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
中国文化与国际传播分析

中国文化与国际传播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关系。
一、中国文化的特点1. 重视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礼仪等方面的修养,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别。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逐渐成为寻求精神满足和文化认同的热门话题。
2. 崇尚和谐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注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都有重要影响。
3. 着重礼仪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礼仪,讲究各种场合的礼仪和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和规范,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1. 政府引导策略中国政府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外交活动,包括成立文化中心和协会、邀请外国文化专家来华讲学、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等。
政府的引导策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加强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了解。
2. 传媒渠道推广现今,新型媒体如视频、社交媒体、微博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通过开展各种网络直播、微信矩阵和线上文化展览等形式,可以拓宽中国文化的传媒渠道和方式,实现文化的传播。
3. 产业合作引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成为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中国文化产业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包含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管理、数字文化等多种领域,可以通过产业合作引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1. 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是其在国际传播中最大的优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倡导并实践和谐、美、仁、智的生活方式,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外化为优美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等。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有魅力的文化之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哲学、艺术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时代。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了东亚,对后来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也是其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中国的汉语教育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汉语教师、汉语考试(例如HSK)等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推手。
第三,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间传播的重要渠道。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墨家思想等都是世界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哲学思想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例如,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为外国人提供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此外,中国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书画、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形式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例如,京剧、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广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所以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度的本土化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者。
中国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启示

中国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启示章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儒释道合一思想等等。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注重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待人以“仁爱”之心。
这种“仁爱”既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也包括对自己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要求。
“义”则强调人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对社会和个人,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与责任。
“礼”则是一种正式的社会规范,规范人们在各种场合的行为和礼节。
“智”则提醒人们应该注重知识与智慧,方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
“信”则是信仰和信用的重要价值,通过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需要自己要如实对待他人。
除了以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内在的“气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中学到更多的道理和智慧。
章节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中最显著的是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文化的穿透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政治和经济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国家认可和接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计划”。
除此之外,中华文化还通过各种渠道走向世界——包括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下、巨屏上的中国大片、中式园林、古建筑等等。
这种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不仅推广了中华文化,而且达成了更深远的目标。
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
章节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多启示意义。
首先是人际之间的相处方式,对待他人应该心存“仁爱”之心,以平等、友善、协作的方式相处,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获得许多智慧。
其次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
自信是民族强大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认可。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被翻译成多种外语,被广泛传播。
这些经典作品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思想家。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也为世界所称道。
中国的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吸引了众多国际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家如古曼童和李双双等以其卓越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同时,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独特的绘画形式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现象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界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各国知名大学纷纷设立中国文化学院或中国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体现在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上。
世界遗产名录上的中国古建筑数量成倍增长,如中国的故宫、万里长城等,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国际社会中逐渐得到了认可。
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受到了欢迎和庆祝。
中国的功夫、京剧等传统表演形式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第三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认可,离不开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国际传播策略的制定。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途径以及其积极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藏。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中国的文化元素如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等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了无数国际友人前来了解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成为了吸引外国人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加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再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社交媒体平台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渠道。
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得以快速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全球推广和传播。
首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国文化周、国际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中国的春节文化活动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外人士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遗产认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列为世界遗产,如中国长城、敦煌莫高窟等,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不仅保留了它们的原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再次,外国语言教学与汉语推广。
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和外国语言教学,设立孔子学院和外国语学校,为外国学生提供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如中国传统绘画、京剧、太极拳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学习和体验。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中国文化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理解,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种互动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为各国人民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加深各国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其次,中国的文化符号和传统经典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吸引了全球读者的关注。
中国的京剧、杂技和民族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这些作品和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素材。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启示,丰富了世界的艺术宝库。
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饮食文化和传统节日等也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医学以中草药为基础,讲究辨证施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医学体系之一。
中国的美食文化通过美味的传统菜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家和游客。
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有名节庆,吸引着大量外国人前来参与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声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
最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中国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他们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对世界各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声誉。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看法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看法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并大力推广其优秀文化精髓。
然而,一些中国文化的看法在海外受到了质疑,表明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存在着重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着语言障碍。
海外观众可能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意境,他们只能从语言理解西方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
此外,缺乏中国文化的支持者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海外观众看到中国文化时可能会认为它是“外来文化”,从而排斥它,而不是接受它。
另外,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可能也缺乏系统性。
虽然有很多海外特色中国文化活动,但没有一贯的传播策略来整合具有不同面貌的中国文化,从而分散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尽管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中国应该增加对海外市场的投资,改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由于海外的英语水平普遍要高于中文水平,因此可以提供英文翻译的中国文化作品,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此外,中国也应该大力支持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加强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机构可以建立起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的有效合作关系,从而改善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形象。
最后,中国文化传播还应鼓励海外社区积极参与活动。
在海外,中国文化机构可以与当地的民间机构合作,加深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些活动。
此外,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一个巨大的传播力量,他们可以把中国文化带到海外,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从而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以加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我们应该积极发掘中国文化的优势,创造有利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环境,把中华文化带到海外,把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分享给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一、引言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引人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东方文化的影响已经触达世界各地。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1. 古代时期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古代中国与周边各国,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传播了中国的语言、哲学、诗歌、绘画等文化元素。
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唐代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交通和往来日益密切,中国文化也逐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2. 近现代的传播进入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使许多文化宝藏流失海外,成为了海外藏品的一部分。
这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机会。
同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国际书展、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向国际社会宣传;另一方面,国外大量学者、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等也来到中国,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1.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途径。
通过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扭转传统国际形象,使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增加对中国的好感。
2. 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有助于推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传统的文化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文化主导,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播,可以为世界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理念。
3. 活化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
传播需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这就要求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1. 语言翻译和语言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语言和语言翻译的问题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一为什么展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古老文明式微与当代人的“精神缺钙”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并以前为世界文化和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
公元前4世纪后,汉字就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成为通行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
随着汉字的流传,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播于各国,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
[1]232事实上,中国文化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此外,中国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前对欧洲文化产生过长远影响。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指出笛卡儿的以太旋涡学说与宋明关于气的学说惊人地相似,他把气论称为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并推测笛卡儿曾受到宋明哲学的影响。
[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他称赞孔子“卓然不以先知自诩,绝不认为自己受神的启示,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助于魔力”。
伏尔泰还仿照元曲《赵氏孤儿》编写了诗剧《中国孤儿》。
[1]240-241另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遗憾的是,在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地位显著攀升、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中国文化的输出相对落后,中外文化传播很不对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世界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以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加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文化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直至普通民众,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点、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崇拜、追捧、向往、模仿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
如国产影片对“好莱坞式”大片的跟风模仿日甚一日;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谓的“后现代”、“先锋派”作品大肆泛滥;学术研究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吃洋快餐、用外国名牌、买西式家具、看欧美电影、听交响乐等等,不但成了时尚而且已经被人们当作现代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而大加追捧。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世界化规则面前,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从而盲目操作,甚至削足适履,误入他人的文化藩篱,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而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甚至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受人青睐。
弱势一方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一种现代的、发达的、时髦的东西。
而人们在享用其方便、快捷、实用的同时,也伴有价值判断的认同,其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
由此而一味的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将会在急切的文化焦虑中乱了自己的阵脚。
[4]外来文化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化。
在对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外来文化的追捧中,人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渐行渐远。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升,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极了。
但是,在这些物质的背后,心灵深处却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蔓延到人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个人的信仰、个体的私德与公德、怜悯之心、公民精神,等等。
人们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整个社会所以弥漫着一种普遍的焦虑症。
”[5]这正是因为缺少文化自信导致民族精神不振的表现。
一个缺少文化自信的民族必然是精神乏力的民族,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在世界化的今天,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中国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导致当代中国人普遍性的“精神缺钙”。
所以,我们“理应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以丰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文化底蕴,展示无可替代的文化魅力。
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必须用自己气大道正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二向世界传播什么:“第三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第三极文化”命名的理论基础“第三极文化”是我们因理应今世界文化格局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和理论设想。
地理学上用南极、北极、“第三极”(指青藏高原)指代地球上在地理位置上最具特点的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特点分别是最南、最北、最高。
在这里,“极”有两层含义。
一层指在某一个范畴内部最为突出、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如南极在“南”这个范畴中最为突出,“南”的特点达到了极致。
北极、“第三极”同样如此。
“极”的另一层含义,指在一个范畴内部最为突出之外,在更宽阔的视阈和背景下,与其他范畴相比较具有非常鲜明和独立的个性、品质和特点。
南极、北极、“第三极”,是各自范畴内的“极”,每一极自身最突出的特点(最南、最北、最高)都是其他“极”所不具备的。
也就是说,同其他“极”相比较,每一“极”都有其独立、鲜明的个性、品质和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三极”(今后或许会发现更多的“极”)并行不悖、相映成趣,一起成为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
我们正是在这两层含义上借用“第三极”的概念,提出“第三极文化”的理论设想。
“第三极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首先要在中国文化自身系统内部进一步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其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中国文化自身范畴内的“极”。
这个“极”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
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追求;“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道义担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宇宙观、人生观;“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文追求等。
“第三极文化”的第二层含义指,在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最为突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基础上,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观照。
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堪称世界文化的“两极”。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它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所有其他文化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极文化”借用地理学上“极”的概念,仅仅是为了形象描述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影响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文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三极”与地理上的“三极”关系完全等同。
地理上的“三极”各有特色、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文化上的“三极”(包括世界各种文化)不是相互隔绝、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或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
另外,国际政治中也有所谓“极”的提法,如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这个“极”带有明显的对抗和斗争的含义。
“第三极文化”并不是要和其他“极”对抗和斗争,而是要相互借鉴和吸收,取长补短。
经济领域中也有所谓“极”的提法,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有时被称作我国经济的“两极”,天津滨海新区被称作“第三极”,这里的“极”是要达到或超过某种量化的经济指标以获得超越或领先地位的意思。
“第三极文化”不是要超越其他文化,而是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第三极文化”的内涵“第三极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复合体。
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作为主导文化的儒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派别(道家、墨家、法家等)、少数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的民族精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之人文精神。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但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就已经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如《孝经圣治》中,“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是天地宇宙中“最贵者”,人的尊严、价值被看做头等大事,必须加以维护。
乃至传承至今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等古籍经典,无不蕴含着人的尊严高于生命的价值取向。
2.标举“君子为上”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指向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至今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首先强调个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气节。
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象》)。
再如《论语》所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等格言,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
另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也包括按照伦理准则为人处世。
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上》),以上等等,在当今纷乱的世界中具有人生准则的现实意义。
3.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人不能只考虑一己私利,要心系他人、心怀社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个人要志存高远,以生民安康、社稷太平、家国昌盛为己任。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孟子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集近思录》),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当可作为每个社会人理应保有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