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重大年事表 • • • • • • • • • • 220年 221年 222年 280年 304年 420年 439年 471年 581年 618年 曹丕建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刘备建蜀 孙权建吴 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刘渊建汉。中国进入十六国时期,再次分裂 刘宋建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北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北朝开始 北魏孝文帝即位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北朝结束 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
魏晋南北朝
高中历史知识总结
魏晋南北朝史实地图
名词点击
魏晋南北朝(公元 公元618年) 魏晋南国里的曹魏 此时北方是「 「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 此时北方是 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 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 陈四朝, 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 时期。 时期。
制作人: 制作人:王姐
耕作技术: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 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这种耕耙技术从魏 晋以后知道今天基本沿用。 水利工程:曹魏时马钧改制了翻车。 土地制度: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 并存。
科学技术与文化 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四大 农书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 统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法艺术:(1)魏晋时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代表人物有钟繇,王羲之。 (2)魏晋以来草书名家东晋王 羲之、王献之。 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是受汉朝皇帝的禅让,为正统,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所以魏和晋是一个根基,实力也最雄厚,简称魏晋。

加上后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

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

汉代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中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

这使得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

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2、标准同:庶家族世在、政品治德、、经济才、能文并化重上→的家不同世地成位为。唯形一成标:魏准晋 “上发品展无:寒东门晋、南下朝品无衰士落族:”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
3、评价:
后期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 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十 长安 六
国水
成(汉)
西安西北
淮 建康
南京
成都


东 海






南海 (涨海)
二、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政治
(一)政局: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人才士优族劣(,指然世后代授为官官的的名制门度望。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3.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⑴、新农具 、新技术 ●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 方式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跨度较长,从220年到589年。

整个时期持续了近400年,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国家分裂。

在这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不同政权的兴衰交织,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的形成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公元184年,董卓之乱爆发,导致东汉政权的崩溃。

此后,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相继建立。

其中,曹魏最终取得了统一大局,并在220年正式称帝,建立了魏国。

同时,吴国、蜀国等割据政权也在同一时期建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是主要特征之一。

魏国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各地仍然存在着割据政权。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如代国、匈奴、鲜卑、羯族等。

南方的吴、蜀、东吴等割据政权也持续存在。

另外,魏国内部也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

魏国自晋文帝时期开始衰落,到晋宣帝时期,族人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这导致晋朝自分裂,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而在南方,刘宋等政权也相继建立。

三、混乱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严重减少,导致了粮食短缺和人口减少。

战争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恐慌和痛苦之中。

同时,族人之间的争斗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更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困境。

四、文化与思想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质疑日益加深。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具有独立思想和创作才华的文化人物。

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思考,引发了一系列以王谢、阮籍为代表的文化思潮,并开创了魏晋文化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人心。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个人的救赎和超越世俗生活,成为许多人在动荡时期寻求安慰和慰藉的精神信仰。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鉴赏1.魏晋南北朝玉石艺术魏晋南北朝是玉器发展的低潮期,对这一时期遗物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玉器很少,其中很多器物的风格同汉代一致,可能是汉代遗玉;新的玉器品种和新的类型,只是个别现象。

因此,玉器总体面貌,表现为仅是汉代玉器的延续,总量大减,且少有创新品类出现;甚至“真玉”作品相对有减,代之以滑石、绿松石、青金石等的雕刻。

这些都表现出此时期属玉器发展史上的低潮期。

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

以往以玉器作为葬礼的做法受到限制;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魏晋时期玄风大盛,贵族、上大夫着力突破传统礼教的樊篱致使礼仪玉器制作很少;佛教文化及其艺术品异军突起,大量佛像石刻如云冈、龙门石窟之兴建,可能吸引去众多的玉器工匠,而影响玉器的创作;道教推崇“食玉”很多玉料被食用而遭浪费。

但这个时期出品的玉石瑞兽最富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品格极高,成为中国传统雕塑史及玉器史的光辉篇章。

从中国艺术发展上看,社会战乱除了是文化艺术相对停滞的原因外相反地,也会促使艺术之树结出奇花异果。

因为,只有超凡超常的作品,才好反映时代风云与脉搏。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思想,受社会战乱的影响,艺术风格上常强调直观的描绘(刻),不尚深造的作风以及浅直的表现手法与率真的情感抒发,完全表现了时代的雄拔之风,世人的骁能之气。

故此玉石瑞兽才以雄健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它们傲骨不屈、高风跨俗的社会精神风貌。

但是尽管如此,玉兽们还是被归入“瑞意”之中、作为吉祥文化的象征物加以褒扬,这仍是汉代玉器在神话宗教基础上的吉祥文化的遗泽。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369年间共有30余个王朝在这个阶段存在。

其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

《北史西域》记载:“于阗国,在月末西北,葱岭之北200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儿国三千里,城东30里有首拔河,中出玉石。

”《梁书诸夷》“渴盘陀国,于阗以西小国,产金、玉,王姓葛沙氏。

”。

文献中所记载的于阗国,渴盘陀国都是盛产优质玉料的地区,可是连年的战争,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玉不能至矣。

”大量的优质的玉料无法运到内地,造成玉料紧俏。

所以这一时期的玉器材质除了有部分和田玉,更多是地方玉、玛瑙、琥珀、滑石、绿松石、青金石等。

魏晋南北朝龙形玉佩魏晋南北朝滑石猪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器型,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丧葬用玉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薄葬之风兴起,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用玉大大减化。

玉衣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再制作,九窍玉也很难找到成套的,玉琀玉握的制作水平也不如以往。

2.礼仪用玉璧、琮、圭、璜、璋、琥是传统的六种礼玉,汉代时,这六种玉器的礼制意义大大减弱,且不见璋与琮,璜、琥主要用于佩饰,只有璧与圭作为礼玉应用于朝仪、聘礼或祭祀等仪式中。

魏晋南北朝礼玉的用途虽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其形制与两汉相同,其意义也应一致。

此期的礼玉数量比汉代进一步减少,说明传统礼玉的使用已近消失。

魏晋南北朝玉组佩3.装饰用玉包括璜,环、玦、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半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虎、玉剑饰、玉串饰、玉坠等。

玉璜、云形玉珩、梯形玉佩和半月形玉佩的数量较多,它们组成的成套佩饰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玉组佩形式。

汉代完整全套的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大多出自级别较高的诸侯王墓中,魏晋南北朝时玉剑饰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仅见玉剑首和玉剑璏。

(志)图玉珩héng4.生活用具包括玉印、玉钗、玉带钩,玉棋子、玉小方牌、玉樽、玉栀、玉耳杯和玉盏等。

这些玉器的制作都较精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

5.陈设用品随着东汉末年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用玉制成的佛造像。

陈设用玉还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品。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纹饰风格有三个特点:(1) 是汉代玉器纹饰风格的沿袭;(2) 是唐代粗阴线纹饰的肇始;(3) 是玉器以素面为主。

2.魏晋南北朝陶瓷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自从东汉发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窑场和不朽名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场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北方于南北朝时期烧制成功白瓷。

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雕、堆和模制等技法。

由于瓷器性能优于陶器,而且制瓷原料充足,烧制成本相对较低,瓷器逐渐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三国时,因瓷器刚兴起不久,瓷器造型和装饰基本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征,纹饰简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

西晋的瓷器以印花为主,主要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并组成条带状,装饰在器物的肩部、腹部。

到了西晋后期,青釉瓷上出现了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

东晋瓷器印花装饰减少,多为褐色斑点,主要装饰在器物的腹、口沿部位。

南北朝时期,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刻划莲花瓣纹开始流行起来。

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

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匣钵是瓷器焙烧时置放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匣状窑具。

它的封闭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它的承重力强,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为隋唐瓷器“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瓷虎子瓷熏炉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厘米,高15.4厘米。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

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

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鸡首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

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

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茶具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厘米,口径8.4厘米。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

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

肩部刻划弦纹两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

外口凸起弦纹一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猗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10.8厘米。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

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

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

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

肩部暗刻划弦纹两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颚下一缕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

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

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青瓷四系鸟钮盖缸,通高9.3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8.2厘米。

盖缸敛口,扁腹,圜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

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

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圜足内素胎无釉。

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

盖面饰三道凹陷的款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为西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新颖别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制瓷技艺。

青釉鸡头壶,高24.4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0.7厘米。

壶洗口,长颈,丰肩,直腹下敛,平底,底有支烧痕。

肩部一侧雕塑鸡首流,相对一侧为一弧柄,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

肩部刻弦纹两周,并刻双层覆莲瓣纹。

器通体时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的现象,釉色青黄,有细小的开片。

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头。

青釉刻花单柄壶,高21.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4厘米。

壶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底。

肩部两侧置对称双条形系,另一侧有管状短流,与流相对的一侧为一单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

壶体饱满、浑圆。

胎体厚重,呈灰白色。

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厚处透明,玻璃质感强。

此壶纹饰共有三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莲瓣各一周,两层莲瓣间,刻忍冬纹,每层纹饰之间隔以弦纹。

纹饰层次清晰,线条简洁、明快、流畅。

此壶的造型袭西晋时壶的样式,并有较大改进,增强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实用价值,是研究壶形演变的重要文物,堪称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壶表现出南北青瓷融合的时代特征。

3.魏晋南北朝青铜艺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从器物种类到风格特征上看,主要是沿袭两汉以来的传统。

但较汉代铜器要粗糙许多。

各民族的融合使汉代青铜器在铸造上表现相互学习和借鉴而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和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铜器种类仍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主要有:釜、礁斗、勺、酒樽、耳杯、洗、博山炉、灯、炭炉、熨斗、唾壶、铜镜等等;武器主要有弩机、刀;车马器主要有镳、辖。

考古发现的这‘时期的墓葬,大量的随葬品是陶瓷器,青铜器很少,一般仅一件,或三、五件不等。

一一些主要青铜器的特征与东汉时代仅有细微差异,很难区别。

鐎斗:其形体常常较先前瘦高些,长柄柄端除仍有作兽头形者外,还常以龙首作装饰。

酒樽:两汉时代的酒樽,多作圆形,直壁或圆形鼓腹,下均有三短足,有的在腹壁有二铺首。

两晋时期的酒樽有的则做成长筒形、平底、下有三短足。

铜洗:江苏宜兴晋周处墓和其它地区的晋墓都有发现,其特点基本上沿袭汉代作风。

铜灯:这时期铜灯上常有纪年,传世的西晋元康元年雁足灯即是。

雁足灯是三国两晋时期铜灯的主要类型。

青铜弩机:这一时期青铜弩机相当发达,在形制上与两汉不易区别,但许多弩机均具铭,有的还有纪年,因而可确定其绝对年代,如魏青龙三年弩机。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生活用器已进一步被陶瓷器、铁器所代替。

青铜器以素面为主,外表较粗糙,仅少部分青铜器具有简单的弦纹,铜洗中饰有鱼纹。

也有少数制品鎏金。

南北朝时期的铜镜,可能受佛教造像及石刻的影响,人物形象秀丽、清瘦,神兽又瘦又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