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水不见了》

《水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保鲜膜、橡皮筋、热水、冰块。
2.辅助材料:PPT、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察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询问他们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注意到其中一个杯子内有水,另一个杯子为空。
(二)实验一:水蒸发的秘密1.将装有水的杯子用保鲜膜封好,用橡皮筋固定。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旁边,作为对照组。
3.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观察水的变化。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三)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1.准备热水、冰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
2.观察热水中的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水的过程。
3.观察冰块杯中的水逐渐结冰,变成固态的过程。
4.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三态变化。
(四)实验三:水的渗透现象1.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吸水性强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2.将另一个空杯子放在吸水性差的纸上,观察水是否会渗透。
3.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水的渗透现象。
1.让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会消失?水去哪里了?五、教学反思1.实验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4.本次教学活动,我注重与幼儿的互动,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5.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6.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运用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水不见了”,通过本节课让幼儿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知道水蒸发的概念。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水蒸发的现象,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用语言表达出水蒸发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盆子、毛巾、热水、冷水、冰块、实验操作台。
学具:画纸、水彩笔、调色盘、小盆子、小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盆子盛一些水,让幼儿观察水,并提问:“大家知道水是什么状态吗?水可以变成其他状态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画纸、水彩笔、调色盘、小盆子、小毛巾。
让幼儿用画纸画出水的不同状态,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会像水一样发生变化?”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内容:(1)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2)水蒸发的原理(3)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一盆水,记录一天内水的变化。
(2)画出水的三种状态,并用简短的话解释。
2. 答案:(1)观察记录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2)示例:水可以是液体(如:流动的水)、固体(如:冰块)、气体(如:水蒸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对水蒸发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观察其他物品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如冰块、糖等。
(2)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第三节《水的奥秘》。
详细内容包括带领幼儿观察和探索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了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能够描述水从液态到气态的简单变化过程,了解水的三态特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使幼儿理解水会因不同条件而消失,实际上是形态改变而非真正消失。
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水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投影仪、水、热水壶、透明杯、冰块、干毛巾、风扇、实验操作台。
学具:每组一份观察记录表、画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杯水,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吗?”邀请幼儿观察冰块和热水,引导幼儿思考:“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展示,讲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的态变化。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蒸气、液态水和冰的概念。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热水冷却和冰块融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水滴在干毛巾上的消失过程,讨论水变为水蒸气的原因。
4. 小结与讨论(10分钟)组织幼儿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中心画一个大大水滴,周围分别写上“液态”、“气态”、“固态”字样。
在每个状态旁边配以相应的简笔画,如液态水是流动的水滴,气态是云朵和太阳,固态是冰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 答案示例:画中展示一个水杯,旁边加热后出现水蒸气,上方画云朵表示水蒸气上升后凝结成云,云下方画雨滴表示水蒸气凝结后降落为雨。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精选6篇)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篇1活动目标:1.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 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1. 知识经验的准备。
(1) 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2) 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 物质材料的准备。
(1) 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 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活动过程:1.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1) 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2) 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3) 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2. 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1) 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2) 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3) 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3.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4. 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5. 教师总结,结束活动.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活动延伸: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活动反思: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篇2设计意图: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观察生活、探索科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如蒸发、凝固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水、玻璃杯、冰块、热水、毛巾、吹风机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水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索兴趣。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一杯水,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不见?”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2)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吹风机吹干,让幼儿观察水蒸发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2)幼儿用画笔和彩泥记录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记录表。
(1)组织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水不见了》2. 板书内容:(1)水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变化(2)实验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幼儿需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如水龙头滴水、植物吸收水分等,记录在作业本上,与家人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水现象,如雨后的水滴、河流等,让幼儿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水的存在和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水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感知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环境下会以不同形态存在。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水、冰块、湿布、干布。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杯水,询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水”。
接着,教师将水倒入一个透明容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水为什么会变少呢?它去哪里了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并解释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如:水在阳光下、加热后会变成水蒸气消失。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实验器材,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一:观察冰块在室温下慢慢融化成水;实验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讨论水在不同环境下的消失现象。
让幼儿明白,水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
5. 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二是实验现象记录表。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记录表内容:请幼儿在表格中画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冰块融化成水、水加热后产生水蒸气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水为什么会发生三态变化?2. 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三态变化?3.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水的认识和兴趣,了解水的消失和存在的原因。
2. 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幼儿了解水的循环过程,提高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个干燥的透明玻璃杯。
2. 准备足够的水以及吸水纸巾。
3. 准备一块黑板和粉笔。
三、活动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拿着一个杯子,让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水在杯子里有多少?”引导幼儿思考,然后提问:“如果把这杯子里的水倒出来,水会去哪里?”2. 观察实验(10分钟)教师示范将水倒入杯子中,并放在桌子上。
然后,教师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杯中水的情况。
接着,教师再示范将杯中的水倒掉,询问幼儿:“水去哪里了?”3.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将空杯子还给幼儿,让幼儿进行自主实验。
每个幼儿都可以倒一杯水到杯子里,然后观察水的情况。
在观察的同时,教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到圈里,进行总结讨论。
鼓励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水会消失?”- “水会消失是永远不会再出来吗?”- “水在自然界中存在哪里?”教师将幼儿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并逐一解释并讨论。
5. 水的循环过程(15分钟)教师运用图解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对着黑板,画出下雨的情景,并解释雨水落地后形成河流和湖泊。
然后,教师画出水蒸气形成云朵,最后下雨的过程,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6. 环保意识培养(1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想法。
教师鼓励幼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与幼儿共同制定环保行动计划。
四、活动反思1. 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实验和讨论的安排使幼儿能够进行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在讨论环保意识的环节中,时间有些仓促,希望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水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冰,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难点:理解水蒸气的概念,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杯子、热水、冰块、湿布等)。
学具:画纸、彩笔、水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杯水,让幼儿观察,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可以变成什么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1)水变成水蒸气教师将热水倒入杯子,让幼儿观察杯子上的水珠,讲解水蒸气的形成。
(2)水变成冰教师将冰块放入杯子,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过程,讲解水变成冰的现象。
(3)水的循环过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动手操作,将湿布放在热水上,观察水蒸气的形成。
(2)让幼儿用吸管吹动水杯中的水,观察水的波动,理解水蒸气的存在。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气态:水蒸气液态——固态:冰2. 水的循环过程地下水——蒸发——云——降水——河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2. 答案:(1)画出水的三态变化图。
画出水、水蒸气、冰的图案,标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水从地下冒出来,经过太阳照射,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形成云,云里的水滴聚集在一起,落到地面成为雨,流入河流,又回到地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教课堂设计
中班科学《水不见了》教案
教师:***
日期:***
XX幼儿园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区分吸水与不吸水的布,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知
布的吸水现象。
2、激发探索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尝试记录。
二、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空瓶子盖子上开一个小口、一个针筒、每组一盆水、一盘颜料、一块纱布、图表一张、油布(实物)麻布(实物)雨伞布(实物)棉布(实物)。
三、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两个八宝粥瓶子,(一个里面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着一条纱布。
)一个针筒,一盆水。
将针筒抽满水射进两个空瓶子,将空瓶子翻个跟斗,结果一个瓶子能倒出水来,一个瓶子不能倒出水来。
2、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3、教师揭晓秘密:原来有一个瓶子里有一条纱布,纱布会
吸水。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布的吸水过程。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条纱布和一盘有颜料的水,请幼儿像提着布的一角,轻轻地碰到水面,观察布的变化。
2、幼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