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之我见
推荐总结-散文写作之我见

散文写作之我见本文作者:甘肃省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马晓春文秘网原创投稿散文写作之我见甘肃省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县志办主任马晓春大家好,我叫马晓春,现为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县志办主任。
同时,也是一名痴迷文学的爱好者,业余的新闻通讯员,专职的史志工作者。
我深知在坐的都有很高的写作基础及成就,当接到让我讲写作的时候,说实话我是忐忑不安的。
一来是接到通知,赶紧准备,时间太仓促,另外因为自己毕竟也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水平太有限,不好推辞,只好与大家一起探讨散文写作,一起分享下我的写作感受和体会吧。
大家都清楚散文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文体,凡是能够独立成篇的文章都可称它为散文。
而“以我为主、以情为主、以真取胜、以小见大。
”则是我最深刻的创作体会。
我觉得写散文最好以第一人称来写,将自己放到所写的文里去,做文字里的主人公,就像演员演戏,将自己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整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大家也都清楚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我觉得不管是哪种形态的散文,归根结底,还是以情为主。
无论是写亲情、友情,还是写爱情、乡情,以情感人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曾听过一次讲座,说散文也可以像小说那样去虚构,但我还是觉得散文创作不容虚构,要表现真情实感,以真取胜、以情感人。
当然这个不虚构并不是说必须是你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将自己放进去再来加工,我曾写过一个散文随笔《怀念我的奶奶》就是写小时候我和奶奶相依相伴的点点滴滴的故事,为写这个从小到大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又找出了小时候的照片,把自己锁在了屋里很久,写出后反复修改,投给了第二届“良恒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大奖赛组委会,没想到获得了优秀奖,不到3000字的散文,奖金是500元,还通知我去北京领奖,报销路费食宿。
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创作的动力。
我曾在编著的《文苑花絮》《心灵的放歌》,合著《流年絮语.当代唯美作品选》《百姓文学年度选刊》中这样说过:散文是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范围最广,流传最久的文学体裁,同时它又具有活力,是一种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小说相比,散文更具有精粹而蕴含深邃、写景具象却寓意广泛、行文简约能寄情致远的功能与效果,在字里行间让读者的情感抒放,使读者的希望飞翔。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散文创作之我见

散文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散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规则还很难达成共识,其中包括它的文体、边界、特点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与其说散文是什么,不如说散文不是什么。
”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说“不是什么”总比说“是什么”容易,做排除法总比做穷举法简单。
但是,那么多人都在写散文,又有那么多人喜爱散文,我们却连它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是不是该有点惭愧?关于文章(散文),金末学者、作家王若虚在《文辩》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最为精彩:“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则须有。
’” [1]这段话说得有点玄,却道出了文章(散文)的一个普遍性规律: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何为“体”?我的理解,就是文章的章法、体例、法则,扩展开来就是文章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散文写作,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格式、套路,也就是“定体则无”;所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2]对于最后一句,历[1] [金]王若虚著,胡传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卷之三十七•文辩》,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422页。
[2] [南朝梁]萧纲:《梁简文集•诫当阳公大心书》,转引自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上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内容摘要:虽然散文创作不应墨守陈规,但是总归还是有一些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则。
要讲真实,做到内容真实与情感真实;要讲深度,注重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就其语言而言,既要典雅精致,又要明白晓畅;文本既要鲜活,又要灵动;散文是作者学、识、情的有机结合,体现作者的文化底蕴和学识素养;散文的疆界非常宽广,不要被文体上的固化概念束缚住手脚。
关 键 词:文体 散文 散文创作 创作原则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散文创作之我见徐 可来多有非议,以为过于轻薄。
在我看来,所谓“放荡”,其实就是“放开束缚,跟随内心”。
散文之我见

散文之我见散文是人人都爱,人人都会写的,它是人们最喜爱、最易接受、也最易运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会像诗一样感动作者也感动读者。
当作者要表达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的东西时,总是发现散文来得最直接、最痛快,会比诗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些。
有位在出版社从事设计工作的女士,她在设计封面和搞家务之余,喜欢用她自己平日集攒下的碎布片制作香蕉等水果形状的童枕和童装上的各种贴花,并且,将它们的制作方法一一整理成书,出版后很受国内外小朋友以及家长的欢迎。
我在与她闲聊时,联想到写散文也是这么回事。
散文的创作,犹如主妇做饭,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只要有材料,哪怕结构很杂乱或少头绪,作者都能够做到混乱中自有章法,用他的灵心与灵思、以及他的浪漫哲思,把它们加工成笔法绵密的、生动而耐人寻味的生活篇章来。
主妇平日总琢磨着怎样才能把饭做得香甜可口,散文作家也总在琢磨着如何让自己那支笔生出妙花来,都同样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
创作散文,犹如主妇收拾家务。
每天,或隔几天,或在闲时,拾掇一下柜子,翻一翻、理一理里面的东西,把满屋子的灵感、念头、联想等等整理清楚,一篇散文就渐渐出来了。
创作散文,犹如主妇做衣服。
闲时,坐下来,把平日里自己有意无意间收起的好看的花布或不舍丢弃的碎布片儿分分类,缝缝补补,一件像样的衣服就出来了;把曾经脑中产生的念头萌发灵感时随意记在小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几个字发挥一下,一篇散文就出来了。
创作散文,犹如工人生产零件,得到材料后开始操作,也有从毛坯到精美的产品那样一个过程。
工人们一件一件地赶制完成,再把一件件成品堆积到一起,装箱出售,这无异于散文作家把一篇篇作品整理结集出书的过程。
散文作家如手里编织着毛衣的主妇,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的文章,坐在那里劳作着,试着创造出新花样儿,有时连他们自己也想不到翻出了毛衣新花样似的,写出了惊人的妙句来。
可别小看散文作家,他们通常是思想家,只不过总让形象思维高于逻辑思维。
散文作家都很博学,不然写不出旁征博引而不芜杂的文章,写不出笔有藏锋、意在言外、挥洒自如、一泻千里的文章来。
我对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

我对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我对散文创作的一点看法初到贵地,拜读了几篇贵网首页推荐的作品。
恕我直言,某些作品在下实在难以恭维。
一句话表达我的读后感——华而不实,词不达意,篇幅冗长却表达不清楚自己的中心思想。
首先从题目上看,题目字数过多,毫不简洁。
文章的题目就该精炼。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很简单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清楚的传达了作者要想表达的东西,读者一目了然。
再看看有些会员的文章,光是题目就有七八个字,有的多达十七八个字。
最关键的两点,用了那么多字,一是还没完全表达出他想表达什么,不知所云。
二是题目和文章本身的联系也不密切。
我很想问一下,题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这都没搞明白,那还没写之前或者当你拟定一个词不达意的题目时,这篇文章已经报废,读者读完也是一头雾水。
再从文章的内容,我又要批评几句了。
刻意的追求华丽的辞藻是没有用的,就像人一样,你穿的再漂亮,没有内涵是不行的。
有些会员为了刻意追求意境和言语的优美,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勉强想到了一些自认为满意的语句参杂其中,实为画蛇添足。
语句的优美是肯定的,但不是唯一,也是围绕清晰的表达出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的。
往往简单朴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稀里哗啦诌了一篇看似华丽,实为词不达意、句难成章的败作出来。
就拿朱自清的《春》来说,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作者对春的'认识和感受,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给人一种很实在的感受。
刻意追求语言过多的华丽,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空,没血没肉。
所谓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散文体裁形式上虽然自由,但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
是叙事?叙人?叙物?抒情?还是游记,随笔或者杂文?不管你选择文章如何出发,说到底也是对人对事对物的观感通过情感抒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悟。
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贯穿整篇文章,构思好了中心思想,事半功倍。
就像人一样有了骨架,至少就有了一个形。
然后再给整个骨架添血加肉,最后反复推敲,增加细节。
散文心得体会

散文心得体会散文,宛如一条清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在文学的田野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它没有诗歌的韵律束缚,也不像小说那样编织复杂的情节,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深深沉醉其中。
散文的自由与真实,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它可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也可以是对生活琐碎的记录;可以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自由让作者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
而真实,则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它不需要华丽的修饰,不需要刻意的营造,只需要把最本真的东西呈现出来,就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读一篇好的散文,就像是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我感受到了她对家人深深的爱和思念,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透过平实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沁入我的心田。
她没有刻意渲染悲伤,只是平静地叙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却让人感同身受。
这让我明白,散文不需要夸张的表达,真实的情感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
散文也是生活的镜子,它反映着世间的万象。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让我看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也看到了在时代变迁中,乡村所面临的困境和变化。
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又略带沧桑的乡村世界。
这让我意识到,散文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还可以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让我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散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能够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通过阅读和学习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在自己尝试创作散文的过程中,我也有了许多的体会。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能成为散文的素材。
一片飘落的树叶、一个陌生人的微笑、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捕捉到这些瞬间的美好和感动。
散文创作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散文创作心得。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富有个性化的文学体裁。
它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严格的韵律,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我看来,散文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散文的创作需要真情实感。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当我们走进散文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画卷,感受着作者那颗跳动的心。
因此,在创作散文时,我们要用心去体验生活,用情去描绘情感,用爱去温暖读者。
其次,散文的创作需要独特的视角。
散文家们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
正如林清玄所说:“散文,就是用独特的眼睛看世界。
”这种独特的视角,使散文作品充满了个性,充满了活力。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写出独具特色的散文。
再次,散文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散文虽然不讲究韵律,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散文创作的灵魂,它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畅游于五彩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散文时,我们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此外,散文的创作还需要严谨的结构。
散文虽然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堆砌文字。
一个优秀的散文作品,需要有严谨的结构,有清晰的层次,有流畅的过渡。
在布局谋篇时,我们要注重前后呼应,注重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读起来既有逻辑性,又有艺术性。
最后,散文的创作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文学创作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我们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散文创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养。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真情实感、独特视角、丰富想象力和严谨结构的散文作品,为散文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散文写作的感悟

关于散文写作的感悟贤者无忧前几天,接到江山晓荷负责人电话,请我给大家讲一下,散文写作的体会。
我想,江山文学是一个非常有名气、大咖云集的地方,我这个无名之辈,无非是年龄大点而已,岂敢给大家讲课,心里很忐忑。
最后一想,散文创作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我自己在散文创作上坚持走自己的路,也许是一种自己的特色吧。
实在无法推脱,也就大胆地在这里给大家谈谈自己对散文写作的一些有感悟吧,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多指教。
一、用心创作人生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与幸福,生活给与了我厚厚的积淀,那些生活工作中的精彩故事、那些酸甜苦辣,时常在我的梦里浮现,时常将我带回到那个艰难的岁月。
开初,我就是想把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的历炼用文字记录下来,将来打开电脑,看看那曾经的过去,回味一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下奋斗的幸福。
也想将文字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样奋斗,怎样生活的。
于是就开始敲打键盘。
开始时主要是从自己的工作学习写起,通过几个月的时间,形成了7万字的《老几驿站》回忆录,详细的记录了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通过考学,走向城市,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般的技术人员,走向领导岗位。
写作的过程中,一遍一遍的感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了奋斗的快乐和幸福。
初战告捷后,自己感受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让我感动,让我回味,让我有了进一步写作的冲动。
于是我开始写作散文。
二、用情写作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我的散文写作不论是述说自己五十载人生,还是描写自然景物,都是从自我感悟出发。
这种感悟,既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美质的发现,也是作者感情激荡、神思飞扬的心灵体验过程。
如我的作品《父亲的鸡公车》一文就是从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场景和那种苦难说起,通过散文的写作更加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感恩父母。
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看法(老师版)

关于散文创作的几点看法一、散文艺术现在所处的位置1、第一个阶段:是礼崩乐坏之后的百家争鸣阶段。
代表作家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李斯、左丘明、公羊高等人。
这一批散文作家在表达其思想之际,开始创设了散文这一文体,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为中国人的性格与心理定下了基调2、第二个阶段:是独尊儒术之后的文以载道阶段。
在艺术上达到了娴熟而圆润的程度,甚至推向了顶巅。
然而这一阶段,由于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意识形态,作家的思想受到禁锢,多是代圣贤立言,并以忠孝为主题。
当然这一批作家,也有能挣脱其时代束缚的,从而闪烁出了个性的光芒。
他们有我所喜欢的司马迁、王羲之、陶潜、苏东坡、洪迈、朱国帧、李贽、袁宏道、张岱。
3、第三个阶段:是文学革命之后的人的文学阶段。
人的文学,主要吸收了西方文化思想所主张的人性和人道的原则,从而使中国文学的观念得以彻底改变。
其标志是,它开始关注妇女,并出现了爱情,还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尤其是批判了它一贯提倡的封建道德。
4、第四个阶段:人的文学的复活阶段。
实际上中国的散文艺术,现在就处于人的文学的复活过程,而且它的文体仍在完善之中,它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文化思想注入。
“新概念借由时代,开创了新的风气,宣扬了文学的自由和平等,打通了传统写作训练堵塞的筋脉,使得很多新鲜血液可以顺畅地灌注到文坛。
”散文艺术必将在你们这一代人手里,得到质的提升。
二、散文艺术要产生质的飞跃散文艺术要产生质的飞跃,应该有三个提升:1、是从生活感受向终极关怀提升。
散文仅仅表现至情至性是不够的,还要有终极关怀,就是应该关注一些根本问题,并探问彼岸世界,增加形而上的含量。
2、是从质野之作向美之品提升。
散文成为美之品,从而可以欣赏和玩味,并产生愉悦之感。
遗憾的是,现在的散文多是质野之作。
不化古汉语语言,不提炼口头语言,不超越现代汉语的范式语言,便往往流于通用语言,而通用语言之中极为拙劣的则是翻译体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创作之我见
新加坡著名散文家尤金曾经说过:“少女情怀是首诗,少妇情怀是散文,徐娘情怀是小说,老妪情怀是论文”。
按尤今的说法,文学皆与女性有关。
不幸身为男性,没有老妪情怀,作论文也就成了难事,故“结胎”良久,始终处于“临产”状态。
想去参加本次省散文写作学会的年会,根据省散文写作学会的安排,与会者得交一篇关于散文创作的论文。
心想,哪有丑媳妇不见公婆之理?就索性写几句,谈谈这些年散文创作和散文教学中个人的一些见解,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不当之处,诚请赐教。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式样。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因为形散,仿佛什么都可以写: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寻常百姓;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都可以作为散文的题材。
读别人的散文,侃侃而谈,仿佛信手拈来。
可当自己亲自为之,却无法将其神聚焦到一起,易放而难收。
那究竟如何才能创作好散文呢?我認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热爱生活。
朱熹在《诗论》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当然就是艺术的源头活水。
因此,要创作出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散文,就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找到创作的源头活水。
不论写什么样的散文,不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没有对生活认真的观察,深入的体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你的散文便读不出生活味,你的创作便会失去读者,脱离人民群众。
那样,无论你写作散文的技巧多娴熟,结构多精巧,语言多华丽,你都会在散文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修身立德。
文学有很多功能,但教化人,引领人,给人以阳光,给人正能量,指引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应该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无论写人、叙事、写景还是状物的散文,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每一个创作者的笔下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自己的影子,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留在自己的笔下。
文学就是人学,写文章就是谈做人。
因此,如果创作者不修身立德,没有高尚的情操,怎能从他的文章找到高尚的东西去教化人,感染人,鼓舞人?
再次要锤炼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再伟大的思想,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有一位作家曾说过,通顺的文字是白水,而散文的笔调是茶,无论是龙井,是普洱、云雾、铁观音,必须有自己的味道。
散文的语言有很多风格,或朴实自然,或清新明快,或雅致瑞丽,或气势磅礴,或戏谑幽默。
但是,无论哪一种风格,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
作家吴乔说,“小说像八宝饭,要加各种辅料以求滋味丰厚。
散文则像豆花饭,以清淡爽口为特色。
诗是升华,小说是加厚,散文是提纯。
”我们写散文,写我们对生活的顿悟,不一定非要成名成家。
我手写我心,写作,纯为表达,纯为一种爱好。
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长期锤炼,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很欣赏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贵州省作协副主席戴明贤关于散文创作的一句话,在这里和各位同仁分享,也借来为这篇文章作结:“我认为散文之根本,在于三个‘实’字:材料真实,态度诚实,语言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