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英汉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隐喻对比分析胡敏【摘要】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way but also a mode of thinking and a cognitive means shared by all hu man beings, so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a lot in common. However, due to so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the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culturally and structurally. This essay draw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 and rhetoric as well as expounding what causes those differences.%隐喻不仅是修辞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都具有很多共通之处,然而,由于一些历史文化原因,两者又有着文化和结构上的差异。
本文从认知和修辞两种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并阐述了产生异同的根源。
【期刊名称】《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英汉对比;隐喻;认知;修辞【作者】胡敏【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影视动画学院基础部,重庆4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0 引言隐喻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大量的中外学者分别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最初人们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让语言更生动。
英汉广告语中隐喻蕴含中西文化价值观

英汉广告语中隐喻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在民族语言中的一种映射。
隐喻无处不在,在广告语言中的隐喻更成为了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
本文从英汉广告中的隐喻着手,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发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对隐喻的解读和广告语的理解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隐喻广告文化价值观一、引言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手段,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使得语言更生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隐喻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把隐喻提高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高度,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用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历程或构思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
隐喻是人类特有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又与文化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以广告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语言中蕴涵的隐喻,来解读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二、隐喻研究与文化(一)隐喻的运行机制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隐喻提供了有关这个世界真实经验的诠释架构,使它们变成有组织的信息,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件事物的角度来了解体验另一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
人类每当接触未知的事物、抽象的概念,往往参照已知的、具体的、所体验过的经验来认知,会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因而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有关联的隐喻语言。
语言学家们运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们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论英汉广告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1、直译法:在英汉广告中,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隐喻可以直接进行字面翻译。 如英文广告中的“Taste the difference”(品味不同),中文译文为“品 味非凡”。
பைடு நூலகம்
2、意译法: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隐喻的含义时,可采用意译法。如英文广 告中的“Relax your body and soul”(放松身心),中文译文为“舒缓身 心”。
隐喻翻译的案例分析
1、Coca-Cola广告
在Coca-Cola的英文广告中,原隐喻为“Coke is it”,强调Coca-Cola是最 佳的选择。在中文翻译中,“这就是可乐”被选为相应的喻体,强调可乐独特 的口感和品质,同时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2、Nike广告
Nike英文广告中的原隐喻为“Just Do It”,强调行动的力量和追求卓越的 精神。在中文翻译中,“想做就做”被选为相应的喻体,保留了原隐喻的简洁 性和生动性,同时传达了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
2、寻找相应的喻体
在理解原隐喻的基础上,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喻体。这需要我 们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
3、融合文化元素
成功的隐喻翻译不仅要传达原隐喻的含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内涵。在 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融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 和认知习惯。
谢谢观看
隐喻翻译的特点
1、简洁性
英文广告中的隐喻通常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用简单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递出 丰富的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这种简洁性,用精练的语言传达原隐喻的 含义。
2、生动性
隐喻的生动性表现在其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上。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 这种生动性,尽可能地用具有画面感的词汇和短语来传达原隐喻的意象。
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英汉修辞隐喻初探—一中英两种语言的广告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修辞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一直广泛地存在于各国的文化中,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
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丰富文化的同时也更加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表达其真实想法。
日常生活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明喻、隐喻、借喻、对比、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总的来说使表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简洁易懂、在描述形象上更加色彩鲜明、特点突出,在语气表达方面更加强调感情,突出思想。
另外也可以使整个表达内容结构更加清晰,增强层次感和节奏感。
因此,修辞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立足于中英两种语言广告中隐喻的使用,在国内外学者对广告隐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中英两种语言的真实广告案例,分析隐喻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包括隐喻使用的广泛程度以及经常的出现形式等等,并进而发现当今英汉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关概念:修辞:修辞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修辞也是一种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
写作手法包括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手法,还包括修辞手法。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不直接点明的比喻,但实际上是打比方。
根据最早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语此事物。
争论焦点:在广告创作和使用中,隐喻的运用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各自都提出了对于隐喻的很多独特见解及剖析。
从礼貌原则看中西方旅游广告的语言

从礼貌原则看中西方旅游广告的语言从礼貌原则来看,中西方旅游广告的语言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用语的委婉程度:西方旅游广告通常会使用非常委婉的用语,强调礼貌和尊重客户的感受。
他们会使用一些虚拟性的语气,如“您会感到……”、“您将体验到……”等,给人以主动选择的感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而中方旅游广告可能使用较为直接的用语,如“我们为您提供……”、“我们保证……”等,强调产品的特色和质量。
2. 对比度的差异:西方旅游广告在描述自己的产品时,常常借助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对比,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最好的……”、“最优质的……”等。
而中方旅游广告更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可能使用一些客观的描述,如“美丽的风景……”、“丰富的文化……”等,让客户感受到真实的产品信息。
3. 对待客户的态度:西方旅游广告强调对客户的尊重和关注,常常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您好”、“请”、“感谢您的选择”等,以及一些表达关切的句子,如“我们将竭尽全力满足您的需求”、“我们期待您的光临”等。
中方旅游广告可能更加直接,简洁明了,使用一些鼓励性的用语,如“赶快预订吧”、“一路顺风”等。
4. 口吻的差异:西方旅游广告通常采用正式、客观的口吻,力求准确传达产品信息,注重客观性和专业性。
而中方旅游广告可能会使用更加亲切、友好的口吻,力求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让客户感受到亲切和关注。
除了以上几点,语言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也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礼貌原则。
总体来说,西方旅游广告更注重礼貌、尊重和个人选择,而中方旅游广告更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
在实际撰写旅游广告语言时,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和吸引力。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英汉语气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英汉语气隐喻的对比研究》摘要:其中,CCC中子隐喻7个,依次是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圆圈隐喻、人体隐喻和宴会隐喻;ECC中子隐喻8个,依次是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圆圈隐喻、宴会隐喻、建筑隐喻、人体隐喻、宗教隐喻和家庭隐喻,在本文的研究中,“旅途”隐喻是通过将“旅途”这一概念域的有关结构特征,如“目的地”、“道路”、“障碍物”、“旅行者”、“行进”、“停止”等内容,映射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一概念域中来完成隐喻构建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战争”隐喻是通过将“战争”这一概念域的有关结构特征,如“战场”、“对阵”、“交锋”、“冲锋”、“胜败”等内容,映射到“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一概念域中来完成隐喻构建的摘要:隐喻研究已经从语言学转向了思维和认知领域。
新闻语篇中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对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新闻语篇背后的文化。
本文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主题,选取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通过构建语料库和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隐喻新闻语篇中西方对比批评性隐喻分析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2009年12月7日至19日,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汇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一时间,哥本哈根成了全球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对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新闻报道,为充分理解中西方关于此次大会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行为特征乃至文化差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闻与隐喻西方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传统上,隐喻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将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联系起来,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英汉广告中隐喻翻译策略探析

一、引言隐喻就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本文所指的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的提出,是认知心理学向语言学渗透的结果。
人类认知行为,主要有感知、记忆、意像、辨识、思考、推理等复杂过程。
从广义上说。
隐喻的种类有三种:有形的、无形的和两者的结合。
首先是无形的隐喻,即那些隐喻创作是从一个概念、一个主意、一种人的状态或者一种特质(个性鲜明的、自然的、社会的、传统的、文化的)开始的;其次,有形的隐喻,指那些从一些视觉的或是物质的属性(像城堡的住宅、有天空一样屋顶的寺庙)出发直接获取的隐喻;再者是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是那些视觉和概念相互叠加作为创作出发点的要素。
视觉因素是用来检验视觉载体的优点、性质和基础。
通常情况下。
人们采用几种方式进行表达时会采用隐喻表达方式:(1)试图通过类比的方法,从一个主题和概念的涉及范围出发去寻找另一个主题或者概念的涉及范围;(2)试图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来看待;(3)通过比较或者范围的扩充。
把注意力从对一个领域的关注和探究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去,希望借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使我们思考的主题大放异彩。
二、隐喻翻译——广告翻译的关键根据莱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英语表达属于隐喻范畴。
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全面和简明扼要地描述一个实体、事件或品质,并通过直译的语言以一种更简要的方式表达出来。
隐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和态度的表达。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广告语言同样也多采用隐喻的方式传达意思。
运用隐喻的广告会使广告更加生动,广告语言更具生命力。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隐喻的广告将会是怎样的无趣和缺乏吸引力。
因此,隐喻被视为是广告的灵魂。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广告观察到这一特点:Pick all Ace from Toshiba.——_Toshiba ComputerKing of beers.—— Bdweiser Beer“长命”牙刷.一毛不拔。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Y100256 易玲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比照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
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和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
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响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展消费的目的。
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根底,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容,熟悉旅游目的地。
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比照,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
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根底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
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展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展的。
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比照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比照研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100256 易玲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
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和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
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应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目的。
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容,熟悉旅游目的地。
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对比,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
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基础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
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的。
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对比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中。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和广告传播学等领域的发展。
隐喻理论概述古往今来,隐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
隐喻是历史上最悠久,运用围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
关于隐喻的定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2000:19)中指出,“修辞学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隐喻的研究大致经历两个最为主要的阶段,即:以传统隐喻观点为基础的阶段和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的阶段。
在传统研究阶段,学者主要关注对隐喻的修辞、诗性等语言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隐喻是在同一畴中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或在不同畴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或互动;最具代表的理论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比较论,昆提良的替代论,理查德的互动论,理查德的互动论涉及到隐喻的认知特性。
也为隐喻的认知发展铺下了基垫。
然而真正在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阶段,主要是以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发表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的。
在专著里,莱可夫和约翰逊批评了传统的隐喻观,即把隐喻当成是“诗化的语言,”和“夸的修辞”。
他们的隐喻观的精要是:“对一个事物的经验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另一个事物,所以隐喻又可以理解成隐喻的观念。
”他们指出对语言的想象,尤其是隐喻对个人经验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同时传达了理性思维和客观事实。
因而意义是个体对事物经验的主客观之和,这也使得对语言的修辞性研究更具意义和容。
他们还指出“隐喻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还有行为和思想”,而且“我们平时的多数概念系统实际上都是隐喻”。
隐喻首先是一种行为和思想,然后再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般认为,隐喻是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事物放到一起,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让读者通过比较容易了解的那个概念域来理解较难的一个。
但是隐喻的创造性特征说明,它并不简单依赖于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存在的客观相似点,唯一与隐喻有关的相似性是人们的生活经验,而非事物间存在的客观相似性。
当然兰可夫和约翰逊也承认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这些相似性很大部分并非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是建立在其他的隐喻之上的。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为一种经验提供一种已知的公正的理解。
认知隐喻观注重人类认知在传达意义时的重要地位。
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侧重研究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独特功能。
国对于隐喻的研究比国外的时间要短,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理论系统。
但是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开始时语言学评价一些西方的隐喻理论。
比如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及《隐喻与认知》评介。
艳芳的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
束定方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和理查德的隐喻观进行了修正。
除了从认知角度评价国外的理论之外,艳芳是系统地介绍将认知理论的性质,结构和作用等的第一人。
随后,大量关于隐喻的理论书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束定方教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
总的来说,相对于西方的隐喻学研究,中国的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只是基于西方研究之上,从文化,认知,语用和语义等方面加以深化,总的思想体系还不够成熟。
在进行对比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明确,在语言中,怎么样才算是隐喻。
莱可夫和约翰逊指出:不是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的都属于一般文体。
因此,像“这孩子看着真聪明。
”这类话就不能算是隐喻。
格里兹也论证:光是从语义和语用方面不能说没明语言的隐喻性。
因而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
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是跨域的映射,即元认知域对目的认知域的映射,也就是一个认知域的特征系统化地映射于另一认知域。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隐喻是对一个认知域的描写揭示了另一个认知域的特点,那么相对应的,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应该是解释揭示目的地的特征,或是广告发出者的意图。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会看到广告,听广播的时候会收听到广告,就连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也会在沿路遭遇广告。
美国广告协会为此给出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它的目的的传递信息以及改变消费者的的态度,以诱发消费行为因而获利。
旅游广告是信息的互动,是旅游公司和目的地一种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的方式。
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篇论文中,我们将讨论的是英汉旅游广告语篇中的隐喻对比。
旅游广告是广告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有广告的一般特征。
广告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商标。
但是旅游广告,特别是城市的旅游广告大部分都是以简洁明了的标语出现。
下面我们随机抽取了一些英旅游广告,对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两者在隐喻方面的异同点。
这些例子都是笔者从网络上摘取的一些中外城市的旅游宣传标语,没有穷尽,但求客观。
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的相同点(一)人类隐喻人类是大自然中最大的生物群,语言也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人类经验。
我们在碰到语言中的隐喻时,首先会将其联系到自己的身体或是生活经验上。
在旅游广告中,隐喻的运用也就是将旅游目的地人化,而给旅游者带来的感受。
让顾客感觉与他们接触的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我们人类本身。
在这里,隐喻的原始域是人类本身,而目的域是旅游目的地。
这是在英汉旅游广告中都比较常用的一种隐喻。
这个人是有魅力的如马来西亚,是好客的如国,是亲切的如夏威夷。
那个人是博爱的如,是多情的如,是含羞的如,是底蕴深厚的如宋城。
我们可以来看一些英汉旅游广告中运用人类隐喻的例子。
(1)Malaysia:The charm of Asia!(2)Korea: Happy country; Hospitality neighbour! 国:开心胜地,好客邻邦!(3)Hawaii: We are smiling Islands and we got sunshine here!夏威夷:夏威夷是微笑的群岛,这里灿烂!(4):博爱之都!(5):多情山水,璀璨星城!(6):掀起你的盖头来!(7)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旅游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有很多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会在广告中运用与人类生活行为有关的隐喻,来达到其销售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广告:"Alaska:fell in love with the first glance."这是人们在碰到自己的心爱之人时会有的心理行为。
在中文的旅游广告中,运动,经济,和购物常常被作为原始域来映射旅游地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1):动感之都(2)市:风水,购物天堂(3)市:商,时尚水都(二)地点隐喻世界上总共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环游全世界。
但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地点,因为其交通和历史原因,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
所以,在旅游广告中,我们能发现有很多都以别的著名的旅游点来作为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
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1)Turkey: It's not Oubaloy; It's better than Oubaloy土耳其:不是欧罗巴,胜似欧罗巴!(2)Cesko: Golden Prague!捷克:金色的布拉格!(3):山水美如画,堪称日瓦!(4)市:中国金字塔之都——在旅游广告中,还有一种地点隐喻,是以人类生活中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作为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的。
这些广告设施和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在广告语种看到这些字眼时会觉得很亲切,也会引起我们旅游的兴趣。
在英汉旅游广告中,这些场所包括花园,博物馆等。
英汉旅游广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的隐喻:(1)Italy: An outdoor museum!(2)Schweizer: The park of the world!(3):海上花园,温馨(4):和谐,绿色家园(5)回族自治区:多姿多彩的塞外主题公园(三)文化隐喻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文明宝库。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每一个国家或是城市都有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些地方往往因为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丰富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而被世人所青睐。
物质文化往往包括旅游点的特产,建筑等,而精神文化往往跟和神话有密切的关系。
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广告中,有很多都是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和福地来作隐喻对象。
这些文化的产物就成为了旅游广告的原始域,映射的对象就是旅游地点。
(1)Scotland: The hometown of Whisky!(2)Wales: Hometown of castel!(3)Bangkok: City of angles!(4):人间天堂,之旅(5)市:人间仙境,梦幻(6)象山县:不老岛,海山仙子园(7)武夷山:伊甸园,纯真武夷山(四)事物隐喻在旅游广告中,有时候会以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事物作为原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