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汉语和英语的翻译成为了交流的桥梁。
其中,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在汉英翻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隐喻的翻译并不像字面意思的直译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等复杂因素。
因此,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特殊性隐喻作为一种富有象征性和想象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隐喻的翻译往往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内涵等因素。
因此,隐喻汉英翻译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 语境原则:翻译隐喻时,首先要考虑到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原文的上下文、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结合语境,准确把握隐喻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以便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2. 文化原则: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础。
在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隐喻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内涵。
3. 语义原则:语义是翻译的核心,也是隐喻翻译的基础。
在翻译隐喻时,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把握隐喻的寓意和含义。
同时,要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4. 审美原则:隐喻往往具有审美价值,翻译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审美效果。
在保证传达信息的前提下,要注重译文的韵律、修辞等审美因素,使译文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结论通过对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翻译隐喻并不是简单的字面直译,而是需要考虑到语境、文化、语义和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结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加准确、地道、自然。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二、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社会文 化背景和历史根源
1、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英语国家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在历史上,女性曾长期被视为男性 的附属品,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 包括语言。例如,在英语中,“lady”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从事家庭主妇以 外的职业时,暗示她们应该从事家务劳动。
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美 国和英国,男性被视为家庭的主导者,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核心成员。这种观念 在英语中得到了反映,如家庭开支通常用“he”来指代男性。而在中国,虽然受 西方文化影响,但传统的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一定地位。在家庭角色上,男女平等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
语法结构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语法结构可能传达出性别歧视的信息。例如,英语中 的指令句和疑问句中,通常把男性放在前面,女性放在后面,如“He and she should attend the meeting”。此外,感叹句中也有类似情况,如“How clever he is!”相比之下,汉语中的相应结构则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基本内容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本 次演示通过对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异 同点,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 期为消除语言中的较
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谢谢观看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称代词的使用:英语中的人称代词通常采用“他”和“她”来区分 男女,而在没有明确指定性别的情况下,常常使用“他”来泛指所有人,这种用 法隐含着男性为中心的观念。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通过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其背后社会因素的分析,从隐喻理论着手对英汉隐喻进行分析,培养人们的隐喻思维、隐喻意识及隐喻能力,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发展。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社会因素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汉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西思维差异。
而隐喻作为人类的一个认知手段,是人类借助具体事物来认知抽象事物的一个思维体系。
尽管在不同的隐喻中,人类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
但是中西思维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体现形式的差异,也决定了英汉隐喻的差异。
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研究,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
本文中对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隐喻的界定就采用了Lakoff和Johnson等为代表的现代隐喻学观点。
一、相同隐喻的研究1.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虽然中西方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因素,但人类本身和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仍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源于相似的认知概念和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相似认识,人类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就会大体相似。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会存在认知对等、喻体相同、意义相似的隐喻。
2.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隐喻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英汉情感隐喻的分析发现,英汉情感隐喻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共性:用人的身体和精神隐喻情感;用方位词隐喻情感;用液体隐喻情感;用天气隐喻情感。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丰富的隐喻现象,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英语和汉语中的意义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性。
同时,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意义又有不同之处,甚至可能同一喻体在一种语言中有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意义空缺。
二、不同隐喻的分析1.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不同中西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因此英汉隐喻中可能会出现认知不等,喻体相同,意义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 oc Sci) May.2004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广西桂林541004)[关键词]隐喻;对比;述评[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为情感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时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等。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4)03-0066-03A Survey of E 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 ANG Qiong-ling(F oreign languagedepartment G u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G uilin541004,China) K ey w ords:metaphor;contrastive;survey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 ore and m ore scholars come to study metaphor.Am ong them,s om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cont2 rastive study of em otion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spatial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tem poral metaphor.The pa2 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n their research,produces s ome suggestions on its deficiencies and makes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时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时空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时空隐喻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英汉时空隐喻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时空隐喻的概念。
时空隐喻是指通过时空相关的概念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它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后,我们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时空隐喻的异同之处。
一方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它们的时空隐喻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英语中常用的"时间是金钱"隐喻在中国并不常用,因为中国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而不是时间的效率。
另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时空隐喻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概念。
比如,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情感是热度"的隐喻,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些共同之处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最后,我们可以从时空隐喻的使用方法上再次比较英汉两种语言。
在英语中,时空隐喻通常是通过具体的词或短语来表达的,比如"时间是金钱"和"情感是热度"。
而在汉语中,时空隐喻通常是通过成语、俗语或谚语来表达的,比如"情感是距离"和"时间是金子"。
这种使用方法的差异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都广泛应用了时空隐喻,它们在隐喻的使用情况、异同之处和使用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英汉时空隐喻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并有助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
新一代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编纂探索_李彦秀

一、引言早在1912年我国就有了英汉双解词典,上海群益书社出版由陈家瑞编的《英汉双解辞典》,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
双解学习词典源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以单语学习词典为基础,把词条全部或部分地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典[1]。
双语词典早在15世纪中叶以前就已经问世,是通过译文对应词(translationequivalents)把两种语言的词汇联系起来[2]。
英语学习者词典主要有三种,即英语原文词典,英汉双语词典和英汉双解词典[3]。
双解词典不同于双语词典。
一般双语词典的释文只有译义,尽管译义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复杂而细微的内涵义往往不能充分表达;加之汉语对应词本身又大都是多义词,因此译义时有不明确或引起误解之弊[4]。
调查结果表明[5],在所有英语纸质词典中,英语专业学生拥有双解词典的比例(76.5%)和使用双解词典的频率最高(81.9%)。
然而,国内英语双语/双解学习词典市场的93.19%份额被“牛津”和“朗文”等国外词典品牌占据,国产自编词典仅占8.83%的市场份额,在2468名用户中有多达90%的人对国外品牌词典不“十分满意”[6]。
因此,有必要审视当前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编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自主研编适合国人的英汉双解学习词典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编纂现状及问题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编纂方法有两种,翻译和自编。
目前,大多数英汉双解学习词典是以某一单语英语学习词典为蓝本进行翻译而成的。
目前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所选的蓝本单语学习词典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一个是在翻译/编译蓝本单语学习词典中出现的问题。
(一)蓝本单语学习词典蓝本词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单语学习词典的读者对象往往是全世界所有的外语学习者,没有考虑不同语言社团的特殊需求,无法有效帮助中国学习者避免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6]。
例如,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母语环境中通过语境和语言交际的经验能体会出特定词汇的内涵义,但对外语学习者就比较困难。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内容疆妥嚣干多年戳莨,憋嚷俸舞修爨格魏先蓬入所知。
在莲方,疆墨舞多穗在葵萋箨《诗学》和《修簿学》中就对臻喻滋行了系统獭研究,并确立了其螽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在中国古代,“浞取诸身,远取诸物”熄认识窝描述攀糖鲢基本嚣鼷,“毙”毒“兴”是《涛经》枣主要转掰种表嚣手簸,“跑者,援:方予裙氇;*卷,托事予耪。
”宅粕都满于我靠j当代豫喻研究的范畴。
尽管人类单融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宦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爨剥语言学家静认霉释重视。
Lakoff襄Johnson指窭,稳嚷莛天秘鲻渣楚懿、具体静经验建褐夔祭的、籀象豹概念的过褪。
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戳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擞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
实质上,隐噙是一令试躲壤映射副另一个试麴域懿过程。
当代黼喻认知研究豫了隐喻试知韵本质特德、隐瑜认知豹形成视翻和誓作机制等方耐外,还面临辫~个重大课题。
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馥丈羹豹藻礁磅究,墩求涯甓不仅在英语辛,嚣盛在其德语富串,搔象愚绦都是部分避进隐喻来实现静。
其次,建肖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润题。
一方面,人裟的认知溜幼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霹戆,嚣藏毒理壶稷设罄遽性憨稳嗡概念魏存在;另一方嚣,蠢予奏落褡验不麓独立于特定的文纯和社会之井,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累统中应该存在麓异。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豹冥帮焉,帮是亟待遭遗蔸羲实实懿辩毙磁究来辩答懿阕嚣。
燕拓墨藏瀑笼整蘑谎的:“揩鞠事物的舜闷所在不赡,撩究它们储戳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这恰恰魁对比研究的墩终目的”。
本论文献诀彝语言学簸角度愆荚汉嚣释嚣鬻诿害串毒太樊爱莲整露裙荚麓人体、空间、时间、情瓣和基本颜能铸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
全文共分九耀。
第一鬻隽导言聱努,主要论述了选题燕缘蠡,提出了零漂题熬磅究薮设,疑而确定了沭课题的研究髑标,并且确班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斑籍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情感习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情感习语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情感习语是指固定化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来描述另一个概念,从而揭示被描述概念的内在属性。
汉英情感习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差异,同时隐喻视角也为比较分析这些差异提供了途径,因此情感习语的汉英比较分析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篇论文旨在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情感习语,以此探究两种语言中情感习语的潜在差异和文化内涵,从而为语言教学、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情感习语,采用概念隐喻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1)对比分析汉英情感习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异同;2)归纳总结汉英情感习语中常见的隐喻手段,并分析其差异性和文化内涵;3)结合实例探讨汉英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四、预期成果通过比较分析汉英情感习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汉英情感习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汉英情感习语中隐喻手段的运用存在差异,隐喻视角可以帮助理解和解释这些差异;3)汉英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五、研究计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对象和方法1.4 预期成果和意义第二章汉英情感习语的比较分析2.1 情感习语的概念与分类2.2 汉英情感习语的语言形式比较2.3 汉英情感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2.4 对比分析汉英情感习语的异同第三章汉英情感习语的隐喻手段比较分析3.1 隐喻的概念与分类3.2 汉英情感习语中常见的隐喻手段3.3 对比分析汉英情感习语中隐喻手段的差异性3.4 对汉英情感习语中隐喻手段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第四章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4.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特点4.2 汉英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4.3 对比分析汉英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变通方法4.4 结合实例,探讨汉英情感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典型案例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总结5.2 展望研究方向和未来工作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在分析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
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
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
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
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
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
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
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收稿日期:2014-02-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彦秀,陆梅,李萍(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关注的领域。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志码:A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5卷第4期2014年8月Vol.35,No.4Aug.2014隐喻、空间隐喻、情感隐喻、颜色隐喻、动物隐喻、人体隐喻、通感隐喻等。
根据语法隐喻的分类观,涉及的隐喻类型主要有情态隐喻、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
依托上述类型划分进行隐喻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某一类英汉隐喻的“异”和“同”。
但研究对象涉及面过宽,不容易深入探析英汉隐喻异同的产生动因、理解过程和作用机制。
与之相对,部分研究选取与某一组英汉对等词相关的隐喻或隐喻性习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
其优点是研究较容易操作和深入,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涉及面过窄,因而缺乏普遍的解释力和代表性。
例如,围绕英汉语中“风/ wind”的隐喻映射、“眼/eye”的概念隐喻、“水/water”的概念隐喻、“冷/cold”的隐喻习语、“心/heart”的隐喻习语等,进行宏观或微观的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的隐喻系统是庞大复杂的,因此个案研究有其特定的优势和价值。
2.隐喻存在具有普遍性,不仅频繁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亦存在于专业领域语言中。
从普通用途英语(EGP)和特殊用途英语(ESP)的角度,我们认为涉及的隐喻还可分为普通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
例如,针对英汉体育报道、英汉财经报道、英汉学术书评、英汉科技语言等领域内隐喻的对比研究,大大拓展了隐喻研究的范畴。
综上分析,近年对英汉隐喻类型的对比研究仍相对缺乏。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已有的隐喻分类和标准,同时应更多关注英汉隐喻类型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
(二)研究层面为实现特定的研究目标,跨层面多维的隐喻研究已成为必要。
早期的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词汇层面,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扩展到了语法、语用、语篇、非语言等不同层面[4]。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涉及认知层面、文化层面、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篇层面,基本跟上了国外隐喻研究的步伐。
客观来说,不同的研究层面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均有其价值所在。
隐喻研究层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因素。
三、隐喻理论与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揭示英汉隐喻异同的规律,并对造成异同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隐喻类型研究和跨层面研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也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因此,有必要理顺近年研究中隐喻理论的应用,探讨其对英汉隐喻“异”和“同”的阐释力。
(一)隐喻理论的应用和探索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主要涉及现代隐喻理论、语法隐喻理论及国内学者的理论探索。
1.现代隐喻学理论。
具体主要有Lakoff与Johnson(1980)的概念域映射理论,Lakoff(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型[5],Johnson(1987)的意象图式理论[6],Fauconnier(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7],Fauconnier与Turner(1998[8];2002[9])的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是用来阐释隐喻语言的常规模式。
由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单一的,概念域映射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概念合成理论则从两个心理空间开始,建立跨空间映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建立层创结构以实现认知运演,弥补了意象图式理论映射单一性的不足。
此外,Talmy(2000)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10]在英汉隐喻运动表达的对比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2.语法隐喻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Halliday 首次提出该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他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当语法形式或语法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1999年,Halliday和Mathiessen提出新的语法隐喻体系[11],详细地论述了语法隐喻的本质、种类、意义等。
从本研究选取的论文看,语法隐喻理论在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多。
因此,从语法隐喻角度进行英汉隐喻(类型)对比研究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3.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探索———语言世界观。
很多学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作了对比研究,但对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则很少被论及。
陈家旭(2006)[12]认为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反映了语言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能从哲学的高度解释语言研究和语言学习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语言世界观的问题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提出来的。
概括地讲,语言世界观的主要观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
语言世界观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35卷第4期李彦秀,等: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现状与问题69第一,语言是各个民族的世界观,语言间的对比就意味着世界观的对比。
因此,应更加注重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
第二,语言世界观不仅承认语言的共性,更强调语言的个性和民族性。
由此可见,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不仅要注重共性的对比,更要注重个性差异的对比。
本研究选取的论文中,约79%采用了现代隐喻学理论,从词汇、语法、语篇、认知,文化等层面探讨了英汉隐喻的构建与作用机制,并阐释了造成异同的动因;约15%的论文采用了语法隐喻理论,主要对英汉情态隐喻、英汉语气隐喻、英汉科技语篇中的名词化隐喻,以及英汉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理论探索方面的论文则仅占6%,可见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理论构建方面略显薄弱。
(二)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综合上述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近年研究对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语言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导致英汉隐喻存在“同”和“异”。
例如,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有“动词中心”的特征,因而英汉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存在差异。
2.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不同。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故英汉两族人民在进行隐喻认知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例如,汉语中对情感的概念隐喻化认知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汉语中独特的人类基本情感的隐喻化认知。
3.人类的生理构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具有相似性,使人类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类似的身体体验及物质经验。
因此,不同民族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基于共识文化就产生了语言和认知上相似的隐喻。
例如,许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相同的认知策略。
4.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倾向,势必造成更多的共识文化语义[13]。
人类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开放的状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交往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得以迅速发展,某种语言特有的隐喻映射会进入另一种语言,为他国人民所接受[14]。
比如,中国人常说的“风水”已经融入英语词汇(fengshui);英语中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软着陆”(soft landing)、“牛市”(a bull market)、“熊市”(a bear market)、“峰会”(summit meeting)等隐喻已经在多种语言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