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在柏林完美

合集下载

《在柏林》课件PPT(完美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在柏林》课件PPT(完美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
说明老兵还未来得及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又要上前线,而这 一去很可能牺牲在战场,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这一家人的悲剧。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三部分“寂静车厢” 深入探究:为什么车厢内会“静得可怕”?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静”既是写环境的安静的, 也反衬出人们内心的不平静。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 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 心的流血。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 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 bǎi(柏树)(松柏)(苍松翠柏)
bò(黄柏)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这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简要复述。
一个在战争中( 失去三个儿子 )的老兵,在重返 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精神病院 )。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 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寂静 )。
为什么“静得可怕”?他们在想什么?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
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 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 自己的境遇。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 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人人教教版版 语语文文 六六年年级级 上上册册
品读释疑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提到战争,你想到了什么?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 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 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 伤。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 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第1 页共11 页。

部编教材《在柏林》完美版推荐1

部编教材《在柏林》完美版推荐1

结果(4) ——老兵解释,车厢寂静

1.后现代社会 以 大 众 文 化的 兴 起 为 特 征, 而 大 众 文 化要 求 文 化 的 大众 消 费 性 质 ,图 像 以 强 有 力的 视 觉 冲 击 力成 为 实 现 大 众消 费 的 主 要 途径 。

2.传统意义上 的 书 籍 , 没有 图 像 的 填 充就 被 边 缘 化 ,纯 文 学 也 只 有借 助 图 像 才 能走 向 市 场 中 心、 大 众 视 野 ,充 斥 市 场 的 总是 图 文 并 茂 的大 众 读 物 , 这就 形 成 了 当 下对 文 学 的 消 费由 读 字 到 读 图的 转 变 。
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说明了什么?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 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 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 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 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车厢里的人们 是怎样的反应?
生字导学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朗读视频
多音字


bǎi
柏林 柏树 柏油路
运用:德国首都柏(bó)林有一条宽阔的柏(bǎi) 油马路,两旁种着一棵棵高大的柏(bǎi)树。
shǔ 数落 数不胜数

shù 数学 数以千计
运用:即使他的数(shù)学成绩不好, 你也不读课文,试着用一 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小组讨论,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 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样 的形象?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一辆驶出柏林的列车,在一节车厢里。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一个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车厢内的旅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

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

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

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

(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

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

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

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

(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部编教材《在柏林》完美课件1

部编教材《在柏林》完美课件1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 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 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 沉重,字里行间饱含着人民对战争 的痛恨之情。请找出前面的铺垫部 分。
思维迁移
(必做题)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兵的话 为什么能让“车厢里一片寂静”并 且“静的可怕”?
(选做题)
课下搜集关于描写战争的诗句和故 事故事。

7.经 过 大 家 的 运用 和驾驭 ,语言 的价值 大为提 高

8.真 正 的 大 家 并不 着意去 创造新 词,而 是想方 设法使 自己所 用的词 语丰富 起来, 使其含 义和用 法更加 深刻, 更有分 量

9.只 要 看 一 下 当代 许多法 国作家 的事例 便可以 知道, 普通人 当中这 种天赋 是多么 缺乏啊
思维碰撞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2.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小助手:读文+总结+感悟
思维碰撞
能说出文章深刻的主旨,体 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小助手:认真读文,了解文章主 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 点句子。
思维提升:
知识+方法+元认知
核心概 能用理解借物喻人

的方法进行习作。 概念网 阅读---分析----理解
必备品 质
积极向上 善思乐学
关键能 力
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组织能 力 表达能力
学习 生字词
熟读课文
悟文章 主旨
归纳主 要内容
思维导引
1.有感情地读文,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句的两 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3.找出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完美版)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完美版)PPT课件

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 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
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 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 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 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①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微型小说是小说的样式之一。 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
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
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 说明了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
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①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
请同学哪些信 息?
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 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 ②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 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 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 遗。
如果你是车厢中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
如果我是车厢中的一个,开始我看到老妇人在重复 数数,我会不理解,也会发笑,当我听了老兵的话后, 我深深震撼了:战争是残酷的,给人类造成极大伤害, 珍爱和平吧!
拓展延伸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互动课堂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 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为什么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战死了,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战争 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下文写老兵夫妇的 遭遇与此照应。
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不能去掉,“几乎”一词意思是“差不多”,车厢里的健壮的 男子极少极少,去掉就变成“一个也没有”,与原文情况不符。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撼和伤痛。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 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 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 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 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 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 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了解作者
奥莱尔(1873—1939年),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 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 以极小的篇幅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 题。
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 本课指两个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不停数 数,肆意地嘲笑、说话。
说明反对战争不仅是受害国家人民的呼声,也是战 争发起国人民的心声。
品味主旨,总结写法
这种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 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的写法叫做以小见大。文章以小见大,截取 战争中一列火车的一个小画面。叙述老兵在痛失三个儿子以后, 把老妇人送进病院,再上战场,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二、本文是从( A )方面对老妇人进行描写的。
A.神态、语言、动作 B.总写、分写 C.概括、具体 D.颜色、外貌
三、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 B )的表现手
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A.对比 C.以物喻人
B.以小见大 D.欲扬先抑
词语积累(写战争的词语)
家破人亡 尸横遍野 枪林弹雨
妻离子散 血流成河 草木皆兵
战火硝烟 颠沛流离 炮火连天
主题概括
这篇( 微型小说 )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两个小 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 老妇人 ),后来老兵说出 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 厌恶 )和对和平的 ( 渴望 )。
造句:他什么都不懂,还在这里指手 画脚。
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 着考虑。本课指小女孩看到老妇人的举动, 立即就嗤笑起来。
造句:每次面对老师的提问,班长都 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做 什么事;结果)。
这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简要复述。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怎样理解这句话?大家为什么不说话?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可怕,被 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 的气氛,这样的结尾含蓄、发人深省。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两处“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这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句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老头”对小姑 娘嗤笑别人缺乏同情心的不满,与小姑娘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了老头对老妇人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恨,突出了文章的主 题。
第三段中老兵说的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发疯的痛苦,被迫上前线 的无奈,对战争强烈的厌恶和痛恨。
一个在战争中( 失去三个儿子 )的老兵,在重返战 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精神病院 )。在 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 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寂静 )。
找出描写老妇人和老兵的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 什么?
老 兵:头发灰白
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
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年老了还要去 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 恶。
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老人有三个儿子;暗示老妇人不正常,三个儿子的战死,给 老妇人带来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 的强烈控诉。
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 什么?
两个天真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个老妇人在干什么,所以才笑。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悲喜对照,指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 人的无知,缺乏同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