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合集下载
泌尿系统大体解剖 PPT课件

1.球旁细胞:入球动脉的中膜平滑肌层特化为立方 形,细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含肾素,升高血压。 2.致密斑:远端小管在肾小体血管极处,靠肾小体 一侧的细胞,由立方变为柱状,排列紧密。致密斑是 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远端小管尿中钠离子浓度,控制 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如图) 3.球外系膜细胞:在肾小体血管极的三角区内,又 叫极垫细胞,有突起,着色淡,细胞内有分泌颗粒, 含少量肾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大体解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如尿素、尿酸等)和多余的水分,由血液带到 肾,在肾内形成尿液,经排尿管道排出体外。 此外,肾脏还具有通过排出溶解在尿中的无 机盐调节体液,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 作用。肾的间质可分泌前列腺素,具有内分 泌作用。
(2)肾小囊 包在血管球外的双层杯状囊。分壁层与脏 层,两层之间为囊腔,壁层的细胞为单层扁 平上皮,脏层的细胞为多突扁平细胞,称足 细胞,相邻足细胞的突起互相嵌合,附着在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上,突起之间有裂 孔,足细胞是重要的滤过装置,突起的膨大 或缩小可调节管腔,控制滤过液的分子及滤 过量。
(3)原尿滤过屏障 (血管内物质滤入 肾小囊腔必须经过三层结构 ) ①有孔的内皮细胞; ②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的基膜; ③足细胞突起间的裂隙膜。
2.近端小管(如图) (1)曲部 (2)直部 3.细段 4.远端小管
(二)集合小管 (三)肾间质细胞
(四)肾小球旁器(如图) 指肾小体血管球附近的一些特殊结构,有 三部分 :
肾的实质由多数肾叶组成。每个肾叶分 为浅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皮质因富含血簋:故新鲜标本呈红 褐色。切面上有许多细小颗粒状小体, 叫肾小体。 髓质颜色较浅,切面上可见许多纵 向条纹由许多肾小管构成。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大体解剖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如尿素、尿酸等)和多余的水分,由血液带到 肾,在肾内形成尿液,经排尿管道排出体外。 此外,肾脏还具有通过排出溶解在尿中的无 机盐调节体液,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 作用。肾的间质可分泌前列腺素,具有内分 泌作用。
(2)肾小囊 包在血管球外的双层杯状囊。分壁层与脏 层,两层之间为囊腔,壁层的细胞为单层扁 平上皮,脏层的细胞为多突扁平细胞,称足 细胞,相邻足细胞的突起互相嵌合,附着在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上,突起之间有裂 孔,足细胞是重要的滤过装置,突起的膨大 或缩小可调节管腔,控制滤过液的分子及滤 过量。
(3)原尿滤过屏障 (血管内物质滤入 肾小囊腔必须经过三层结构 ) ①有孔的内皮细胞; ②内皮细胞与足细胞之间的基膜; ③足细胞突起间的裂隙膜。
2.近端小管(如图) (1)曲部 (2)直部 3.细段 4.远端小管
(二)集合小管 (三)肾间质细胞
(四)肾小球旁器(如图) 指肾小体血管球附近的一些特殊结构,有 三部分 :
肾的实质由多数肾叶组成。每个肾叶分 为浅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皮质因富含血簋:故新鲜标本呈红 褐色。切面上有许多细小颗粒状小体, 叫肾小体。 髓质颜色较浅,切面上可见许多纵 向条纹由许多肾小管构成。
生理学: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逆向交换体
降支细段 否
是
小管液渗透 渗透重吸收
压逐渐升高
髓袢
升支细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被动
降低
升支粗段 是
否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降低
K-Cl同向转
运体
始段
远端小管和
集合管
后段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动:Na-
醛固酮)
(升压素) 降低
Cl转运体
是(可被调节: 可被调节 渗透压逐渐 主细胞:
初始段
后段
特点
1、初始段——Na+-Cl-同向转运体 2、后段主细胞——Na+/K+交换体 3、后段闰细胞——与H+分泌有关 4、存在水孔蛋白(水通道) 5、重吸收可被调节,醛固酮调节Na+,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调节水
NaCl
通透性
H2O
特点
转运体
始段
是
近端小管 后段
是
是
等渗
同向转运,主要在近端小 管(前半段) 被动重吸收 具有阈值,最大转运率
肾糖阈: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 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 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当血糖浓度升高至300mg/100ml 时,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 小管重吸收的极限。 男性为375mg/min,女性为300mg/min。
2、髓袢:机制与近端小管相同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H+分泌
(三)NH3 、NH4+的分泌与 H+ 、HCO3-的转运
近端小管
小结:
近端小管:1分子谷氨酰胺代谢,可生成2个 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2个HCO3-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自动保存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6180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7.png)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定义与位置
肾小管
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负责重 吸收和分泌物质,位于肾小囊和 肾小球之间。
集合管
是肾小管的一部分,位于肾皮质 和髓质交界处,主要负责重吸收 水分和某些电解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组成
激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
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渗透压。
醛固酮
促进远端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分泌。
自身调节
管腔内渗透压变化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区域,当管腔内渗透压升高时 ,可刺激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管腔内pH值变化
当管腔内pH值降低时,可刺激集合管对H⁺、HCO₃⁻的分泌。
02
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物质重吸收的机制
主动重吸收
需要消耗能量的重吸收过程,如Na+、K+、Ca2+等离子的 重吸收。
被动重吸收
顺浓度差进行的重吸收过程,如水、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 的重吸收。
不同物质的重吸收过程
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
运至管腔内。
Na+
通过上皮细胞膜上的Na+/K+交 换体将Na+顺浓度梯度转运至细 胞内,再通过囊泡将Na+转运至
管腔内。
分泌的生理意义
维持尿液的pH和渗透压
通过分泌H+和NH4+,维持尿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分泌K+、Na+等电解质,维持血液和尿液中的电解质平衡。
第3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的转运功能-精品文档

A. Na+-H-交换体,逆向转运。 B. Na+与GS、AA、Cl-等同向转运。 基侧膜Na+泵将Na+泵入细胞间隙, GS、AA、Cl-易化扩散入间隙。 均为继发主动重吸收。 C. 水重吸收:上述物质被重吸收入 细胞间隙→间隙渗透压↑→水通 过紧密连接、上皮细胞入间隙→ 间隙静水压↑→水重吸收入血。 Na+、水重吸收多于Cl- ,HCO3-重吸收 优于 Cl-, .髓袢的重吸收: 主要是升支粗段。机制同近端小管。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可主动分泌 H+。分泌入小管液中的H+可与HCO3-、 HPO42-、NH3结合, 降低小管液[H+]。 小管液pH降低时,H+分 泌减少。
(四)K+重吸收: 65~70%在近端小管,25~ 30%在髓袢重吸收,且比例固定。 (五)葡萄糖重吸收:100%在近端小管由 Na+-葡萄糖转运体继发动重吸收。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糖的血糖最低值。 180mg/dl (滤过量=225mg/dl) 吸收极限量:滤过量=375mg/dl(男) 300mg/dl(女) (六)氨基酸重吸收:机制同glucose。 (七)其他物质:HPO4 2–、SO4 2 –与Na+同 向转运; 少量蛋白质——吞饮。
C.升枝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机制:粗段上皮细胞基侧膜Na+泵造成细 胞内低Na+,Na+:K+:2Cl-同向转运体 继发主动转运;另有1个Na+顺电位差 经细胞旁路重吸收;该段对水通透性 低,水留在小管液中,由于NaCl被重 吸收,造成水、盐重吸收分离,形成 髓质高渗。 呋喃苯胺酸(呋塞米,furosemide)可抑 制Na+:K+:2Cl-同向转运。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两肾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 (男:375 mg/min,女:300 mg管被重吸收,其吸收方式也 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也需Na+的存在,但有多种类型氨基酸转运体
肾小球葡萄糖滤过量=GFR血浆葡萄糖浓度
肾小球葡萄糖滤过量为 125mg/min
远曲小管NaCl的重吸收机制
4. 集合管
➢ 上皮细胞顶端膜存在的上皮钠通道(ENaC),主动重吸收NaCl。阿米洛利(amiloride) 可抑制ENaC
➢ 小管液呈负电位,驱使小管液中的Cl-经细胞旁途径而被动重吸收,K+分泌入小管腔 ➢ 对水的重吸收通过主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侧的囊泡中的AQP2吸收进入细胞,通过基底侧膜
➢ 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脱氨,生成 谷氨酸根和NH4+;谷氨酸根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 α-酮戊二酸和NH4+ ;α-酮戊二酸又可生成2分子HCO3-
➢ NH4+通过上皮细胞顶端膜Na + -H +交换体进入小管液 (由NH4+代替H + );NH3是脂溶性分子,可以。单纯扩散 的方式进入小管腔,也可通过基底侧膜进入细胞间液;而 HCO3-与Na +则一同跨基底侧膜进入组织间液
(1)近端小管的前半段 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 +-H+ 逆向转运
主动重吸收
➢ Na +的重吸收方式──以主动重吸收为主
➢ 水的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
AQP1)直接参与
➢ Na +和水的重吸收使细胞间隙内静水压升高,促使Na +和水
进入相邻毛细血管,并有回漏至小管腔现象
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④ K+ 返回小管内造成小管液呈正电位,使小管液中Na+ 、K+和Ca2+ 等正离子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
肾小球葡萄糖滤过量=GFR血浆葡萄糖浓度
肾小球葡萄糖滤过量为 125mg/min
远曲小管NaCl的重吸收机制
4. 集合管
➢ 上皮细胞顶端膜存在的上皮钠通道(ENaC),主动重吸收NaCl。阿米洛利(amiloride) 可抑制ENaC
➢ 小管液呈负电位,驱使小管液中的Cl-经细胞旁途径而被动重吸收,K+分泌入小管腔 ➢ 对水的重吸收通过主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侧的囊泡中的AQP2吸收进入细胞,通过基底侧膜
➢ 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脱氨,生成 谷氨酸根和NH4+;谷氨酸根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 α-酮戊二酸和NH4+ ;α-酮戊二酸又可生成2分子HCO3-
➢ NH4+通过上皮细胞顶端膜Na + -H +交换体进入小管液 (由NH4+代替H + );NH3是脂溶性分子,可以。单纯扩散 的方式进入小管腔,也可通过基底侧膜进入细胞间液;而 HCO3-与Na +则一同跨基底侧膜进入组织间液
(1)近端小管的前半段 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 +-H+ 逆向转运
主动重吸收
➢ Na +的重吸收方式──以主动重吸收为主
➢ 水的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
AQP1)直接参与
➢ Na +和水的重吸收使细胞间隙内静水压升高,促使Na +和水
进入相邻毛细血管,并有回漏至小管腔现象
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④ K+ 返回小管内造成小管液呈正电位,使小管液中Na+ 、K+和Ca2+ 等正离子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
【医学学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近 端 等渗重吸
小
收
管
水
组
织 液
毛
前
细
半 段
Na+ 同向转运体
G/AA
Na+↓ Na+
钠泵
血
Na+ 逆向转运体
K+
载体
管
H+
通道
后 半 段
近 端 小
排 酸
管保
碱
组 每分泌一个H+,重吸收一个HCO3织液-和一个N毛a+.
细
HCO3-
的 重 吸 收
Na+逆向转运体 Na+↓ Na+
HCO3- H+ H2CO3
集
合
管
H2O
组
织 液
毛
含水通道的小泡 AQP-3、
细
AQP-4
血
ATP
cAMP
A C
R
A D H
管
组
远
织 液
毛
曲 小
AQP-2
含水通道的小泡
细
管
H2O
血
和 集 合
ATP
PKA
cAMP
A C
R
A D H
管
管
H2O
NH3
Na+逆向转运体
的 HCO3- H+
分
泌
H2CO3
H
与
+ H2O+CO2
、
H2O
尿素
皮质
水
N尿素a+ C的再l-
尿 素
尿
外髓
NaCl
尿素
尿素
尿 素
尿循环素
素
尿素 水
尿素 水
尿素
尿素
尿素 尿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的转运功能

钾离子摄入过多或排出不足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引 发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
钙痉挛
02
03
心血管疾病
钙离子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导致骨 质疏松、骨折等骨骼病变。
钙离子对肌肉收缩具有调节作用, 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肌 肉痉挛。
钙离子对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影 响,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增 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物质转运的调节机制
调节离子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 被动转运调节离子平衡,维持机 体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酸碱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分泌H+和重 吸收HCO3-等调节酸碱平衡,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水盐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重吸收水、 分泌K+和Na+等调节水盐平衡,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氯离子的转运
主动转运
氯离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主要通过氯泵进行主动转运,将氯离子从管腔内排入组织间 液,进而排出体外。
重吸收与分泌
氯离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对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具 有重要作用。
水的转运
被动转运
水分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主要通过渗 透作用进行被动转运,由高渗区向低渗 区流动。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的转运功 能
目
CONTENCT
录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 物质转运过程 • 物质转运的种类与作用 • 物质转运功能障碍的影响 • 物质转运功能的临床意义
0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管的结构
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分为近曲小 管、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钙痉挛
02
03
心血管疾病
钙离子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导致骨 质疏松、骨折等骨骼病变。
钙离子对肌肉收缩具有调节作用, 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肌 肉痉挛。
钙离子对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影 响,钙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可能增 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物质转运的调节机制
调节离子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主动转运和 被动转运调节离子平衡,维持机 体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酸碱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分泌H+和重 吸收HCO3-等调节酸碱平衡,维 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水盐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重吸收水、 分泌K+和Na+等调节水盐平衡,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氯离子的转运
主动转运
氯离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主要通过氯泵进行主动转运,将氯离子从管腔内排入组织间 液,进而排出体外。
重吸收与分泌
氯离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对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具 有重要作用。
水的转运
被动转运
水分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主要通过渗 透作用进行被动转运,由高渗区向低渗 区流动。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的转运功 能
目
CONTENCT
录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 物质转运过程 • 物质转运的种类与作用 • 物质转运功能障碍的影响 • 物质转运功能的临床意义
01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管的结构
肾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分为近曲小 管、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第二讲:肾小管转运功能

20 %
顺浓度差) ①升支细段被动(顺浓度差 升支细段被动 顺浓度差 ②升支粗段主动(Na+-K+-2Cl升支粗段主动 同向转运体复合物) 同向转运体复合物 速尿
①降支细段对Na+ 降支细段对Na 不通透 ②重吸收量与尿浓 缩机制有关
①无回漏现象(紧密 无回漏现象( 连接), ),主动吸收 连接),主动吸收 受调节(醛固酮) ②受调节(醛固酮) 25
钠泵
基底侧膜 组织间隙
10
前半段 总 Na+-H+
Na+-H+ 顶端膜
逆向转运体
Na+
H+
钠泵
基底侧膜 组织间隙
11
Na+-H+
HCO3-
+ H+
H2CO3
CO2 + H2O
顶端膜
Cl- Cl-
Cl-
逆向转运体
ClCO2
Cl-
Cl-
小管腔
Na+
H+
钠泵
基底侧膜 组织间隙
12
近端小管前 逆向耦联转运,促进 近端小管前段Na+-H+逆向耦联转运 促进 逆向耦联转运 HCO3-的重吸收 Cl-不被重吸收 的重吸收, 的重吸收 不 所以,随着小管液内 所以 随着小管液内H2O、Na+、HCO3-等的 随着小管液内 、 、 等的 不断重吸收,小管液中Cl-浓度不断升高 浓度不断升高,到了后 不断重吸收,小管液中 浓度不断升高 到了后 段,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 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
13
重吸收、 (2)后半段:被动过程为主,机制:Cl-重吸收、Na+-H+和Cl--HCO3-逆向转运 )后半段:被动过程为主,机制: 重吸收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血糖浓度 4.48~6.72mmol/L 肾糖阈 (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尿中开始 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8.96~10.08mmol/L 葡萄糖吸收最大极限——人的两肾全部近球小管 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萄糖的最大量 男性 20.95mmol/min 女性 16.78mmol/min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重吸收——小管液的中的成分经过肾小管的上皮
细胞重新返回到周围血液中去的过程 重吸收具有选择性、饱和性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继发性 分泌——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至肾小管内的过程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Cl- 和水的重吸收
↓ ↑ ↑ ↓
↑ ↓ ↓ ↑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NH3的分泌
来源: 谷氨酰胺脱氨,NH3扩散入管腔中 NH3+H+ → NH4+形成铵 NH3的分沁与H+ 的分泌密切相关
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泌氨的机制:直接转运 跨膜扩散
滤过量超过500g/day,排出量3 - 5克, 99%被重吸收。 Na+、Cl- 的重吸收: 65 ~70%近曲小管, 20%髓襻, 10%远曲小管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重吸收方式: 跨细胞途径的主动转运 细胞旁路的被动转运 前半段:Na+主要与HCO-3 、葡萄糖和氨基酸 一起重吸收-主动转运 后半段:主要与Cl- 一起重吸收 ,Cl- 的重吸收 为被动转运-细胞旁路 水的重吸收:伴随溶质的冲吸收而吸收-被动转运 泵漏模式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二) HCO3 -的重吸收与H + 的分泌
80 - 85%在近曲小管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优先重吸收与上皮 细胞的泌H+能力有关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三) K+的重吸收
绝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滤出35克,排出3克 主动重吸收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四)葡萄糖的重吸收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 钠、氯、钾三种离子 的协同主动转运。继发性转运重吸 收:形成Na+ : 2Cl- : K+同向转运体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一) H+的分泌
小管细胞中:CO2+ H2O 碳酸酐酶 H2CO3 →HCO3- + H+ → 分泌 部位:近端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中有闰细 胞主要分泌H+、这里有K+ -Na+ 交换与H+- Na+ 交换相竞争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H+分泌的意义
排酸保碱 酸化尿液 促进泌氨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二)K+的分泌 被动:Na+ 重吸收造成电位差,使K+扩散 入管腔,称K+ -Na+交换Leabharlann 部位:远 曲小管、集合管(主细胞)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血钾和血液pH改变对机体的影响
肾小管的离子交换 Na+-H+ 血钾↑ 血钾↓ 血液pH↓(代谢性酸中毒) 血液pH↑(代谢性碱中毒) Na+-K + 对机体的影响 pH↓(酸中毒) pH↑(碱中毒) 血钾↑(高血钾症) 血钾↓(低血钾症)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重吸收——小管液的中的成分经过肾小管的上皮
细胞重新返回到周围血液中去的过程 重吸收具有选择性、饱和性 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继发性 分泌——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 物质转运至肾小管内的过程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一)Na+、Cl- 和水的重吸收
↓ ↑ ↑ ↓
↑ ↓ ↓ ↑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三)NH3的分泌
来源: 谷氨酰胺脱氨,NH3扩散入管腔中 NH3+H+ → NH4+形成铵 NH3的分沁与H+ 的分泌密切相关
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泌氨的机制:直接转运 跨膜扩散
滤过量超过500g/day,排出量3 - 5克, 99%被重吸收。 Na+、Cl- 的重吸收: 65 ~70%近曲小管, 20%髓襻, 10%远曲小管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重吸收方式: 跨细胞途径的主动转运 细胞旁路的被动转运 前半段:Na+主要与HCO-3 、葡萄糖和氨基酸 一起重吸收-主动转运 后半段:主要与Cl- 一起重吸收 ,Cl- 的重吸收 为被动转运-细胞旁路 水的重吸收:伴随溶质的冲吸收而吸收-被动转运 泵漏模式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二) HCO3 -的重吸收与H + 的分泌
80 - 85%在近曲小管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优先重吸收与上皮 细胞的泌H+能力有关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三) K+的重吸收
绝大部分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滤出35克,排出3克 主动重吸收
一、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四)葡萄糖的重吸收
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 钠、氯、钾三种离子 的协同主动转运。继发性转运重吸 收:形成Na+ : 2Cl- : K+同向转运体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一) H+的分泌
小管细胞中:CO2+ H2O 碳酸酐酶 H2CO3 →HCO3- + H+ → 分泌 部位:近端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中有闰细 胞主要分泌H+、这里有K+ -Na+ 交换与H+- Na+ 交换相竞争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H+分泌的意义
排酸保碱 酸化尿液 促进泌氨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二)K+的分泌 被动:Na+ 重吸收造成电位差,使K+扩散 入管腔,称K+ -Na+交换Leabharlann 部位:远 曲小管、集合管(主细胞)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血钾和血液pH改变对机体的影响
肾小管的离子交换 Na+-H+ 血钾↑ 血钾↓ 血液pH↓(代谢性酸中毒) 血液pH↑(代谢性碱中毒) Na+-K + 对机体的影响 pH↓(酸中毒) pH↑(碱中毒) 血钾↑(高血钾症) 血钾↓(低血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