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满分作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阅读
浙江15年高考作文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如其人,还是文不如其人?文如其人,这一古老的命题一直以来都在文学评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性情的展现。
然而,元好问却在他的《论诗绝句》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文章未必能真实反映作者的人格。
那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是否一致?对此,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也要认识到它们可能存在的背离。
首先,文如其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文章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必然带有作者的个人印记。
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和情感倾向都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比如,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田园风光和淡泊宁静,正是他不慕名利、追求自然的性格写照。
而苏轼的词作,则充满了旷达与豪放的气质,这与他乐观豁达、胸怀广阔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作品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品格和性情。
然而,文不如其人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虚构性和表现性,作者在创作时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营造出一种与自身真实人格不符的形象。
例如,某些作家在生活中或许平庸无趣,但在作品中却能表现出高雅、深邃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展示了人类复杂的心理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哲学家。
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作者可以通过假想、移情和创作技巧,展现出与自身实际状况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再者,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的背离,有时甚至是创作的必然结果。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一: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
”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
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浙江卷: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15年高考满分精选作文浙江卷:言为心声,文如其人2015年下考谦分做文浙江卷:言为口声,文如其人下两(3)班附件杨琳冯骥才说:“动物死了,将熟命留正在种子面;做野死了,将熟命留正在做品面。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一小我私家的质量涵养浸透正在这一言一字、一绘一卷外。
《毛诗序》外写:“诗者,志之所之也,正在口为志,讲话为诗。
”诗人邪如是。
曹植平生浑下如月,他的做品也邪是流光四溢,如星、如烟。
白天曜芳华,时雨静飞尘是长年时代的失损青春,他不由唱叹“驰骋已能半,单兔过尔前。
揽弓捷叫镝,少驱上北山”;太平盛世、命若晨霜是烽火时代的凄惶忧愁,不由咏没“游子暂没有回,没有识陌取阡。
外家何萧条,千面无火食”;夜夜歌乐,以酒相陪是他落漠孤寂的月亮星浓,不由醒诵“浑夜游西园,飞盖相追寻。
亮月廓清景,列宿邪整齐”。
曹植没有再有君王的骄恣,执政野的家口。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
曹植宁愿成为一位光耀的诗人,让熟命留正在做品外。
巴金曾说:“尔惟一的口愿是:化做土壤,留正在人们和煦的足迹面。
”他邪是云云作的。
巴金平生努力创做,留高寡多做品为人所传诵,他的人品邪如他的文章,和煦而朴直。
他贡献着本人一直捐助贫苦的人,对付小我私家名利他老是没有正在意。
他谦厚天说:“闭于尔自己,尔的所有皆没有值失鼓吹,表彰。
”他正在日原取得“国际出名文明人士罚”的500万罚金捐给基金会,他却只说:“咱们的事情没有是精益求精,而是丢遗剜缺,要经由过程一些真际的事情实在天协助做野,尤为是糊口灾难的做野处理一些答习题。
”巴金不只是文教大师,崇高的风致也邪表现他自私贡献的为人。
言为口声,文如其人,巴金只愿化做土壤,展成人们止走的路。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粗心义,根本上正在于它能显现人的实邪情感、心田糊口的奥妙战殷勤的世界。
”弛年夜千邪是经由过程做品表现他实邪宽大旷达的脾气,谦卑的为人。
1936年弛年夜千正在英国举行小我私家画绘铺,他临场阐扬绘了一幅火朱牝丹图,最初支笔时他心露一心茶,“噗”一声把茶火喷到绘纸上,这牝丹如暂涝遇甘含般绽开。
2015浙江高考高分作文

作文训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急躁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品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就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就是背离的。
对此您有什么瞧法?写一篇文章阐明您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角度:1、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角度,这句话说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就是一致的,人的行为应就是其内心的外在显示。
2、从“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角度。
说明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同样人品的低劣也不能说明其作品就不好。
我笔写我心高二(1)班宋梦冉记得常常听过一句话“我笔写我心”。
意思就是自己写出的文章正就是自己心里想要表达的话。
不仅就是现在,从古至今亦就是如此。
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豁达;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存天下;有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清惆怅;有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壮志未酬;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瞧今朝”的满腔豪情。
诗词文章中,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心绪,处境,人品性格,从而使读者在欣赏词句时,也会更加的身临其境。
但就是也不尽然。
话有真有假,文章亦然。
在我瞧来,所谓“真”文章就就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而“假”文章呢,就就是指那些侃侃而谈,却并不能表达自己本心的文章了。
古代,就有许多人虽十分有文采,人品却有待考究。
南宋时的大奸臣秦桧,她的文采与她在书法上的造诣,在当时也就是十分著名的,可她陷害忠良,结党营私,祸乱朝纲,也的确就是不争的事实。
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也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才子。
可就是她在年轻时经常责打她父亲的随从,可见她的为人并不如她的文章。
2015年浙江满分作文:作品与作者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作品与作者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生”、“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以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展示】作品与作者人类的文化生活发展至今,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有时我们会给文学作品分分类,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仿佛作品与作者的风格都能够被界定。
然而,随着市井生活的变化,文学创作内容的创新,很多时候作品与作者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了。
所以,作品的内容,作者的人品和个性,都是多元的,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并不绝对一致。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有时是生活原本的写照,有时却也是生活扭曲面的臆想和判断。
法国作家加缪在其代表作《局外人》里,用夸张而荒谬的笔法刻画了一个情感缺失、道德沦丧的可怜虫默尔索,文风讽刺至极。
这部风格独特、见解犀利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么,难道作者本人也像书中文字风格那么讽刺,那么善于挖苦吗?我们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中寻求答案。
加缪在哲学界也有很高的地位,这源自他的一本哲学名著——《西西弗的神话》,书里的他摇身一变从一个文学怪才变成了一个理性聪慧的哲学大师。
书里,他的论点客观而具有深度,行文冷静悠远给人以启迪。
这两种不同文风都出自同一个人,更有趣的是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花大量笔墨介绍和解析了“荒谬”二字,这不正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吗?可见,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满足于一种文风,而是为文局促或下笔悠远,他都能够掌握。
其次,作者的人品并不总是一样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本文是关于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欢迎阅读。
篇一: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
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
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
”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
高考作文之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60分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2015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文章和人品

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 2015浙江卷⾼考题⽬:⽂章和⼈品 材料如下:古⼈说:“⾔为⼼声,⽂如其⼈”。
性情偏急则为⽂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品应该是⼀致的。
⾦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艺术家笔下的⽂雅不能证明其为⼈的脱俗。
2015浙江⾼考满分作⽂_第1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训简易,⼆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它们,是为简易;同⼀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穷,是为变易;常识由⽣活⽽来,经久适⽤,是为不易。
故庄⼦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活,我们泰然。
⽼⼦云:“⼤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与绝对,在爱⽒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仅仅为热则却⾐寒则添⾐的⾃然反射,⽽是对⾃然存在的⽤⼼观察。
没有这⽤⼼,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之?不得⽽⾏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系因为知易⽽⾏难。
⾏难,故特以⾏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之,是顺应⾃然、顺时⽽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之。
⾄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合⼀后更⾼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进步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满分作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阅读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
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
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
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
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
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
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
"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
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
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
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
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
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
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
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
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