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特征与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
1.个体心理特征的内容 气质: 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能力: 是人们是否能够做某件事 人格: 是指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行为
2.个体心理特征的特点 1) 相对稳定性 2)差异性 3)社会性 3个体心理特征在组织中的作用 1)行为理解和预测 2)工作匹配 4、影响个体心理特征的因素 1)遗传 2)教育 3)环境
谢谢大家!
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 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你具有成功智力吗?
3)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沙洛维和梅耶提出情绪智力概念 高尔曼(D.Goleman) 发展完善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社会意识 (4)社会技能
智商使你获得工作,情商使你获得提升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 020年1 1月下 午4时49 分20.1 1.1516:49November 15,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 年11月1 5日星 期日4时 49分39 秒16:4 9:3915 November 2020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下午4 时49分 39秒下 午4时4 9分16:49:3920 .11.15
成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所 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工作中的能力因素 1)职业能力倾向
能力倾 向 言语理 解 数量关 系 逻辑推 理
知觉速 度
空间知 觉 综合分 析
动作协 调 手指灵 巧性
描
述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和思考的能 力
对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做出分析,理解和 判断的能力,对数字的敏感性
根据已有的信息发现和理解事物之间的 关系,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个性心理: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非形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它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建设性冲突:指冲突各方的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授权: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利授给部署人员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共生效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主动地、自觉地因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对组织现状主动地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过程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是指个体在工作时,以使工作本身得到满足感作为激励手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群体动力: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角色期待: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力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团体组织学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外激励: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体实现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角色直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矩阵制组织结构: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照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制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社会知觉: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某个具体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相互理解、容纳和协调。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68b9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局部组织行为学根底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并对相应的常识加以应用的学科,它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组织人的行为加以办理,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人格的概念(掌握)1.概念: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此外独特而不变的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彼此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不变的动力系统。
〔2021年单项选择〕二、人格的影响因素3个:遗传、环境、情境1、遗传〔2005年单项选择〕①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②遗传奠基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根底③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人格在短期内是安定的。
2、环境①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
〔2005年单项选择〕②环境因素包罗:教养方式、教育布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根底、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3、情境:相对不变的。
人格最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的,而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在具体情境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化。
三、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1.布局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不变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
四、精神阐发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一〕弗洛伊德理论1.人格的差别在于人们对待底子趋力方式的不同;2.人格的两个不同局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2007年多项选择〕3.健康人格的前提:自我、本我、超我【注:“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局部有意识〕负责处置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局部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二〕人本主义1. 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有关个体的心 理特征和行为。如:气质、性格、 能力、价值观、态度、兴趣等等。 同时涉及它们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需要、行为和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 1、需要(need) ❖ 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 2、动机(Motive) ❖ 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
❖五、归因理论
❖ 1、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 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 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 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 ⑴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分析; ❖ ⑵社会推论问题; ❖ ⑶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例如:对失败的归因
归因
内
①智力低
因
②努力不够
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 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 3、动机与行为
❖ 动机有三种特征: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 性。
❖ 动机有三种机能: ❖ ①始发机能;②导向选择机能;③强化机能。
❖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动力 ❖ 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是完全对应 的吗?
❖二、激励机制
❖ 1、概念 ❖ 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 2、激励模式 ❖ ①激励模式之一
用人体的体液解释气质缺乏科学依据,但这种分类 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的思想。
❖ 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 种体液含量多的人依次为:多血质、粘液质、胆 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其一般特征为:
李逵 ❖ 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 制能力较差。
刺激(内外诱因)
个体需 动
行
目
要
机
为
标
反馈
❖②模式之二
需要(愿望、欲望、 动力)
行为
反馈
• ③模式之三
未满足需 要
心理紧张
(愿望、 驱动力)
动 机
目 标 导
向
新需
要
目标
目 标 行 需要为满 足 紧张解 除
❖ 3、激励机制
❖ 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 制度安排的总称。
❖ Mn=(Bn-1,G0)
外
③偶然生病
因
④工作任务重
难度大
今后的行为 消极行为 增强努力
增强今后的努力 降低自信心 降低成就动机
❖六、知觉与个人决策
❖ 1、知觉与决策的关系
❖ 决策是对于问题的反应,而对问题的存在和所 需要的认识是一个知觉问题。
❖ 另外,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对信息进行解释与 评估,哪些资料与决策有关;每一个方案的优 点和缺点,都与决策者的知觉过程有关。
❖ 2、个体最优化决策的步骤
①弄清决策需要; ②确定决策标准; ③给标准分配权重;
④开发备选方案; ⑤评估备选方案; ⑥选择最佳方案。
例:选择大学的决策
标准
权重
标准
财政资助的可能性 10 入学要求
5
学校的名气 每年的花费
10 社会生活质量
4
8 学校规模
3
课程设置
7 男女生比例
2
地理位置
6 校园的自然条件 2
权重
大学 标准
βγδ ε θμ
财政资助的可能性 5 6 4 10 7 7
学校的名气
10 6 6 6 9 5
每年的花费
5 7 8 8 5 10
课程设置
6 10 8 9 8 8
地理位置
6 7 10 10 6 9
入学要求
7 10 10 10 8 10
社会生活质量
10 5 7 7 3 7
学校规模
10 7 7 7 9 7
❖ 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个属性或各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 ❖ 社会知觉的分类: ❖ ①对人的知觉 ❖ ②人际知觉 ❖ ③自我知觉 ❖ ④角色知觉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者因 素
态度、动 机、需要 兴趣、经 验、期望 、知识经 验等
❖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心境变
王熙凤 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
❖ 粘液质: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都较低,沉着冷静,
薛宝钗 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言语动作迟缓。
❖ 抑郁质:感受性强,善于觉察细节,艰危知著,细心
Bn=f (P,Mn)
❖ M:刺激变量(外界目标)
n=1
,2,3,4……m (激励机制)。
❖G0 :组织目标 ❖ B:反应变量(行为)
❖ P:机体变量(个体特征,需要和动机)
❖
第二节 个体的认知心理与管理
❖一、感觉与知觉
❖ 1、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 二、气质与行为
❖ 1、气质的含义:
❖ 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 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 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系统的气质学说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 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和 罗马医生盖伦(Galen,129-200)提出的。他们
知觉
情境因素 时间、工作 环境、社会 环境、敏感 性、对比、 适应
知觉对象
因素
新奇、运动
声音、大小
背景、临近 、接近、相 似、连续
知觉对象的特征 接近率
相似率
❖四、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 2、晕轮效应 ❖ 3、近因效应 ❖ 4、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 5、似我效应 ❖ 6、对比效应
393 373 4一、个性的内涵
❖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 总和。
❖ 它有以下特征:
❖ ①组合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一般性和独特 性;④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男女生比例
2 2 8 8 8 10
校园的自然条件 8 10 6 3 4 10
标准
财政资助的可能性(10) 学校的名气(10) 每年的花费(8) 课程设置 (7) 地理位置(6) 入学要求(5) 社会生活质量(4) 学校规模(3) 男女生比例(2) 校园的自然条件(2)
总分
β γ δ εθμ
50 40
100 60
40 56
42 70
36 42
35 50
40 20
30 21
4
4
16 20
100 70 70 80 60 60 90 50 64 64 40 80 56 63 56 56 60 60 36 54 50 50 40 50 28 28 12 28 21 21 27 21 16 16 16 20 12 6 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