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以虫治虫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

方为秋田之害 则以钳搏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子方虫
语气助词,无义,不译 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 不肯”
以虫治虫


岁以大穰 其喙有钳
因此
它的 这种

其虫旧曾有之
自学指导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用四个 字概括)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界:地域、范围 为:成为 方:正当,正在 之:结构助词,的
译文: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子方虫,正在危害 秋田里的庄稼
2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万蔽地;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蔽地:遍地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 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 以:用 之:子方虫 悉:全部 译文: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 方虫全被咬成两段 4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穰:丰收 旬日:十天 岁:年成 以:因为 译文: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 丰收 5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种 土人:当地人 谓:称 之:它 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尽量读得通顺流 畅, 富有感情
指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狗蝎 喙 钳 搏 穰 ( xiē ( huì ( qián ( bó ( ráng ) ) ) ) )
子 方 虫
傍 不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言文《梦溪笔谈》

文言文《梦溪笔谈》

文言文《梦溪笔谈》文言文《梦溪笔谈》一、作者、作品:选自《梦溪笔谈》二、文体:说明文三、内容分析:以虫治虫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

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

“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

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

以虫治虫注音解释翻译

以虫治虫注音解释翻译

21.以虫治虫班级:姓名: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一、给下列字注音。

蝎()喙()钳()蔽()悉()旬()穰()傍()二、解释下列字词。

1.界:2.方:3.为:4.之:5.害:6.其:7.喙:8.钳:9.蔽地:10.蔽:11.以:12.悉:13.旬日:14.皆尽:15.岁:16.以:17.大穰:18.其:19.旧:20.之:21.土人:22.谓:三、翻译句子。

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一、给下列字注音。

梵()患()喻()皓()钗()讫()弥()遂()胠()箧()履()伏()二、解释下列字词。

1.据:2.于:3.方:4.级:5.之:6.患:7.云:8.布:9.故如此:10.故:11.如此:12.乃:13.以:14.而:15.初:16.无可奈何:17.密:18.使:19.其:20.之:21.贻:22.以:23.之:24.因:25.此:26.易:27.耳:28.但:29.讫:30.实:31.钉之:32.钉:33.之:34.如:35.其:36.言:37.遂:38.盖:39.弥束:40.六幕:41.相:42.联:43.如:44.胠箧:45.履:46.其:47.持:48.自:49.伏:50.其:三、翻译句子。

《以虫治虫》文言文

《以虫治虫》文言文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翻译全文。 3:学习完本文, 联系我们这里防治害虫的方法, 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赏读课文
先独立思考,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准备发言。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的外貌和消 灭子方虫的方法? 3、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4、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赏读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 不肯消灭子方虫而获得大丰收的事。 2.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的外貌和消灭子方 虫的方法? 外貌: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 钳。 方法: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 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关于《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 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 《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 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 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与沭阳
注意字音的正确读法
解释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方 为 秋 田 之 正当 成为 的 害。 危害
小结:这一句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 地方 、 季节 和 危害范围。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 产生
其 它的 喙有钳, 千万 本是鸟兽的嘴。 这里指虫子的嘴。 蔽地; 遮盖
3、遇子方虫,则 以钳搏 之, 悉 就 用 代指 全都 子方虫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词语。 文言实词,如“岁”、“穰”等。 文言虚词,如“之”、“以”、“其”等。 3、获得“生物治虫”方面的知识。

以虫治虫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以虫治虫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以虫治虫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句中只标一处)。

①岁以大穰②其喙有钳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①方为秋田之害方__________
②则以钳搏之搏__________
③千万蔽地蔽__________
④岁以大穰岁__________
3.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土人谓之“傍不肯”
A.方为秋田之害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至之市,而忘操之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4.翻译下列句子。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岁/以大穰②其喙/有钳
2.①正当正在;②搏斗;③遮盖;④年成
3.D
4.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虫治虫》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以虫治虫》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以虫治虫》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元丰①中,庆州②界③生子方虫④,方⑤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⑥,其喙⑦有钳,千万蔽地。

遇子方虫,则⑧以钳搏之,悉为两段⑨。

旬日⑩子方皆尽,岁以大穰(11)。

其虫旧(12)曾有之。

土人(13)谓之“傍不肯”。

[注释]①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1078-1085。

②庆州:宋庆阳府,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三县。

③界:地区。

④子方虫:今称黏虫。

⑤方:正。

⑥狗蝎:今称土狗,即蝼蛄。

⑦喙(huì):鸟兽的嘴,这里借指虫子的嘴。

⑧则:就。

⑨悉为两段:即“虫悉为两段”,省略主语“子方虫”。

悉,全,都。

⑩旬日:十天。

(11)岁以大穰(ráng):“岁以之大穰”的省略。

岁,年景,收成。

以之,因此。

穰,丰收。

(12)旧:过去,从前。

(13)土人:当地人。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灾害。

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地下的“狗蝎”,它们嘴上长着钳子,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见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灭,当年因此获得了丰收。

这种虫过去就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鉴赏]《以虫治虫》通过记叙“傍不肯”捕杀为害秋田的子方虫,“岁以大穰”的经过,说明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效果。

作为科技说明文,首先要求言之有据,要求有关事实的准确无误。

这篇文章不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过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无可置疑。

为了让人看得明白,说明文自然也要求做到言之有序。

如《以虫治虫》先叙子方虫的危害,再介绍“傍不肯”的形貌特征及好搏子方虫的习性及其灭虫效果,之后,再介绍此虫在当地的名称。

[作者及作品简介]短文摘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仁宗嘉祜进士,提举司天监,累官至翰林学士、三司使,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晚年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筑梦溪园,撰《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

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

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 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 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 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 境。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 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小试牛刀: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 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 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 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pāo ,膀胱) 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sì ,等 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以虫治虫》与上文都是写有关 农作物天敌 _____________的文章,试比较一下这两 篇文章在记叙内容上有哪些不同点?
趁热打铁:
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代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方为秋田之害 正当,正在。 则以钳搏之 用 因
方两三级
才。
岁以大穰
其喙有钳
其虫旧曾有之
它的。
这样,这种。
翻译下列句子: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 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 大丰收。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哪些“以虫治虫”的例 子,试找出并写下来。
附 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 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 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 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 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 为“傍不肯”。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

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 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 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或者出动人 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
LOGO
对照注解,疏通文意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 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 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以虫治虫》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 虫为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 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 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 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 有效措施。
如果你现在是一镇之长,你所管辖
的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
应对这种灾情?你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说一说!
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的外貌 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外貌: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
方法: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 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以,用,把。 LOGO 问:询问,打听。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耳:语气词,可不译。 实:使坚实。 讫:终了,完毕。 但:只。 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以虫治虫翻译赏析
文言文《以虫治虫》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穣。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注释】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2庆州界:庆州地域3生:产生,出现(动词)4子方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5方:正在6为:成为(有人质疑,但是完全正确的)7之:的8害:危害(作名词用)9一虫:一种昆虫10。

狗蝎(xiē):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

11其:它的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13蔽(bì):遮盖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

15以:用16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

17搏:搏斗18之:代指子方虫19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20为:成为21皆:都22旬日:十天23尽:完24岁:年成,收成【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
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b/20314,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