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必修5第二章数列求和

人教版高一必修5第二章数列求和

?
s n (1 ) ( ) ( )
1 1 n n 1 n 1
1 2
1 2
1 3
1 3
1 4
(
1
n

1 ) n 1
8
练习
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an 1
n (n 2)
,求它的前n项和sn
?
1 1 1 ( ) 2 n n 2
9
知识点3:裂项相消法
· · ·
· · ·
13
随堂练 习
1、数列 2、求和: 3、已知各项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 · · , , · · · 的前n项和 · · · ,求证: · · ·
14
3
1 1 1 1 ……的前n项和 例2:求数列 1 ,2 ,3 ,4 2 4 8 16
解:因为an n
1
2n
1 1 1 所以,sn (1 ) (2 ) (3 ) 2 4 8
1 (n n ) 2
=(1+2+3+
1 1 1 n)+( + + + 2 4 8
1 + n ) 2
a 和 bn 均为等差数列,
n
1 如果一个数列 cn 通项公式cn , an bn 且 an bn d(d 为常数) ,则我们往往采用 裂项相消法。
10
1 3 5 2n 1 例5、求和: + + ++ n 2 4 8 2
知识点4:错位相减法 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cn an bn ,其中 an bn 中有一个是等差数列,另一个是等比数列,求和 时一般在已知和式的两边都乘以组成这个数列的 等比数列的公比;然后再将得到的新和式和原和 式相减,转化为同倍数的等比数列求和,这种方 法就是错位相减法。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知识点归纳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1、通项公式法: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涉及前n 项和 S 求通项公式,利用 a n 与S n 的基本关系式来求。

即a n例1、在数列{ a n }中,S n 表示其前n 项和,且 S n n :求通项a .. 例2、在数列{ a n }中,S n 表示其前n 项和,且 S n 3、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叠加法:递推关系式形如a n 1 a n f n 型数列知识点总结S i a i ( n 1) S n S n i (n 2)2 3a n ,求通项a n例3、已知数列{ a n }中,a-i 1, a n 1 a n n ,求通项a n练习1、在数列 { a n }中,a 1 3 , a n 1 a n 2r 1,求通项a n (2)叠乘法: 递推关系式形如a n1fna n型例4、在数列{ a n }中,a 1n1, a n 1a n,求通项a nn1练习2、在数列 {a n}中,a 13, a n 1a n ?2n ,求通项a n(3)构造等比数列: 递推关系式形如a n 1 Aa nB (A ,B 均为常数,A M 1,B 丰0)例5、已知数列{ a n }满足印 4 , a n 3a n 1 2,求通项a n 练习3、已知数列{ a n }满足a 1 3 , a n 1 2a n3,求通项a n(4)倒数法例6、在数列{a n }中,已知a 11, a n 1四、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方法1、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 nn(a 1 a n ) “ n(nna 1 1)d 2 2(q 1)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 na 1(1 q n ) a 1 a .q(q 1)1 q1 q•[例1]求数列2二,2,,甲, 前n 项的和•2 2 2 2[例 2]求和:S n 1 3x 5x 2 7x 3 (2n 1)x n 13、倒序相加法:数列{ a n }的第m 项与倒数第m 项的和相等。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和题型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和题型归纳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⑥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⑧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⑨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10、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

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6,2a -5, -3a +2,则a 等于()A . -1B . 1C 。

—2 D. 22.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A.49 B.50 C.51 D.52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A.92 B.47 C.46 D.454、已知等差数列中,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A.d>B.d<3 C。

≤d<3 D.<d≤36、。

在数列中,,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点在直上,则=_____________。

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

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数列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a a a n ,,,,,123,简记为数列a n {},其中第一项a 1也成为首项;a n 是数列的第n 项,也叫做数列的通项.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2、数列的分类: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1) 有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2) 无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3、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f n n (),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4、数列的函数特征:一般地,一个数列a n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a n n 1,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1n n a a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5、递推公式: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二、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即1n n a a d +-=(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通项公式为:()()()11,n m a a n d a n m d n m N +=+-=+-∈、.3、等差中项:(1)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A +; (2)若数列为等差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差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差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是等差数列.4、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和{}n b 均为等差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差数列;(3)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0n d a >⇔为递增数列,{}0n d a <⇔为递减数列,{}0n d a =⇔为常数列.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3)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前n 项和()()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6、等差数列前n 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n a 中,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差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当0d ≠时,n S 可看作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3)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1(奇数)项,则()11==,n S n S S a S n++-奇奇偶偶中间项且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 (偶数)项,则1==.n nS a S S nd S a +-偶奇偶奇且7、等差数列前n 项和n S 的最值问题: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1)100a d ><且(即首正递减)时,n S 有最大值且n S 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数项之和; (2)100a d <>且(即首负递增)时,n S 有最小值且n S 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数项之和.三、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即()1n na q q a +=为非零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依据.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通项公式为:()11,,n n m n m a a qa q n m n m N --+==≥∈、.3、等比中项:(1)若a A b 、、成等比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2=A ab ; (2)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比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比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n a 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的性质:(1)等比数列{}n a 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n a 和{}n b 均为等比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比数列;(3)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1100101na a a q q ><⎧⎧⇔⎨⎨><<⎩⎩或为递增数列,{}1100011n a a a q q ><⎧⎧⇔⎨⎨<<>⎩⎩或为递减数列, {}1n q a =⇔为常数列.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11,1.1,11n n na q S a q q q=⎧⎪=-⎨≠⎪-⎩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可知,已知1,,,,n n a q n a S 中任意三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6、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性质:设等比数列{}n a 中,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 (1)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比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比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当1q ≠时,()()11111111111111n n n n n a q a a a a aS q q q qq q q q q -==⋅-=-⋅=⋅-------, 设11a t q =-,则n n S tq t =-.四、递推数列求通项的方法总结1、递推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把数列的若干连续项之间的关系叫做递推关系,把表达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而把由递推公式和初始条件给出的数列叫做递推数列.2、两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数列{}n a 恒有:(1)()()()()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3、递推数列的类型以及求通项方法总结: 类型一(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 n S n a S S n -==-≥类型二(累加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 a a f n n N ++-=∈,求n a 通项.给递推公式()()1,n n a a f n n N ++-=∈中的n 依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21324311,2,3,,1.n n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n --=-=-=-=-利用公式()()()()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可得:()()()()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三(累乘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a f n n N a ++=∈,求n a 通项. 给递推公式()()1,n na f n n N a ++=∈中的n 一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 ()()()()23412311,2,3,,1.nn a a aa f f f f n a a a a -====- 利用公式()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可得: ()()()()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四(构造法):形如q pa a n n +=+1、n n n q pa a +=+1(q p b k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k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n a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第二章 数列2-4-2 等比数列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第二章 数列2-4-2 等比数列的性质

【所以自主{an解2}答是】首1项.因为为1,an公=2比n-为1,4所的以等a比ann数122 列,22nn=故1 242a,n2=4n-1.
答案:an2=4n-1
2.由a4·a7=-512,得a3·a8=-512.

解得a3=-4,a8=128或a3=128,a8=-4(舍).
所以aaq33 =a8a
am·an=ak·al
2.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1)当a1>0,_q_>_1_或a1<0,_0_<_q_<_1_时,{an}为递增数列. (2)当____,0<q<1或a1<0,____时,{an}为递减数列. (3)当_a_1>_0_时,{an}为常数列q.>1
q=1
1.在等比数列{an}中,a6=6,a9=9,则a3=( )
(3)若m+n=p+l(m,n,p,l∈N*),那么aman=apal吗? 提示:相等,aman=2m-1×2n-1=2m+n-2, apal=2p-1×2l-1=2p+l-2,因为m+n=p+l, 所以m+n-2=p+l-2,所以aman=apal.
探究2:对任意的等比数列{an},若有m+n=p+l(m,n,p,l∈N*), 那么aman=apal吗? 提示:相等,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am=a1qm-1, an=a1qn-1,ap=a1qp-1,al=a1ql-1,aman= a1qm-1×a1qn-1=a12 qm + n-2, apal= a1qp-1×a1ql-1=a12qp + l-2, 因为m+n=p+l,所以aman=apal.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本章概览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本章概览

第二章数列
本章概览
三维目标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了解数列的简单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和解决相应的问题.
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列概念,体会数列的函数背景,感受数列是研究现实问题情境的数学模型.
知识网络。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2.2 等差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2.2 等差数列
(2)符号语言:an+1-an=d(d 为常数,n∈N*).
知识2:等差中项 问题导思:
如果三个数 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 数量关系? 答:因为 A-a=b-A,所以 a+b=2A.
如果 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叫做 a 与 b 的等差中项.它 们之间的关系式是 a+b=2A .
4.已知等差数列{an}:-1,2,5,8,…,求公差 d 和 a10. 解:∵a1=-1, ∴d=a2-a1=2-(-1)=3, ∴a10=a1+(10-1)×d=-1+9×3=26.
变式训练 3:《九章算术》“竹九节”问题:现有一根 9 节的竹
子,自上而下各节的容积成等差数列,上面 4 节的容积共 3 升,
下面 3 节的容积共 4 升,则第 5 节的容积为( )
A.1 升
B.6676升
C.4474升
D.3373升
【解析】设所构成数列为{an},且其首项为 a1,公差为 d, 依题意得aa17++aa28++aa39+=a44,=3, 即43aa11++62d1=d=3,4,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1)已知 an,a1,n,d 中的任意三个量,可求出第四个量; (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出等差数列{an}中的 任一项,也可以判断某一个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项; (3)若已知{an}的通项公式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或常数函 数,则可判断{an}是等差数列.
∴an=a1+(n-1)×5=5n-4, ∴a80=5×80-4=396.
(2)a1=a2-d=12+2=14, ∴an=14+(n-1)×(-2)=-20, ∴n=18.
类型3: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 例 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 33 cm,最低一级宽 110 cm,中间还有 10 级,各级宽度依次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数列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数列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人教版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重难点解析第二章课文目录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重点】1、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3、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4、等差数列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5、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难点】1、根据数列的前n项观察、归纳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

3、等差数列的性质,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4、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5、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定义式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6、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一、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1)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2)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3.数列的一般形式:aj,az,ag, …,an, …,或简记为{a},其中a。

是数列的第n项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的第n项a。

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 (1)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④;(2)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1,0,1,0,1,0, …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也可以是; 1.(3)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召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an= f(n),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1、数列的基本概念
(1)定义: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是给出一个数列的两种主要方法.
2、主要公式
(1)通项公式a n 与前n 项和公式S n 间的关系: "
a n =⎩
⎪⎨
⎪⎧
S 1 n =1S n -S n -1 n ≥2.
(2)等差数列
a n =a 1+(n -1)d =a m +(n -m )d . S n =12n (a 1+a n ),S n =na 1+1
2n (n -1)d . A =a +b
2(等差中项). (3)等比数列
a n =a 1q n -1,a n =a m ·q n -
m . S n =⎩⎪⎨⎪

na 1 q =1a 1-a n q 1-q =a 11-q n
1-q q ≠1
.
G =±ab (等比中项).
)
3.主要性质
(1)若m +n =p +q (m 、n 、p 、q ∈N *), 在等差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 在等比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
(2)等差(比)数列依次k 项之和仍然成等差(比).
专题一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1.观察法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1,57,715,9
31,…; 2.定义法 ?
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S n ,且 a 1,a 3,a 9成等比数列,S 5=a 25.求数列{a n }的
通项公式.
3.前n 项和法
(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3n +1,求通项 a n ; (2)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n +2,求通项 a n . 4.累加法
已知{a n }中,a 1=1,且a n +1-a n =3n (n ∈N *),求通项 a n . 5.累乘法
已知数列{a n },a 1=1
3,前n 项和S n 与a n 的关系是S n =n (2n -1)a n ,求通项a n . 6.辅助数列法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3a n +2(n ∈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
7.倒数法
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
a n
a n +1
(n ∈N *).求通项a n . 专题二 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 1.分组转化求和法
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几个独立的项组合而成,并且各独立项也可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该数列的前n 项和可考虑拆项后利用公式求解. 求和:S n =112+214+318+…+(n +1
2n ).
2.裂项求和法
对于裂项后明显有能够相消的项的一类数列,在求和时常用“裂项法”,分式的求和多利用此法.可用待定系数法对通项公式进行拆项,相消时应注意消去项的规律,即消去哪些项,保留哪些项,常见的拆项公式有:
(1)1n n +k =1k ·(1n -1
n +k ); (2)若{a n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 !
则1a n ·a n +1=1d (1a n -1a n +1);
(3)
1
n +1+n
=n +1-n 等.
3.错位相减法
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由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乘积组成的新数列为{a n b n },当求该数列的前n 项的和时,常常采用将{a n b n }的各项乘以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q ,然后错位一项与{a n b n }的同次项对应相减,即可转化为特殊数列的求和,所以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
已知数列{a n }中,a 1=3,点(a n ,a n +1)在直线y =x +2上.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若b n =a n ·3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 4.分段求和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由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两段构成,则可考虑利用分段求和.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n +S n =1(n ∈N *). `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b n}满足b n=3+log4a n,设T n=|b1|+|b2|+…+|b n|,求T n. 附注:常用结论
1)1+2+3+...+n =
2)1+3+5+...+(2n-1) =
3)
三、等差、等比数列的对比
:
(1)判断数列的常用方法
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②2()
③(为常数).
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②(,)
③(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比数列. :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定义
1.
1.
公式
/
2.
2.
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
),则
3.,,成等差数

4.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
),则
3.,,成等比数列
4. ,
(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
1),时,有最大值;,时,有最小值;
2)最值的求法:①若已知,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②若已知,则最值时的值()可如下确定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