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2020年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视听语言分析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
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
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
其实。
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
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
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
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
很单纯,有味道。
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
有的是鲜明与对立。
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
浅析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艺术特征

从电影的构成元素上来说,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有很多有自己特色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标志性的东西。
雄浑的戈壁,磅礴的日出,色彩斑斓的云南景象和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虽然是表现文革这一特定时期的电影,但与以前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中那种痛苦、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体基调是浪漫昂扬的,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还渗透着姜文式的彪悍气质,震撼而富有感染力。
虽然《太阳》以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为蓝本,但《太阳》中讲述的故事要比《天鹅绒》更饱满、富有张力,人物也更生动、立体。
在《太阳》中,姜文把原来的小说解构成“疯”、“恋”、“枪”、“梦”四个故事,用1976年、1958年两个时间段,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新疆与云南两个地方,整合成一个时空和命运交错的完整故事,使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某种复杂逻辑联系层层揭开。
一,简洁的电影叙事反叛中国电影的故事性。
颠倒了故事的叙事时间顺序,真正的故事其实是按照“4—2—1—3”的时空顺序发生的,而姜文的颠倒方式并未启用普通的“倒叙”或是“插叙”。
而是采用了"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也正是由于其破裂拼接的结构和模糊的思想性两大特点,而具备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松散的结构、破碎的故事、极端的行为、瑰丽的影像、异想天开的细节、非逻辑的表达,构成了姜文特色。
二、音乐与情节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构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以完全不同的两种节奏去演奏相同的旋律,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完全的不同,前者是悲凉忧伤的感觉,在绝望时候的低声吟唱。
而后者则是热烈奔放,完全是一片欢歌热舞的海洋。
他们的主旋律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节奏上放慢了许多。
把女声换成了男声。
这种在技巧上的简单的置换却显示了创造者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电影主题的恰当把握和解读。
电影以《新疆英孜》开场,人声的演唱清澈晶莹,随着歌声我们便进入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分析《太阳照常升起》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底,姜文在上一部影片完成的五年之后,推出了自己第三部自导自演、精心打造的影片。
《太阳照常升起》上映了,一时之间,毁誉参半。
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姜文的个人化创作。
影片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但据说已经与原著没有多大关系了。
情节开始于疯妈的一个有关回忆的梦,而结束时,梦中的场景在二十年前展现。
叙事,按照春夏秋冬分成了四个段落,讲了四个故事,分别是疯妈和儿子、学校流氓事件、天鹅绒事件、死亡与婚礼,这种结构方式有些像昆丁•塔伦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说》。
影片上映,各方面纷纷叫嚷难以理解,从普通观众,到专业影评人。
《太阳照常升起》不是闷片,却让人看不懂,它的叙事方法并不新奇,这种莫比乌斯环式的叙事结构在许多艺术电影中被使用过。
严格说起来,姜文并没有使用什么特别创新的元素,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观众的接受障碍?也许是姜文在叙事上的刻意省略。
这是一部“概念”的影片,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对心理状态的直观描绘。
从影片中,我可以看到弗洛伊德、格式塔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体现。
一、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春夏秋冬这四个故事里,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名字,最多有个姓氏。
只有小队长的父亲李不空出现过名字,却始终没有露面,连他的照片都是被挖空的。
姜文对名字的模糊,似乎是认为名字束缚了事物的根本形貌。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感觉型的,没有什么人物真正称得上是主角,在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是一种符号,都是一种人格面具的具体呈现,在情节线的串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为叙事服务,而叙事则为姜文个人观点的表达服务。
姜文似乎是在探讨一种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包括情感和欲望的纠结。
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两者之间的强弱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和走向。
影片中,小队长没有父亲,其他的重要男性角色都是性压抑的、性征退化的。
唐老师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下放后又忙于打猎冷落了妻子,导致唐妻的背叛。
视听角度下姜文电影的浪漫主义

视听角度下姜文电影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对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抗。
柏林曾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中提到:“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因为,诺斯洛普·弗莱明智地告诫过我们,如果有人试图某些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显著特征,那么必定会有别人从柏拉图或迦梨陀娑那里找到反证。
”①由于运用范围太过广泛,迄今为止,浪漫主义也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
现在,电影运用浪漫主义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逐渐成为了一种创作手段。
张希认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电影尽管没有前一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没有新时期电影的多元化风格,但时代的特色也使它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②说明我国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浪漫主义并开始融入本国文化中。
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30年代,孙瑜导演的影片《小玩意》就大胆运用了浪漫主义。
但是,浪漫主义目前在我国发展并不理想,现实主义明显占上风。
而周星认为:“在以纪实手法阐释现实主义的第六代导演中姜文是与众不同的,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影片,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③认为在现代导演中姜文的电影可以说是最具浪漫主义风格的。
而视听语言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成为了电影中体现浪漫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视听语言角度对姜文所导演的电影的浪漫主义进行初步探讨。
一、通过有意蕴的镜头放大主人公主观内心浪漫主义者弗利德里希席勒写道:“艺术家应该描写的不仅是他眼前看到的东西,而且是他在自身看到的东西,如果他在自身什么也没看到,那么他就不可能描写他在眼前看到的东西。
”④因此,浪漫主义者在看待客观事物时,是看他们在主观内心世界形成的样子,而不是原本的样子。
也是因为浪漫主义在思想上就侧重于主观理想,注重个人感情,所以它总是把人物的主观内心表现给大众。
姜文电影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有意蕴的镜头语言,这些镜头大都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抒情视野,从而放大了对人物主观内心的描绘。
影视音乐鉴赏范例

影视音乐鉴赏范例影视音乐鉴赏范例香港电影人刘达认为,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到的音乐。
当然,并非真的听不到,而是说这种音乐很好地体现了电影本身的意境、韵味,从而成为了电影本身的一部分,既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又不显得突兀。
下面通过对《太阳照常升起》和《勇敢的心》的电影音乐的分析,来使大家了解电影音乐的表现力。
范例一:《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新片《太阳照常升起》以疯、恋、枪、梦划分成四个段落,以一个香格里拉式的村庄、一所南洋风格的学校和一片色彩绚丽的新疆隔壁为主要场景,讲述了一段颇具梦幻色彩的故事。
玄秘的故事情节引来无数的猜测,成为本年度颇具话题性的影片。
姜文说,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就是满足人们梦想的一个东西。
而在构成这样一个奇幻的梦境的过程中,影片中那或瑰丽或忧伤的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为《太阳》作曲的是日本音乐家久石让。
久石让(Joe Hisaishi)是一位非常多产作曲家,不仅为20多部电影配乐,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过配乐,而个人专辑也有15张以上。
与他合作过的知名导演有黑泽明、北野武、宫崎骏、侯孝贤等。
他曾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并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
此次为《太阳》编曲,赋予音乐一种奇幻的色彩。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电影中的配乐和歌曲。
电影配乐:1、主题音乐:诗画交错的交响曲《太阳照常升起》的名字来自于《圣经》: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讲的是生命循环的故事。
久石让所谱写的主题音乐感觉就像人在世间生死无常,在轮回转换的过程中,人与人相遇,但一切事物不求因由,更没有答案。
音乐本身的旋律很简单,是一个大小调的交替,创造出淳朴纯真的音乐效果,给人非常愉悦的感觉。
整个曲调比较复古,蕴含着古老的情怀。
音乐使用指挥交响乐团演奏,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音乐。
听着音乐去感受电影,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可以说,它是电影最后的或者真正的一个情绪,是整个电影语言的一种终结。
2、疯狂开始曲用一种循环的打击乐,一种接近中东乐曲的音色,配合着一个既灵巧又笨拙的木管组的演奏,形成了一种比较具有符号性的音乐形式,给人一种梦幻式的感觉。
论姜文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的色 彩 ,表 现 了火 热 的青 春 和 那 个 充 满 幸 福 的 岁 月 。大 面 积 的 “ 暖 ”色 调 的运 用 ,让 我们 感觉 到 那个 年 代 的激情 。影 片 中还 有 个亮 点 ,姜 文 采用 了与一 般叙 事 相 反 的表达 方 式 ,他 用色 彩 的 画 面表 现 了逝 去 的青 春 ,用 黑 白的影 调表 现 了现 实 的生 活 。他 或 许 在 暗喻 青春 的绚烂 和 成人 世 界逝 去 童真 的灰 暗 ,直 接 反 映 了影 片 的片名 —— 《 阳光 灿烂 的 日子 》 。 而影片 《 太 阳 照 常 升 起 》具 有 浓 郁 的诗 意 色 彩 。影 片依 旧 大 篇幅 的运 用 了 “ 暖 ”色 调 ,只 是 比 《 阳 光灿 烂 的 日子 》色 彩 更 浓郁 ,更饱 满 。影片 的色 调 从 暖到 炽热 ,给人 营造 出梦 一样 的 意 境 ,在 视觉 形 象上 达 到一 种超 现 实 的语 境 。影 片 的色 调充 分表 现 出 了人物 心 理情 感 的纯净 和火 热 。 《 让 子 弹 飞 》的 色彩 真 实 的还 原 了那个 年 代 的氛 围 ,完 全把 人代 入 了 民 国时 期 ,这部 影 片延 续 了姜 文 独有 的色 彩 风格 ,只 是 颜 色 偏沉 稳 了一些 ,具有 民国时 期 旧照 片 的感 觉 。并 且影 片 的 明 暗对 比强 烈 ,形成 了较 大 的视 觉冲 击力 。 2 . 暗 含 寓意 黑 白色彩 《 鬼 子 来 了》 与 《 阳 光 灿 烂 的 日子 》 色 彩 表 现 的使 用 上 恰 恰相反, 《 鬼 子来 了》的 色调 是 黑 白色 ,从 感 官心 理 上使 观众 走 进 了 日本 侵 略 中 国的那 段 时期 ,暗示 了中 国人 民 当时 黑暗 、恐 惧 的心 理状 态 。直 到 影 片结 尾 , “ 马大 三 ”被 砍 头时 ,影片 才转 为 彩色 ,最 后 变成 血 淋淋 的红色 ,最终 又 由血 红 逐渐 蜕 变成 为 黑 白 色 ,直至 “ 马大 三 ”的头颅 融 入 到血 泊 当 中, 再一 次 的形 成 了强 烈 的 视觉 效 果 ,让人 觉 得那 已不 是一 个头 ,而 是一 个 让人 深思 的 雕 塑 。按 照 姜文 的说法 ,它 的色 彩本 身就 是 内容 。 “ 为 了影片 最 后 砍 头的 那抹鲜 红 的 画面 ,值得 将整 部 电影 拍成 黑 白片 。 ” 二 、张 力十 足的镜 头语 言 1 . 特 写镜头 的运 用 及视 觉节 奏 的把握 《 鬼 子来 了》 中 的镜 头 语 言 ,多 用近 景特 写 镜 头 ,因 为特 写 镜 头 能够 使 观众 真 正 的渗透 到 人物 中 ,展 现 人物 的 内心 世 界 , 当 表现 “ 挂 甲屯 ”的村 民时 ,导 演用 这 两种 景 别将 村 民 的举 手投 足 清 晰 的表 现 了 出来 ,并 且细 腻 的刻 画 出 了他们 的 内心 活 动 这 与 之后的 《 让 子弹 飞 》镜 头语 言 极 为相似 , 《 让 子 弹 飞 》镜 头语 言 更 加娴 熟 。 《 让 子弹 飞 》 中 ,也大 量 的运 用特 写 ,对 话 中 的人 物 特 写 ,动 作特 写 ,时 间中 的关 键物 品特写 等 。而 姜 文在 影 片 中 , 运用 了特 写镜 头 营造 了快 速 的节 奏 感 。 同时这 些 特 写镜 头构 成 的 节奏 感 ,在 影片 中营 造 了有 力 的视觉 节奏 基调 。 2 . 镜头 “ 跳切 “ 的运 用 显 著 的变 化 与对 比可 以增加 电影 中 的视觉 张 力 。影 片 《 太 阳 照 常升 起 》丰 富 的运 用 了镜 头 的快速 跳 切 。疯 妈 在火 车上 诞 生 新 生命 的一 组镜 头 中疯 妈 的眼 神 与火 焰 映的 刺眼 的墙反 复 的跳 切 , 给 观 众 制 造 出 了强 烈 的 紧 迫 感 。 暗 含 着 新 生命 的诞 生 。 在 《 让 子 弹飞 》 中 ,影 片末 也有 一 组这 样 的镜 头 。导 演 姜文 把 这个 镜 头
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论文】

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太阳照常升起》。
诗意化。
视觉表达。
听觉表达从视觉和听觉语言看,《太阳照常升起》具有诗意化的表达方式。
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导演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这就涉。
及到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
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著、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
其实,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
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
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著、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解析

太阳照常升起电影解析电影简介:导演:姜文主演:周韵、陈冲上映:2007年9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内容:影片讲述了以疯、恋、枪、梦为主题的四段交错的故事改编自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时长:116分钟《太阳照常升起》剧照第一部分:疯开篇是一双性感的女人的脚,走在一个云山雾罩的村子里,村里的房顶上长着草,动物色彩绚丽,路上铺着白色的沙……“妈”去买了一双鞋,之后遇见逃学的儿子,她干脆就让儿子退学。
回家路上,她在一棵树下解手,站起来后发现挂在树上的鞋消失了。
于是,妈疯了……此后,她就成了这世界上最迷人的巫婆,她抱羊上树,跟猫说话,刨树,挖坑……妈行踪诡异,而且每晚回来都要儿子念一些信给她听,无论读得好还是读的不好,最后都会有一个耳光落在他的脸上。
儿子不理解妈为啥而疯,再怎么努力抚慰也无济于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儿子当了村子里的队长。
有一天,儿子在一个岛上发现妈用石头给他盖了一个白宫,并且被布置成了新房的模样。
也就是那天,母亲消失了,儿子只看见她的那双鞋和衣服漂在河面上……二三十年前,一个叫李不空的志愿军军官和年轻时的疯妈相爱了。
关于他俩相遇的经过有两个版本的说法:版本一:据李不空说,他是在学校做报告时从人堆里发现年轻疯妈并喜欢上他的。
版本二:而据年轻疯妈在片尾的口述,他们则很可能是在河堤上邂逅的。
不管是哪个版本,两人认识了。
然后有一天,李不空带着枪去找年轻疯妈,结果年轻疯妈说“不”,李不空说“我知道我知道”。
这个“不”字,好像可以理解为疯妈不想跟李不空私奔。
但是从中年疯妈回忆这件事时带着痛苦的表情判断,“不”恐怕是“不从”、“不行”的意思。
所以李不空“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就是霸王硬上弓,把年轻的疯妈给糟蹋了。
在贞操被夺之后,“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于是年轻疯妈就只好跟着李不空走了。
李不空的枪越来越短了,军衔越来越高。
后来年轻疯妈怀上了孩子,而此时的李不空正在新疆边疆的军区服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影片改编于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这是一部反映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的电影,它同时具备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
电影的名字是从《圣经·旧约》里来的:"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说,他觉得很像这个电影的味。
时间流逝,生命交错纠结,在漫长的生命环节里,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
姜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他在努力营造一种酒醉般诗意化的氛围,一切画面都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碎片,情节是随意拼贴的段落。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复,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惊。
”因此,这就涉及如何在这样一种断裂的话语中解读个中语意的问题。
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枪、梦,即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
其实。
我们不妨从视觉和听觉的表达方式上去理解和感受影片的魅力。
第一篇——疯狂与执着
拥有一双美丽且灵性大脚的疯妈从影片一开始就执着地爬树,执着地呐喊,执着地刨石头、执着地重复那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执着地为儿子搭建起了一座她认为最安全的世界。
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汇聚着她的爱,别人都以为她是疯子,然而隐藏在疯子外表下面的却是那种对于信念的执着。
因为别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所有的色彩都是那么纯粹和饱满,那么直接刺眼。
天空是纯纯的蓝,草木是油油的绿,泥土是生生的红,没有搀杂任何灰调。
很单纯,有味道。
其次,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有力道的光线,把人物处理得棱角分明,对比强烈,没有柔和的过渡。
有的是鲜明与对立。
最后,片中出现了大量破碎化的视觉印象,破碎的镜子、破碎的照片、破碎的碗碟、破碎的算盘,这些都暗喻出了主人公的脆弱。
疯妈最后也破碎地、空空地漂走了。
第二篇——荒诞与尴尬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
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的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
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视觉上的表达,首先,运用了忽明忽暗的、晃动的、压抑的光影,调制出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矛盾的味道。
其次,色彩基调保持了一种黑白混合出的暗灰色,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在行为上的表达,比如,像芭蕾舞者一样在揉面,像冲锋陷阵一样挥舞手电筒抓流氓,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坦然死去,以及用瓜果蔬菜作为祭奠的葬礼等等一系列荒诞的行为。
还有,揉搓的面团、神秘的白色纱缦以及扭曲的被单也暗示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和扭曲。
在声音上的表达,比如,那支仿佛具有调侃意味的小号,古老的苏联民歌和高亢嘹亮的《万泉河边》,它们或调侃,或委婉,或昂扬地被连接起来,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冲突与不和谐,也预示着后来发生的悲剧。
第三篇——冲突与毁灭
枪,代表战争与冲突,在影片的第三段出现了近似疯狂的枪声,它们大都意气风发,耀武扬威,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冥冥中注定的毁灭。
在视觉上的表达,飞扬的红土像是飞溅的鲜血,张扬且悲壮;疯狂的枪声,轰鸣的拖拉机和拖拉机里冒出的滚滚黑烟,所有的一切都暗示着混乱与冲突,一下子把观者带进了一个乌烟瘴气的世界。
在听觉上的表达,时而出现滑稽的号角,时而出现欢快的进行曲,时而出现孩童们的嬉闹声,然而这些美好的声音都是用来掩饰那悲惨的结局,最后的一声巨响毁灭了一切。
第四篇——生命与希望
生命是一个轮回,所有的必然都经历过一些偶然。
影片在最后把观者拉回了生命的伊始,所有的果,在这里都会找到些头绪;所有的不解都在这一刻被点亮;所有的毁灭都在这一段得到重生。
这种倒叙的手法把生与死的轮回交待得恰到好处。
在声音上的表达,俄罗斯大妈碎碎念叨的悼词和安慰,中国翻译毫无感情的急促解说都烘托出疯妈内心的空洞迷失和绝望,有种使人窒息的气息;同时出现的却是场面热烈的、喧闹的、欢快的婚礼,两者互为依托,对比浓烈。
在视觉上的表达色彩绚烈而广袤的新疆戈壁展示着生命的宽广、宏大和未来希望发展的无限空间。
熊熊的篝火,狂欢的婚礼,轰鸣的火车、滚动黑烟的隆隆列车,飞舞燃烧的帐篷……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降临,所有的一切都在烈火中重生,新的希望也将启程,然而,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太阳照常升起了……
总之,影片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表情、动作、甚至还有触觉的诗意化表达,为观者营造出一种可以烙印在视网膜上的映象,这些映象大部分是散乱的,碎片的,也许是一块颜色,也许是一个符号,也许是一段声音,但每个观者最后都会调配出属于自己的那杯"太阳"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