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济医学院

合集下载

骨髓穿刺干抽病例的骨髓活检印片和切片读片

骨髓穿刺干抽病例的骨髓活检印片和切片读片

Wright-Giemsa染色(100×)M
Wright-Giemsa染色(100×)M
Wright-Giemsa染色(100×)M
19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湖北省 荆 州市中 心 医 院
HGF染色(20×) HGF染色(20×)
HGF染色(40×)
HGF染色(20×)
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湖北省 荆 州市中 心 医 院
2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湖北省 荆 州市中 心 医 院
临床资料 (病例五)
一般情况:患者,女,59岁,间断发热,自发皮肤淤斑半年, 发热无明确诱因,为中、高度,持续1-3天,伴畏寒。1月前 在当地卫生院检查发现全血细胞减少,反复自发皮肤淤斑, 无鼻衄、龈血。后转入当地一三甲医院治疗,骨髓穿刺三次 失败,在我院门诊就诊,骨穿髂前上棘、髂后上棘均干抽, 入院后行骨髓活检检查。 体检:神志清楚,双腿可见散在淤斑,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口腔粘膜无溃疡及出血。B超示脾肿大。 血常规检查: Hb 82g/L WBC 1.5×109/L PLT 38×109/L 白细胞分类:原粒 2% 早幼粒3% 中性中幼粒 10% 中性晚幼 粒9% 中性杆状核 47% 中性分叶核 17% 淋巴细胞 10% 单 核细胞2% 有核红细胞4个/100WBC
HGF染色(100×)
HGF染色(100×)
Gomori染色(100×) 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湖北省 荆 州市中 心 医 院
病例分析
一、最后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 二、本病例特点:1、骨髓印片示增生减低,可见红系 和粒系病态造血,但未见巨核细胞;2、骨髓切片示骨 髓增生极度活跃,幼稚细胞增多,ALIP(+),巨核细 胞增生,可检出发育异常,网硬蛋白明显增加。3、本 病例系因骨髓造血细胞“塞实”性增生伴网硬蛋白纤维 增加致骨穿干抽。 三、结论:骨髓活检能了解骨髓的全面增生度,细胞 密度及分布,还能观察骨髓基质的改变,结合骨髓涂片 和印片的形态学观察,可以对MDS作出客观的诊断和分 型。

202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增加多场景)

2024年再生障碍性贫血(增加多场景)

再生障碍性贫血(增加多场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这种疾病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引起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所占比例较小。

2.免疫因素: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异常反应,导致造血功能减退。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4.药物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如苯、有机磷农药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5.放射线: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放射线环境中,如核辐射事故、放疗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其他因素: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具体如下:1.贫血: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

2.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鼻腔等部位出血。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过多。

3.感染:白细胞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尿路感染等症状。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具体如下:1.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暴露史,以及家族遗传史。

2.临床表现: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

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上海道培医院院长陆道培资料

上海道培医院院长陆道培资料

上海道培医院院长陆道培资料关键词:上海道培医院,陆道培陆道培,血液病专家。

浙江省宁波市人。

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现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内科与血液病教授。

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骨髓(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

1964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同基因骨髓移植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创下首先以孕妇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的2项世界记录。

1981年首先在我国持久植活异基因骨髓,用此疗法可根治大量的恶性和重症血液病患者。

创造了骨髓移植根治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世界记录。

首先证明骨髓混合胎细胞移植可明显降低抗宿主病。

首先证明硫化砷类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卓效。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本。

[1]个人经历陆道培(,浙江宁波人,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共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病专家。

1931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9月-1949年7月国立同济大学(上海)新生院学习1949年9月-1955年5月同济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后迁至武汉)学习。

实习医院:上海同济医院(风阳路),现名长征医院1955年-1958年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现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1980年及1986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癌联奖学金先后赴英国皇家医师进修学院Hammersmith医院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 Women Hospital 专修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1981年-2005年2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85年-2005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主任1996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曾担任主席团成员。

2002年当选亚洲血液学会(AHA)副主席,并被国际血液学会(ISH)推举为第11届国际血液学会(ISH-APD)2007年大会主席2005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

骨髓造血

骨髓造血

大小变化与外形变化
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变小
,但巨核细胞相反,早幼粒细胞可比原 始细胞稍大。
红细胞始终圆形,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保
持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及巨核细胞 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不规则型。
核/质比例(N/C)
细胞成熟过程中,胞核逐渐缩小
(巨核细胞例外)胞质量逐渐增多, 由核大质少,变化为核小质多, 即由高N/C变为低N/C。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原理: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
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 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 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POX染色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
多呈强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 呈弱阳性或 阴性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
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骨 髓涂片进行固定、化学反应显色、 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的一项检验方法。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作用:研究血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
况下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 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 生理改变,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 别,以及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 等均有一定价值。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
有一定危险性) 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特点
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
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特点有: 1。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可维持干 细胞数量的恒定。 2。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即可向各系列 祖细胞分化,然后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 胞。 生成阶段:干细胞,祖细胞,各系列原 始幼稚细胞阶段,然后继续分化成熟。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检中网硬蛋白不增加也看不到异常细胞。再障患者不会出现 异常核分裂相,出现则提示可能为低增生性MDS或是演变为
白血病。
2.3基于全血细胞计数和骨髑检查的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万方数据
・358・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9垡32卷第4期
减少。 ●运用血液及骨髓标准对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证实存在PNH和细胞遗传学克隆。 ●排除迟发型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②多中心研究推荐上述评估方法并且为患者制定合适的 诊疗计划。 ③如果对诊断和/或处理存在疑问,鼓励咨询专家的意见 和/或将血片及骨髓片送至专业中心检查。 3支持疗法
依然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出来。然而再障患者检出少量 PNH克隆的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这些克隆可以保持不 变、减少,消失或是增加。出现实验室或是临床溶血的PNH克
隆就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尿含铁血黄素检查可以排除PNH的 血管内溶血。PNH相关性溶血程度应该通过网织红细胞计 数、胆红素、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定量的判断。 2.8细胞遗传学检查 虽然在骨髓细胞低下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 象细胞,但还是应该做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用FISH的方法特别分析5号和7号染色体。过去认
命性大出血,如脑出血、大面积视网膜出血、口腔出血或是迅速 进展的皮肤紫癜也很常见。在侵入性操作和手术过程中,必需 输注血小板使其达到英国血液学会指南的要求。
⑤免疫抑制治疗适用于:(1)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障;(2)
年龄大于40岁的重型和极重型再障;(3)没有合适配型供者的 年轻重型和极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ATG联合环 孢素。ATG仅用于住院病人。环孢素在达到最大血液学效应 后,应最少维持12个月以降低复发危险。关于应用ATG及环
孢素后是否联合应用造血生长因子(如昏CSF)等尚缺乏相应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存在问题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存在问题
C ne,04, 4 5)7 1 6 . a cr20 1 ( :5 —7 1
f tn h m egn a t c [ ] n c DsO s tG ncl e i s n t f a ei l r t J .I et i bt y e , co i e e l t a f e o
i ta p t e il e p a i d n a i e q a u e a cn ma o e n r e ih l n o l a a i v v s u mo s c l c r i o f t a s n s h
cri tr[ ] l acr e , 0 4 0 9 :0 9—36 . ev ue J .Ci C e s 20 ,1 ( )3 5 x i n n R 0 3 [ 9] Ta j maWA,Ab nM,P ao e ,e a.Pohrc ch m n v — l ry avnn J t1 rp  ̄at u a a l i c cns tebgn igo ee do e i acr J .ItJG n cl ie : einn f n fcr c c e [ ] n y eo h h t v a n l
[ ] M l e e P Vnk r a , n e s e a N ep i 8 e hi r , i uo Wet ne N, t .D A a u l d s m o vS z n 1 n oy
a d i tg aE /E n o e e n n n e t fh ma p p l ma i y e 1 6 r o u 7 o c g n si
临床和 实验 医学杂 志 2 1 0 0年 1 第9卷 第2 1月 1期
・1 5 ・ 65
儿 童 再 生 障碍 性 贫 血 的诊 断及 治 疗 中存 在 问题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探讨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探讨
刘 文励 , , 9 5年 生 , 男 14 内科 ( 血液病 学) 教授 , 士 生导 师 ,9 9年 广 州 中山 博 16 医学 院 医疗 系毕 业 ,9 1年 同济 医学院硕 士 毕 业 , 内科 学硕 士 学位 , 同济 医 18 获 在
学院 附属 同济 医院 内科 从 事 医疗 、 学 、 研 工 作 。 曾任 同济 医 院血 液科 主任 、 教 科
公 布 的《 障诊 断 治 疗 专 家 共识 》 对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的诊 断 、 疗 进 行 了分 析 和 探 讨 , 疗 中除 了 适 4 输 入 红 细 再 , 治 治 - " 1
胞 、 小板 悬 液及 预 防 、 血 治疗 感 染 外 , 应 采 取 传 统 治 疗 以外 的 针 对 性 治 疗方 案 , 还 以保 证 更 好 的 疗 效 。 关 键 词 : 血 干 细胞 ; 造 T淋 巴细 胞 ; 血 微 环 境 ; A; 障 治 疗 方 案 造 HL 再 中图 分 类 号 : 6 . R5 6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7 0 ( 0 2 O 一O 5 O 62 6 6 2 1 ) 3 17 6
曾主持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 4项 、 育部博 士 点基 金 项 目 1项 。主要 研 究 骨髓 及 AGM 区微 环境 调 控 造 教 血 干 细胞增 殖与 自我 更新 的分 子信 号机 制 , 发表 科研 论 文 5 0余篇 , 编 出版 卫 生部规 范化教 材 5部 、 著 5 主 专 部 , 省级优 秀教 学成果二 等 奖 2项 , 获 科技 进 步二 等 奖 2项 。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发 病 机 制 与治 疗 的探 讨
刘 文 励 , 明 浩 房
( 中科 技 大 学 同 济 医 学 院 附 属 同济 医院 血 液 内科 , 北 武 汉 4 0 3 ) 华 湖 3 0 0 摘 要 : 生 障碍 性 贫血 是 以 全 身 血 细 胞 减 少 为 主 要 表 现 的 造 血 功 能 衰 竭 性 疾 病 。造 血 干 细 胞 减 少 或 缺 损 、 淋 再 T

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商臻
【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年(卷),期】2011(17)2
【摘要】@@ 骨髓活组织检查可以显示骨髓细胞成分、造血组织的分布、肿瘤浸润特征,对骨髓纤维成分增多的疾病以及骨髓细胞增生减低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近10年来,骨髓免疫组化的方法迅速整合到骨髓诊断学中,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商臻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4
【相关文献】
1.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 张虹;苏金石;杨春祥
2.骨髓穿刺涂片联合活检病理切片在全血细胞减少性血液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吴光启;刘红;陈素梅;白莲;戚玉杨
3.骨髓穿刺涂片联合活检病理切片在全血细胞减少性血液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吴光启;刘红;陈素梅;白莲;戚玉杨
4.骨髓活检组织石蜡连片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 [J], 赵剑萍;高冬明
5.骨髓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J], 曹燕;吴涛;瞿桂芳;张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象(×109/L) 中性粒细胞<0.5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 >15
12
(二)鉴别诊断
其 他 全 血 细 胞 减 少 的 疾 病
1、PNH或Evan综合征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5、骨髓纤维化
6、自身抗体介导的IP
7、先天性AA:Fanconi贫血等
2
一、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造血组织功能衰 竭综合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为 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发病机制主要为 免疫异常,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原发性:确切病因不明 2、继发性:a.化学因素:药物(氯霉素、抗肿瘤药 等)工业用化学物品:苯 b.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 c.生物因素:病毒性肝炎、B19
胞减少或缺乏。淋巴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8
3、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象优于涂片法,主要病变是红髓
脂肪变,造血细胞少于正常半数,脂肪组织比例增多,
巨核细胞不见。
4、全身骨髓核素扫描:可估计残余造血活性,有助于了解
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
5、造血细胞培养: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对
造血因子的刺激反应差。
9
6、发病机制检查:
• CD4+/CD8+ T细胞↓,Th1:Th2 T细胞↑
• 血清IL-2、IFN-γ 、TNF↑
•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若核型异常,考虑诊断
MDS,或AA发生转化为克隆性疾病 • 骨髓铁染色示贮铁↑,NAP染色强阳性 • 溶血检查均阴性
1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AA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
4
(二)发病机制: 种子 (造血干细胞) 土壤 (造血微环境)
虫子 (免疫异常) 近来认为,AA 的发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机制异常,T细胞 功能亢进,CTL 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
度凋亡,导致骨髓造血衰竭。
5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再障分为重型再障 (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国内AAA,CAA。 (一)重型再障: 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出血与感染,进行性贫血。少 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 (二)非重型再障:
NSAA骨髓象:淋巴细胞较多,可 见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和 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核 高度致密,浓缩呈“炭核”样
27
典型AA 骨髓象
完全由 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肥大细胞、脂肪细胞 组成 。
三年后恢复
各系血细胞恢复造血,代 偿增生。
28
29
19
八、预 防
20
获得性再障(SAA)治疗指南 (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
21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22
产板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23
AA 骨髓活检
AA 骨髓涂片
24
灶性红系造血
25
残留灶性红系造血岛
26
SAA骨髓象:骨髓造血岛呈空网 状,仅见成纤维细胞(1)、 淋巴细胞和大量网状纤维,未 见造血细胞
目前多主张联合使用ALG、大剂量甲强龙、CsA
16
(3)造血生长因子:
a.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和幼红细胞。
b.rh G-CS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IL-11
作用于早期造血祖细胞
17
4、慢性再障的治疗
a.雄激素:以丙酸睾丸酮为代表,目前多被十一 羟睾丸酮替代(安雄) 160mg/日,疗程6月,其作用
使用激素预防过敏反应和血清病。
15
b.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HDMP)
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其免疫抑制效应可 能与抑制Ts细胞分化增殖及NK细胞活性有关,有效 率30-60%,剂量1g/天,连用三天,逐渐减量。 C.环孢菌素A(CsA):CsA是Ts细胞和Tc细胞克 隆的抑制剂,封闭IL-2受体,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 纠正免疫紊乱。 剂 量:6-12mg/kg.d,疗程1-6月,并长期应 用适当维持量以提高疗效。 副作用:肝、肾损伤,少数多毛、手颤、高血压、 头痛等,停药后可消退。
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
造血细胞增多.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 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免疫相 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5、一般抗贫血药物无效。
11
表1.SAA/NSAA的鉴别(AA分型诊断标准)
重型再障(SAA) 起病 出血 感染 急 严重:常发生在内脏 严重:败血症 BPC计数<20 骨髓象 预后不良 多部位增生减低 死亡率较高 非重型再障(CAA) 缓 轻:皮肤、粘膜多见 轻:以上呼吸道为主 >0.5 >20 增生减低或活跃, 较好,少数死亡
7
2、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淋巴及非造血细胞 (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比例增高, BPC少见、NAP积分增加。 重型再障:骨髓穿刺稀薄,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 粒、红、明显减少,骨髓小粒空虚,油滴增多,巨核 极度减少或无巨核细胞。 非重型再障:多部位增生减低,如果穿刺在造血灶, 有核细胞增生较好,可见多分叶核粒细胞,但巨核细
8、继发性AA(非免疫异常性)
13
六、 治疗
1、祛除病因(对继发性),保护性隔离
重症患者需住层流室 注意皮肤、口腔、肛周护理及饮食卫生。
2、支持疗法:
(1)贫血:输血(Hb<60g/L) (2)出血:主要原因BPC少,BPC<20×109/L可有自发性 出血,输注单采BPC 。一般止血药物效果不 明显。 (3)感染:有感染征象,早期应用 强力抗生素,不采用粒细胞输注作为预防感 染用,粒缺,严重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可输注粒细胞,连续3-4天。
14
3、SAA发病机制的治疗:
(1)骨髓移植:亲缘异基因BMT 年龄<40岁
(2)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有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病例。
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用人的胸腺细胞或胸导管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得到的一种抗 血清,可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解除骨髓 抑制,恢复造血功能。 治疗方法:住层流病房,防止感染,用前皮试。 大多用马或兔ALG。10-15mg/kg.d 或3-5mg/kg.d , 疗程5天,有效率60-7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机理:具有刺激造血作用(对EP0作用,直接对骨髓作
用),对肝副作用较轻,定期监测肝功能,其他副作 用主要是男性化作用。 b.环孢素A(CsA) c.其它:一叶秋碱、左旋咪唑
d.中西医结合:
18
七、预后及疗效标准:
重型再障预后相对差,以往90%死亡,目前仍然 1/3死亡。 非重型再障多数有效,30%-50%的病例得到 治愈。
起病缓慢,发展慢,多数以贫血就诊,以皮肤出血点多
见,部分病例病程中可转化为重型,称重型再障Ⅱ型, 表现同重型再障。
6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多呈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重型再障: (1)Hb常进行性下降,在30g/L以下,网织红细胞<1%, 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血小板<20×109/L 极重型再障(VSAA):SAA-Ⅰ的中性粒细胞<0.2x109/L. 非重型再障: (1)Hb常维持在40~60g/L,Ret>1%,但绝对值低 于正常值。 (2)中性粒细胞>0.5×109/L,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 细胞相对值增高。 (3)BPC>20×109/L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
1
1888年:Ehrlich首先报道一青年女性,严 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和 月经过多。死检骨髓为黄色脂肪骨髓。 1904年:Chauffard提出AA的名称。 1934年:认识AA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