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2篇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3)《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3)精选2篇(一)《师道:为师亦有道》是一本关于教育与教学的书籍,它强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第一,教师是社会责任重大的职业。
书中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成长。
这使得教师的职业角色超越了传统的教育界限,成为社会的引导者和榜样。
第二,教育要注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书中提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提到了教师要具备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
第四,教育要关注整体发展。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中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师道:为师亦有道》通过探讨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角色,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责任和挑战的工作。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不断学习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这本书对我在教育道路上的自我成长和追求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3)精选2篇(二)《师道:为师亦有道》是一本关于教育和师生关系的书籍,它探讨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建议。
从我的阅读中,我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心得。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
《师道》心得体会范文5篇

《师道》心得体会范文5篇a;读完《师道:为师亦有道》我心潮澎湃,当了十几年的老师,今天的我似乎才顿悟,才有了拨开云雾豁然开朗之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师道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道心得体会1今年我有幸拜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自己写的,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群具有教育理想的人,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
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
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奖励。
回望如今的教育教学充满着太多的急功近利,充斥着大多不安定的因素。
在这个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最最可怜的要数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还不具备判断、甄别的能力就被家庭、社会填得太满太满。
俗话说“满招损”啊!家长等不及,社会等不及,于是孩子的成长也就等不及,不丰满、不鲜活起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真诚、善良……那些渐行渐远的优良品质成了永远的伤痛。
我们在呼吁也在呐喊“救救孩子”,还原孩子真实、有趣、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要做污染教育教学环境的“罪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
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
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
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
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其实,教育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
学《师道:为师亦有道》有感

学《师道:为师亦有道》有感今年暑假,我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著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仔细看看封面,悟悟书名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顿悟。
师道就是老师说,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路径、方法的意思。
为师有道,道在何方?本书立足教师成长,审视教育本真,解读教师生命状态,分享教师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
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
标题简洁而概括。
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其中《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
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
”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快乐的成长,可事实不是这样,是谁偷走我们的快乐?这些思考,又使我们回到教育的目的上来。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师道:为师亦有道》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通过对教师职业的思考和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等问题。
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于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它是教师行为的指导原则。
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让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
总的来说,读《师道:为师亦有道》让我深刻认识到做一名教师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引路人,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师道》读后感精选七篇

《师道》读后感《师道》读后感「篇一」最近看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由马朝宏主编的这本书,书中收录的全部是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全书共分五章:立场、信念、冷眼、忧思和策略,可以说篇篇针砭时弊,句句一针见血,特别是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师爱教育的胸怀和为教育而谋略的胆识。
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读了此书,让我感触较深的有《老师,你累吗?》、《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被高分抛下的孩子》等,这些篇章反映的问题较接近现在学校的情况,并引起了我对孩子学习动机的思考:孩子为了什么而学?我不禁假象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问起孩子他来学校为了什么而学时,他们会怎么样回答。
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他们也考虑不清楚到底为了什么而学,因为社会环境、家长、学校及老师的种种引导,可能让孩子弄不清楚学习到底为了自己还是外界。
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日记上或者在素质报告手册上写出自己某段时间或最想说的话是“下次考试考双百”抑或“在学习上超过某位同学”等等此类的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责还是无奈。
当今的孩子们怎么了?别说当今的孩子们了,往前追溯,就拿我来说,在学校度过了将近20年读书生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以前的我不也是为了考取好的成绩,或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的吗?所以,这不是当今在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不能怪他们自己,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
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们,同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整天忙碌于上学、参加兴趣班和特长培训班等,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在学习上让孩子与周围的同学比,他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奖励策略——这次考到多少分,会奖励你什么。
这样无形中引导孩子学东西是为了与别人比较,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高兴等,长期以往,孩子们消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
读师道有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的思考牛春红暑假期间,我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
这里汇集的都是一线老师的评论和随笔,这些并不高深的片言只语却是这些老师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真切的体会,是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见证着教师成长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比较其他人的体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感觉自己平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不够深刻。
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条件。
没有学而不厌,就难以做到诲人不倦。
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思考则不是简单地想一想。
思考一,我们中小学教师缺乏思想。
我们中小学教师缺少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不够丰富,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
其后果是,我们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
说得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思考二,没有真正做到教育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觉得,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要谋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为了少数学生而牺牲多数学生的利益。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更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以学生为本,应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要为孩子着想,为了孩子的发展着想,为不同的孩子着想,把学堂变成孩子的“天堂”。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有一天,我们的年华终将老去,但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doc

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
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
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
标题简洁而概括。
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
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
”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快乐的成长,可事实不是这样,是谁偷走我们的快乐?教师,需要读书。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1暑假,认真学习了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收录了《中国教师报》“新观察”版发表的一线教师所撰写的评论和教学随笔。
所收录文章虽历时六年,但仔细体会发现这些文章都倡导和追求一个信念,那就是:尊重生命、以生为本。
正像这本书在序言中说: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就是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强调教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
一、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对学生应多有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呢?(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意见。
(二)教师要由衷的信任学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信任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当然,信任不等于放纵。
(三)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特别是在盛怒和暴躁的情绪下,要沉着、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迁怒于学生。
二、全面了解,关爱学生要做到以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还得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只关注自己的课堂,而不关注学生的课外;只关注学生对自己如何,而不关注学生对他人怎样;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Reading experience document of "teacher's way: being a teacher also has a wa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
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师,需要学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
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
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
”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
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
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
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
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
标题
简洁而概括。
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
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
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
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
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
”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希望快乐的成长,可事实不是这样,是谁偷走我们的快乐?
教师,需要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
”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
可怕的教育者。
在生活中,读书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
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人的一生读书是不可缺少的,读书可以使人增长新知识、新学问,没有书读的日子长了,总会感到日常生活里有所欠缺,读好书实在是无可替代的乐趣。
正如高尔基所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
在人的成长过
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
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
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
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这句话很不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社会文明因为知识而进步,书籍为知识的发展输送营养。
如果没有书,人类将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里止步;如果没有书,人类将永远蒙昧无知;如果没有书,我们将无从谈生活,无从谈价值,无从谈发展!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