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1β内酰胺类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1β内酰胺类

半 胱氨 酸 Cys
O HH
结构特点
RN H
S N
O
COOH
❖ 分解1、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缬氨酸 Val
酰胺侧链
❖ 分解2、半胱氨酸、缬氨酸、侧链;
➢ 两个环张力都较大(故体内活性和体外易失 活):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
➢ 两个环不在一个平面上,致使β-内酰胺环中 的羰基与氮原子的孤电子对不能共轭,羰基
分类—按化学结构
β-内酰胺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其它类
OH H N
Cl Cl
O2N
O OH
OH HH
NMe2 OH
OH
O HH
N
S
H
N
O
COOH
OH O
OH O
CONH2
HO
HO HO
O
OH
OH
O NHMe OH
H2N O
O
O HN
O
HO
OH O
HO OO
NMe2
O
O OMe
阻止侧链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增
加对酸的稳定性。
O
HH
O N
S
H
N
O
COOH
青霉素V
青霉醛
青霉胺
胺,醇
H R'CONH
O
H S
N COOH
RNH2 or ROH
青霉素
HH
RCONH
S
O HN OH
COOR
青霉酸酯 or
HH
RCONH
S
O HN OH
CONHR
青霉酰胺
性质小结
由以上稳定性可见: ❖ 青霉素只能注射给药 ❖ 在肠胃中,青霉素易分解失活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

② “工程菌”制造法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麦迪紫 第一次由“工程菌”制造的全新抗生素— 红素A 是美国报道的。 红素A,是美国报道的。他们将产放线紫红素的部分 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 基因插入产麦迪霉素的放线菌中,构建的“工程菌” 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 产生了全新的抗生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 我国新构建的生产丁胺卡那霉素的“工程菌”, 丁胺卡那霉素的 工程菌” 就是把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得的。 就是把酰化酶基因克隆到卡那霉素产生菌中获得的。 新的“工程菌” 生产的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对耐卡 新的“工程菌” 生产的新抗生素毒副作用小, 那霉素、庆大霉素致病菌临床疗效显著。 那霉素、庆大霉素致病菌临床疗效显著。
抗生素发酵生产技术
(Antibiotics Fermentation Production)
抗生素概述
1、定义: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 的类似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性。 2、特点:由生物体产生或人工合成 低浓度 有机物质 对他种生物体有抑制作用 3、名称演变:抗生素——抗菌素——抗生素 60-70年 80年后
4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
此种分类的优点:便于进行理论研究, 此种分类的优点:便于进行理论研究,有助于了解抗 生素影响病原体新陈代谢的哪些环节,从而找出治疗的规 生素影响病原体新陈代谢的哪些环节, 使抗生素的使用更为合理。 律,使抗生素的使用更为合理。 (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 的抗生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 影响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多烯类抗生素。 细胞膜功能的抗生素 (3)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 抑制病原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 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4)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丝 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丝 的抗生素 DNA 裂霉素C 裂霉素C。 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 (5)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如抑制电子转移的抗霉 )抑制生物能作用的抗生素: 素。

药物化学 头孢菌素类

药物化学  头孢菌素类
抗生素 (Antibiotics)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 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 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性,这类物质, 我们把他称为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和抗病毒药以及抗生素都是用于 冶疗病源性的微生物感染的一些疾病,通常我们 合起来称为抗感染药。


3
头孢菌素类的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比青霉素类更稳定: 1.“四元环拼六元环”的环张力较小。 2. 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

4
头孢菌素C的活性
头孢菌素C的活性较低(不能作为药用的原因): C2,3间的双键及β内酰胺环成较大的共轭体系, 易接受亲核试剂对β内酰胺羧基的进攻.C3位乙 酰氧基带负电荷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头孢 菌素C失活。

12
头孢噻肟钠的顺反异构
头孢噻肟具有甲氧基肟结构,和头孢菌素的母 核处于一种顺式的构型,在光照的情况下,顺 式异构体会向反式异构体转化。
13
头孢他啶 313
新一代的半合成抗生素,不是甲氧基肟,他 里面用一个基团更大一点的异丁酸形成的一个 肟。

5
头孢菌素结构的改造策略
1.对这个酰胺的侧链; 2.对7位的H原子; 3. 对S原子; 4. 对3位的乙酰氧基进行改造.

6
头孢氨芾(Cefucexin)309
化学名:化学名 :(6R,7R)-3- 甲基 -7-[ ( R ) -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 [4 , 2 , 0] 辛 -2- 烯 -2- 甲酸一水合物。又称先锋 霉素Ⅳ,或头孢力新。
7
头孢氨芾的研制过程
最初是头胞菌素和苯甘氨酸连接得到头孢甘氨,但 头醋酸酯处于一个烯丙位,他是一个很好的离去基团, 所以不稳定,为了改善他的稳定性,脱去它的乙酰氧 基,把它变成一个甲基,由头孢甘氨来发展头孢氨芾。 头孢氨芾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较好,革兰氏阴性菌 效果要差,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鉴别】显色反应 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 品溶液、空白溶液各1ml,加1%氯化钙溶液 3ml与锌粉50mg,置水浴上加热10min,倾 取上清液,加苯甲酰氯约0.1ml,立即强力 振摇1min,加三氯化铁试液0.5ml与氯仿2ml, 振摇。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水层均显紫 红色,空白溶液水层未显紫红色。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 Antibiotics
一 概述
⒈ 简介 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生素(红霉素、 阿奇霉素)。 抗菌特点:对G+和某些G-、支原体作 用强 结构特征 • 内酯结构的十四元或十六元大环 • 通过内酯环上的羟基和去氧氨基糖或6去氧糖缩合成碱性甙
红霉素 Erythromycin 一、结构和性质 ⒈ 来源红色链丝菌产生,包括A、B和C, 三者的区别如下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
【检查】 残留溶剂 (甲醛、乙醇) 高效液相色谱:加二甲亚砜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取甲醛、乙醇,加二甲 亚砜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照残留溶剂测定法测定,使用紫外检测器,按外 标法计算,含甲醛、乙醇应符合规定。 毛细管色谱:柱温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采 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 • • •
药物的性质 酸性:有机酸(pKa2.65~2.70) 旋光性:青霉素家族分子都有三个手性碳 原子,头孢家族有两个 紫外吸收特性:头孢家族有共轭的母环, 青霉素家族一般有苯环取代基 β-内酰胺环不稳定:四元内酰胺环,张力 比较大
鉴别试验
• 呈色反应: 与羟胺作用生成羟肟酸,与铁离子呈色。 类似于肽键反应,双缩脲反应和茚三酮反应 • 钾钠离子的焰色反应 • 普鲁卡因青霉素有芳伯氨基,可以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红色染料沉淀。 • 光谱法:包括红外吸收光谱(IR)和紫外吸收光谱 (UV) • 色谱法:与对照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薄层 色谱(TLC)的保留时间和比移值一致

第八章 抗生素

第八章    抗生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五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XH
RCONH
S
N O
COOH
X = -H or -OCH3
XH S
RCONH
N
A
O
COOH
X = -H or -OCH3
内酰胺类
OH
N(CH3)2
OH
H
OH H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 Benzylpenicillin
O H
N H O
H S
N H COOH
结构特征:
酰胺侧链
Acyl side chain
O HH
R NH
S
-内酰胺环
N O
COOH
-Lactam Ring
6-氨基青霉烷酸 6-Aminopenicillanic Acid
( 6-APA )
过敏反应的原因:
处理: 由于Benzylpenicillin易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临床
应用需严格按要求进行皮试后再进行使用。
过敏原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 带入的残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质;
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第八章 抗生素 Antibiotics
2009-11-20
概述 Introduction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 在临床应用上,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除了抗感染外, 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 治疗;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 长作用。

08第八章 抗 生 素

08第八章 抗 生 素

耐酸(青霉素V衍生物)
青霉素的改造
耐酶(苯唑西林)
广谱(阿莫西林) 天然青霉素G、X、K、V、N 主要是侧链不同,在发酵时加入侧链相应的酸可使相 应青霉素产量增加。 青霉素V发现表明:侧链中引入电负性基可阻止侧链羰 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转移。由此得到耐酸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非 耐酸青霉素 奈西林、丙匹西林、阿度西林。
第八章 抗 生 素(Antibiotics)
抗生素: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
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 会产生严重的毒性。
应用: 应用: (1)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 疾病。 (2)某些抗生素有抗肿瘤活性; (3)某些抗生素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来源: 来源: (1)生物合成; (2)化学全合成; (3)半合成。
头孢噻肟钠 (Cefotaxime Sodium)
(6R,7R)-3-[(乙酰氧基) 甲基]-7-[(2-氨基-4-噻唑基)-(甲氧亚 氨基) 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钠盐 第三代
头孢噻肟钠
甲氧肟基:顺式,抗菌活性强于反式。 光照可变为反式,故应避光保存。
C-3位乙酰氧基的所引起的反应 3
C-2-C-3双键以及β-内酰胺环形成一个较大的共轭体系, 当受到亲核试剂对β-内酰胺羰基的进攻时,C-3位乙酰 氧基是一个较好的离去基团带着负电荷离去,导致β内酰胺环开环,Cephalosporins失活。 可考虑C-7和C-3的修饰以增加稳定必性。
C-3位乙酰氧基的所引起的反应 3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钠
血清半衰期短,体内与甲氧西林相似。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肝毒性:转氨酶升高或引起非特异性肝炎

药物化学 青霉素类详解

药物化学 青霉素类详解

2
青霉素 的结构特征 297

3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Fleming从青霉菌的培养皿中发现。 由于青霉素β-内酰胺的不稳定性,导致他四年 的研究毫无进展。

4
1945 年获诺贝尔奖

5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是个苯氧基的青霉素,一个是含有氨基酸 的青霉素。

8
青霉素的稳定性 297
青霉酸
青霉二酸
青霉胺
青霉醛酸
由于他四元环和五元环拼合的时候不在同一个 平面上,N原子和羧基不能共平面,对酸、碱 醇和胺不稳定,这是他的最致命的缺点 。

9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它是抑制了细胞细胞壁合成中的粘肽转肽酶, 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10
青霉素的作用的选择性
1.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G+),他的细胞壁粘肽含 量比革兰氏阴性菌(G-)高,所以,青霉素这 一类药物对革兰争阳性菌的作用比较强,而对 革兰争阴性菌比较弱。

11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过敏源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一些异蛋白(青霉 噻唑蛋白),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引进的,在 贮藏过程中自身开环产生,青霉素的抗生素具 有交叉过敏性反应,所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一定 要做抗过敏的实验,

12
青霉素的缺点
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青霉素的发现始于一个现象的意外观察,而 我的唯一功劳仅是没有忽视观察。
Fleming

6
青霉素的来源
1. 生物合成(发酵) 2. 化学全合成 3. 半合成方法

7
青霉素V和青霉素N 300

十、抗生素2008

十、抗生素2008

三、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2. 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苯甲异噁唑类构效关系:
1)异噁唑环上有甲基及苯基双取代,单取代 无耐酶作用;
2)取代基之一如大于甲基,抗菌效果下降;
3)苯环上引入卤原子,活性增强,且利于口服。
三、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3.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NH2 HO O O C HN O N S CH3 CH3 COOH
三、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青霉素存在的缺点: 抗菌谱窄; 易产生耐药性; 少数还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不能口服;
不稳定,容易分解。
故对青霉素G进行结构改造十分必要。
三、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半合成青霉素:
1)
2)
3)
耐酸(口服) 耐酶(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广谱
H 2N O N S CH3 CH3 COOH
第 十 章 抗 生 素
(Antibiotics)
抗生素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 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
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性。
在临床应用上,大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
除了抗感染的作用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 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所以抗生素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麦迪霉素 5. 多肽、多烯类抗生素:制霉菌素
6. 其它抗生素:氯霉素
第 一 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
1928年,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发觉培养细菌 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在青霉菌的近旁,葡 萄球菌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 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在 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 死。 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 (Antibiotics)
定义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 合成的类似物,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能抑 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 产生严重的毒性。
应用
• 在临床应用上,大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 的生长,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
• 除了抗感染的作用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 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O
2S,5R,6R
NH
S
H
O
H
N
H O
OH
青霉素的不稳定性
碱性 酸性

HH H
N
S
O O
N COOH
给药方式的选择
• 用钠盐和钾盐的粉针 • 注射前用注射用水现配现用 • 口服无效
在某些酶(例如β-内酰胺酶)的作 用下:
O
• 出现耐药性
NH S
H
O
H
N
OH
OH
Enzyme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OH
侧链具有吸电子取代基
2、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人们发现侧链含三苯甲基时,对青霉素酶稳定
NH
S
O
H
O
H
N
H O
OH
耐酶半合成青霉素的设计原理
• 人们设想可能是由于三苯甲基有较大的空 间位阻,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 合。又由于空间阻碍限制酰胺侧链R与羧 基间的单键旋转,从而降低了Penicillin分 子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
• 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时,对某些 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 死亡。
过敏原
•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 源性,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 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量的蛋 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 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 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氧青霉烷(Oxypenam)
O
6 54
7
N1
3 2
O
Oxypenam
单环的β-内酰胺(Monobactam)
3
2
4 N1
O
Monobactam
(一) 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HH H
N
S
O O
N COOH
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 不溶于水,溶于醋酸丁酯 • 其钠盐和钾盐溶于水
临床用途:
• 是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对大多数球菌有效(肺炎球菌、葡萄球 菌和链球菌)
• 副作用小
存在问题
• 1.过敏反应; • 2.不耐酸,不可口服; • 3.只对G+菌有效,抗菌谱窄; • 4.不耐酶,耐药性;
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
•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 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 β-内酰胺是由四个原子组成,其分子张
力比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
开环导致失活。
3
2
4 N1
O
β-内酰胺抗生素的分类
• 1)青霉素类(Penicillins) • 2)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 3)碳青霉烯(Carbapenem) • 4)青霉烯(Penem) • 5)氧青霉烷(Oxypenam) • 6)单环的β-内酰胺(Monobactam)
• 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 作用。所以抗生素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 用于农业、畜牧和食品工业方面。
抗生素杀菌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 死亡。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 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生素与细菌细胞 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对细菌有致命 的作用。例多粘菌素,短杆菌素。
抗生素之父-弗莱明
• 1928,实验室 • 1945,获诺贝尔奖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HH H
N
S
O O
N COOH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特征
• β-内酰胺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由四个 原子环组成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3
2
4 N1
O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特征
•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 的必需基团,在和细菌作用时,β-内酰 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 菌的生长。
3.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N (Penicillin N)
O
HO NH2
NH
S
O
H
O
H
N
H O
OH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OH
NH 2 H
3、干拢蛋白的合成。使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 能被合成。例 利福霉素 ,氨基糖甙类,四环 素类和氯霉素。
4、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 止了细胞分裂和所需酶的合成。
抗生素的结构分类
• β-内酰胺抗生素 • 四环素类抗生素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其它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RCONH
O
H
S
6 54
7
N1
3 2
COOH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RCONH
O
H
S
7
654
8 N1 2 3
COOH
碳青霉烯(Carbapenem)
6
5
4 3
7 N1 2
O
Carbapenem
青霉烯(Penem)
S
6
5
4 3
7 N1 2
O
Penem
HH H
N
S
O O
N COOH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β-内 酰胺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 成,二个环的张力都比较大,另外 Benzylpenicillin结构中β-内酰胺环中 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子不能共轭, 易受到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 使β-内酰胺环破裂。
1、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 青霉素V:耐酸,可以口服,吸收率为60%
O
NH
S
O
H
O
H
N
H O
OH
典型药物RNH来自SOH
H
N
H O
Phenethillin R = C6H5OCH(CH3)-
Propicillin R = C6H5OCH(C2H5)-
O
Azidocillin R = C6H5OCH(N3)-
甲氧西林Meticillin
OCH 3
OCH 3 O
NH
S
H
O
H
N
H O
OH
苯唑西林(Oxacillin)
N O
NH
S
O
H
O
H
N
H O
OH
苯唑西林的研究
• Oxacillin是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发现的。 以异噁唑取代Meticillin的苯环,同时在 C-3和C-5分别以苯基和甲基取代,其中 苯基兼有吸电子和空间位阻的作用。因 此侧链含有苯甲异噁唑环的Penicillin的 发现,认为是耐酶青霉素的一大进展, 这类化合物不仅能耐酶,还能耐酸,抗 菌作用也比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