平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根本途径途径是什么?总目标: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根本途径: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军队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2)军队建设要注重质量建设3)军队建设要突出教育、训练的地位6、胡锦涛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东华大学军事理论作业

一.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四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自然要素,军事要素。
二. 启示:1.发展经济是富国强兵的基础2.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 科技进步是国防发展的动力4.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三.特征:1.安全防务的整体性2. 国防力量的综合性3. 国防手段的多元性4. 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5. 国防事业的社会性四.权利:1.提出建议权2. 制止和检举权3. 获得补偿权义务:1.服兵役制度2. 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1.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就有哪些?1. 建立、完善了武装力量体制。
2.筑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合成军队。
3. 建立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工业体系4.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体系。
5.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
2.我国国家机构的领导职权是什么?组织本国军事力量防御外国的入侵,和制止反动武装的武装颠覆。
维护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保卫人民的劳动果实。
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本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依法履行有关的国防动员职责.3.中国武装力量有哪些部分组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好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
4.动员?动员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国防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意义:1.增强实力。
2. 增强威慑力。
3. 夺取战争主动权。
4.提高应急能力。
5.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实施?内容:1.武装力量动员。
2.国民经济动员。
3.人民防空动员。
4.交通备战动员。
5.政治动员。
实施:1.进行动员决策。
2.发布动员令。
3.充实动员机构。
4.修订动员计划。
5.落实动员计划。
军事理论第三章作业

1.试述21世纪初国际安全形势的基本走向。
答:第一,威胁安全的因素多元化,国际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第二,恐怖主义问题呈现国际化趋势,各国间加强合作与协调。
第三,军事力量对比出现新失衡,以武力解决争端的趋势有新发展。
第四,亚太地区总体和平,但威胁安全的因素有所增长。
第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人类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 (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3)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4)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答: (1)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4)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
4.以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为代表的极端势力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答:民族分裂主义虽然是一股极小的势力,并不代表哪一个民族,但却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这是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同民族分裂主义斗争中取得的最主要,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恐怖主义主要的危害有: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5.坚决打击“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是什么?答:1.两岸统一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2.两岸统一对我国的安全与发展影响深远;a.两岸统一事关我国重大安全利益;b.两岸统一事关我国长远发展利益。
6.什么是战略?它有哪些基本特点?答:战略是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军事斗争实践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的。
其基本的含义是,战略指导者基于对军事斗争赖以进行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计划、部署、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利用,以保证有效的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
7.什么叫战略环境?影响一个国家战略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军事理论作业1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_____。
A)、国家;B)、国民;C)、军队;D)、军人试题答案:A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颁布于_A)1998年B)1999年B)1997年D)1996年试题答案:B 学生答案:C 判题结果:×3、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点火发射成功的时间是_。
A)1962年10月16日B)1964年10月16日,C)1967年6月17日D)2007年10月24日试题答案:D 学生答案:D 判题结果:√4、我国实施的军事战略是A)积极防御的战略B)防御性战略C)后发制人战略D)自卫性战略试题答案:A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是A)百色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试题答案:B 学生答案:B 判题结果:√6、73、我国数千年的国防历史告诫我们: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动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A)增加先进装备B)提高实战能力C)经济发展D)军事发展试题答案:C 学生答案:D 判题结果:×7、我国古代国防理论中“以民为本”、“居安思危”是属于A)国防指导思想B)国防建设思想C)国防教育思想D)国防斗争思想试题答案:A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8、我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的原则有三个结合: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第三个结合内容是A)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B)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C)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D)军事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试题答案:A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9、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的三次战略决战是()。
A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役、台儿庄战役B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潘龙战役C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D黄土岭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试题答案:C 学生答案:C 判题结果:√10、宋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A 世兵制B府兵制C募兵制D卫所兵制试题答案:C 学生答案:C 判题结果:√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属于()A)、基本法B)、特别法C)、普通法D)、一般法试题答案:A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12、《兵役法》称“应征公民”是指()A)年满18岁的公民B) 年满22岁的公民C)报名应征的青年公民D) 经兵役登记初步审查合格的公民试题答案:D 学生答案:A 判题结果:×1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级领导机关。
军事理论作业

军事理论作业1.什么是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定义:指与传统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力和作战方式上都有本质区别,尚处于研制或探索之中的一类新型武器。
高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军队武器装备的巨大变革,也为发展全新的非核武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不久的将来,会陆续研制成新的、更具有威力的武器系统,并将投入到战争中使用。
这种武器就叫做新概念武器。
分类:激光武器(1.激光致盲武器2.车载战术反导激光武器3.机载激光武器4.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发射武器动能拦截器气象武器(1.人工降雨及洪水武器 2.人工引导飓风)网络战武器粒子基因武器(也被称作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束能武器次声波武器幻觉武器无人作战平台非致命武器(反装备:1.超级润滑剂 2.材料脆化剂 3.超级腐蚀剂 4.超级黏胶;反人员:1化学失能剂 2.刺激剂 3.黏性泡沫)2.与常规武器相比,激光武器具有哪些性能?激光武器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
它的独特性能有:1.高速度 2.作用面积小 3武器寿命长 4不能全天候作战,受限于天气 5反应时间短,对精确武器的拦截概率高3,.新概念武器对未来战争的主要影响有哪些?(1)作战领域和空间更加广阔(2)对抗行动更加惨烈(3)传统攻防作战理论将被改变总之,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可能影响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演变,深刻改变武器装备的技术形态,深刻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形式,引领军事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引发战争形态新一轮整体转变。
新榄念武器的应用能够对未来战争的胜负产生重大影响重视研究和应用新榄念武器,有助于遏制和打赢未来战争。
军事理论作业题

军事理论作业题
2012.12
1、人民战争思想仍然是未来战胜敌人的法宝,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
2、阐述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意义?
3、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面对岛屿的争端愈演愈烈,你认为我国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4、试述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5、阐述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6、阐述在现代条件应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人民防空?
(注:以上的题目任选两道题,文字要求不得少于1500字,作业在第十七周上交。
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军事理论论题及答案[5篇材料]
![军事理论论题及答案[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e262e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d.png)
军事理论论题及答案[5篇材料]第一篇:军事理论论题及答案.结合国防历史同周边安全环境现状,谈谈你对国防的认识答: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
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
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
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如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收获。
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领导”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应当指出,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响。
例如,南、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
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
这些情况表明,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分析台湾的地位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P111答:从战略角度来看,以台湾为中心,以一千里为半径,向太平洋作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于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势力,提供了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
反之,如果台湾成为敌对势力,台湾就会如同一把利刃抵在咽喉,使大陆寝食难安。
军事理论作业题

1.1 中国国防史——秦至两晋南北朝中国国防(一)1()不是西汉时期的国防政策。
A、汉匈和亲,文武并用B、固边以防,出击匈奴C、南征百越,设立郡县D、屯田耕守,赏功罚过我的答案:C2()不属于国防的基本特征。
A、多种斗争形势的角逐B、军事实力的抗衡C、战争潜力的转化D、质量建设的方向我的答案:B3根据国防的涵义,()不属于国防的作用或目的。
A、防备和抵抗侵略B、制止颠覆C、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D、为公民正常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我的答案:D4()不属于国防的类型。
A、扩张型B、自卫性C、独立型D、联盟型我的答案:C5()不属于先秦时期中国的国防政策。
A、以和为贵B、变法图强C、改革军制D、奖赏军功,百家论兵我的答案:A6()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防状况。
A、尚武修兵,北朝强盛B、国防废弛,南朝衰败C、西晋罢兵,东晋偏安D、器械为宝,和战攻心我的答案:D7国防活动涵盖了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我的答案:√8学习军事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中国人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我的答案:√9扩张型国防代表国家是中国。
()我的答案:×收起1.2 中国国防史——隋朝至元代中国国防(二)已完成1()不是唐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形势。
A、万国归附,居安思危B、改良兵器,发明火药C、穷兵黩武,北伐突厥D、水路畅通,驿站遍布我的答案:C2()不是元朝的国防形势。
A、以兵立国,横扫欧亚B、兼收并蓄,兵器无敌C、以战养战,征伐不已D、积贫积弱,执意求和我的答案:D3()不是宋朝时期的国防形势。
A、闭关锁国B、强干弱枝C、火箭、火枪首开先河D、积贫积弱我的答案:A4()不是开元盛世的标准。
A、周边无强国B、周边无弱国C、周边无敌国D、周边无有敌意的强国我的答案:B5隋朝时期,中国的国防形势是:集中军权,拓宽兵源;修成路河,以御赴急;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我的答案:√6西方人认为的古代四大军事家分别是:拿破仑、成吉思汗、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军事理论对于完善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几千年的国防兴衰史,不难看出,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国防就会强盛;反之,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阶段时,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族分裂、国内混乱,国防就会衰弱。
因此,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
二、经济强盛是国防强大的基础质基础,强大的国防依赖经济的发展。
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经济强盛,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国防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把一切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是国防力量的源泉。
四、科技进步是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当年殖民战争给与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永远牢记。
新世纪新阶段,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国现代化的作用尤为突出。
我国国防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而奋斗!五、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近代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一败再败,除清政府腐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从上到下均无防卫御敌之念,思想上“一盘散沙”,以致军队遇敌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抗日战争中,就在全国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时,竟有人投降敌寇,充当汉奸,为虎作怅,屠杀同胞。
由此可见,强烈的国防意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使民众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就会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筑起“精神上的长城”,国防实力就会更强大!学习军事理论对于完善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和军训体验,使我受益匪浅。
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增强了我的爱国心。
通过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报复的有志青年的学习,这让我们承担了更多的负担,但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通过这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的建设与发展,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将实现伟大的复兴,必将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三、历史里窥探智慧首先,历史的滚滚长河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经济的昌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和谐生活。
在社会意识形态里,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也反映经济。
同等的,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水平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的政治主张。
《孙子·作战篇》中指出:“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表明了当时的军事家认为军队进行战争必须要有物资作为保证。
当时的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兵强,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
以当时的秦国为例,“商鞅变法”推行了“开阡陌废井田”、“奖励耕织”等一系列发展的经济的措施,极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就促进了当时地理位置并不占优势的秦国的发展,对其后的合六国完成统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于此相反,若是经济落后,动摇了国防的根基,类似于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
这也就是历史给敲响的第一声钟鸣。
其次,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智慧。
汉高祖得天下后,实行“文武”政策,建立法制,秀明政治。
此后的文、景帝至武帝,都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治国政策,国家的昌盛才为西汉长达2000多年的基本安定奠定了基础。
相反,秦朝的暴政带来的结果是,民不聊生,农民纷纷起义,秦始皇千秋万年、子孙相继帝业的梦想破灭。
反面教材不得不提到的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化不堪,国防也相继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是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人民带入水深火热当中。
历史我们应当铭记,她在沉重地敲响第二声钟鸣。
我们须知,政治与国防关系密切,一方面,国防直接保护的国家主权是政治的第一需要,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领土是政治的物质前提,国防直接保卫的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是政治的根本追求;另一方面,政治对国防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国家的政治需要决定国防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类型,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和路线决定国防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国防的根本体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制约国防的客观效应。
最后关键的是,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山河破碎,有国无防。
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
虽然当时有人民奋起抗击侵略,但由于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统一领导,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加之当时国家的破碎和统治阶级的腐朽破坏,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战争的局面。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侵略,并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
历史这有力的第三声钟鸣证明,国防的真正万里钢铁长城需要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军民齐心协力的精神与意志。
四、结语现代国防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范围上,以及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方式上。
现代国防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更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密切。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也就对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领导体制和国防政策的不断健全,国防成就的不断创新,以及武装力量的建设的与时具进。
我们应铭记历史,在历史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完善中国国防建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收获智慧,是历史遗留的宝藏,切要珍惜。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
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
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
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认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
“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观察家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就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中国0倍~30倍。
日本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中国仅有305架。
拥有近百万之众的中国陆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
日本1个师的武力装备,在战争之初相当于中国1个师武力装备的3倍;而在战争的中后期,已经相当于中国的8倍~9倍。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
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鏖战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
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